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章编号:1003 2053(2014)11 1754 07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 概念证明中心”为例王凯,邹晓东(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摘 要:技术商业化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为填补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加速大学创新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美国大学内演化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概念证明中心。该类 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效的开放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把创新与创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 大学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案例对促进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启示:大学内部不仅要通过组 织模式创新与制度设计构建和谐
2、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且还要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技术商业化;成果转化;概念证明中心;组织模式;创新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断努力提高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能力,如实施新的激励政策和采用新的组织模式等。在新的组织模式 中,大学的“概念证明中心”( Proof of Concept Cen- ters,PoCCs)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促进大学技术商业 化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广泛认可,2011 年 3 月奥巴马总统宣称 PoCCs 是国家技术基础设施中 极具潜力的要素之一8。目前,中国大学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商业化 方面也面临诸多挑 战,如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 5%9。在进行
3、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大学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党的“十 八大”报告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国家重要文件中所强调的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技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 式和新机制”,使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必需思考的问题。本文拟 通过对美国大学 PoCCs 运行模式以及典型案例的 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提升中国大学的创新技术由经济增长的外生 变量转化为内生变 量1,通过知识的创造、扩散和使用,创新不仅成为 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也是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 不断涌现新挑战的
4、主要策略2。由此,经济发展方 式由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和线性转移关系演化到后工 业化、知识驱动、开放和更加交互的创新体系,应用 和扩散已生成的知识成为确保大学履行其使命并在 当今社会环境中保持繁荣的关键所在3。这些转 变促使大学重新考虑开发和交换知识的方式( 包括 与产业和社区的知识交互网络等)。随着技术商业 化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TC) 成为科技与 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4,作为经济社会“知识中心” 的大学主要通过技术商业化来支持产业创新,比如 转让专利和开办衍生公司等56。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比 较成功,但转化率仍然较低,约有 75% 的
5、发明专利从来没有得以商业化,如 2008 年斯坦福大学技术授 权办公室收到 400 项专利申请,获批的 200 项专利只有 100 项得以转让7。因而,美国大学和政府不 西方国家语境中的“技术商业化”与中国的“科技(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通常相似,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大学进行技 术商业化的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企业赞助的合同研究、顾问、技术授权和参与技术开发与商业化( 如开办创新型企业)。后两种模式是本案 例研究关注的重点(PoCCs 主要存在于这两种模式中)
6、。收稿日期:2014 02 25;修回日期:2014 05 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232 /G0307);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战略研究类)项目(113007B) 作者简介:王 凯(1980 ),男,河南泌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教创新管理与政策。邹晓东(1967 ),男,山东威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教战略管理。王 凯 邹晓东: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1755·第 11 期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所借鉴。Fund) 的启动资金来自私人捐 赠;ical Accelerator“科罗拉多州大学概念证明项目”(Un
7、iversity of Col-orado Proof of Concept Program) 的启动资金来自该 校知识产权商业化的收入;“马里兰州概念证明联 盟”(Maryland Proof of Concept Alliance)的启动资金 来自联邦基金;由多所大学联合成立的“俄亥俄州 第三前沿”(Ohio Third Frontier) 的启动资金来自俄 亥俄州政府;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冯· 李比希创业 中心”(von Liebig Entrepreneurism Center) 的启动资PoCCs 概述11 1 产生背景从企业的视角来看,技术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是 发明成果和产品
