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动态监测_第1页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动态监测_第2页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动态监测_第3页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动态监测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治理工程动态监测说明监测单位2017/8/28第一节项目简介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治理工程动态监测项目地点: XX 村项目监测单位:监测单位项目提交单位:国土资源局二、项目背景由于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矿山的地质环境。2016 年 3 月,受国土资源局委托, XX 设计公司编制了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并通过验收。2016 年 8 月底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开始启动,施工方依据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对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危岩清理、削坡、坡面清理等综合治理。 2016 年 10 月中旬,该环境治

2、理工程项目因故暂停,施工中断。2017 年 8 月 25 日接上级指示,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重新启动。为了保护国家资源、 保证施工质量, 国土资源局决定对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监测。本次动态监测区为该设计方案指定治理区范围。三、目的、任务( 1)目的根据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对治理工程定期进行动态监测,旨在施工方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治理施工, 对在治理过程中未按设计要求的施工进行指正,最终由国土监管部门督促治理施工方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施工。( 2)任务通过定期对治理区1:1000 地形测量、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法,结合 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

3、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 方案,分析治理区是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对未按设计要求的施工进行指正,使矿山治理效果最大限度达到设计方案要求。第二节矿山的自然地理一、交通位置安徽省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位于城 130 °方向,距县城约 17km 处,马山头南坡。治理区中心经纬度坐标为东经 117 ° 0549 ;北纬 34 °06 17。矿山有村道与 S301 省道衔接,交通较畅通(见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治理区地处皖北低山丘陵区。 山脉起伏呈北东向展布, 马山头主峰海拔标高 +227m ,山上植被稀疏,主要为杂草及灌木丛, 无建筑物。坡洪积裙环

4、山分布。治理区水系不发育,山间冲沟呈“ V”形浅、短季节性干沟,方向与坡向一致,平时均无水,受季节性降水控制。治理区地貌为露天采坑, 属现代人工地貌, 由于原采石厂及其邻近采石场长期连续开采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现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采矿宕口,南北长约 460m ,东西宽约 360m ,面积约 136866.6m2 的采坑,采场边坡高度约 10-37m ,边坡角 50-70 °左右,最大边坡角近 90°,矿区地表基岩出露,主要由块状灰岩组成。三、地质构造治理区地处秦岭纬向构造带北分支, 鲁南隆起之南边缘, 坐落在徐(州)宿(州)弧形构造带之中近徐州段,为磨山大方山背斜之东南翼。区

5、内构造简单,为一稳定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 128°,倾角 40°,产状较平缓。褶皱刁集老山寨背斜,轴向北东-南西。延伸较远,北西翼发育不完整,被北东向纵向断层破坏。断裂区域构造上北东和北西断裂发育。治理区未见断层。发育190 °与 302 °两组裂隙。岩浆岩治理区及周围岩浆岩不发育。四、治理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治理区无第四系松散层, 只分布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该含水层(段)分布整个治理区,且大部分岀露地表。据对治理区人工边坡观察,地表之下 1m 深度范围内岩石风化较强

6、,开口状裂隙。岩溶发育一般,岩溶形态以溶沟和溶槽为主,上宽下窄,并多为粘土充填。据该市等地石灰岩勘查报告资料,岩溶发育率为 1-5%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q=0.005-1.51/ s?m,富水性弱 -强。据相邻矿水质测试资料:地下水类型为 HCO3-Ca 或 HCO3-Ca ?Mg,pH 值为 7.42 ,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 0.35g/1 。治理区为裸露型寒武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段) 。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埋深 +40m 以下的裂隙、岩溶中。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治理区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条件、地层产状控制,径流方向与坡向一致,沿裂隙(节理

7、)侧向径流是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径,其次是人工开采和泉水。治理区原为露天山坡开采,矿层裸露地表,矿层透水,不含水。矿山开采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 大气降水可自然排泄,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五、治理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治理区及周围出露的地层、 岩性、结构及工程力学性质等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岩体主要为中厚层碳酸盐岩岩组, 由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及徐庄组灰岩组成,中厚层状构造,隐 -细晶质结构,致密、坚硬,裂隙较发育,局部岩性破碎。 岩石密度 2.66-2.68t/m3, 抗压强度 63.71-66.28MPa ,属坚硬岩石,岩体稳定性较好。土体主要分布在山脚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土体,由残坡

8、积物组成,岩性为中更新统粘土、粘土夹碎石,厚 0-10m ,结构松散 -稍密,可塑性较强,承载力特征值 fak=180-300kpa ,土石分级属级松土,自由膨胀率 Fs=40-61% ,具有弱膨胀潜势,工程地质稳定性较差。六、治理区环境地质条件治理区内矿体上无植被和居民建筑物。大气、土壤、水无污染。矿体中放射性物质背景值为正常值,对人、畜健康无影响。治理区内未见新构造活动迹象,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 0.05g ,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治理区内无名胜古迹、 文物保护。无标准型地质地层剖面及化石保护层位。无标准型地形地貌保护区段。治理区内未发生过大规模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曾发生过小型崩

9、塌灾害。矿山对人居环境影响较大,环境地质条件不良。第三节矿山历史采矿企业概况一、矿山历史采矿企业概况矿区面积: 0.0100km 2采矿证发证部门:国土资源局有效期限: 2010 年 12 月 20 日 2013 年 10 月 20 日矿山历史开采时期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目前区内地形破碎、坡高壁陡,采掘面存在 10-20m 3 小型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植被破坏、土地浪费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对周边人居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划定治理区总面积: 145077.52 ,合计 217.62 亩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废弃矿山经多年开采,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1、采矿

