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_图文_第1页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_图文_第2页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_图文_第3页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_图文_第4页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与思维特征 作者: 作者单位: 田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田利 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研究 2007 本文建立在思维心理学、创造学与建筑学的学科交叉基础之上,研究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实践,即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建筑师的设计 思维和建筑创造过程,属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范畴。以跨学科的探索对建筑学理论进行拓展,力求把握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影响 因素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发挥,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简要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的刨新实践。 课题研究首先运用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方法,建构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结构及其功能模型。以建筑

2、师的设计思维程序来分析设计过程,论述了建筑 设计的理性创造论。并分析了当代建筑师社会角色的变化及信息时代的设计思维特征。 随后,从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论述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走向。决定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内部机制的探讨包括创造性思 维的生物基础、创造主体的人格与动机、价值哲学与设计思想、知识体系与思维技能等四方面:而发展建筑师创造性思维的外部环境则涉及了文化类型 、社会制度、设计组织架构、经济技术条件、建成环境与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结合规约了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外部因素对建筑 师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是通过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内化为建筑师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来

3、起作用的。 接着,通过对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的策略技法与思维途径、思维张力与创作个性、设计思维与建筑语言三方面的探讨,论述了设计实践中创造力 的发挥。以此作为课题对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的核心组成。 最后,对创造、创新与原创的内涵和关系、创造性的建筑实践和社会情境中的建筑创新进行思辨。指出创造性思维是沟通建筑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 的中介。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创新实践进行批判性观察。 2.期刊论文 沈幼菁 女性与女性建筑师 -新建筑2005(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北京、武汉两地的女性建筑师执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中国女性建筑师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并进一 步探讨女性建筑师应如何扮演这一

4、独特的社会角色. 3.期刊论文 尤里·格涅多夫斯基.弗拉迪米尔·凯特.王晓京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建筑发展趋势 -建筑学报2002(2 文章对1900-1990年俄国建筑历史作简短回顾,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转移到生态、绿地规划、自然设施的保护与加强、纪念性建筑的更新 和利用、维护遗迹及其它的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俄罗斯建筑师联盟(UAR的社会角色和活动. 4.学位论文 俞红 建筑师角色论 2002 作为职业角色的建筑师其作用就是将业主与建筑生产有关各方面联系起来,创造出既满足业主使用功能要求,又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价值的建筑作品 .建筑师职业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5、肩负着对全社会的责任.这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业务方式和工作语言为建筑师规定了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义务,同时也使 建筑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5.期刊论文 卜冰.BU Bing 信息时代的新地理模式 -时代建筑2007(1 文章试图从结构体系与节点操作两个层次的角度来剖析当下新城市空间背后的地理学体系,并由此引发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任务的思考. 6.期刊论文 徐苏宁.李弘玉 在建筑现象的背后 -建筑学报2001(12 本文以建国后哈尔滨市的建筑作品中存在的两种建筑现象-"纪念性"倾向和"欧式"现象为例.并通过比较研究社会历史因素,透视建筑现象背后

6、存在 的社会价值观,将这种影响建筑创作的社会价值观带回到建筑合作中,进而对建筑师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建筑师个体创作思路加以分析. 7.学位论文 黄勇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空间生产 2007 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中心城旧区的更新及城市向外缘的扩张都大规模展开。与这两方面宏观进程相伴随的是,市中心的大 批中下层居民被动迁到郊区,他们主要居住在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动迁安置基地。这些安置基地建设规模大、涉及人数多、对动迁居民生活的影响大 ,其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特征与问题。本研究试图展开的是,以“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动迁安置

7、基地建设进 程的审视,来探寻生产出这种大型居住空间的社会、政治逻辑。本文关注的是动迁安置基地这种城市空间的整个生产进程,其中,又特别关注政治的运 作过程及居民生活的改变。 本文力求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架构之下展开论述。一是对上海市的相关宏观状况如住宅、人口等内容作了文字和图表的介绍;二是在第二章当中 ,对90年代以来动迁安置基地建设的发生背景,即20世纪上海住宅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到第六章重点探讨了在空间生产过程当中,相关各主要的社会角色,政府、房产开发商、居民及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他们各自的角色、所 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讨论了政府在城市动迁、居民安置过程中,房产商

8、在参与安置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自的动力取向、实际作为,以及相互间的关联。 第四章讨论了中心城区旧区居民在动迁过程中的权利境况、居住空间改变和生活重建。 第五章主要以个案入手,并借鉴“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方法对典型、重要的动迁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审视,讨论了郊区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 员如何应对安置基地建设及整个郊区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 第六章以一个建成小区为例,讨论规划、建筑师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将结合分析居民入住安置小区之后,对居住空间的再生产过程 。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讨论。 8.期刊论文 任朝刚.胥琳 创造环境设计生活:兴隆城市花园设计浅析 -建筑创作2004(12 随着

9、中国城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行为与生活质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住宅建设也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产品转化,如何为市场提 供"质"优"价"廉的住宅产品成为开发商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 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投资方负责,使之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但最终应对小区的使用者-"居住人 "负责,只有关注他们的生活模式、心理状态、使用要求,才可能创造出适应"居住

10、者"要求,即适应市场的住宅产品. 9.期刊论文 孙英.程述成.Sun Ying.Cheng Shucheng 探索新路创作精品-新形势下小区规划设计的思索 -建筑学 报2000(4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新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 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在由集团购买、无偿分配转化为个人购买之后,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因此,住户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而住宅的开发 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师,其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也变得多元化:他一方面应对环境

11、负 责、对社会负责,使小区建成后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同时还应对小区的最终 使用者-即小区的居民负责,较好地满足其对小区使用的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兼顾环境、开发商及住户三者的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具备 "与环境融合、住户认同、开发商认同"这三要素的当代居住小区精品,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10.学位论文 杜珺 高等院校公共空间色彩识别导向系统研究 2009 本文就高校公共空间色彩识别导向系统进行研究。校园公共空间是指在建筑实体间存在的,主要为师生校园公共生活服务的开放的共享空间,它是

12、 校园整体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联系骨架,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并伴随校园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导向系统是为公共场所配备的具有提示功能并与建筑 和环境相匹配的视觉系统,是信息交流的纽带,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色彩是导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环境规划领域中和空间进行交互作用 ,引导人的环境行为;从信息传播角度可以和被传递的信息在形式和涵义上完美契合,感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就视觉传达方面能够直观 、明确、有效的吸引人眼球,便于识别,信息明确。 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要依据特定学校的文化背景、物质环境背景、地域背景等特点共同制定相匹配的设计方案,真正使色彩识别 导向系统成为校园硬空间的延续和补充。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借助环境规划、CI设计、美学、色彩学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总结出功能至上 、整体性把握、注重审美、形成特色、严抓管理的一般设计原则,为高校公共空间色彩识别导向系统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