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指标意义_第1页
检验指标意义_第2页
检验指标意义_第3页
检验指标意义_第4页
检验指标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免疫系列实验名称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提示:1、VGu=A! JJ 111111表达式表明体内有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如无症状也无肝功能的异常,即为所谓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即可。 )vzg:fWA z 2、如同时有E抗原阳性,说明病毒复制活跃,如肝功能同时异常,提示慢性或纤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或有与乙肝感染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应积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阳性提示:1、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且对HBV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H +?1mF2 2、为接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效果,可以

2、保护个体不再受到乙肝病毒的威胁。但表面抗体的滴度不会长期稳定在同一水平,即当抗体滴度下降到一定的水平后,仍有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在HBV感染的早期,表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病毒颗粒,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损害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若血清中HBeAg持续阳性,则提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表明患者预后不良。 6 R*m&9 ' 2、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即有升高,有助于预测肝炎病情。 b ($ K 3、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90% .o"

3、; ? B?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1、HBeAg转阴的患者,即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X ! w!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可检出抗-HBe 8 vz SK $e 3、在HBeAg和抗-HBs隐性时,如能检出抗-HBe和抗-HBc,也能确诊为近期感染乙型肝炎。 e9 $ -5 >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1、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HBeAg敏感得多,抗HBc-IgM阳性尚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I= Zlph 2、抗HBc-IgG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

4、染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阳性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抗HCV阳性持续六个月以上预示转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较大。丙肝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同时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机率较大,应积极治疗。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 阳性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大多预后良好。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 病人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病人病毒血症可长期持续9年,HGV可通过输血传播。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DNA)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稍差,抗dsDNA抗体滴度的升降与

5、SLE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因此可监测 SLE的病情变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dsDNA亦可阳性。 肥达氏反应(Widals) 1.H及O效价均增高时可诊断为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效价达1:80以上时,可诊断为副伤寒甲或乙或丙,如效价随 病情逐渐上升,诊断价值更大。 2.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后才出现肥达氏反应,第一周内阳性率为50%,第四周可达90%。 3.单H凝集价升高而O不高者,可能曾接受过伤寒菌苗接种患过伤寒另外少数伤寒患者因O凝集价被Vi抗原影响不增高,仅H 凝集价高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4.曾预防接种过伤寒混合疫苗,再感染伤寒时,H 与O 凝集价上升较快,但在疾病恢复时,凝集价

6、并不太高,因为预防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再感染时病情缓和。 5.过去曾接种过伤寒菌苗或患过伤寒近期又感染流感、布氏杆菌时,可产生高滴度的H 凝集素及较低的O 凝集素,此系回忆反应。 6.一般应取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作对比,如呈四倍以上增长则价值更大,凝集素如明显上升,是新近感染伤寒的指征。 可提取核抗原(ENA)自身抗体谱带分析 1.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可达30%左右。 2.抗核糖体抗体(rRNP):是SLE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率10%。 3.抗U 1 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阳性率高达95%以上。在SLE中,该抗体阳性与雷诺氏

7、现象有关。 4.抗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的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 关,IgG类抗SSA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5.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6.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肤炎(DM)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中阳性率达25%。该抗体阳性患者常会出现 肌炎、肺部间质性病变及关节炎等症状,易被临床误诊为慢性肺部

8、感染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7.抗Scl70抗体:是全身性硬皮病(PSS)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3%。 8.抗DE多肽抗体:仅见于MCTD患者中。 9.抗DM53抗体:仅见于皮肌炎(DM)患者。 10.抗RA54抗体:仅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14%。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含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儿童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量逐渐升高。 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牛皮癣、麻风病、疟疾、肾炎。 减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蛋白丢失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球蛋白A(IgA) 增高:肝脏疾病

9、、结缔组织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肺结核、急性肾炎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陷病、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免疫球蛋白M(IgM) 增高:巨球蛋白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梅毒、黑热病、疟疾、丝虫病、支 原体肺炎、风疹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IgA、IgG 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天愚型、蛋白丢失性胃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尿毒症。 补体C3(C3)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急性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损伤期及糖尿病等。 减低:急

10、性和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 补体C4(C4) 增高: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梗、Reiter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 减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早期等。 甲胎蛋白(AFP) 原发性肝癌AFP量可高出正常数十倍至数万倍,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细胞再生,AFP亦可升高。慢性肝炎病人如甲胎蛋白明显增高,应该怀怀疑是否有肝癌的可能,要进一步检查。出现其他良性疾病包括肠炎以及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会升高;怀孕时也可