8、开发之间的“概念证明”( Proof of Concept,PoC)阶段,当商业概念得以创造和证明后, 寻求合适的市场和实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是 “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由于信息、动机的不对 称以及科学、技术和商业企业之间存在制度距离, PoC 阶段有一个“资金缺口”( funding gap)10。而 且随着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的重心转向更大和较为 成熟的投资项目,处在种子阶段的创新项目的“资 金缺口”将会更大。由于大学与企业有着本质属性的不同,大学的 技术商业化遇到的问题更多,如获得专利的研究成 果在技术应用方面往往较为基础或不够成熟,加上 受固有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这通常需要专利发明者
9、参与到专利转化过程中,为专利接受方提出进一步 开发的建议,从而导致专利转让中存在由小额前期费用和特许权运行费用构成的“资金缺口”11;大 学在发挥为初创企业服务的功能时与新生的高科技 企业之间有较大的信息差距,大学的学术创业和投 资者之间有很多潜在的冲突12。因此,为解决大学 技术商业化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填补技术商业化过 程中的资金缺口,加速大学创新的商业化进程,美国 大学 内出现一种新型 的 组 织 模 式概 念 证 明 中心。1 2主要特征 (1)基本概念根据已有研究成果1314和我们对相关案例的 进一步分析,可初步概括出 PoCCs 的定义:PoCCs 是 一种在大学之内运行或与大学有关
10、的促进大学科研 成果商业化的服务组织,它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 顾问、创业教育、孵化空间和市场研究等对 PoC 活 动进行个性化的支持,如开发和证明商业概念、确定 合适的目标市场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等。(2)启动资金PoCCs 的启动资金来源比较多样化,概括来说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私人捐赠、本校收入、联邦基金(NIH、NSF 和 EDA 等)、州政府资助和基金会等。例如:哈佛大学的“生物医药加速器基金”( Biomed-金来自威廉 · 冯 · 李比希基金会 ( William JLiebig Foundation)。(3)主要工作PoCCs 的工作处于技术转移办公室( TTO
11、) 的下 游,通过加速已申请专利的技术进入市场,从而对 TTO 的工作起到补充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孵化 器,没有共享的实验室,每个受资助的科研人员继续 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尽管 PoCCs 主要关注大学内部相对早期的技 术开发,但它们可能影响到大学技术转移过程的绝 大部分。它们为处于早期阶段的且具有创新性的科 研项目(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不能得到其他常规资 金的资助) 提供种子基金;为支持科研人员对产品 进一步开发,一方面帮助他们评估技术的商业潜力、 提供相关概念以便获得外部投资( 如天使资本和风险资本等),另一方面提供孵化空间以便对早期的 产品进行开发和对样本进行测试。此外,为支持创 业活
12、动和发展创业文化,PoCCs 也参与创业教育,如 联系具有企业经历和管理技能的导师对技术商业化 全程指导等。PoCCs 的主要期望是“成为具有前景的技术从 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转站”。有些项目可能不一定 立刻实现商业化,针对这些项目该组织会鼓励和帮 助科研 人员重新进行研 究,直 至 使 它 们“重 获 新 生”。总之,PoCCs 主要解决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过 程中所遇到的四个重要问题:资金与资源、技能、信 息不对称和激励政策。von发展现状从建立的时间和增长趋势来 看,PoCCs 是 在2000 年以后发展起来的,自 2007 年开始 PoCCs 的 数量出现逐年上升趋势。据粗略统计,美国大学
13、已 经成立类似 PoCCs 的机构 32 个,排名前 100 的大学 中已有 20 所建立 PoCCs。这些中心均匀地分布于 美国各州,2009 年各中心的平均科研经费大约有五1 3·1756·科 学学研 究第 32 卷千多万美元,它们已经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创业企业(startups)的发展8。它们的名称虽然各异,很 多没有冠以 PoCC 这个称谓 ( 如 MIT 的 Deshpande Center 和 UCSD 的 Von Liebig Center 等),但它们 都具有上述的基本特征,都把促进大学技术商业化 作为组织运行的重要目标。研究人员。一个项目的资助金额为 5
14、 万美元,周期是 1 年。通过对“首席研究员”( principle investiga- tor,PI)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的资助,可使该研 究团队实施探索性实验、收集数据来证明一个概念, 推动科技发明蓝图的开发。接受启动资金资助的科研人员如果已充分证明 他们的科技发明很有商业价值,德什潘德中心鼓励 他们申请“创新资金”来补充后期的研发经费。创新资金资助那些把创新投入到全面开发的项 目,对已经证明概念和确定研发路径及知识产权战 略的项目只资助一次。MIT 科研人员的科技发明如 果已得到充分开发可以绕过“启动资金”直接申请“创新资金”。一个项目的资助周期为 1 年,不超过2 5 万美元。创新
15、资金的目的是帮助科研人员优化 和提升一项创新成果的质量、系统探索潜在的市场 和评估成果具体应用的商业价值,最终能够吸引到 风险资本或企业的充分投资使产品得以商业化,以 及成立衍生公司和(或)把技术转让给现有的公司。 自 2002 年成立至 2013 年 10 月,德什潘德中心 已累计为 MIT 的 100 个初期技术项目商业化提供1300 万 美 元 资 助,正 在 为 12 个项目提供共计 2典型案例分析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 The Deshpande Center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简称“德什潘德中心”) 于 2002 年在麻省理
16、工学院(MIT) 工程学院成立,启 动资金 1750 万美元由慈善家德什潘德( Deshpande) 与其夫人杰希瑞( Jaishree) 捐赠。该中心的目的是 “助推 MIT 内一些最有才干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室 开发创新性技术,并把它们以突破性产品和新公司 的形式投放到市场,从而改变这个世界”15。因此, 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帮助解决健康、信息技术、能源和 其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德什潘 德中心的使命,那就是“影响”增强 MIT 技术的 市场影响力。德什潘德中心主要通过“资助计划”(grant program)、催化项目( catalyst program)、创新 团队(innov
