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勘探工程计价单位要从模拟型进入到数字型用“点次”替换“公里”与“平方公里” 内容 提要:石油系统 目前 使用的公里或平方公里这个计价单位,只说明地震勘探的面积与长度,反映不了工程量。以此 计算 地震工程的投资是粗放的,解释不了成本差异的原因。计算地震工程量的数据应从一个增加到三个。本文把地震工程勘探的长度或面积、数据点个数与每个点接收数据的次数三者的乘积称为地震工程的工程量,单位是“点次”。本文讨论单位长度或面积中“点次”的计算、点次与单位造价变化的关系,地震工程概预算中工程量的计算。1 地震勘探真正的工程量是“点次”1.1 公里与平方公里不能作为地震勘探的工作量地震勘探工程中使用的公里或
2、平方公里这个计价单位,不但各地区单位成本差别大,同一地区亦如此。造成单位长度或面积中成本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所包含的工程量是决定性因素。公里或平方公里只反映地震工程的施工长度或面积,反映不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数据点的密度及每个数据点接收数据的次数,即反映不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地震工程的工程量。由于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工程量差距很大,所以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单位成本的差别也很大。只用公里或平方公里这一个参数,无法计算出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的投资,这样的成本 分析 什么也说明不了。地震勘探工程量的确定需要三个参数:公里或平方公里,道距和覆盖次数。我把地震勘探中的公里或平方公
3、里、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数据点的个数、每个数据点接收数据的次数三者的乘积,称作地震勘探工程的工程量,计价单位是“点次”。工程量即工作量,在此称工程量,为的是与目前使用的公里或平方公里这个所谓的工作量分开。每平方公里的投资或成本(点数*次数)/平方公里。单位长度或面积中“点次”越多,所需的投资越大。1.2 “点次”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量工程量反映的应该是施工成果,工程的产出。“点次”反映地震野外施工采集到的地下地质资料的数据集。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量。实际上,自从地震勘探工程中广泛使用多次覆盖技术后,继续使用公里或平方公里作为计价单位,计算投资与成本分析已经没有意义了。为此,地震勘探的工程量应该从粗放型
4、进入精细型,公里或平方公里中应该用密度计量,使工程量从模拟型到数字化,并且增加覆盖次数这维数据。让工程量,二维从线性到平面,三维从平面到立体。1.3 “点次”等同于钻井工程的进尺“点次”等同于钻井工程中的计价单位米。面积相同,由于设计的井数与井深不同,每平方公里所需的投资差别巨大。这里的井数相当于地震工程中采集点的个数,井深相当于地震施工中每个点采集数据的“次数”,每平方公里的投资(井数*井深)/km2。同样是一平方公里,井越多越深,所需的投资越大。用“米”而不是用平方公里或钻井口数做计价单位,这种计价单位的细化,单位造价从几千万元到每米一千多元的缩小,一是每平方公里中井数与井深的巨大差异,人
5、们能够理解;二是 社会 的进促进起管理的进步。而地震勘探,每平方公里中点次数的巨大差异还不被人们普遍认识。1.4 “点次”等同于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点次”等同于房地产建设工程中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对100亩地开发房地产,由于建筑的楼房栋数与层数不同,所需的资金量差别巨大。这里楼房的栋数相当于地震工程的“点数”,反映的是楼房栋数的密度;层数相当于地震数据中的“次数”,反映的是楼房的高度。在房地产建设工程中每亩地的投资(栋数*层数)/亩数。一定面积中建筑面积越多,所需的投资越大,所以在房地产工程建设中用“建筑面积”而不会用“用地面积”作计价单位。1.5 公里与平方公里可用于勘探效益对比单位长度或
