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_第1页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_第2页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_第3页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_第4页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9年第2期(总第150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Jo urnal of M udanjiang N or mal U niv ersityN o. 2, 2009T o tal N o. 150现代汉语vv 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刘 晔(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天津300000摘 要 本文讨论的是现代汉语vv 式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试图从上古汉语中数词修饰动词的形式中找到二者的相关性, 并说明该格式与动量词用法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 动词叠用; 象似性; 同源动词; 语法化中图分类法H 14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9 02-0063-

2、03现代汉语中的vv 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动作的小量, 持续时间短, 动作程度轻等。例如 看看、想想、问问、走走、打听打听、收拾收拾 等。关于这种格式, 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 单音节的动词! A 重叠为! A A 和双音节的动词! A B 重叠为! A ABB , 是动词重叠 , 所谓! 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 所谓! 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 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 我们发现学界对于两个同形动词连用这种格式的语法性质还存在很多争论。而笔者提出的vv 式, 不能称为动词重叠形式。本文提及的动词重叠式是指上古时期就存在的动词连

3、用形式, 与笔者阐述的vv 式有区别。动词重叠式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 它的构造格式是通过动词的增量使用达到语义上的增量, 即语义的绵延、反复、持续时间的长久和动作的连续性。例如:1. 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诗经周南卷耳% 2.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而现代汉语中vv 格式中动词的增量反而造成了语义上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动量的减小及动作程度的减轻。例如:3. 我能拿回家翻翻吗? (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4. 随便看看。(同上5. 一起逛逛街, 然后回我家吃晚饭。(同上本文提出古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式与现代汉语的v v 式相区别的依据有二:其一, 古汉语中的动词重叠, 遵循着相

4、似性原则(ico nicit y , 即符号的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在动词重叠形式中, 动词的增量使用造成语义上的对应增量, 使得语义绵延、反复, 这与相似性原则相一致。而现代汉语中vv 式却与象似性原则相违背, v v 式中动词的增量反而造成了语义上动作的短时貌和动量的减小。其二, 上古时期动词重叠式多出现在韵文中, 其在韵律和语音上需要两个词读本调, 在音节上占据两个摩拉(mo r a ; 而现代汉语vv 式中第二个动词是读轻声的, 两个语音单位占据一个半摩拉的位置。因而, 现代汉语vv 式不能叫做动词重叠式。现代汉语的v v 式究竟产生于何时? 又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

5、本文将以语义为基础, 以时间为轴线, 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先秦时期的汉语中就曾存在过表示动作行为短时貌和动量小的形式, 这种语法意义是用数量词修饰动词表达的, 即num. +v(数词+动词 。#孟子%中便有这样的句子:6. 文王一怒, 而安天下之民。(#梁惠王%下7. 今一见之, 大则以王, 小则以霸。(#滕文公%下 这里的 一怒 、 一见 表达的是 怒 和 见 这两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短, 动量小。同时表现出前后两个分句连接的程度紧密, 类似于现代汉语的紧缩复句。像这样的例句在两汉时期也能找到不少, 而且更突出小句当中前后两个行为的紧密连接。如#论衡%中:8. 如审有机关, 一飞遂翔, 不

6、可复下, 则当言遂飞, 不当言三日。(#儒增篇%9. 太阳之气, 盛而无阴, 故徒能为像不能为形, 无骨肉有精气, 故一见恍惚, 辄夏灭亡也。(#订鬼篇%例句中已经出现 一&&遂&& 或 一&&辄&& 的复合结构, 一 后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 动量小; 辄 、 遂 的出现说明其前后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连接紧密。这表明东汉时期表达动作短时、小量的语法形式已经比先秦时期更显著、更成熟, 由 一+v (一+动词 发展为 一+v +辄/遂&& 。由于上古时期的 一+v 式和现代汉语中的v v 式在语义上的相似性

7、, 我们据此可以假设 一+v 式可能是现代汉语vv 式的萌芽。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v 形式出现的频率增高, 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动词也丰富起来。在#世说新语%中, 有 恸、领、叩、览、转、见、进、举、匡、服、醉、出、过、奏、叹 等动词。到了晚唐五代时期, 一+v 格式的使用达到了高峰期。笔者对#祖堂集%作过统计, 其中不重复使用 一+v 形式的例句达49句之多。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三种表示动作的短时貌和动量小的形式。它们是:A. 动词+数词+动量词, 例如:10. 师曰: 令第二太子摩喀罗轻喝一声。收稿日期 2008 06 19作者简介 刘晔(1979- , 女, 汉族,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8、助教,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B. 动词+名词+数词+动量词, 例如:11. 师在党子谷时, 麻谷来绕师三匝, 震锡一下。C. 动词+数词+动量词+宾语, 例如:12. 便从顶宁上啄一下锥看。考察相关语料, 笔者发现这三种类型的使用频率也不同, 其中A 型出现了16次, B 型出现了5次, C 型仅出现了1次。A 型较为常用, 这说明在#祖堂集%时期, 该形式是除 一+v 式之外的强势形式。从A 型的例句来看出现的数词都是 一 , 后面的名词都是动量词, 如 声 、 手 、 场 、 下 。那么, 为什么会在 一+v 式完全占有强势地位的时候出现另外一种形式呢? 笔者以为A 型正处于动量词放在动词后