17、ation teams)与相关活动以及本校的其他 资源来实现这一使命。本文接下将首先对该中心的 这些项目进行一一介绍,然后总结该中心目前取得 的成就,最后对其成功原因进行分析。1594 9764万美元的资助 。该中心每年一般资助 16个项目,大约 18% 的申请者可以获得资助。它最初 只关注工程学院的研究项目,2005 年春季开始接受 MIT 全体教师的申请。资助对象只是 MIT 的教师和 学生,且 申请人的资格仅限于该校 的“首 席 研 究实施项目(1)资助计划德什潘德中心的重要任务是帮助 MIT 的教师 和学生把在 MIT 产生的具有前景的观点转化为创 新产品和领先的衍生公司,以使突破性技
18、术和发明 成果实现商业化。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心对 MIT 一 些最有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进行适度但非 常关键的投资。这些资助可使科研人员跨越政府对 基础科学资助和私营部门对新发明资助之间的资金 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使很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沉没 于市场之外)。中心的资助基金为两类:启动资金 (ignition grants)和创新资金(innovation grants)。启动资金的资助对象为进行具有前景和巨大潜 在影响力但还没有得以证明的创新发明工作的 MIT2 113员” 。一个由来自 MIT 内部和“催化项目”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委员会负责评估所有的申请。某一申 请项目获批后,“催化项目”的
19、导师会被安排到该项 目中为其提供全面的建议。受资助者需要参与“催 化项目”,参加中心的活动,适时实施知识产权保 护,通过各种方式沟通项目进 展,以 及 避 免 利 益 冲突。(2)催化项目“催化项目”主要帮助受资助者加速实验室中 的创新进程,探索潜在市场和成立衍生公司,并最终 对市场产生影响。该项目的“催化剂”导师由 志愿者担任。这些导师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包括老 练的风险投资者、“连环创业家”和具有新创公司工 此外,各 PoCC 实现这一目标的组织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基于一所大学成立,如隶属于科罗拉多州大学的概念证明项目( Universityof Colorado Proof of Con
20、cept Program);其他的则与多所大学联合成立,如位于费城大学城的概念证明项目( QED Proof of Concept Program) 由 15所大学联合成立。王 凯 邹晓东: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1757·第 11 期作经历的总经理,他们会慷慨地与德什潘德中心的受资助者分享他们的时间、经验和技能。这些导师 不仅具有丰富的技术背景,还有很渊博的商业知识, 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机遇。作为学界和商界 之间的桥梁,他们参与资助项目的遴选,为受资助的 项目做顾问,并且帮助科研团队与目标市场以及投 资和创业团体建立合适的联系。导师和受资助者之间
21、绝不是一种单向关系。很 多导师发现他们把技能分享给 MIT 充满活力的研 究团体时能够在才智、专业和个人层面得到非常大 的满足。此外,为保证受资助科研项目、相关商业化 活动和新公司的健康发展,导师同意遵守中心的 “利益冲突和保密原则”,并在任职前签署相关正式 的协议。(3)创新团队和相关活动“创新团队”和“活动”是德什潘德中心培养受 资助者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主要方式。该中心参 与的“创新团队”是与 MIT 工程学院和 MIT 创业中 心的三种合作方式之一。此项目是 MIT 一门独特 的课程,对全校各学科研究生开放,名额经常报满。 “创新团队”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和技术商业 化的过程,主要关
22、注如何判断一项处于早期阶段技 术的商业潜能。每个团队都可接触到整个项目的所 有教师、从业者、商业导师和同学。每年有 6 个资助 者被选作“创新团队”项目的一部分,有机会与学生 团队一起工作来发现和确定他们的商业计划。德什潘德中心为受资助者举办多种类型的活动 帮助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交流。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思 想 流 ”( idea stream)、“开 放 屋 ”( open house)和“催化剂聚会”( catalyst party) 等。 “思想 流”是一个在创新和创业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人才 集聚的论坛。该论坛每年春季举行一次的,只有受 邀者才可以参加。通过论坛不仅可以促进受资助者 与
23、卓越人才进行思想交流,还可以向风险资本家、创 业者和其他研究人员展示 MIT 的技术。“开放屋” 和“催化剂聚会”是一种非正式的活动,用来推动思 想交流和新合作项目的形成。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投资家和企业家们也可以把握技术创新前沿动态, 有利于他们成功地进行投资、创业和产品研发。2 2产生影响通过以上项目和活动以及在 MIT 其他资源( 如 “技术授权办公室”和“风险指导服务”等) 的帮助 下,德什潘德中心已经非常有效地提升了 MIT 创新和发明的商业化能力,极大地提高了 MIT 技术的市场影响力。自 2002 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对 300 多名 教师、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支持,100 多
24、位 “催化剂”导师和其他来自企业与创业团体的志愿 者参与其中,促进产生 28 家衍生公司,资产达到 4 亿美元,将近 30% 的受资助项目都能产生一家新企 业15。这些企业正在开发和生产突破性产品和服 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对能源和照明、卫生 保健和信息技术等主要市场的转型有着长期的潜在 影响。2 3 成功要素MIT 的概念证明中心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 心经过 10 年发展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已经取得非常 卓越的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受很多关键因素的影 响:(1)MIT 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周边环境,如 MIT 不 仅有雄厚的科研能力还有“友好的创业文化”,能够 产生大量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技术,
