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DB安徽省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B/T 0012008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送审稿)2009-01-01 发布 2009-01-01 实施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目 录(安徽)前 言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质量,引导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合理使用,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分为总则,建设目标,
2、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区与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采煤塌陷复垦工程建设标准,共9章38节,内容覆盖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涉及的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本标准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本标准主持编制单位: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本标准编制参与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1 总 则1.1目的为加强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全程管理,提高项
3、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标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项目规划、可研和设计的依据。煤矿塌陷地土地复垦工程标准参照第9章执行。1.3 基本原则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行业、地区发展方针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可持续利用、耕地保护和实用性等原则。1.4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组成部分。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
4、收规程TD/T1013-2000;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5、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6、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7、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309-1996;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10、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11、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 103-95;12、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13、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14、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5、规范SL 18-2004;15、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16、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 4-1999;17、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1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19、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20、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2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2、防洪标准GB 50201-94;2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24、国家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2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 2、3、4、51996);26、土地复
6、垦规定(1989年01月01日国务院 19号令);27、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28、食品中铅的测定法GB/T14610;29、食品中镉的测定法GB/T5009.12;30、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法GB/T5009.11;31、其他适用标准、规范和技术。1.5基本术语1、土地开发整理 是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农用地、建设废弃地、未利用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2、一级工程类型区在突出地域特征,融合工程特征的原则指导下,以关键的地域要素为基础,以地理位置、气候、地
7、形、水文地质等要素为依据而划分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一级类型区内基本保证了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的相似性,同时也考虑了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采用“地域方位+地貌类型” 的方式命名。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是指与特定工程类型区的区域特征、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建设内容以及各项工程组合方案。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 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涉及的能单独发挥特定功效的单项工程与等级系列的集合,如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类型与工程等级。5、工程布局是指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土地平整、
8、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生态保护林等工程的安排和布置。6、土地平整工程是指为使田面平整后的土地满足农田灌排及耕作需要而进行的土方挖、填与调配等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的总称。7、耕作田块是由末级固定沟、路、渠所围成的耕作单元,其内部包括格田和畦田。8、地力保持工程 是指为充分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和建设新增耕地的宜耕土层而采取的工程、生物等措施总称。9、土体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10、灌溉与排水工程 是指为防治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工程措施总称。11、坑塘模数坑塘模数项目动工区面积内的坑塘调蓄容量/项目