11、一时性升高。癌胚抗原(CEA) 凡内胚层来源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食道、胃、肝和胰腺等的癌肿患者血清中均的CEA存在,并含量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但对消化道肿瘤无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癌肿术后有无复发的监控指标。癌胚抗原增高者,最好按受肠镜、胃镜、B超、X 线等进一步检查。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VCAIgA) 感染EB病毒后,患者血清均可出现抗VCA抗体,IgA类抗体对鼻咽癌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仍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可用于早期筛查鼻咽癌患者,判断疗效与预后。 冷凝集素测定(CAT) 凝集价>1:64具有诊断意义,如在病程中,冷凝集素效价逐渐上升,则对诊断价值更大。支原体肺炎、肝硬

12、化、多发性骨髓瘤 、疟疾、恶性淋巴瘤等冷凝集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冷凝集素效价升高可在传染过程中出现,特别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支原体所致 非典型性肺炎;慢性的冷凝集素升高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双份血清效价有四倍增高者亦有诊断意义。 白细胞B27抗原(HLAB27) 正常人约有6.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阳性率可达93.67%,可作为该病的诊断指标结核抗体(TBAB) 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梅毒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1己知病史或有梅毒体症者,若本试验阳性,即证实是梅毒病人,如初次试验阴性者,可能反应素抗体尚未升高,可在24周后复查。 2病史不详或无体征者,未治疗的早期梅

13、毒(、期),在感染后经数周血清学试验仍阴性,反应素效价可急骤上升,一般可达1:4 1:256,如初次试验效价在1:4以上,间隔24周应复查,如效价上升两个滴度以上或两次试验都是高效价,可作为梅毒病的 证据;潜伏期梅毒除血清学试验阳性外,可无任何梅毒体征,但随时间推移,反应素效价可逐渐下降,早期潜伏梅毒素阳性率仍为95% ,晚期为72%,感染后30年未治疗的晚期梅毒病人,有50%患者的反应素效价自然下降到阴性;梅毒病人经适当治疗后,效价随即 下降,治疗愈早,下降愈快。 3麻风、疟疾、回归热、雅司病可出现假阳性。 梅毒确诊试验(TPPA) 特异性强,阳性可诊断为梅毒,检测抗体滴度可监测梅毒病情进展

14、及观察疗效。 肝吸虫病抗体 与粪便查卵检出率相关性良好,阳性表示感染华支睾吸虫。 HCG半定量 1鉴别正常与异常妊娠:妊娠期间HCG变化呈双峰曲线,根据正常的HCG浓度变化,若第一次HCG在正常范围内,79%的人可妊 娠足月,若第一次HCG低于正常,92%妊娠失败。 2流产的诊断及治疗:不完全流产,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HCG定性为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可阴性,如HCG在250 0U/L以下,并逐渐下降,则有流产或死胎可能;当降到600U/L,则难免流产,如尿中HCG不断下降,表示保胎无效,反之则 提示保胎成功。产后4天或人工流产术后13天,血清HCG应恢复正常。如不符合这一情况,则应

15、考虑有异常可能。 3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时,尿HCG含量很高,可达10万到数百万国际单位。 4其它 妊娠毒血症时HCG变化不一,往往偏高;多胎妊娠时HCG含量增高。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71U/L为阳性,初检阳性者,应每隔五周复查,连查三次,如浓度逐渐上升者,应考虑患恶性肿瘤的机会很高。TSGF可 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 阳性可提示诊断爱滋病(AIDS)。 弓形虫抗体(TOXAB) 1对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分析的参考价值,弓形虫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脑及眼为主要受累

16、器官,妊娠期间母亲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产、 先天畸形、增加母亲妊娠并发症,隐性感染的婴儿也可于成年出现症状。 2获得性弓形虫病由消化道感染,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成人,以淋巴腺受累最为多见。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如猫抓病亦可呈阳性。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有抑制子宫内膜的蜕膜反应,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非创伤性辅助诊断指标。 骨钙素(osteocalcin) 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者是骨的形成,是骨形成指标。升高可见于骨形成增加的患者,骨转换率升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机 能亢进、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pagets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血清骨钙素可迅速下降。骨钙素水