25、而且周边 有实力很强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资本家网络;(2) MIT 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良好,“技术转移办公室” 和“风险指导服务”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该中心的 工作,为技术商业化过程提供各种帮助;(3) 该中心 构建了有效的开放创新网络16,不仅为受资助者提 供种子基金,还为他们提供顾问服务和教育活动,同 时把他们投入到校外的资金和合作网络中,与外部 网络和团体积极地合作;(4) 该中心拥有科学的运 行机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如中心运行受来自创业 家、投资家、企业家和科学家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 “指导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的监督和指导, 管理团队中的执行主任具有优秀的学术
26、、商业和创 业背景,其他成员也都是具有相关丰富的工作经验, (5)通过相关激励政策,激发了大学科研人员进行 技术商业化的积极性。结论与启示3美国成立“概念证明中心”的大学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技术转化能力都还不尽如人意, 它们通过这类组织主要解决了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技 术创新的初期阶段与技术开发阶段之间( 也即是概 念证明阶段)的“资金缺口”。但这一“缺口”的解决 并不是只靠提供种子基金( seed funding) 来完成的, 而是利用一系列“互补性资产”( complementary as- sets)17来实现“缺口缝合”,如创业顾问服务、教育·1758·科 学学
27、研 究第 32 卷时不可忽视科学创新和基础研究26。大学应在“新巴斯德象限”范式下27实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 机结合、创新创业集成发展,使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 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大学整体创新能力提高 的情况下提高技术商业化能力。其次,大学要融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一个组 织的创新生态系统还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 质交换,依靠其外部更大范围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 动态发展28。对大学而言,与其关系最近的就是区 域创新生态系统,大学创新系统要获得较丰富资源 就要融入该系统与其互动发展,大学与创新过程中其他组织的互动强度决定了经济绩效2930。美国 大学的“概念证明中心”为促进技术商业化,不仅充
28、 分利用校内资源还全面挖掘校外资源,如招募优秀 的投资者家和企业家中的志愿者为受资助者做技术 创新和创业方面的顾问,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区域市 场进行技术创新,以及采用各种活动吸引外部投资。在大学融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途径和方式 上,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和相关制度设计来构建开放 创新网络应该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美国大学技术商 业化在面临传统组织效率低下( 如技术转移中心)、 “资金缺口”、“信息不对称”和教师动机有待激发的 情况下,创造出“概念证明中心”这一新的组织模式 和相关制度,通过该组织模式构建了有效的开放创 新网络,更加融入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从而在技 术商业化方面取得丰富成果。但是,我们绝不
29、可完全效仿这一组织模式,“历 史、路径依赖和制度性都使得这类效仿非常困或培训项目和外部资金与合作网络等。“概念证明中心”的这些要素正应和了创业情境中的三个重要 方面:网络、知识和资源18,而且也是对“第五代技 术创新过程模式”的积极回应19。此外,“概念证明中心”的出现实质上也是美国 大学为解决技术商业化而进行的组织模式与制度创 新。有些学者提出,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存在的主 要问题在于大学科研投入和通过创新实现商业化以 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有个“知识过滤器”( knowledgefilter),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僚组织与不合逻辑 的治理制度所产生的负效应非常惊人20。美国大 学促进创新以及使创新商
30、业化时所面临的大量挑战 都与大学的组织结构有关21,如大部分技术转移办 公室亏损,运行效率低下22,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在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教师的激励 制度以及 TTO 职员素质和补偿做法等23。同时又 受到创业文化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美 国大学内部逐渐演化出“概念证明中心”这一新型 组织模式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概念证明中心”能够 成功地促进大学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是能够在大学较 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使“大 学 和 企 业在创新能力中形成动态互补结 构”24,使创新与创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5,实现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
31、力”的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美国大学“概念证明中心”案例的 分析,在如何促进中国大学技术商业化( 技术转化)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大学内部要构建和谐的创新生态系统。 由“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突出了创新系统 的动态演化性,强调了创新系统中创新要素的有机 聚集和系统的自组织生长性25。从美国“概念证明 中心”的案例中可知,在推动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 不仅有“种子基金”的资助还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 运行机制做引导,“催化项目”、“创新团队”、“技术 转移办公室”和“风险顾问”等活动与组织进行协 助,以及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友好的创业文化做 支撑。这充分说明大学内部和谐的创新生态系