9、动工区面积(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水深,以m计)。12、田间道 是指项目区内沿田块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田间支道、村庄与田块之间的田间道,供农业机械、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13、生产路 是指项目区内连接田块与田块、田块与田间道,为田间作业服务的道路。14、沟道治理工程为固定沟床,防治沟蚀,减轻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沙资源而在沟道中修筑的工程设施。 15、沟头防护工程 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食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6、谷坊横筑于易受侵蚀的小沟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沟、拦泥、滞洪建筑物。17、坡面治理工程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工程设施。
10、18、田塝工程为保护山区和丘陵区以及河流两岸的耕地免受洪水冲刷而采取的岸坡防护工程或堤坝工程。19、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是指对在采煤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工程和生物等综合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 建设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保证项目区耕地面积,规定淮北平原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88,江淮波状平原及丘陵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80,沿江平原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82,皖西皖南山丘
11、区项目区耕地率不低于75。2.2具体目标2.2.1土地平整工程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达到田块规整,田埂平顺,便于农业机械耕作,符合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准。2.2.2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提高项目区内抗御旱涝灾害能力。2.2.3道路建设工程通过道路建设,建立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使其布局合理,确保区内外交通衔接,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2.2.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满足防洪安全、农业生态防护和景观要求,并通过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2.2.5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采取工程整治和生物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
12、构,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要求。3 建设条件3.1合法性1、符合土地、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环保、建设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3、依据规划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避免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等。3.2基础设施1、具备必要的骨干水利设施。2、具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需要的交通条件。3、具备可靠的输、变电等电力设施条件。4、具备必要的防洪工程设施。3.3水土资源1、水文地质、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等生长的需要。2、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能满足农田灌溉等需求,水质符合要求。3、土质
13、土源能满足项目区土地平整的需要。3.4其他1、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当地农民群众积极配合,社会公众参与程度高。 2、土地权属明晰,便于调整。3、具有一定的新增耕地潜力。4、工程造价适当。5、不影响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1 工程类型区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划分为四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七个二级工程类型区。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1)淮北平原区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海平原南端,包括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和界首市)、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和利辛县)、宿州市(墉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和泗县)、蚌埠市(蚌山区、淮上区、禹会区、龙子河区
14、、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淮南市(八公山区、大通区、潘集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和凤台县)和淮北市(杜集区、烈山区、相山区和濉溪县)等5市,共34个县(市、区)。该区地形平坦,农业生产以旱作物为主。土地开发整理,应立足于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改造中低产田。(2)江淮波状平原及丘陵区该区位于本省长江与淮河之间,包括合肥市(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庐阳区、长丰县、肥东县和肥西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和明光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寿县和霍邱县)等3市,共20个县(市、区)。该区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形为岗冲相间、