17、平受年 龄、性别、生理节律等因素影响。儿童期较高,表春生长期可能最高,大大高于成人。 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1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骨形成情况,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增加,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2升高可见于patets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软化和肾性营养不良等。 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增高: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类风湿因子(RF) 增高提示:1、类风湿关节炎(RA)。2、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中,高效价的“类风湿因子”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3、在非类风湿患者中,如类风湿因子的阳性,应到风湿免疫科进一步检查诊断。血液

18、中测到类风湿因子阳性的可能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极少。4、其它如患有红斑狼疮、传染性肝炎、梅毒、肺结核等病时,也可能出现假阳性。C-反应蛋白(CRP) 增高: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狼疮、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 血常规系列项 目 临 床 意 义 红细胞计数( RBC )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病理性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 ( HB )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病理性

19、: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 白细胞计数 (WBC)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 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 、副伤寒、黑热 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 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红细胞压积 ( HCT )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中性粒细胞 ( N ) 增加:中性粒细胞 : 急性

20、化脓性感染、粒细 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 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嗜碱性粒细胞:见于 速民型变态反应、甲

21、状腺功能亢进。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 (L) 单核细胞 (M) 嗜酸性细胞 (E) 嗜碱性细胞 (B) 网织红细胞计数 ( RET )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 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LE) 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活动期较缓解期阳性率高。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硬皮病及皮肌炎等有时也可查到此种细胞。未找到狼细胞并不能否定红斑狼诊断,应进一步作相关的免疫学检查。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

22、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三者综合,用作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 。血小板计数 (PLT) 增多见于骨髓增生综合征、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 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压积 (PCT) 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 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PDW 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 增大: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疟原虫检查( MP ) 阳性表示感染上疟疾。 微丝蚴检查( BF ) 阳性表示患上丝虫病

23、。 生化系列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甘油三酯(TG)增高:大多因为肥胖、过量食用动物性脂肪、运动不足或遗传因素引起,也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可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 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胆固醇(TC)胆固醇是每个人身体内不可缺少的一种脂质成份,是制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消化性胆汁酸的主要原材料,但胆固醇过多是,会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检测它可用于: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2、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增高的原因有1、生理性增

24、高:如长期吸烟、饮酒;女性妊娠、绝经期;缺少体育锻炼、过量食用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脑、内脏、软体动物、贝壳类等。2、病理性增高: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等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亢病、肝硬化、重症肝炎、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等。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会排除附着在动脉管壁上的胆固醇,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对人体有好处。降低: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缺少运动等。低密度脂(LDL-C)青年人平均约2.7mmolL(105mgd); 中老年人约3.1mmolL(120mgdl);大于4.14mmolL(

25、160mgdl)为明显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LDL)通过载脂蛋白B(Apo-B)与内膜下细胞的B受体结合,将胆固醇从肝细胞运往组织细胞 。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 减低: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脂蛋白a(Lpa)冠心病危险遗传因子,增高:冠心病率和死亡率比正常人大为增加,改变饮食结构不会下降,应以药物治疗。载脂蛋白A-(ApoA-) 2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apo)。脂蛋白A主要在肝脏和小肠合成,90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中,主要反应人体内

26、高密度脂蛋白(可防止动脉硬化,对人体有益)的含量。增高:见于酒精性肝炎、高脂蛋白血症等。减低:见于冠心病、动脉硬化性疾病、未控制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疾患、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肝炎、营养不良等。明显降低,亦见于ApoA-缺乏症、肝实质损害(如肝硬变失代偿期)载脂蛋白B(ApoB) 载脂蛋白B100主要在肝脏合成,是除了高密度脂蛋白以外的其他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可转运脂类到肝外组织,主要反应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过高可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的发生,过高对人体有害)。 增多:成人>l.0克升为轻度偏高;1.2g/L为明显增高。增高常见于型高脂血症、胆汁淤积、冠心病

27、、肾病、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银屑病。 降低:常见于肝功能损害的实质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脂蛋白血症 。 血清镁(Mg)      镁是人体内的必需元素,是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阳离子。血清镁的含量很少,血清中的镁50左右为离子形式存在 。增高:见于尿毒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时、慢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艾迪生病、未治疗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脱水症等。 减低:见于长期吸收不良或消化液丢失以及无镁进行血液透析或静脉补液、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8、、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后、慢性肾炎多尿期、由于镁缺乏引起的手脚抽筋等。  血清磷(P)  人体每日需要量约1.2克,由饮食摄入的磷,主要在空肠吸收,约80的磷以磷酸钙形式贮存在骨骼中。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折愈合期等。使用雄激素、合成类激素及某些利尿药物时,血磷也会增高。减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严重糖尿病、磷吸收不良等。正常妊娠时亦可轻度减低。服用含铝抗酸药物、合成雌激素、避孕药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时,血磷也会减低。血清钙(Ca)  钙盐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无机盐

