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β-血小板球蛋白浓度的检测_第1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β-血小板球蛋白浓度的检测_第2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β-血小板球蛋白浓度的检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球蛋白浓度的检测    摘要目的 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前后-血小板球蛋白(-tg)浓度、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巨大血小板(lplt)数量。方法 ua病人(ua组)66例被分为两组:a组42例有过心绞痛病史;b组24例为初发性心绞痛。以22例健康人为对照。-tg及其他活化标志物分别在治疗前测量(a组和b组)以及治疗810 d后测量(b组)。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前后)血浆-tg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f=34.17,q=9.83713.457,p <0.05)

2、。ua组lplt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f=21.49, q= 9.46810.619,p <0.05),而治疗对于plt和mpv无影响( p >0.05)。结论 ua病人的-tg和lplt浓度由于血小板活化而升高,正规的临床治疗未能明显引起-tg和其他活化标志物量的变化。关键词 心绞痛,不稳定型;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类-血小板球蛋白(-tg)是一种特殊的蛋白,正常情况下-tg只能以原型状态微量存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tg被释放1,2。血小板活化程度间接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巨大血小板(lplt)的百分比等3,4。虽然抗心绞痛药物作用机制已

3、得到充分论证,但在缺血性心脏病(ihd)病人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血浆-tg浓度影响仍没有明确结论。本研究旨在评价正规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tg浓度和间接激活标志物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心内科确诊(依据braun wald分类及诊断标准)的ua病人66例,男4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6±12.4) 岁。入院前未接受过正规的抗心绞痛治疗。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42例病人既往有心绞痛史,b组24例病人为第一次出现ua症状,未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为22例健康查体者,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62.8

4、7;10.1)岁,既往没有心血管疾患及栓塞事件。1.2 方法2 结果2.1 -tg浓度检测 对照组-tg浓度为(10.3±2.7)×103u/l,a组为(17.6±4.3)×103u/l,b组治疗前后-tg的浓度分别为(19.6±3.6)×103u/l和(21.5± 4.7)× 10 3u/l。a组及b组治疗前后血浆-tg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 34.17 , q= 9.837 13.457,p <0.05)。a组与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2.2 血小

5、板形态学指标 ua组的lplt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f= 21.49 ,q=9.46810.619,p <0.05),而治疗对于plt和mpv无影响( p >0.05)。见表1。表1 各组plt、mpv及lplt比较(略)3 讨论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原因1,2,斑块破裂导致血管内皮连贯性中断,使血小板与组织因子和胶原物质相接触而引发血小板活化。活化导致颗粒膜与质膜融合,使血小板内部的颗粒成分被释放,其中包括血小板基蛋白(pbp)及其衍生物,如血小板因子4(pf4)、-tg等2。位于血小板颗粒膜上的gmp-140只在活化型血小板

6、膜表面大量表达,也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探针5。本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存在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以及缩血管物质如血栓素、5-羟色胺等释放。-tg和其他一些间接指标如血小板形态学参数等指标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ua组病人血浆-tg浓度明显升高。这与ulutin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mundal等6提出测定尿中-tg浓度对于评价病人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帮助。研究发现,病人血和尿-tg浓度均升高,但缺乏线性关系。dymicka-piekarska等7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血浆-tg浓度存在动态变化,即心肌梗死后第1天升高,第3天降低

7、,第15天后重新升高。其变化原因是由于在心肌梗死早期血小板活化,随后血小板在骨髓中再生所致。目前已经明确血小板活化可发生在多种机体失衡状态,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植入术后、静脉血栓、肾衰竭、高脂血症、妊娠、乙醇摄入后等。血小板形态学参数检查亦有利于评价血小板的功能。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ua病人plt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与bath等3的报道相似,然而saneran等4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和ua病人中plt非显著性升高。mpv和lplt是评估病人的血小板形态的又一重要指标。endler等8研究表明,mpv的明显增加提示血小板活化,即血小板体积越大,活性越强,并推测mpv在11.6 fl以上是急

8、性心肌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本研究没有发现两组mpv存在差别,但lplt确有显著差异。依据brown的理论,巨大血小板有更强的反应性,产生更多的血栓素,包含更多的致密体,更易于与胶原物质或adp媒介刺激反应,从而释放更多的-tg。本研究没发现标准治疗对-tg浓度有影响。hurlen等9则报道,应用阿司匹林可降低-tg浓度。salvi-oni等10认为,心肌梗死病人接受溶栓治疗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还未产生。目前观点认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应该给予乙酰水杨酸治疗,其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合成以及阻碍血栓素a2 的形成,来削弱血小板的聚集,10 d后具有酶活性的新生血小板才能够产生并发挥作

9、用。然而,乙酰水杨酸并不影响血小板黏附与颗粒释放1,我们的研究也没有发现乙酰水杨酸对血小板参数的任何影响。综上所述,在ua病人中,血小板活化导致-tg浓度和巨大血小板比例升高,标准的临床治疗对于-tg浓度和血小板形态学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虽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其活化的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fuster v, badimon l, badimon j j, 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n

10、engl med, 1992,356:242-250.2 ulutin t, sonmez h, ucisik n, et al. the molecular markers of hemostatic activation 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thromb res, 1997, 88:329-332.3 bath p m w, butterworth r j. platelet size: mea- surement , physiology and vascular disease j.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1996,7:157-161.4 senaran h, ileri m, altinbas a, et al. throm- bopoie -tin and mean platelet volum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lin cardiol, 2001,24: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