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_第1页
编制说明《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_第2页
编制说明《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 近年来,从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针对主要农业资源的合理、 高效、节约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核心。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 年) 提出“一控两减三基 本”目标,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氛围已经形成。为贯彻落实 2016年中央 1 号文 件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节水农 业,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动实施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 率,农业部制定了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 (20162020 年) 。本次编制玉米

2、 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的工作,是对以上文件对应的指导 精神的落实,该任务所作的工作内容是源于国家的战略需求,符合国家和内蒙古 自治区农业发展要求。本技术规程编制任务是由 2016 年-2019 年自治区农牧业创新基金项目“西辽 河流域玉米滴灌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及自治区财政支持农牧业推广 示范项目“西辽河平原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支撑,是该 技术规程编制任务的数据主要来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 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 2019年第 2 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 知(内市监标准字 2019300 号),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

3、科学院承担 2019 年 自治区地方标准制定项目中的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2、起草单位及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出,起草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 科学院、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赵举,张建华、杜磊、戚迎龙、李彬、包额尔敦噶、 尹春艳、冯烨、狄彩霞、王春雷、张智勇。二、制订标准必要性和意义内蒙古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水资源与化学肥料、农药消耗总量很大的地 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的典型区西辽河流域灌溉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 玉米节水高产高效生产的“瓶颈”问题日趋凸显,尤其是高产与水肥高效利用的 矛盾

4、突出,大垄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氮肥、磷肥利用率偏低,由于长期以来施 药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为了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盲目用药及过量用药现象十分 普遍,由于施药技术落后,使农田中施用的农药量仅有 30%左右附着在农作物上, 其余 70%左右扩散到土壤和大气中。 此外,区域性的多年覆膜已经使土壤环境造成 严重污染,白色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在严峻的生态问题下,该区域更加需要发 展节水、减肥、减药方面的高效绿色种植技术。当前,在西辽河流域浅埋滴灌水 肥一体化技术开始逐渐代替膜下滴灌,不仅让土地摆脱了白色污染,还会增产、 节水、省肥。通过试验证明,应用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与普通的漫灌相比能 节水 70%左

5、右。计划到 2020年,通辽市将在 1000 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内, 在原有标准管灌的基础上,全部改造升级为不覆膜浅埋滴灌。其中, 2018 年完成 了 400 万亩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在全市 8 个旗县区建设 30 万亩(辐射带动 100 万 亩)节水农业示范区,总投资约 24 亿元; 2019 年完成了 300 万亩, 2020年将完 成 300 万亩。随着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急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化的 技术规程来指导实践,便于统一指导生产和管理,便于农民可操作。因此, 玉米 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的制订很有其必要性,对于指导内 蒙古自治区玉米基于减肥

6、、减药、节水的不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具 有重要意义。三、主要起草过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件“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征集 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 (内市监函字 201933 号)中 的申报重点和申报要求,于 2019年 3 月份通过网站填报以及相应材料纸质版的申 报进行立项申请。 10月份在 2019年第 2 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中获批立项。根据立项内容要求,标准起草组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编 写格式、结构和表述规则撰写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初稿。依照标准制定程序的要求,通过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管理

7、部门相关部门 专家和玉米种植大户征求意见,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形成玉米浅埋滴灌双减 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送审稿。四、编制原则和依据编制原则以综合考虑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现状,以双减增效的可持续发展 为指导,结合项目研究和应用推广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家 和行业的标准。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在编制前收集 了相关的规程和标准,是对多部规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相关标准包括:内蒙古 自治区的玉米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 DB 15/T 683 2014、露地玉米浅 埋滴灌技术规程DB15/T 1382-2018、DB15/T 2018、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 体

8、化技术规范(DB15/T 2018)、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DB 15/T6842014,辽宁省建的玉米地表浅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规程(DB21/2017),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国家技术标准 玉米大、 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 GB_T 23391.1-2009 以及我国各地区以玉米螟、 玉米红蜘蛛等病虫害为主的综合 (绿色) 防治地方标准(如 DB14T749-2013 DB22/T1585-2012、DB22/T 2865-2018、DB14/ T 759-2013 等)。本次规程充分依据国家与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导向、 依据行业内已经 出台的相关标准、依托项目研究和应用推广的成果和实

9、践经验、并充分征求了相 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完成编制工作。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1 、主要技术指标的试验论证1.1 节水和减肥试验论证( 1 )浅埋滴灌阶段亏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溉调控方式下各处理产量排序表现为:浅埋滴灌全生育期充分灌溉(T1 )生育初期亏水(T2)发育期亏水(T4)生育中期亏水(T6)生育 初期及中期亏水(T7)生育初期和发育期亏缺灌溉(T3)发育期及中期亏水 (T5)。不同生育阶段的亏水均影响到玉米产量,而影响程度不同,浅埋滴灌单个 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处理:生育初期亏水(T2)、发育期亏水(T4)、生育中期亏 水(T6、对比浅埋滴灌全生