32、统是 大学创新技术顺利实现商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另 一方面要注意的是,在强调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6难” 。我们应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这一组织模式成功的原因,如从大学、教师、企业和( 或) 政府构建或 参与这类组织的动机、该组织运行的资金来源、对大 学(如资金收入、科研与教育产出) 和区域经济发展 的影响以及大学所处的市场和制度环境等视角进行分析。总之,我们的大学要提高技术商业化( 技术转 化)能力,应在“新巴斯德象限”范式下实现创新与 创业的有效集成,建设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在具 体情境中积极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开 放创新网络,实现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与协 第一代为“技术推动的线性
33、模式”,第二代为“市场拉动的线性模式”,第三代为“耦合模式”,第四代为“综合模式”,第五代为“战略整合与网络化模式”(othwell,1992)。 “创业”这个概念有很多含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建立一个新型的组织”(Aldrich,2005)。凯 邹晓东: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1759·第 11 期王同发展。14Maia C,Claro J O The role of a proof of concept centerin a university ecosystem: An exploratory studyJ The Journal of Te
34、chnology Transfer,2013,38(5): 641 650MIT Deshpande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t- tp: / /deshpande mit edu /EB /OL 2013 12 26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 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43 45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
35、cal innovation: Im- 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esearch Policy,1986,15(6): 285 305Aldrich H E,uef M Organizations EvolvingM2ed SAGE Publications,2006 61 91othwell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 D Management,1992,22 (3): 221
36、 240Audretsch D B,Keilbach M C,Lehmann E E Entre- 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M Oxford Univer- sity Press,2006 34 59Litan E,Mitchell L,eedy E J Commercializing u- niversity innovations: Alternative approachesA Jaffe A B,Lerner J,Stern S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C Volume 8,University of C
37、hicago Press,2008 31 57Anderson T ,Daim T U,Lavoie F F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 Techno- vation,2007,27(5): 306 318Siegel D S,Veugelers ,Wright M Technology trans- fer offices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 al property: Performance and policy implic
38、ationsJ Oxford 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7,23(4): 640 660宗晓华,洪银兴 创新范式转型与中国大学 企业协 同创新机制的深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3,(7): 1 9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 统”J 科学学研究,2013,(1): 4 12万钢 加强基础研究 提升原创能力J 中国软科学,2013,(8): 1 2刘则渊,陈悦 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 管理学报,2007,(3): 346 353朱迪· 埃斯特琳 美国创新在衰退? M 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0 32Nelson Na
39、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参考文献:1 technological change JomerP M Endogenous15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S71 S102emoe S,Guinet J Dynamising 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sM OECD Publishing,2002 3Sharabati Shahin M H N,Thiruchelvam K The
40、 role of Diaspora in university industry relationships in glob- alised knowledge economy: The case of PalestineJ Higher Education,2013,65(5): 613 629 何继江,王路昊,曾国屏 以技术能力的商业开发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案例2 163 174 18J科学学研究,2013,(9): 1355 13635 Youtie J,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case study of the
41、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 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 search Policy,2008,37(8): 1188 1204Mowery D C,Sampat B N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inno- vation systems A Fagerberg J,Mowery D C,Nels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25Swamid
42、ass P M University startups as a commercializa- tion alternative: Lessons from three contrasting case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3,38(6): 788 808Bradley S ,Hayter C S,Link A N 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xploratory look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
