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难句解_第1页
《曹刿论战》难句解_第2页
《曹刿论战》难句解_第3页
《曹刿论战》难句解_第4页
《曹刿论战》难句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刿论战难句解一、“必以情”“必以情”中学语文教材和各种古代散文选的注释基本相同,意思是“必根据实情处理”,或“一定尽可能按实情去判断”。 解释“情”为“实情”、 “这里指真实情况”、 “情况,实情”。这是最流行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认为“情”,“实情”是受国语影响的结果。 国语中有“公曰: ‘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 ‘ 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必将至也。’ ”一般人都认为“必以情断之”就是“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他们”。其实这个“情”并不是“实际情况”的意思。因为鲁庄公明确地说了他处理案件不能

2、详细考察,不能详细考察,怎能按实际情况断案呢?显然,庄公在此用“情”不是强调“实际情况”,而是强调自己的“情”。庄公的“情”是什么呢?曹刿的答话明确地指出了“情”的内容,“情”就是“苟中心图民”,“苟,诚也。”“苟中心图民”是指诚心诚意地想着人民。因此,“必以情断之”是说一定用诚心诚意处理案件,“情”是“诚心诚意”的意思。与此相似,“必以情”的“情”解释成“真实情况”当然也不合适。在曹刿论战中,“必以情”前面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已经讲过“不能察”了,接着就说“按真实情况处理”,不是自相矛盾吗?“必以情”后面的曹刿的答话“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说那是“忠”一类的,可

3、以凭它打一仗。曹刿的答话说明了“情”是“忠”一类的,“忠”无论如何不是“实际情况”的意思,杜预注是“上思利民,忠也。”杨伯峻注为:“敬也, 肃也, 未有尽心也而不敬者。 ”看来“情”就是“思利民”,“尽心”一类的意思了。“必以情”的“情”同“必以情断之”的“情”是否完全一样的意思呢?“必以情”是不是在后面“省略 ‘ 断之 ’ 一类字眼”?我们应该作深入地研究。从左传中“必以”连用的情况来看,有下列几种情形:一是“必以”名词 (代词)谓语动词,即“必以”加名词 (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如“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必以恶终”、“将必以是大有败也”

4、、“必以仲几为戮”, “必以而子与大夫之子为质”等。 二是“必以”(省略宾语)谓语动词。如“君以此始,亦必以终”、“变必以终”的“以”字后面承前省略了“此”。“必以闻”(昭公十六年),“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宾语,宾语指买宝之事。三是谓语动词“必以”名词。“必以”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的补语。如“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入郢必以庚辰”等。在左传中不存在“必以”名词(省略谓语动词)的情形。从曹刿论战中句子的前后对文来看,“必以情”同“必以分人”“必以信”的结构是相同的。“必以分人”不可能是后面省略谓语,“分 人”就是谓语。这个句子应该属于“必以”句型二。“以”字后承前省略了“衣食所安”,“必以

5、分人”是说一定把衣食一类的东西分给人们。“必以信”同“必以分人”一样,在“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宾语,“必以信”的“以”后省略了“牺牲玉帛”,“信”在此是动词,“表示诚实,忠诚”的意思。“必以信”是说一定用那些祭品来表示自己的诚实。排比而下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必以情”也应该属于“必以”句型二,“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小大之狱”,“情”应该是动词,作谓语。而“必以情断之”的“情”是名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因此,不能用“必以情断之”来理解“必以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对“必以情”注为:“情谓 实际情况,或曰,情,忠诚也,义较长。”在春 秋左传词典中,杨先生已抛弃前说,专主后说,明确地

6、指出“必以情”的“情”是“忠诚”。最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注:“情:诚。”显然,新说比旧说有进步,但我认为还不够确切。认为“情:诚”同“必以信”的“信”意义就完全相同。 说文“信:诚也。从人言。”“必以信”的“信”同“弗敢加也”的“加”相对,“加”是虚夸的意思。“信”当用的是本义,“诚,诚实, 忠诚”的意思。 而“情”的本义并不是“诚”, 说文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段注:“董仲舒曰: ‘ 情者,人之欲也。人之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礼记曰:‘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

7、”可见,“情”的本义是指“人情,人的自然感情”。虽然“必以情”的“情”并不是使用的本义,但与本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情”实略同于 左传 中的“尽情”“竭情”的意思,即“尽心尽力”。所以我认为还是杜预的注最准确“尽己情”。因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考察,但一定对它们尽心尽力。”二、“公将鼓之”对“公将鼓之”中的“之”字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是“公将鼓之”的“之”作助词,无实在意义,这种观点以杨柏峻为代表。综合其说,理由有两点:一是“鼓”为不及物动词,又不是意动或使动用法。二是“之”字“无所代”、“不能为代词”。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

8、查左传,我们发现“鼓”除用作名词外,多用作不及物动词,如“齐人三鼓”, “鼓于军中”, “齐侯亲鼓”,“右援枹而鼓”等,但出有不少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如“皆踞转而鼓琴”、“复踞转而鼓琴”等,这“鼓”是弹奏的意思,似与“公将鼓之”的“鼓”意义不同。但僖公二十二年有“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个“鼓”同“公将鼓之”的“鼓”意思是相同的,这个“鼓”就是及物动词,“不成列”是“鼓”的宾语。可见,“鼓”字既是不及物动词,又是及物动词。“公将鼓之”是不是及物动词,那要看“之”是不是代词。杨伯峻在讲到“之”字“形似宾语而实非宾语”时,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不介马而驰之”,我们先看这个“之”是不是“

9、无所代”?左传 · 成公二年:“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 ‘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从上下文来看,这个“之”应该是“有所代”的,代指郤克率领的晋军,是代词。 左传中,“驰之”共用四次,如“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这两个“之”都是代词。前者指代晋军,后者代指楚军。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迹,公将驰之”的“之”也明显地是代词,代指齐师。因此, 与“公将驰之”对文的“公将鼓之”的“之”也应该是代词,应该是有所代的。那么,“公将鼓之”的

10、“之”代什么呢?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指鲁军”“指代的是庄公手下的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查左传,“鼓之”共用四次,如紧承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子鱼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这个“之”明显指“隘而不列”的“勍敌之人”,不是指自己的士兵,并且“阻”同“鼓”连用,都是支配“之”的,不可能是阻止并且鼓动自己的士兵。其他如“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越子似三军潜涉,当吴宫军而鼓之,吴师大乱”。这两个“之”都是指对方的军队,因此很难说只有“公将鼓之”的“之”指自己的军队。从上下文来看,“公将鼓之”的“之”也不是指鲁军。上文说“齐师伐我,公将战。战于长勺”,因此“公将鼓之”的“之”应该是针对齐师来说,而上文并未说到鲁军的情况。从下文“公将驰之”的“之”是指代齐军,与它对文的“公将鼓之”的“之”也应该指齐军。学者们之所以认为“之”的指鲁军,主要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影响, 认为“鼓”是鼓动的意思, 其实这是个误解,“鼓”是击鼓进攻的意思,试想想,如果击鼓仅仅为了鼓动士气,怎么会越鼓动士气就越衰竭呢?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指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 (没有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