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文科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61文科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61文科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61文科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科:政治必4(文科) 编号6 时间: 2019-3 班级_ 组别_ _ 姓名_ _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编制人:黄冬梅【学习目标】1.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2.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3.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重难点】:重点:实践决定认识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决定认识四个基本点之间的区别【自主学习案】【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

2、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 的 的活动。 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 活动。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实践的 和实践的 ,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 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单是个人的 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发展着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

3、物。3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和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

4、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产生的 ,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1)实践就是处在 和 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2、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背诵)1.原理内容:(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1)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的认识。反对教条地对待理论,思想僵化的观点。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 蜜蜂筑巢 科学家做实验 经济体制改革(

6、 )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何理解? 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为什么? 4.“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为什么?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预习自测】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正: 2、科学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改正: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改正: 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改正:5、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改正:6、实践是社会性的

7、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改正: 【 合作探究案 】 探究一:材料一:  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材料二: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材料三:  鲁滨逊漂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提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请结合本框知识,说说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探究二: 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8、,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课后训练案 】1.以下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蚂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学习研讨“科学发展观”

9、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小行星撞击地球A B C D2.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对火星的种种猜测,只到今日

10、终于有了结果。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段材料表明 (D )A、猜测都是符合规律的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6.“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

11、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7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

12、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9.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A. B. C. D.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认识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C正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D真理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11.2009年11月,温家宝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温总理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谚语来表达对加深中非友谊与合作的殷切期盼。下列与该谚语蕴涵哲理相一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