10、育期充分灌溉处理(T1、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3.26%、 8.58%、10.22%,即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处理中,生育初期亏水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产量接近,该阶段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程度最小。生育初期及发育期亏水(T3)、发育期及中期亏水(T5)、生育初期及中期亏水(T7)对比浅埋滴灌全生育期充分 灌溉处理(T1)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93%、23.76%、13.65%,两阶段亏水对产 量的损失程度显著高于单阶段亏水。生育初期及中期亏水处理T7虽然是两阶段亏 水,但2个生育阶段之间的发育期未亏水,非连续亏水,因此相对于其他两阶段 亏水处理的产量损失较少。两阶段亏水处理中 T5处理减产程度最高,即冠层快

11、速 发育阶段与生殖阶段的连续亏水,同时影响到冠层发育和籽粒形成,导致玉米籽 粒产量大幅度减少。附图1浅埋滴灌不同阶段亏水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2)浅埋滴灌阶段亏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排序表现为:生育初期亏水(T2)发育期亏水(T4) 浅埋滴灌全生育期充分灌溉(T1 )生育中期亏水(T6)生育初期及中期亏 水(T7)生育初期和发育期亏缺灌溉(T3)发育期及中期亏水(T5)。对比 T5处理,生育初期亏水(T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16.92%,发育期亏水(T4)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11.57%,浅埋滴灌全生育期充分灌溉(T1 )水分利用效率提 高了 10.93%,生育中期亏

12、水(T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10.22%,生育初期及中期 亏水(T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9.42%,生育初期和发育期亏缺灌溉(T3)水分 利用效率提高了 5.62%。结合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表现,T2处理获得了接近充分 灌溉的较高产量(产量差距仅为3.26%),但能得到浅埋滴灌不同阶段亏水调控技 术模式下的最高水分利用效率。附图2浅埋滴灌不同阶段亏水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来看,为了兼顾节约农业水资源、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优 选浅埋滴灌玉米生育初期亏水的非充分灌溉技术为适宜的用水调控模式,可发挥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水成效,推荐为适宜西辽河流域玉米生产的农业水 管理技术。(

13、3)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阶段减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施肥技术模式产量表现为:推荐施氮Nopt施氮总量减少25% Ndei(冠层 覆盖最大前减氮)施氮总量减少 25% Nde2 (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不施氮肥。 推荐施氮Nopt产量比不施氮肥提高了 41.23%、冠层覆盖最大前减氮Ndei产量比不 施氮肥提高了 34.37%、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Nde2产量比不施氮肥提高了 29.42%。DXQ3 NopeaNdel ONdp?附图3浅埋滴灌阶段减氮条件下玉米产量(4)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阶段减氮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不同施肥技术模式氮肥偏生产力排序表现为:冠层覆盖最大前减氮Nde1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

14、Nde2推荐施氮Nopt。氮肥农学利用率排序表现为:冠层覆盖最 大前减氮Nde1推荐施氮Nopt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Nde2。冠层覆盖最大前减氮 Ndei比推荐施氮Nopt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26.86%,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Nde2比推荐施氮Nopt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22.19%。冠层覆盖最大前减氮Nde1比推荐施氮Nopt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提咼了11.17%,冠层覆盖最大后减氮Nde2比推荐施氮Nopt的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了 4.86%。口 Kept DNdcl DNdcJ口 Nop< MyIINoptNdelvt HNopiNdel处理附图4浅埋滴灌阶段减氮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

15、利用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基于前期推荐的适宜施氮模式,提出冠层覆盖 前减氮的肥料调控技术,其产量与推荐施氮模式所获得的最高产量相比,降低程 度仅在5%以内,而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26.86%、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 11.17%, 即该施肥技术能兼顾取得较高产量,并进一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可发挥浅埋滴 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成效,推荐为适宜西辽河流域玉米生产的田间肥料管理 技术。1.2减药试验论证头水充足的条件下,助剂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封闭药剂的杂草控制效果, 当加入助剂之后,减量20%-30%会对防效产生明显的影响;增强型助剂对禾本科 杂草、苘麻的防治增效作用明显好于成膜型助剂、成膜

16、型助剂对反枝苋的防治增 效作用明显好于增强型助剂。综合鲜重防效结果,增强型助剂对优势杂草的防治 增效作用更强;随时间推移,未添加助剂的土壤封闭处理防效逐渐减弱,说明助 剂的添加可以延长药剂的作用时间,防治效果更为稳定(表1)。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应用茎叶处理除草剂各剂量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均大幅下降;但对灰菜(藜属杂草)仍保持了较高的防效,对苘麻的防效在两者之间;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苘 麻具有极强的选择性,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硝磺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莠去津。 烟嘧磺隆的使用量对苘麻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其用量变化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非 常明显;助剂的添加对灰菜的防治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表2)。以噻酮磺隆和异噁