9、面的语法化阶段, 与 一+v 格式相竞争。 一+v 格式在语义上强调的是动作的动态性、短时性, 能够形象地描绘出说话人的行为动作。这种形式多出现于晚唐五代的禅宗语录中, 禅宗语录是一种凭借口头传授的文体, 使用的动词动作性强, 通过与话语语境相互配合来帮助听经者顺利理解经文内容。根据尾焦点原则(the end of focus , 语义焦点一般出现在句子尾部。所以A 型的语义重心应在 数词+动量词 上, 讲经人要着重突出的正是 数词+动量词 这部分。当这种格式总是出现在固定的语境中时, 便承担了特定的语境意义而凝固为该格式的语义。在A 型中动量短语表达的语义是具体实在的。对于B 型, 可以把它

10、看作是A 型的变体。B 型的动词后出现了宾语。至于C 型仅出现了一个孤例, 不再赘言。如果在语言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使A 、B 、C 三种类型取代 一+v 式保留下来, 就势必要寻求新的动量词。而在没有更多动量词的情况下, 语言本身的调节机制和语言使用主体就会自然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表达上的空白。于是在表达动作的短时貌和小量的语义上, 就出现了借用同源动词作为动量词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敦煌变文%中:13. 世尊遂向灵山遥望火坑, 以手指其一指, 火坑变作清凉地。(#敦煌变文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从形式来看, 动词 指 和动量短语 一指 中的 指 同形, 可以看成是借同源动词作为动量词的

11、最早例证。此时呈现出 v+o+num. +v (动词+宾语+数词+动词 形式的雏形。三宋金时期, 动词借用作动量词的用法逐渐增多, 动词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此时 v(o +一+v 动词(宾语 +数词+动词的形式初步形成。如#景德传灯录%中的例句:14. 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 是什么义。 15. 师以手于空画地一画曰: 会么。 两个例句中的 一吹 、 一画 有具体的所指对象。前例中说话者 师 问的 什么义 指 一吹 的含义。后例中, 第一个动词后插入宾语 地 , 可知 一画 也有所指的事物, 就是后文所说的 会么 的内容。但是, 这一时期, 这种形式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 #景德传灯录%中还有相

12、当数量的例句回到了早期形式 v(o +一下 , 甚至是更早的 一+v 形式。此外, #景德传灯录%中还有vv 式, 例如:16. 师一曰上堂。良久曰: 看看。 17. 师下禅床把住云: 道道。由于对禅宗语录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所以笔者对这几例vv 式是否表示短时、小量及程度轻的语义还存有疑虑, 故不敢妄下雌黄。此时的其他禅宗语录, 如#禅林僧宝传%中出现的 v 一v (动词+数词+动词 式是很规则的。例如:18.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喝一喝。(#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一%19. 喝一喝下座, 负包去。(#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 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 一+v 语义依然是具体的, 但这几例 一

13、+v 的语义实际上已经虚化了。尽管 一 表达动作的具体次数, v 是动作的计量单位, 是典型的动量词, 但是 一+v 已经很难理解为动作的精确次数, v 一v 强调的是动作的动量小, 程度轻。例19中 v 一v 后出现了宾语, 这说明 v 一v 已凝固成了一个整体, 表达短时貌和动量小的语法意义。由此可以推断 v 一v 此时已经逐渐由实向虚过渡。南宋时, v 一v 式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不仅动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而且语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时, v 一v 开始出现语义的分化。这与进入该格式的动词小类不同有关。例如:20. 此段若不得仲弓下面更问一问, 人只道 可也简 , 便道了也是利害。

14、(#朱子语类卷三十%21. 而今人元无一文钱, 也要学他去穿, 这下穿一穿, 又穿不著, 那下穿一穿, 又穿不著, 似恁为学, 成得个甚麼边事!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这些例句中的 v 一v 重在表明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 动量小。这种用法比较接近现代汉语 v 一v 式。如 问一问 、 穿一穿 表示的是动作持续的时间短。这些意义是由 一 的实义性逐渐虚化而来。根据对#朱子语类%的考察, v +num. +v(动词+数词+动词 式中的数词全部都是 一 。这表明, 一+v 表示动量小、时间短的语义特征已经开始替代先前的实指性特征, 其意义已经虚化。在考察南宋到金这段时期的语料中, 一+v 不表示具