43、013,38(4): 349 38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 2010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7 98 Auerswald P E,Branscomb L M Valleys of death and darwinian seas: Financing the invention to innovation Tran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Journal of Tech- nology Transfer,2003,28(3 4): 227 239Thursby J G,Jensen ,Thursby M C Object
44、ives,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university licensing: A survey of major U S universitie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1 2): 59 72Lerner J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tart up:Lessons 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30(1 2): 49 56Gulbranson C A,Audre
45、tsch D B Proof of concept cen- ters: accelerat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in- novation 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8,33(3): 249 25819206 217 228 239 10241125261227281329·1760·科 学 学 研 究第 32 卷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 An-them Press,2010 1 171993 3
46、 2030 Lundvall B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The new type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for university technologycommercia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case of proof of concept centersWANG Kai,ZOU Xiao dong(The 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olicy,Zhejiang Univer
47、sity,Hangzhou 310058,China)Abstract: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is the main model for the transform of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universes In or-der to fill the funding gap in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s i
48、n the United States,a new type of organization has emergedthe 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PoCCs) Making full use of regional re- sources and b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gether b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network,PoCCs drive the synergy between universes and industry Fro
49、m this case,we can conclude som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univer- sities should construct harmonious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tuitional change,and at the same time en- gage positivel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Key words: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transform of achievements; the 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type of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e- cosystem(上接第 1753 页)25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 : 25 32Martinez os E,Orfi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计划
- 2025年崇明县高三一模作文问题分析
- 传染病标本采集与送检
- 八年级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 一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计划
- 康家滩小学家长膳食反馈活动计划
- 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防控措施
- 煤矿井下创伤急救课件
- 儿科诊法和治法复习试题
-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交通安全宣传计划
- GA 1810-2022城镇燃气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重庆地区现代方言中的古语词
- 3第三章申论写作 写作课件
- 广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材料试验收费项目及标准指导性意见(新)2023.10.11
- 商户撤场退铺验收单
- 国开电大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 形考任务5实训报告
- PEP英语四年级下册U5 My clothes Read and write(教学课件)
- DB37-T 2671-2019 教育机构能源消耗定额标准-(高清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8篇
- (完整版)重大危险源清单及辨识表
- 试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和测试报告确认表(公司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