29、。人体内的钙99以上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摄入过多、多发性骨髓瘤、肿瘤骨转移、急性骨萎缩。 减少:见于婴儿手足搐搦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骨质软化症、钙及维生素D吸收不良或不足(佝偻病、腹泻、妊娠后期等)、阻塞性黄疸、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碱中毒以及脱水和酸中毒纠正后(常出现低血钙)。此外,引起血清白蛋白减少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肝病、黑热病等亦可降低血钙。 血清氯(Cl) 氯是人体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在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和水分布方面起重要作用。增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

30、呼吸性碱中毒、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 减少:见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呕吐、胃肠造瘘、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清钾(K)  人体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钾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 。增多:肾功能衰竭、尿排泄障碍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乏。组织缺氧、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经口及静脉摄人增加。急性肠梗阻。洋地黄大量应用者。 减少:经口摄入减少。钾移入细胞内液、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激素的影响,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使肾脏潴钠排钾。消化道

31、钾丢失过多,如频繁呕吐、腹泻等。尿钾丢失及肾小管性酸中毒。血液透析也可引起低钾血症 。血清钠(Na) 钠为血清内主要的阳离子(Na),Na分别与C1-和 HCO-3结合成为氯化钠、碳酸氢钠等 。增多: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性多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性高血钠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及垂体瘤等)。饮食或治疗不当导致钠盐摄入过多。 减少:肾脏失钠,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等。尿钠排出增多,因肾小管严重损害,再吸收功能减低,尿中钠大量丢失。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幽门梗阻、呕吐及腹泻)。应用抗利尿激素过多

32、。心力衰竭、肾衰、补充水分过多。高脂血症,由于血清中脂质多,钠浓度下降。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致低血钠。脑部疾病如脑炎、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脊髓膜炎等,因涉及到一系列神经体液因素而致血清钠降低。大面积烧伤、创伤、皮肤失钠、出大汗后,体液及钠从创面大量丢失,只补充水而忽略电解质的补充等 。血清砷成人体内砷总量为1520毫克,主要分布在头发、指甲、骨骼、皮肤中,尤其是发砷,对诊断砷中毒很有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血清铅 消化道对从食品和水中摄取的铅,其中约10%可被吸收 增高见于慢性铅中毒,误服大量含铅中成药 。

33、血清锰 人体内含锰1218毫克。锰主要在肠道吸收,由于食物中锰的溶解性较低,吸收率也低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芽肿等。 增高见于慢性锰中毒、骨髓瘤等。血清汞体内大约含汞13毫克。汞有两大类化合物即无机汞及有机汞 增高见于急性汞中毒,血汞与尿汞均增高。血清镉  正常成人镉负荷量3045毫克,从出生后不断蓄积,使体内镉浓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增高:见于高血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肾功能衰竭以及急性镉中毒等。 血清铬 成人体内铬总量约6毫克。铬是以三价状态小分子量有机复合物的形式由肠道吸收 。减低:见于动

34、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原发性血色病等。 增高:见于急性铬中毒。口服重铬酸盐中毒较为常见,服后数分钟可致腐蚀性胃肠炎表现,重者可有紫绀,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清铬、尿铬明显增加。 血清硒 硒在体内主要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维持心、脑、肝、肌肉及免疫的生理功能。 增高:见于地方性硒中毒、急性硒中毒。后者由于无机硒化物大量吸入,可致化学性肺炎;口服时则引起严重化学性胃肠炎;均见血清硒、尿硒增高。 减低:见于克山病、大骨节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肾型心脏病、乳腺癌等 。 血清锌 锌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许多辅酶的构成,

35、在生长、智力发育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锌中毒。后者误服锌盐或进食镀锌器皿存放的酸性食物或饮料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胃肠炎、血清锌、尿锌均升高。 降低:见于严重急性组织损伤(如烧伤)、营养不良、生殖功能减退症、慢性肝损害(如酒精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皮质激素治疗后等。儿童锌缺乏症可见生长停滞、智力发育不良及伤口愈合迟缓、嗜睡、食欲下降(锌影响味营更新味觉减退)、性成熟延缓。血清铁   血清铁是指测定血清中铁的含量。铁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清铁测定主要用于鉴别贫血