15、体动量的例句还出现在#张协状元%和#西厢记诸宫调%中。22. 才肚饥时, 紧缚了腰, 一番腰紧便嗳一嗳。 此例中 一+v 表明动作行为的动量小、持续的时间短或动作的程度轻。23. 曰: 虑是事物之来, 略审一审。 (#朱子语类卷十四%此例中 审一审 表明 审 的动作程度轻, 进一步反映在语气上表明说话的语气缓和, 这也可以从动词前的状语 略 上得到印证。这类动词还有 断、挨、收、决、起、明 等。这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 动作行为不强, 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也进入其中。由此看来, 在宋金时期, v 一v 式已经完成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由于 v 一v 式已不再实指动作的次数, 所以 一 的出现

16、与否就显得不重要了, 而且, 受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的制约, 在表达相同语义时, 简单的形式总会通过竞争取代复杂的形式而成为语言的强势形态。所以vv 式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在#张协状元%中已经出现v v 式了。例如:24. 歇歇了去。这里可以看出, v 一v 式到vv 式的发展相对于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 并没有经历朝代的跨越。但是v v 式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却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元杂剧中见到的还多是 v 一v 式。在#琵琶记%中, 我们见到的 v 一v 式有9例, 涉及的动词有关、看、动、伤、探、坐、弹、试。#汉宫秋%中有 看 、 送 两个动词, 各出现了2次。#牡丹亭%中有两例,

17、 动词是 称 和 禀 。而在以上三种文献当中, 都没有看到v v 式的例子。笔者参考了张赪(2000 的统计, 以#元散曲%第一册为例, v 一v 式有42例, 而v v 式只有2例。这足以说明vv 式在元代还处于劣势地位, 直到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中v v 式才逐渐多了起来。笔者对#初刻拍案惊奇%的1-9卷做了统计, 其中vv 式(包括其变体 vv o 式和 v v 看 式 共有22例, 说明此时vv 式已经开始发展。到#儿女英雄传%中v v 式包括其各种变体形式共出现了82例, 已经和同书中的 v 一v 式数量相当, 甚至略胜一筹。在现代汉语中, v v 式已经在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强势地位,

18、 在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明显超过了 v 一v 式。我们在对王朔的#过把瘾就死%(以下简称#过% 、#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编% 和#我是你爸爸%(以下简称#我% 三部小说统计后发现, #过%中出现8例vv (o 式, 而仅出现了一例 v 一v 式; #编%中出现了9例v v 式及其变体, 而没有 v 一v 式; 在#我%的前三章中, v v 式就已出现了13例, 而 v 一v 式却没有出现。就此看来, 现代汉语中, v v 式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 v 一v 式, 成为人们在表达动作的短时貌、小量、程度轻及尝试义等语义时首选的形式。笔者通过上述的论述、分析与梳理, 为现代汉语vv 式的出现勾

19、画出清晰的脉络。在先秦时期, 由于 一+v 格式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和行为动量小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vv 式在语义上有一致性。因此, 数词修饰动词的形式是v v 式语义的直接来源。到了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v+num. +v (第二个v 表示动作进行次数的计量单位 , 这就产生了动量词, 然而动量词的数量又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在晚唐五代时又出现了用同源动词借用作动量词的表达方式, 此时两个动词之间的数词还不止 一 一个, 因此num. +v 表示的含义是实指的。到了南宋时期, 由于数词 一 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其又表示数量少, 因此由它与动词构成的动量短语就产生了动作的短时貌、小量和程度轻的

20、语义。随后, 由于语境的吸收功能和动词特征的差异, 一 的含义逐渐虚化了, v 一v 的语义重点由 一+v 转移到了前一个 v 上, 整个形式融合为一个整体。 一 失去了本义, 其存在与否变得无足轻重了, 于是在语流中逐渐被省略, v 一v 式就演变为v v 式了。这个过程如下表:时间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晚唐五代五代、北宋南宋、金明清形式一+v v+num. +v (v+一+v(v ( (包括变体v+一+v(实义 v+一+v(虚义 vv(包括各种变体上表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唐宋时期, 尤其是南宋末年, 语法化的进程最快, 语义和用法的转变也较为明显, 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完全成熟, 趋于稳定了。在现代汉语中, v v 式虽然与 v 一v 式并存, 但前者始终保持着语用上的优势。参考文献1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M . 蒋绍愚, 徐昌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