15、交替分布,农业生产以水稻、旱作物为主。土地开发整理,应加强灌溉工程建设,减轻水旱灾害,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3)沿江平原区本区位于本省长江两岸,东与江苏省南京市为邻,西与湖北、江西相邻,北靠江淮丘陵岗地,南接本省皖南山区,包括芜湖市(镜湖区、鸠江区、新芜区、弋江区、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马鞍山市(花山区、金家庄区、雨山区和当涂县)、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和县)、铜陵市(郊区、铜官山区和铜陵县)和安庆市(大观区、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宿松县和望江县)等5个市,共27个县(市、区)。该区土地肥沃,生产水平较高,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土地开发整理,应加强
16、排涝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湖泊滩涂水土资源。(4)皖西皖南山丘区本区位于本省南部和西部,包括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歙县、休宁县、黟县和祁门县)、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国市)、池州市(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和青阳县)、六安市(金寨、霍山、舒城)、安庆市(潜山县、太湖县和岳西县)等5市,共24个县、区。该区地形复杂,主要是山地和丘陵,间有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农业生产以水稻、旱作物为主。土地开发整理,应重点解决农田灌溉、山洪灾害问题,加强农田防护工程建设。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七个二级工程类型区类型的名称、典型区域、地形、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
17、以及主要工程组合形式见表4-1。专心-专注-专业表4-1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1)二级类型区典型区域地形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主要工程组合形式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临泉、利辛、太和、涡阳、蒙城、怀远、固镇、泗县平原易涝易旱,涝灾尤为突出;土壤肥力差,粮食产量不稳定;灌溉水源以河水为主;面上配套不完善,排水系统不健全;人口密度高,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多。建立健全排灌体系,洪涝旱兼治;整理废旧村庄,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条田以河流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
18、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护路护沟林、护堤护岸林、岸坡防护工程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涡阳、蒙城、利辛、固镇、濉溪、界首、阜南平原易涝易旱,土壤肥力差;地表水资源缺乏,供水保证率低,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排水系统不完善;人口密度高,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多。新建或更新配套井灌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整理废旧村庄,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条田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以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护路护沟林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霍邱、寿县、庐江、长丰、肥西、来安波状平原当地径流不足,但引水条件较好;灌区不配套;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在充分拦蓄当地径流的
19、基础上,增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加强灌区配套建设,做好田间工程;适当平整土地,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条田/梯田以水库、塘坝、河流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蓄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护路护沟林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望江、枞阳、无为、当涂、铜陵、颍上、凤台、五河平原洪涝灾害较重,也有渍害,圩区内部配套及管理存在问题较多,粮食产量高但不稳定。灌溉水源充沛,有自流引水条件,但外河水位长期高出圩区地面,缺乏自流排水条件。建设合理的排灌体系,着力解决涝的问题;合理利用湖泊洼地,制止盲目围垦;做好排灌配套,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
20、治条田以塘坝、河流、湖泊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排涝工程建设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护路护沟林、护堤护岸林、岸坡防护工程表4-1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工程类型区要素组合特征表(2)二级类型区典型区域地形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主要工程组合形式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肥东、定远、金安、凤阳、广德、郎溪、宣州丘陵干旱缺水,灌区配套不全,管理不善,冲田排水不良。大部分丘陵区当地水源条件不足,山区水库供水仍不能解决全部用水需求,需提引外水补给。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建设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充分拦蓄当地径流,
21、防止废塘为田;加强灌区配套建设,做好田间工程;适当平整土地,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条田/梯田以水库、塘坝、河流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蓄水工程建设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梯田埂坎防护林、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岳西、金寨、泾县、旌德、黟县、太湖、石台山区人均耕地较少,耕地土层薄,地块零星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有山洪灾害及干旱问题。田间道路较差。建设拦水蓄水工程和截洪沟,解决灌溉水源和山洪灾害问题;通过平整土地,调整田块布局;绿化造林,农田防护条田/梯田以河流、塘坝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田间支道为水泥混
22、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梯田埂坎防护林、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采煤塌陷复垦工程类型区濉溪、颍上、潘集、凤台、涡阳、埇桥平原丘陵采煤形成的塌陷区以及采矿区因采矿造成废弃矿坑及废渣堆场,耕地大多遭破坏,塌陷区塌陷深度<1.5m或>4.0m的区域又不宜进行挖深垫浅复垦作业,本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对采煤塌陷坑、粉煤灰(矸石)堆场压占土地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因采矿造成的废弃矿坑进行回填土方整平,对表层剥离土堆场和废渣堆场进行挖土方整平或修造梯田,覆盖耕作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条田以河流
