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试数字推理部分_第1页
行政能力测试数字推理部分_第2页
行政能力测试数字推理部分_第3页
行政能力测试数字推理部分_第4页
行政能力测试数字推理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例题】1,3,5,7,9,( )。A.7 B.8 C.11 D.未给出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奇数数列,差额均是2,故应选C。请开始答题:21.2,1,4,3,( ),5。A.1 B.2 C.3 D.622.22,35,56,90,( ),234。A.162 B.156 C.148 D.14523.1,2,2,4,( ),32。A.4 B.6 C.8 D.1624.-2,-1,1,5,( ),29。A.17 B.15 C.13 D.11

2、25.1,8,9,4,( ),1/6。A.3 B.2 C.1 D.1/3答案解析:21.D 【解析】本题的奇数项和偶数项各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差额均为2。从题中可以看出,偶数项构成的等差数列为1,3,5,由此可以推知奇数项构成的等差数列应为2,4,6,故正确答案为D。22.D 【解析】通过分析得知,此数列前两项之和减去1正好等于第三项,即22351=56,35561=90,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56901145,又901451234,符合推理,故正确答案为D。23.C 【解析】答案为C。通过分析得知,此数列前两项之积等于第三项,即1×2=2,2×2=4, 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2

3、×4=8, 又4×832,符合推理,故正确答案为C。24.C 【解析】通过分析得知,此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构成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也就是说,211,121,145,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5813,且131629,符合推理,故正确答案为C。25.C 【解析】通过分析得知,1是1的4次方,8是2的3次方,9是3的2次方,4是4的1次方,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5的0次方即1,且6的1次方为1/6,符合推理,故正确答案为C。一、数字推理共5题。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或二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请开始答题:12,6,1

4、2,20,30,( ) A38 B42 C48 D56220,22,25,30,37,( ) A39 B45 C48 D5132,5,11,20,32,( ) A43 B45 C47 D4941,3,4,7,11,( ) A14 B16 C18 D20534,36,35,35,( ),34,37,( ) A36,33 B33,36 C37,34 D34,37一、数字推理1.B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4,6,8,10的偶数数列。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30+1242。故正确答案为B。2.C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2,3,5,7的质数数列。因此可知空缺项应

5、为37+1148。故正确答案为C。3.C 【解析】本题中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3n(n=1,2,3,4)。因此可知空缺项为32+3×547。故正确答案为C。4.C 【解析】本题为加法规律。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7+1118。故答案为C。5.A 【解析】此题为混合数列。其中奇数项是公差为1的递增数列,偶数项是公差为1的递减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分别应为36,33。故正确答案为A。时间就是分数。”一谈到公务员考试,这六个字就是最大的真理。考生在公考中节约出的分分秒秒,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分数。鉴于此,公务员考试培训学院在深入研究历年命题规律的基础上,为诸位考生

6、总结出数学运算的求解整除倍数问题的秘笈并结合几个例子讲解数学运算中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希望广大备考2010年国家公务员的考生能领活学活用,提高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部分的作答速度。【例1】铺设一条自来水管道,甲队单独铺设8天可以完成,而乙队每天可铺设50米。如果甲、乙两队同时铺设,4天可以完成全长的2/3,这条管道全长是多少米?( )A. 1000米 B. 1100米 C. 1200米 D. 1300米【答案:C】常规解法:设乙需要X天完成这项工程,依题意可列方程。(1/81/X)×42/3。解得X24。也即乙每天可完成总工程的1/24,也即50米,所以管道总长为1200米。所以,正确答案

7、为C。解法二:甲4天完成1/2,故乙4天完成2/31/21/6,又可求得乙4天完成40×4200米,故全长为200÷(1/6)1200米。名师推荐解法:“4天完成全长的2/3”说明全长是3的倍数,结合选项直接选C。【例】男女老少分四组吃西瓜,每组人数相同,男一人一个,女两人一个,老三人一个,少四人一个,共吃了200个西瓜,问男女老少共有几人?( )A. 368 B. 384 C. 392 D. 412【答案:B】常规解法:可以设每组x人,那么xx/2x/3x/4200。 解得x96,总人数为4x384人。名师推荐解法:根据“老三人一个,少四人一个”可知每组人数可被3和4整除

8、,总人数也可被3和4整除。而选项中只有B能被3整除。故选B。【例3】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问甲、乙二人2000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A34岁,12岁 B32岁,8岁 C36岁,12岁 D34岁,10岁【答案:D】常规解法:快速读题,正确找出等量关系。不妨设甲、乙在2000年的年龄分别是x、y岁由题意可列方程:x24×(y2),x23×(y2),解得x34,y10,因此选D。名师推荐解法:我们可以从供选答案入手。甲在2000年的年龄减去2(即1998年的年龄)应被4整除,由此排除B、C;在选项A、D中考虑乙的年龄,A

9、中12210,10的4倍是40,A不符合,因此选D。【例4】(2007国考真题)现有边长l米的一个木质正方体,已知将其放入水里,将有0.6米浸入水中,如果将其分割成边长0.25米的小正方体,并将所有的小正方体都放入水中,直接和水接触的表面积积总量为( )。A3.4平方米 B9.6平方米 C. 13.6平方米 D. 16平方米【答案:C】常规解法:大正方体的浸泡面积是1×10.6×43.4平方米,小正方体边长为大正方体的1/4,面积是大正方体的1/16,共有64个小正方体。那么小正方体沉入水中的表面积应为大立正方体的64×1/164倍,故小正方体直接和水接触的表面积

