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1页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2页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3页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4页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摘要: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时间里,全球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巨大提升。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国内现存金融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战略目标,为对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之路指明方向。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策略与目标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在成千上万的金融业、信息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最初的粗放型、劳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过渡到集约型、单人高效能型的现代化金融产业模式,逐渐形成了

2、成熟完整的金融业信息化体系。在这段金融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化工程形成了以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为主要组成的发展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大政方针,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对全国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各个金融企业根据本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业的信息化工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的就是企业间各自为政,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各企业间信息化产业决策的制定者往往从从本企业利益出发,他的战略高度仅仅限于监管层或者企业层,主要目睹是为了解决本机构、本企业内部的一

3、些问题,并不能够大而化之。因此,如何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调配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加强行业间、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制定统一而科学的标准,避免重复劳动、课题撞车和资源浪费,都是目前急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一、金融信息化概念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国际竞争格局也起到了巨大影响。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从更广阔的方面研究中国金融业信息化战略和金融体制的变革,实现国内金融业信息系统整合,全面提升我国的金融

4、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和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的需求。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经过初期策划准备、八十年代初期的夯实基础、八十年代末的扩大规模、九十年代初期初见成效、九十

5、年代末期拔高攻关、再到本世纪初的全面应用的发展过程,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的设备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的各大金融系统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6000多台,小型计算机30多万台,个人电脑及服务器120多万台,信息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基本达到了99%。截止到2010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16多万台,各类pos机70多万台。2.信息化网络基本成型截止2009年年底,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内部互联网建设,部分超大型金融企业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铺设内部局域网络建设

6、,网络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的省会、市、县以及全球主要的大中型城市。金融业通过与电信行业的携手,已经建成了范围遍及全国300多个城市,全球100多个国家,支持数据、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超大型信息网络。3.银行信息化业务已具规模 (1) 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初步建成。中国人民银行在“八五”期间已经建成金融业的卫星专用网和电子联行系统,截止2009年年底,已经建立了2035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面基本达到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区和3000多个发达县区。2009年全年,全国各金融机构共转账8644多万笔,而转账交易的交易额达到了70多万亿,是2000年同期的3倍多。同时,全国性的商

7、业银行基本都在“九五”期间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异地转账业务最迟不多于24小时到账,跨行转账也仅需2个工作日。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间通过银证转账系统,确保了银行系统账务信息与证券系统账务信息的实时交换。(2)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迅猛,到2010年6月底,我国国内共有发卡机构78家,银行卡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5亿张,而国际卡得发行量也接近10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5万个,可以进行刷卡消费的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已发展到40多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16多万台,pos终端机近70多万台。各大银行纷纷建立了

8、本企业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33个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 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人民银行建立了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办事效率。领先于国务院其他部委,率先实现了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的方式。截止2008年年底,金融业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间的数据传送工程和网络金融服务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生产运行,这大大加强了我国银行之间的结算效率,有利于加速资金的流动,从而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9、4.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在国内银行业信息化产业蒸蒸日上之时,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停止脚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一万多个保险机构组建了高效能的计算机信息传输系统,种类繁多的保险业务均可以通过计算机内部互联网进行处理,日均业务吞吐量达到了二十多万笔。目前,国内的各大保险公司的独立核算机构都已经采用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保证了财务处理的高度一致化。此外,随着银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保险业与银行业也通过银保通系统进行着业务信息的实时处理,确保了投保、退保即时办理,大大降低了业务单证的传递风险,提升了业务确认速度。5.证券行业信息化进程与时俱进相比较保险行业,证券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较快

10、,几乎是跨越式的发展,这与其本身的行业特点是分不开的。沪、深两市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证券行也开始迈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在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阶段以后,我国的证券行业目前已进入到全程信息化、电子化的交易模式,无纸化的电子交易正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证券公司的各类交易。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我国金融业的多功能、开放式的金融信息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有效地确保我国金融业由“电子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为全面实现金融行业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甚至在先

11、进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信息系统运作效率、信息化综合程度以及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尚浅,投入的人力、物力均不够之所以进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是为了确定金融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金融基建策略、金融科技创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环境以及金融信息化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这些方面,我国普遍存在着欠缺,研究力度、深度均不够。2. 金融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在目前还不尽完善我国的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从总体来说缺乏规划、计划,从局部来看,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12、并且缺少步骤的协调统一,重复建设的情况屡有发生。且由于各行业、企业间各自为政,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的不统一,也不利于我国的金融信息化技术与国际接轨,并且国内的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各自为政,接口和数据标准各不相同,这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3.我国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仍有待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信息安全工作和安全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长期以来,由于安全工作发展存在着不规范和无序发展的状态。并且我国的大多数信息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均来自外国,缺少独立自主产权,给我国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从“911”事件直至近期的希腊债务危机,这一系列的事件

13、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们,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稳定。4.全范围的、各个金融企业间的金融信息体系网络尚未完全形成我国的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出于业务开展、经营管理的需要,分别建立了本企业内部局域网系统,但是由于采用的技术标准的差异,各个机构之间的很难实现互联互通,从而造成了金融信息无法共享,金融服务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此外,金融业的相关企业与其他行业间也没有实现互通互联,这也造成了不同行业间的信息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从而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发展动向,从而也就导致国家的一些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无法得到有效实施。5.金融业的信息化系统

14、集成度仍然不够高,分析也不够目前,我国国内无论是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还是管理信息的应用,都要远远滞后于金融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内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首先,各大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仍然是传统金融信息服务的业务核心,根本就无法满足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金融业务的多层次、多领域和个性化的需求,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高质高效、全能便捷服务要求;其次,我国在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方面的集成、分析、甄别和利用,在管理信贷资产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方面快捷的服务和高效的支付结算方式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风险管理的控制力度不够、

15、拜拜丧失了业务机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工作跟不上等一系列的问题。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以此三项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全球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有着巨大影响,并且成为了金融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曾有经济学方面的权威根据金融企业对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将金融业的信息发展格局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的金融企业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刚刚踏入第三个层次,从进程上看,只是刚到信息化的中期阶段,以网络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威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与

16、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在管理体系和人才机制上还很落后。我国金融业目前现行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人力选拔机制还根本无法满足激烈的竞争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这在我国的入世过程中极为明显的表现了出来。首先,我国国内的金融企业普遍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管理与指导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人情关系充斥,大量的庸才居其位却不谋其事;再者,我国的金融业也没有形成合理有效地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人员的选拔和奖励均没有做到位,造成了优秀人力资源的埋没,更谈不上什么引进人才、留住人才。8.金融业、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信息技

17、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的合法性、安全性就变得至关重要,可喜的是,目前国家对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界定。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倚靠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先进金融信息技术的差距,是我国金融业应对国际挑战,建设并与国际现代金融体系接轨的迫切需要。国家目前现行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

18、。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3.到2010年底,完成覆盖全国十几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目前人民银行的超级网银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