36、的原因。 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肝癌。 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以及月经期、妊娠血清铜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增高:(1)急性铜中毒,由误服铜盐(如硫酸铜)或食用“铜锈”的铜器皿储放食物,引起化学性胃肠炎时血清铜增高。 (2)肝内、外胆汁淤滞,如肝硬化、肝转移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等,血清铜及铜蓝蛋白均增高。 (3)各种感染、贫血、心肌梗死、白血病、淋巴瘤、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降低:见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铜蓝蛋白降低)、营养不良、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37、卷发综合征、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均可使血清铜降低 。维生素A 是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增高:婴儿特发性高钙血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维生素中毒,应用口服避孕药时等。 降低:维生素缺乏症,甲减,肝、胃肠及胰腺疾病,慢性感染,播散性结核病,类癌综合征,蛋白营养不良,应用胆酷胺、矿物油及新酶素 。 维生素B1  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增高:白血病,淋巴瘤。 减低:维生素缺乏症(脚气病),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甲亢,长期腹泻,妊娠,心衰,剧烈运动,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硫胺不敏感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6 1 

38、;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维生素包括比哆醇、比哆醛和比哆胺三种存在形式。 降低: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小儿惊厥,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尤其是妊娠糖尿病),应用青酶胺、左旋多巴、乙醇、异烟肼及口服避孕药时等。维生素C 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降低:坏血病(维生素缺乏症),血液透析,尿毒症,妊娠,脂痢,慢性乙醇中毒,吸收不良,甲亢等。维生素D 25-二羟维生素D  人体必须的维生素 增高:维生素中毒,甲旁亢(,二羟维生素增高)。 降低:甲旁低,假性甲旁低,慢性肾衰,无肾患者(以上情况主要为,二羟维生素降低),吸收不良,

39、脂痢,维生素缺乏所致骨软化症,佝偻病,肝硬变,肾性骨病,纤维囊性骨炎,甲亢,应用抗惊厥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时。 维生素E  维生素具有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和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作用,并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 。 降低:吸收不良,某些习惯性流产,胆汁瘀滞,脂痢,恶病质性贫血,早产儿伴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等。维生素 K不足:可见于一般吸收障碍包括膀胱纤维变、梗阻性肝脏疾病、胆结合症、胰脏机能不全、上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如口炎性腹泻)。口服抗菌素治疗时能使结肠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死亡,因此也能导致维生素K不足。维生素K制剂常用于

40、治疗维生素K缺乏征。用维生素K常规治疗以预防婴儿出血性贫血。维生素K也可作为香豆素和2,3二氢-1,3茚二酮中毒的解毒药。超过药理剂量的甲基萘醌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导致成人患心脏病 。血清维生素B12(VitB12)  血清维生素B12与叶酸统称为红细胞成熟因子。参与各种组织细胞的DNA合成。用放射兔疫法检验 维生素B12测定主要用于鉴别贫血的原因。 减低: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脊髓侧束变性、髓鞘障碍症。服用桔抗剂或干扰维生素B12利用的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维生素民的减低 。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与维生素B12统称为红细胞成熟

41、因子 临床意义:增高: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 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甲亢,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妊娠,维生素,和缺乏症,重症皮肤病,慢性腹泻,恶性肿瘤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即黄疸日益加重,而ALT却逐渐下降。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其他ALT升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瘀血、脑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

42、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脏腺功能亢进)、服用能致ALT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急性心肌梗塞:612小时内显著升高,48小时内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ALP与转氨酶同时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ALP显著升高,而转氨酶仅轻度增加。肝内局限性胆管阻塞(如肝癌)ALP明显升高,而胆红素不高。肝细胞性黄疸,ALP正常或稍高,转氨酶明显升高。溶血性黄疸ALP正常

43、。骨胳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ALP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的指标。乳酸脱氢酶(LDH-L)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炎、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溶血可致LDH假性升高。谷氨酸转肽酶(GGT)增高:主要见于由酒精引起的肝脏疾病及胆道方面疾病,其它如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血清中谷氨酸转肽酶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另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安替比林等及口服避孕药也会使值谷氨酸转肽酶增高20%。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腺炎等GGT