23、、地下水、塌陷区积水为灌溉水源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护路护沟林、坡面防护工程4.2 工程布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村镇规划等,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总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1、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以条田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以大沟为单元,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以河流等地表水为灌溉水源,建设灌溉工程;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2、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以条田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在认真分析水资源
24、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群众的灌溉经验,建设井灌等灌溉设施;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3、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以条田或梯田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加强灌溉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当家塘”等塘堰工程的蓄水作用,防止废塘为田,提高灌溉保证率;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以条田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重视排涝设施建设,减轻涝渍灾害;注意发挥湖泊洼地调蓄洪涝水的作用,制止盲目围垦;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5、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25、以梯田建设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积极推进旧村庄整理;建设必要的蓄、引、提水工程,充分拦蓄当地径流,防止废塘为田,提高灌溉保证率;以护路护沟和护村林及坡面防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做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6、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以梯田建设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通过堰、坝、塘等蓄水工程建设,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建设截水沟、排洪沟、田塝、梯田埂坎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7、采煤塌陷复垦工程类型区根据塌陷区沉陷程度,采取不同复垦模式,以耕地建设为主,兼顾养殖水面开发;以条田建设建设为基础,适度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着力保护耕作层土壤;配套
26、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以及废弃村庄复垦。4.3 工程体系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划分为五个一级项目,十六个二级项目,三十八个三级项目。工程体系构成,详见表4-2。表4-2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表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土地平整工程1.1耕作田块修筑工程1.1.1条田1.1.2梯田1.1.3其他田块工程1.2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1.2.1客土回填1.2.2表土保护2灌溉与排水工程2.1水源工程2.1.1塘堰(坝)2.1.2小型拦河坝(闸)2.1.3农用井2.2输水工程2.2.1明渠2.2.2管道2.2.3地面灌溉2.3喷微灌工程2.3.1喷灌
27、2.3.2微灌2.4排水工程2.4.1明沟2.4.2暗渠(管)2.5渠系建筑物工程2.5.1水闸2.5.2渡槽2.5.3倒虹吸2.5.4农桥2.5.5涵洞2.5.6跌水、陡坡2.5.7放水口2.5.8量水设施2.6泵站及输配电工程2.6.1泵站2.6.2输电线路2.6.3配电装置3田间道路工程3.1田间道3.1.1田间支道3.1.2田间道 3.2生产路3.1.3生产路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1农田林网工程4.1.1农田防风林4.1.2护路护沟林4.2护堤工程4.2.1护堤4.3沟道治理工程4.3.1谷坊4.3.2沟头防护4.4坡面防护工程4.4.1截水沟4.4.2排洪沟4.5田塝工程4
28、.5.1田塝5其他工程5.1旧村庄整理5.1.1废弃村庄复垦5 土地平整工程5.1一般规定5.1.1耕作田块布置(1)安徽省平原、圩垸地区宜修建条田,丘陵、山区宜修建梯田。(2)耕作田块建设应保持乡(镇)、村、村民组农田原有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3)耕作田块建造规模适度,田块长边与短边交角宜为直角或接近直角,利于提高机械耕作效率和灌溉排水能力,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4)耕作田块高程要依沟渠的走势从高到低变化,相邻田块之间的高差应满足沟渠的水位衔接要求。5.1.2土地平整单元(1)平原、圩垸地区,应以一块条田或条田内部的格田、畦田为平整单元。(2)丘陵、山区,宜以单块梯田为平整单元。5.1.3
29、田面平整度(1)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cm之内。(2)畦田田面高差应在±5cm之内。5.1.4田面坡度格田不应有坡度;畦田纵坡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坡度宜为1/8001/500,田面不应有横向坡度。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条田(1)条田方向一般为南北向布置,风害地区宜与当地主害风方向垂直。(2)条田长度与宽度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条田长度与宽度参照表5-1确定。 表5-1安徽省二级工程类型区适宜条田长度和宽度 单位:m工程类型区条田长度条田宽度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30060080300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30060080300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5030050300平原
