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_第1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_第2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_第3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言文晏子使楚,完成练习。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注释)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以:因为。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袂:衣袖。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主:主张,这里是规矩

2、、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指国君。不肖:不贤,没有德才。宜:应该。1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_(2)齐无人耶?使子为使。_2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词语,我知道“张袂成阴”的意思是_。这三个词语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3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_的人。(用两个成语或四字词语概括)2.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

3、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3. 课外阅读。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注释:执竿入城选自笑林,鲁: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计无所出:

4、指想不出办法。计:办法。俄:不久,一会儿。老父:老人。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中截:从中间截断。遂:于是,就。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_亦不可入   _遂依而截之   _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因为、由于。1读注释,

5、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_B_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5. 阅读与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答曰(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  诣:_  乃:_  曰: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答:_。6.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7、;)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愍(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注释:滥竽:不会吹竽。竽,一种古代乐器。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说:通“悦”,喜欢。廪食以数百人:

8、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粮仓。食,供养。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的人。8.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9、,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ù):卖。陷:刺破。或:有的人。弗: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   _(2)其人弗能应也   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9. 古文阅读。赵普读书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qiè)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hn),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注释)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阖户:关门。箧:小箱子。竟日:整天。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

10、位的大官的死。则:乃,就是。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注释)谓:告诉。当涂:当道,当权。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粗略地阅读。士:读书人。1(理解词语)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普少习吏事(_) (2)及为相(_)(3)家人发箧视之(_) (4)肃遂拜蒙母(_)2(合理选择)

11、下列加点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C.跪而拾之以归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体会含义)翻译下列句子。(1)太祖常劝以读书。_(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_(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4(比较辨别)仔细研读两则文言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1)_(2)_10.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

12、可。清曾国藩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将士 B.读书人 C.老百姓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_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A.有志 B.有识 C.有恒11. 课外阅读。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走一一奔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

13、农具,形状象木叉。翼希望。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2)冀复得兔。_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_12. 阅读与理解。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说:通“悦”,对感到高兴。廪(ln):粮食。食(sì):供养。1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所不同的是,齐宣王喜欢_,湣王喜欢_。南郭处士后来逃走,是因为_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_。2像“滥

14、竽充数”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_、_。13. 课内阅读。自相矛盾楚(ch  chu)人有鬻盾与矛者,誉(y  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wú  w)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于矛(放在句首,表

15、示将发议论)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4假如你是楚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14.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A.愚公年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