10、总量为3.4×413.6平方米。因此选C。以上思路已经是常规解析中计算量最小的方法,然而在本题中我们无需计算出最后答案!名师推荐解法:大正方体的浸泡面积是1×10.6×43.4平方米,分割后小立方体和水接触的表面积一定可以被3.4整除。所有答案中,AC符合。而A是大立方体和水接触的表面积。我们知道,分割后小立方体和水接触的表面积应该是大于大正方体浸入水中的表面积1×10.6×43.4的。因此选C。【例2】(2004山东真题)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题得3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共得82分,问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包括不做)相差多

11、少?( )A. 33 B. 39 C. 17 D. 16【答案:D】常规解法:50题全做对将得到50×3150分,现在只得了82分,说明此人失去了1508268分,那么他做错了68÷(31)17,故答对的题目和答错的题目相差5017×216道。这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典型解法,一般来说熟练这种方法后,要比列两个方程求解速度更快些。但是,这个方法仍有计算量,以及略显曲折的分析过程。但只要仔细分析题目就可以找到本题的关键点:奇偶性! 名师推荐解法:定理:ab与ab的奇偶性相同。我们只要看完题干中的第一句话“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就可得出ab50(其中a是答对题数,b是答

12、错题数)。故ab亦为偶数。而答案中只有选项D是偶数。故选D。一秒之内,答案可得。综上,在做数学运算题目时,若是进行发散思维,熟练运用以上技巧,答案往往不需要直接算出来。这样就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站在了公考的制高点上。41.12,13,15,18,22,( 27 )。A.25 B.27 C.30 D.3442.6,24,60,132,( 276)。A.140 B.210 C.212 D.27643.6,18,(42 ),78,126。A.40 B.42 C.44 D.4644.3,15,7,12,11,9,15,( 6 )。A.6 B.8 C.18 D.1945.0,9,2

13、6,65,124,( )。A.186 B.215 C.216 D.217答案解析:41.B 【解析】通过分析得知此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即1,2,3,4,也就是说12113,13215,15318,18422,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22527,故正确答案为B。42.D 【解析】通过分析得知此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构成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即18,36,72,也就是说,61824,243660,6072132,由此推知空缺项应为132144276,故正确答案为D。43.B 【解析】此题较难,空缺项是中间项,不容易发现规律,通过仔细观察发现61×6,183×6,

14、7813×6,12621×6,都是6的倍数,而选项中只有B项42是6的倍数,427×6,试着将42填入后再进行分析,发现1,3,7,13,21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分别是2,4,6,8,正好是一个等差数列,有规律可循,故正确答案为B。44.A 【解析】此题是一个隔项数列,其奇数项和偶数项各构成一个等差数列,空缺项是偶数项,偶数项构成的等差数列是15,12,9,由此可以推知下一项应是6,故正确答案为A。45.D 【解析】此题是次方数列的变式,0等于1的立方减1,9等于2的立方加1,26等于3的立方减1,65等于4的立方加1,124等于5的立方

15、减1,由此可以推知下一项应为6的立方加1,即631217,故正确答案为D。12,6,12,20,30,( 42 ) A38 B42 C48 D56220,22,25,30,37,( 48 ) A39 B45 C48 D5132,5,11,20,32,( 47 ) A43 B45 C47 D4941,3,4,7,11,( 18 ) A14 B16 C18 D20534,36,35,35,( 36 ),34,37,( 33 ) A36,33 B33,36 C37,34 D34,37答案解析:1.B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4,6,8,10的偶数数列。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30+1

16、242。故正确答案为B。2.C 【解析】本题为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2,3,5,7的质数数列。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37+1148。故正确答案为C。3.C 【解析】本题中相邻两数的差值组成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3n(n=1,2,3,4)。因此可知空缺项为32+3×547。故正确答案为C。4.C 【解析】本题为加法规律。前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因此可知空缺项应为7+1118。故答案为C。5.A 【解析】此题为混合数列。其中奇数项是公差为1的递增数列,偶数项是公差为1的递减数列。由此可知空缺项分别应为36,33。故正确答案为A。1.1,4,8,13,16,20,( 25 )。A.20 B

17、.25 C.27 D.282.1,3,7,15,31,( 63 )。A.61 B.62 C.63 D.643.1,4,27,( 256 ),3125。A.70 B.184 C.256 D.3514.( ),36,19,10,5,2。A.77 B.69 C.54 D.485.23,12,25,13,27,(1/4 )。A.14 B.16 C.211 D.29答案解析:1.B 【解析】该数列相邻两数的差成3、4、5一组循环的规律,所以空缺项应为20525,故选B。2.C 【解析】该数列相邻两数的差为2 的n次方(n=1,2,3),分别为21,22,23,24因此,空缺项应为312563。故选C。3

18、.C 【解析】该数列是n的n次方(n=1,2,3),11,22,3355,所以要选的数应该是4的4次方即256,故选C。4.B 【解析】该数列的规律比较难找,需要相邻两数做差后再次做差,我们从给出的五个数相邻两数做差得到17、9、5、3,再将这四个数做差得到8、4、2,可以发现它们都是2的n次方(n=1,2,3),所以空缺项应为36172469,故答案选B。5.A 【解析】该数列的奇数项的分子都为2,分母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5、7; 偶数项的分子都为1,分母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3、4,故选A。627,16,5,( 1 ),1/7。A16 B1 C0 D271/6,2/3,3/2,8/3,(25/6 )。A10/3 B25/6 C5 D35/681,1,3,7,17,41,( 99 )。A89 B99 C109 D11991,0,-1,-2,( -9 )。A-8 B-9 C-4 D3101,2,2,3,4,6,( 9 )。A7 B8 C9 D10答案解析6B 【解析】27=33,16=42,5=51,1/7=7-1。从排列的规律来看,3,4,5,( ),7为等差数列,空格处应该填6;乘方3,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