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1—6单元课内阅读_第1页
四年级上册1—6单元课内阅读_第2页
四年级上册1—6单元课内阅读_第3页
四年级上册1—6单元课内阅读_第4页
四年级上册1—6单元课内阅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一、二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的响声,好像()。这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起来。3、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大的,小的,(),(),有的站在( ),有的( ),有的(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

2、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5、爬山虎的脚()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使它()在墙上。6、大体上,住所是很( )的,( )、( ),很( )。(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 )的工具是那样(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 )了。二、课内阅读(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2)诗中“缘”是( )的意思。(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2、默写游山西村(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所写。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 ),( )。在( )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二)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

4、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三)蟋蟀的住宅、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

5、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安静( ) 简朴( ) 简单( )2、这段话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3、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我觉得蟋( )!四、观潮

6、文段选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7、0;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  ”选出合适的词语。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我能写近义词。顿时(     )   犹如(      )   颤动(       )   逐渐(

8、        )4、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_    _ _ 5、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山崩地裂 _ _、 _ _、 _   6、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 ,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7、从第一段话中的“_ _  、 _ ”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8、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

9、(只填序号)景象非常壮观 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样子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9、“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_,说 明 _ 。10、依照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一句话。_11、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_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_” 12、我会写:动脑筋想一想,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表达方式,意思不变。(4分) 大地好像都被江潮震得颤动起来。(1)_ (2)_13、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3分)_第三、四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0、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 )要靠( ),要靠很好地(),做出对人们( )。、鹅的步调( ),( )的,颇像( )里的( )出场。它常( )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 )。说它( )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 )。它什么( ),可是它又那么( )。、它( )、( )、( )、( ),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 ),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 )必定就是一位( )。二、课内阅读猫 猫的性格实

11、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

12、一声( )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2)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咕噜咕噜:( )、( )、( )。5、“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又();既()又();

13、既()又()。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五六单元课内阅读题第五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截至年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二、课内阅读颐和园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14、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站在()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香气浓厚;(草木)茂盛;(忧愁等)在心

15、里积聚,不得发泄。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第六单元一、积累填空、默写课内古诗,并写上一两句送别名句。 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是那( ),前面的( ),后面的( )上去,( )的声音,像( )的音乐;( ),(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3、那( ),如同( ),必将( )传下去。二、课内阅读搭石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