10、活动严重破坏了土地、植被资源多年来由于安徽省石料有限公司和该镇石料厂开采建筑用石料矿,对该区土地、 植被资源破坏严重,已经累计挖损破坏土地面积约136866.6m 2(205.3 亩)。2、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地貌景观矿山开采对矿区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原本地势平缓的山丘,由于矿山持续开采,区内形成了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采坑,采坑周围全部形成了峭壁,造成环境视觉污染,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地貌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3、采矿活动形成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安徽省该市石料有限公司和该镇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的开采,致使采矿活动对该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开采宕

11、口内到处是高陡边坡,由于岩石破碎,形成崩塌地质灾害隐患。采场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 岩性主要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白云质灰岩、灰岩,矿体地表以下1-2m 深度范围内岩石风化较强,局部存在开口状裂隙,上部岩石较破碎,较不稳定,易产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第四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概况2016 年 2 月,国土资源局委托XX 设计公司开展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并最终编制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于2016年4月18 日通过专家组评审。一、治理范围根据该设计方案划定治理范围,治理区总面积145077.52 m2 (约217.62 亩),治理区拐点坐

12、标(采用西安80 坐标系)见下表。治理区范围拐点坐标表二、设计方案治理区边坡治理: 结合治理区边坡现状,主要采用危岩减载、坡面清坡、平台覆土绿化、修筑排水系统和防护网、坡脚种植绿化等方法进行综合整治。 对原始山体上部植被较好的区域进行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治理区平面场地的治理: 结合边坡治理, 主要对平面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对突出的渣料堆进行挖方铲平,利用挖方产生的土石方回填于渣料堆与边坡之间的低洼地。挖方填方区达到基本平整, 平面场地清理后使其达到相关项目用地标准。三、治理工程设计根据治理项目区地质环境特征,本着“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13、工程设计,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治理目标。治理区范围内存在多处高危边坡, 碎石散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包括边坡治理工程、宕底废弃地治理及附属工程等。本治理区确定治理设计整体思路为: 将矿山中部“探头岩”削方、清理,清除边坡表面的危岩体;将削坡、清坡区土石方填埋于宕底西部的采坑内,尽量挖填方平衡;宕口平台植树绿化,通过坡顶、坡脚种植藤蔓植物(爬山虎) ,利用其攀爬功能进行坡面复绿;修筑坡脚排水沟、涵管等设施保证绿化效果。本项目治理工程有削坡、清坡、平台覆土、复绿、排水沟、安全防护工程等, 均涉及到土石方工程。 其中削方量 54924.8m 3,其中石方量 为50924.8m

14、3,土 方 量4000m 3; 宕 底西 侧 采坑 填方量22518.9m 3 ,均为石方。通过以上土石方工程量总体均衡性分析,本次治理工程剩余石方 28405.9m 3 ,全部由政府部门进行处理。 由于治理区剥离的表土较少, 所需表土主要购买就近工程建设场地平整时的地表剥离耕植土,共需耕植土 27625.22m 3,其中购买 23625.22m 3。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至壤质粘土, 其土壤 pH 值 5.50 8.50 ,土壤容重1.4g/cm3 ,砾石含量5%,有机质1% 。第五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测概况由于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已于2017 年 8 月 25 日开始启动,我队 2017 年 8

15、 月 28 日接受国土资源局委托后,当天立即开展了现场的勘察监测工作。一、收集资料于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储量科收集到XX 设计公司于 2016 年 3月编制的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二、控制点布设由于治理区内大型机械不间断施工,给现场监测工作带来不便。在治理区范围内、 外布设监测控制点, 要求选择不易移动, 视野开阔,无电磁干扰,能够相互通视。现场最终采用中海达iRTK 动态 GPS布设了 6 个图根控制点,以备后续地形测绘使用。三、地形测绘2017 年 8 月 28 日,我队测绘专业人员对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治理区范围内地形地物进行测绘数据采集。采用仪器主要有:中海达

16、iRTK 动态GPS 、南方NTS-342R6A免棱镜全站仪。拟定比例尺1:1000 ,现场采集了治理区内2 个采坑宕口特征点线、 高程点、采场内通行道路、沟渠、建筑物等。采用AutoCAD (南方 CASS7.0 )进行数据处理及成图。四、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2017 年 8 月 28 日 8 月 31 日,在对该矿山治理设计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矿山地形测绘及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编制设计报告 1 份,附图 1 张。第六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测概况本次环境治理设计施工项目共划分了5 个重点监测区域K1-K5 :K1 位于治理区域的西北部G1-G2 段,这一区域陡崖边线距离治理区边界线只有

17、2.2 米,下一步的治理工作需要谨慎行事。K2 位于治理区域的北部G2-G3 段,这一区域陡崖边线距离治理区边界线只有 3 米。K3 位于治理区东边采坑北部坡脚处,该区域位于场地平整与削坡处理分界 线附近,由于坡脚处过分的土石方挖掘, 会导致削坡工程坡长不够,形成坡度过大的陡崖,进而影响局部治理工程质量。K4 位于治理区东部坡脚处,该区域位于场地平整与削坡处理分界线附近,由于坡脚处过分的土石方挖掘, 会导致削坡工程坡长不够,形成坡度过大的陡崖,进而影响局部治理工程质量。K5 位于治理区中部削坡区域,该区域目前标高106 米-145 米,设计标高为 110 米-130 米,该区域下一步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进一步的削坡处理,与此同时控制好削坡高度。第七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测概况我队本次对该环境治理工程进行第一次监测,通过对治理区现场情况实测对比治理设计分析后,现提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