44、升高。淀粉酶(Ams)增高:急性胰腺炎:血清高于500Iu/L有诊断意义,达到350Iu/L应怀疑此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性穿孔、注射吗啡后血清Ams可升高,但低于500Iu/L。尿淀粉酶下降较血清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减低:胰腺组织速坏死、肝炎、肝硬变、肝癌、急性胆囊炎,淀粉酶可降低,甲脏腺功能亢进、重度烧伤、妊娠毒血症、急性酒精中毒时,淀粉酶亦可降低。胰蛋白酶(Try) 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的主要消化酶之一 增高: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病人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胰蛋白酶明显增高,半数以上的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病人的胰蛋白

45、酶也增高。但也有20非胰性腹痛病人,特别是胆囊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胰蛋白酶也会增高 。胆碱脂酶(ChE)增高:维生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降低;有机磷中毒、肝脏疾病(黄疸性肝炎、肝硬变等)。胆碱脂酶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肌酸激酶(CK)增高:主要用于心肌梗塞诊断,但此酶总活性持续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故对心肌梗塞后期价值不大。增高还见于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骨胳肌损伤、肌营养不良、急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剧烈运动、使用氯丙嗪、青霉素等药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在急性心肌梗塞4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恢复正常。C

46、KMB是诊断及监测AMI病人病情敏感而特异的指标。总胆红素(TBIL)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总蛋白(TP)增高:脱水和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降低:肝脏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大量反复放胸腹水、溃疡性结肠炎、水潴留使血液稀释等。白蛋白(ALB)增高:脱水和血液浓缩。降低:白蛋白合成障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白蛋白消耗或丢失过多:消耗性疾病、恶病质、肾病综合征、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腹

47、水形成等。其他:妊娠晚期、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球蛋白(GLO)增高:主要以球蛋白增高为主。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多发性骨髓瘤。减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先天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白蛋白球蛋白(A/G)减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等。纤维蛋白原(Fb)减低:原发纤维蛋白原减少极其罕见,常见原因是由于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增加所致,见于: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常伴有凝

48、血酶原及七因子缺乏。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是机体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见于: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其他:外科手术、放射治疗。葡萄糖(GLU)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其他各种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颅内高压: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脱水可引起高血糖。病理性减低: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细胞增生或肿瘤,注射或服用过量胰岛素或降血糖药。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严重肝病:肝调节机能下降.乳酸(Lac)增高:组织严重缺氧:丙酮酸还

49、原成乳酸的酵解作用增加,此高乳酸血症往往是不可逆的,见于休克的不可逆期、无酮中毒的糖尿病昏迷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期。在休克、心失代偿、血液病、肺功能不全时,常见低氧血症同时有高乳酸血症。在肝灌流量降低的病例,乳酸由肝移除显著减少,也会出现乳酸中毒。尿素氮(BUN)血尿素氮减少较为少见,常表示严重的肝病,如肝炎合并广泛的肝坏死。增高:肾前性因素:各种疾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肾供血减少)及体内蛋白代谢异常。肾性因素: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结核、肾肿瘤、肾孟肾炎等。肾后性因素:尿道阻塞,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肌酐(Cr)增高:肾病初期肌酐值常不高,直至

50、肾实质性损害,血肌酐值才升高。其值升高5倍提示有尿毒症的可能,升高10倍,常见于尿毒症。如果肌酐和尿素氮同时升高,提示肾严重损害,如果尿素氮升高而肌酐不高常为肾外因素所致。降低:肾衰晚期、肌萎缩、贫血、白血病、尿崩症等。尿酸(UA)增高:血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常增高。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急性或慢性肾炎时,血中尿酸显著增高,其增高程度较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更显著,出现更早。由于肾外因素对尿酸的影响较大,故血尿酸升高程度往往与肾功能损害程度不平行。其他: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饮食中脂肪过多、肥胖、糖尿病等。减少:遗传性黄嘌呤尿症等。肌钙蛋白(Tn)  Tn-T:00.1gL; Tn-I:00.6gL 肌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 增多:一般血中Tn-T在24h后增高,Tn-I在48h后增高;持续时间长,Tn-T为14d以上,Tn-I为58d。因此,测定血中Tn-T或Tn-I是了解心肌有无损伤的一个特异、灵敏的指标。常用于早期及中后期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灶性心梗等的检测。 肌红蛋白(Mb) 人体心肌、骨骼肌内含有大量肌红蛋白,正常人的血液中很少,当心肌或骨骼肌有损伤时,肌红蛋白便释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