17、唑草酮为主要有效成份的新型低用量除草剂对浅埋滴灌模式下杂草防除具有很好 的效果,可以极大的降低莠去津的用量,亦可与唑咪磺草胺、硝磺草酮等除草剂 混用,以提高对难防杂草的处置效果(表 3)。表1不同类型土壤处理助剂使用对除草剂减量后防效的影响类型减量比例助剂用量均值成膜80%1584.63增强80%3078.8增强70%2076.5成膜80%2076.5增强70%3074.5增强70%4073.5成膜70%3070.9增强80%4069.5成膜70%4069.2成膜70%2065.8成膜80%4063.6成膜70%1563.0成膜80%3062.2增强70%1559.5增强80%1551.0增强

18、80%2049.7表2不同类型土壤处理助剂使用对除草剂减量后防效的影响处理烟嘧磺隆硝磺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莠去津禾本科杂草苘麻灰菜防效防效防效15013516.799.088.526012032.762.956.835026234.427.596.844010828.2100.068.85489633.172.880.9640209.627.810.560.473594.5-70.497.1100.08428450.064.492.5935183.49.4-4.635.310401086.898.4100.011489610.035.987.41240209.626.8-1.3100.013359

19、4.515.197.5100.014428425.240.694.41535183.4-60.3-10.376.116401085.7100.0100.017489627.755.887.51840209.615.520.5100.0193594.5-38.0100.0100.020428414.378.479.82135183.4-7.217.878.5CK表3高效低用量玉米田除草剂不同用量防治浅埋滴灌模式下玉米田杂草效果处理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乙草胺硝磺草酮唑嘧磺草胺2,4-D异辛酯莠去津有效成分用量合计(g ( ai)/ha)总草防效%含量7.0% 19.0% 9).0% 15.0% 80

20、.0%87.5%38.0%12.15.78104.800141998.524.211.416201.60027189932.15.7819000151299.544.211.416215000294999.952.15.7810007625479864.211.4162000152503410072.15.7810026.25762970.7596.584.211.41620052.51525851.599 2、科学性玉米浅埋滴灌双减增效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的编写遵循国家法律法 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是根据 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 编写的规定进行编写,以实用性、科学

21、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面向内蒙古 玉米生产的水、肥、药田间管理及地膜使用现状提出综合技术规程,具有良好的 推广应用前景,是对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灌溉、施肥、用药等田间综合管理技术的 补充和完善。3、试用性该技术规程依托自治区农牧业创新基金项目“西辽河流域玉米滴灌精准水肥 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及自治区财政支持农牧业推广示范项目“西辽河平原玉 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的研究和示范中获得的水、肥、药田 间管理技术,并广泛征求了自治区相关科研机构及市、县一级科研部门与技术推 广部门的意见而编制,规定了玉米不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整地、播种、 铺管、水肥管理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

22、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基于减肥、 减药、节水的不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4、可操作性本标准是在标准起草组进行相应的科研项目和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的数据 分析结果及实地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操、应用、验证成效、大面积辐射推广的条件 下凝练总结其中的各个技术环节而形成。并广泛征求了行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从标准草案至报批稿的过程经过了多次讨论和修订。对于指导内蒙古自治区玉米 基于减肥、减药、节水的不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具有针对性和可操 作性。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本规程初稿完成后,征求了自治区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多位专 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无任何重

23、大意见分歧。若审定过程中 出现需要修订完善的部分,需由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七、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该标准在制定时与国内同类标准的对比情况如下:(1)经过同类标准的对比发现在化肥农药“双减”的大背景下,还没有相应 的技术规程将节水、减肥、减药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集成。(2)经过查阅相关联的标准,发现可用于指导玉米不覆膜浅埋滴灌减肥、减 药、节水的综合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浅埋覆土代替地膜的栽培技术的国家行业 标准和内蒙古地区的地方性行业标准仍未出台。(3)同类农业标准均有各自不同的针对性,本次制定标准的主要针对的是为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中控制残膜污染,减少土壤中化肥、农药

24、残留,提高水肥 高效利用率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八、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无九、标准草稿征求意见情况汇总表本标准经过3个单位的3位专家评审,提出的意见汇总见表 4序号意见提出单位/专家米纳不采纳(说明原因)1术语定义3.1由原来的“玉米不覆膜浅 埋滴灌技术”改为“浅埋滴灌”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查阅学术论文“覆膜浅 埋滴灌技术模式田间应 用试验研究”发现有些 浅埋滴灌技术是膜下覆 土浅埋,故如改为浅埋 滴灌则可能产生歧义2术语定义3.2由原来的”水肥一体化 技术”改为“水肥一体化”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水肥一体化”侧重于 表达施肥方式,而包含 技术侧重于具体的灌溉 施肥系统,本标准是通 过滴灌系统随水施肥3在术语定义中增加“双减”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农业部推行化学农药和 化肥“双减”,是提出的 要求,是现阶段农业发 展的要求.而术语是在 特疋学科领域用来表示 概念的称谓的集合4原文6节中管网铺设形式全面,而缺少 管网铺设方法的内容,建议补充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已采纳5节灌水量原来只有mm为单位表示,应考虑实践可操作性,同时提供灌 溉立方数。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已采纳6节生育阶段划分原来是按照“合 国粮农组织对生育阶段的划分标准执 行”修改建议按物候期划分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志刚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