30、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30060030120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5030030200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5030030200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20060080300 (3)条田规模平原区田块规模318hm2;山区丘陵区田块规模0.22.0hm2。(4)田面高程根据土地平整单元范围内原地面平均高程确定,相邻条田间的田块高差应能满足其末级固定沟渠的上下游水位衔接要求。(5)格田(畦田)格田长度宜为60120m,宽度宜为2040m,田埂高度宜为2030cm,埂顶宽宜为3040cm。畦田长度宜为3060m,宽度宜为35m,田埂高度宜为2030cm,埂顶宽宜为1020cm。5.2.2梯田(1)梯田类型
31、按田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石坎梯田。丘陵区宜修建水平土坎梯田;山区宜就地取材修建石坎梯田。(2)梯田布局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其形状宜为矩形或扇形。在耕作区内布置梯田,梯田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田块布局宜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3)田面宽度与梯田田坎梯田适宜的田面宽度参照表5-2确定。梯田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应该与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田坎高度还必须与田面宽度相对应,田坎坡度必须满足稳固的要求(表5-2)。表5-2 不同地形坡度水平梯田断面参数地形坡度(°)田面净宽(m)田坎高度(m)田坎坡度(m)2510150.51.285805108100.
32、71.880751015781.22.275701520671.62.670652025561.82.86560注:地形坡度25°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修建梯田与条田。(4)田面长度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而定,兼顾机械耕作的要求,田面长度宜为50200m。 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5.3.1 土体构型建造通过对土地平整单元表层土壤的剥离、贮存和回覆等工艺,建造一个土层厚度和土壤理化性状均能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的土体构型。5.3.2 表土保护表土剥离厚度1525cm,就地堆积,待平整单元基层处理结束后,再进行回覆。5.3.3 客土填充项目区内不能实现挖填内部平衡,可以考虑客土填充。5.3.4
33、耕作层地力保持标准(1)有效土层厚度一般不低于60cm(山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0cm;(2)土壤通体无污染,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g/kg;(3)耕作层土壤以壤土为主,容重控制在1.11.3g/cm3;(4)心土层以黏壤土为宜。6 灌溉与排水工程6.1一般规定6.1.1工程等级划分(1)工程等别划分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按表6-1确定。表6-1 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V-1V-2V-3规模小(1)型小(2-1)型小(2-2)型小(2-3)型总蓄水容量(104m3)1000100100404010<10引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引水流量的大小,按
34、表6-2确定。表6-2 引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 V-1V-2V-3规模小(1)型小(2-1)型小(2-2)型小(2-3)型引水流量(m3/s)1022110.5<0.5提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单站装机流量或单站装机功率的大小,按表6-3确定。当提水枢纽工程按单站装机流量和单站装机功率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等别时,应按其中较高的等别确定。表6-3 提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IVV-1V-2V-3规模小(1)型小(2-1)型小(2-2)型小(2-3)型单站装机流量(m3/s)10221.01.00.5<0.5单站装机功率(MW)10.10.10.050.050.01<0.01(2
35、)工程级别划分蓄水、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级别,应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按表6-4确定。表6-4 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工 程等 别永久性建筑物级别临时性建筑物级 别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IV45-15-1V-15-15-1V-25-25-2V-35-35-3灌溉渠和排水沟的工程级别应根据灌溉或排水流量的大小,按表6-5确定。对灌排结合的渠道工程,当按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级别时,应按其中较高的级别确定。表6-5 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工程级别45-15-25-3灌溉流量(m3/s)20552.52.51<1排水流量(m3/s)501010552<2水闸、
36、渡槽、倒虹吸、涵洞、跌水与陡坡等灌排建筑物的级别,应根据过水流量的大小,按表6-6确定。表6-6 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工程级别45-15-25-3过水流量(m3/s)20552.52.51<1.06.1.2灌溉标准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其值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所属灌区等因素按照表6-7确定。表6-7 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二级工程类型区作物类型灌溉设计保证率(%)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75水稻为主7585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75水稻为主7580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80水稻为主7585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长江圩垸
37、区旱作为主8090水稻为主8595淮河圩垸区旱作为主7585水稻为主8090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80水稻为主7585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80水稻为主7585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旱作为主7075水稻为主75856.1.3排水标准(1)排渍标准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等,应根据当地或临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可参考表6-8确定。表6-8 几种主要农作物排渍标准作物名称生育阶段设计排渍深度(m)耐渍深度(m)耐渍时间(d)棉花开花、结铃1.01.30.40.534油菜0.81.00.40.534玉米抽穗、灌浆0.81.00
38、.40.534小麦生长前期、后期0.81.00.50.634大豆开花0.60.80.30.41012水稻晒田0.40.6低山丘陵区一般可不考虑排渍要求,但对山区有排渍要求的冷浸田可考虑建造排水设施。(2)排涝标准设计排涝标准定义为排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的暴雨时,农田的淹水深和耐淹历时不应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允许的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降雨特征、地面条件、调蓄容量、作物耐淹程度及经济实力等因素来分析确定排涝标准,无条件的地区可参照表6-9确定。表6-9 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排涝标准二级工程类型区排水类型排涝标准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抽排35年一遇3d降雨,2d排出自排
39、35年一遇24h降雨,24h排出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抽排10年一遇3d降雨,3d排出自排10年一遇1d降雨,1d排出排洪沟10年一遇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长江圩垸区抽排10年一遇3d降雨,3d排出自排10年一遇1d降雨,1d排出排洪沟10年一遇沿淮平原圩田抽排35年一遇3d降雨,2d排出自排35年一遇24h降雨,24h排出淮河以南地区撇洪沟10年一遇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抽排10年一遇3d降雨,3d排出自排10年一遇1d降雨,1d排出排洪沟10年一遇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10年一遇3d降雨,3d排出自排10年一遇1d降雨,1d排出排洪沟1020年一遇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抽排35年一遇3d降雨
40、,2d排出自排35年一遇24h降雨,24h排出注:条件允许的地区也可适当提高排水标准。6.1.4灌溉水质(1)灌溉水源的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所规定的灌溉水质要求。(2)项目区内外排入灌排渠沟的地表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的规定。(3)麦类作物的适宜水温一般为1520;水稻生长的灌溉水温在1535,最高不应超过38,最低不应低于12。(4)喷灌对灌溉水质的要求较高,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他要求见喷微灌部分的有关规定。6.1.5灌溉水利用系数(1)渠系水利用系数
41、不应低于表6-10中的规定值。(2)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水稻种植区不应低于0.95;旱作区不应低于0.90。 (3)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灌区应不低于0.70;提水灌区应不低于0.75;喷灌区一般不低于0.80;微喷灌区应不低于0.85;滴灌区应不低于0.90。(4)管道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7。表6-10 渠系水利用系数规定值 灌区面积 (万亩)155511自流灌区 (万亩)0.700.750.80提水灌区 (万亩)0.750.800.85注:防渗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850.9,渠道长并且渠系建筑物多的取下限值,反之取上限值。6.1.6坑塘取舍的一般规定表6-11 坑塘控制
42、指标下限规定值分析表二级工程类型区坑塘指标下限规定值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坑塘率3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坑塘率2.5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波状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坑塘率6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长江圩垸区坑塘率7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淮河圩垸区坑塘率4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坑塘率5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坑塘率4坑塘模数不得低于工程前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坑塘率坑塘模数坑塘(水面)应尽可能予以保留,特别是村边水塘。当确需取舍时,应对坑塘的布局、坑塘率及坑塘模数通过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后确定,并经当地群众
43、同意。当项目区工程前的坑塘率低于表6-11中的下限规定值时,工程后的坑塘率不得低于工程前值;项目区工程前坑塘率高于表6-11中的下限规定值时,工程后的坑塘率不得低于表6-10中的下限规定值。坑塘率及坑塘模数的下限规定值如表6-11。6.2水源工程6.2.1塘堰(坝)(1)工程布局塘堰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挡水坝)、泄水建筑物(溢流坝、溢洪闸、溢洪涵)、取水建筑物(取水卧管或竖井、放水涵洞等)组成。塘堰应修筑于低山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或在平缓地带挖坑筑堤蓄水形成。塘堰的蓄水容积应在1000m3;坝高不宜超过10m。以塘堰作为水源的灌溉系统应尽可能满足自流灌溉要求;对于位置较低、蓄水水位
44、不能满足自流灌溉要求的塘堰,可采用泵站提水灌溉。塘堰挡水坝的坝址应选择于坝轴线短、工程量小、天然沟道平缓、便于建筑物布置,且地质条件良好、筑坝材料有保障的位置。塘堰可在坝体的一端设置溢流坝或溢流闸、涵,也可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处建造开敞式岸边溢洪道。塘堰宜采用坝下涵洞放水,其放水涵洞宜与坝轴线基本垂直。塘堰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应布设沉沙池,塘堰进口不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时,应布设引水渠。(2)塘堰的挡水建筑物根据筑坝材料的不同,坝型宜采用土坝、堆石坝、砌石坝或混凝土坝。坝体抗滑稳定应符合要求。土坝坝身宜采用黏土斜墙、黏土心墙或土工膜防渗,黏土较缺乏的地区,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心墙防渗;堆石坝
45、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斜墙或心墙防渗。坝基应根据其渗透特点,结合坝身防渗体的型式,采取黏土截水槽、黏土铺盖、土工膜铺盖及混凝土截渗墙等防渗措施。土质防渗体的断面一般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斜墙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5,心墙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4,其顶部最小水平宽度不小于1.0m,底部厚度不小于2.0m。防渗体的顶部在设计水位以上的最小超高为O.5m。防渗体的顶部和斜墙临水面,应设置保护层。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0m,非溢流坝坝顶安全超高宜通过计算确定,其中安全加高为0.5m。坝的边坡根据筑坝材料、坝高、施工方法及运用条件,并经稳定计算确定。土坝常用的坡度为1:2.51:4;堆石坝常用的坡度为1:1.51:2
46、;砌石坝常用的坡度为1:11:1.5。坝高超过6.0m的,可设置宽1.03.0m的戗台,土坝宜采用大值。土坝、堆石坝在坝体的背水侧均应设置排水体。土坝临水侧宜采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背水侧宜采用草皮护坡;堆石坝宜采用块石护坡。块石护坡厚0.20.3m,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厚0.080.12m。(3)塘堰的泄水建筑物塘堰泄水建筑物可采用溢流坝、泄水涵闸或岸边式溢洪道,泄水建筑物出口必须设置消力池。溢流坝宜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实用堰型结构。泄水涵闸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岸边溢洪道宜采用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4)塘堰的取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由取水卧管或竖井、放水涵洞、出口及消能工程组成。取水卧管
47、的纵坡宜为1:21:3,管上每隔0.30.6m(垂直距离)设一取水孔;取水竖井井壁每隔0.5m设一对放水孔,竖井下部与放水涵洞连接,底部设深0.51.0m消力井。取水卧管、竖井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放水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分节长度以4.08.0m为宜,节间应设可靠止水和包箍。6.2.2 农用井(1)规划原则农用井规划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状况,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同时应节约用水,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已建成的有成井条件的渠灌区和有引用地表水灌溉条件的井灌区,可建成井渠结合灌区。(2)井型选择井型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经济合理地选择管井(机井)、大口井(筒井)
48、。主要取水含水层埋深不大于100m时,宜选用浅管井;主要取水含水层埋深大于100m时,宜选用深管井;主要取水含水层埋藏深度小于40m,且富水性强,机井出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大口井。以上几种井型采用时,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佳井型。安徽省机井灌溉主要用于淮北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中,常用的农用井井径、井型、井深及出水量等指标可参照表612确定。表6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用井工程特性指标表 井型内井径(mm)井深(m)出水量(m3/h)井距(m)单井灌溉面积(hm2)大口井15003000<40204015025023管井400900>20306015030024(3)井群布置地下水水
49、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地区,应按梅花形或方形布井。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集中布井,地下水较贫乏的地区,宜分散布井。在渠灌区,实行井渠结合时,宜均衡布井;其低洼、易涝、次生盐碱化地段,应相对集中布井。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井位宜布设在高处;地面坡度平缓的地区,井位宜居中布设。沿河地带,可平行河流布井,湖塘地带,可沿湖塘周边布井。(4)管井管井由井头、井管壁、过滤器和沉砂管等组成。既适用于浅层水,更适用于开采中、深层地下水。过滤器宜采用穿孔过滤器、缠丝过滤器、无砂混凝土过滤器。过滤器外围应填滤料,形成填砾过滤器。沉淀管长度:浅井为2.04.0m,深井为4
50、.08.0m。井管外部应封闭。管井的施工方法有冲击凿井、泥浆冲洗凿井、回转取芯钻井和反循环井等方法。(5)大口井大口井用以开采浅层地下水的大口径取水建筑物。结构型式有圆筒形、阶梯圆筒形和圆缩径形,孔径通常为1.53.0m,井深一般不超过40m。采用大开槽法施工的大口井,井筒宜采用砖石干砌,若井径超过2.5m,上部井筒宜浆砌;采用沉井法施工的大口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大口井进水结构宜采用井底进水、井壁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结构型式。(6)机井配套井用水泵应按地下水位的埋深选择水泵类型。当机井动水位埋深在允许吸程范围内时,宜选用卧式离心泵;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8.0m时,宜选用潜水泵或长轴深井泵。动力机配套:动力机功率应根据水泵轴功率,考虑适当动力备用,在动力机额定功率之内合理选配。动力备用系数:电动机采用1.11.3,柴油机采用1.21.4。管路及附件:根据水泵的规格选配,连接应方便可靠,尽量避免迂回弯转。管路直径由管内水流速度确定:一般进水管内流速应为0.51.0m/s,出水管内流速应不大于2.5m/s。泵座尺寸应根据水泵类型选配,严禁将泵座直接座落在井壁管上。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开水煲行业运行形势分析及发展动向预测研究报告
- 强化知识点的质量工程师试题及答案
- 智能百科问答机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现代化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试题及答案
- 盐酸普萘洛尔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质量工程师考试中的技术应用分析试题及答案
- 智能感应火棍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智慧交通长效机制的构建考题试题及答案
- 质量工程师资格证考前最后冲刺的建议试题及答案
- 交通管理与城市生活品质的关系研究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含答案
- 四川省元三维大联考·高2022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绵阳三诊B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 GB/T 26361-2025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要求
- 电动汽车安全驾驶培训
- 短视频平台对独立音乐人的影响研究-全面剖析
- 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真题
- 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探索与研究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供应链管理(6版)
- 高中语文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九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答题技巧)
- 文艺心理学课件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脚手架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