6、面积中所含的工程量点次,视地质条件与勘探程度的不同差别很大。反映到每公里,特别是每平方公里的造价差异就大。但是用公里或平方公里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一定范围地震勘探的投资,反映在一定的勘探范围内,地震工程的投入与所得的储量比,还是有用的,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地震勘探效益。可是用它来衡量与比较地震成本的高低,就没有什么意义。用公里数与平方公里数作为地震单位成本,是用地震勘探效益代替地震单位造价。地震勘探效益高,地震单位长度或面积造价不一定多,这取决于由地下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所采用的工作 方法 的工程量,及地表施工条件的难易度而确定。2 工程量(点次)的计算2.1 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点次”的计算公式二维
7、:每公里点次每公里接收点数*每点接收次数。每公里接收点数1000米/地下两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点距等于道距的一半,道距50米时,每公里接收点数是1000/(50/2)40个;道距40米时,每公里接收点数是1000/(40/2)50个。三维:每平方公里点次每平方公里的接收点数*每点接收次数。每平方公里接收点数10002 /地下相邻接收点之间的面积(面元面积)。道距50米时,每平方公里接收点数一般为10002/(25*50)800个;道距40米时,每平方公里接收点数一般为10002/(20*40)1250个。2.2 概算中“点次”的计算二维:点次满次公里*( )*长度系数长度系数随测线长度而减少,
8、随仪器道数的增加而增加。当满次长度为12公里、240道时约为1.2。三维:点次满次面积*( )*面积系数面积系数随区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少,随仪器道数的增加而增加,由区块的长宽比的增加而减少,随区块的边数的增加而增加。当矩形满次60平方公里、560道接收时约为1.26。2.3 预算与结算中“点次”的计算 点次折合满次长度或面积*每公里或平方公里点数*覆盖次数式中:折合满次长度或面积(一次长度或面积+满次长度或面积)/2; 每公里或平方公里点数:二维1000/点距;三维10002/反射面元面积。简单的计算公式是:点次仪器道数*炮数。我把此乘积叫“道炮数”。端点放炮时,“道炮数”等于“点次数”。中间放
9、炮时,如果在边点用半排列接收,则“道炮数”略大于“点次数”。公式1简称“炮道”“点次”,即炮数与相应仪器接收道数乘积之和反射点数与相应覆盖次数乘积之和。炮道,图1(a)中横向,4条线表示放4炮;每条直线12个点点,表示每炮12道接收。图1中,炮道4*1248。点次,图1(a)中纵向,共16个点,从左到右各个反射点的次数是:1+2+3+3+4+4+4+4+4+4+4+4+4+3+2+148。“炮道”是反射点的横向相加,“点次”是反射点的纵向横向,所以:炮道点次。图1(b)是图1(a)中满覆盖次数的反射点,共9个点。公式2:sm(s1sf)/2 式中:sm折合满次长度或面积 s1一次覆盖长度或面积
10、(非设计满次面积)sf设计满次长度或面积二维:折合满次长度,即每个反射点折合为满次覆盖的长度。把图1(a)中13-15号反射点移到1-3号反射点,这样1-12号反射点的全为满覆盖次数。这里,假设反射点之间的距离是25米,则:一次覆盖长度:1-15号反射点,(15-1)*25350米(图1(a)。满次覆盖长度:4-12号反射点,(9-1)*25200米(图1(b)。折合满次覆盖长度号反射点(图1):实际:1-12,(12-1)*25275米(图1(c)。公式计算:长度或面积(一次资料长度或面积+满次资料长度或面积)/2(350+200)/2375米。实际与按公式计算相同。 三维:三维折算满次面积
11、与二维类似,只不过不满覆盖次数的点不是两端,而是四个边。见图2。图2中,中间框内为满次面积,假定为90平方公里,外框为一次覆盖面积,假定为110 平方公里,则中间框,折合满次平方公里(90+110)/2100。表1是按公式3 计算 的折合满次面积与实际折合满次面积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理论 上公式3两边完全相等,实际上有一定的差别,通过 分析 该油田10年60个区块的资料,差别小于2。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公式的左边是实际的面积,公式的右边是按反射面元的个数计算的面积。假设一个反射面元的面积是25*50,如果一个区块由4个面元组成,则实际面积是25*50,按公式3计算的面积是4*25*50,
12、差别很大,不过,实际这种情况不存在。从公式2可知,工程量的“点次”是唯一的,但是,平方公里却有多个。上面已经介绍的有一次面积、满次面积、折合满次面积。在地震采集工程设计书上还经常出现“接边后满次面积”。表1的韦庄北区块,计算折合满次面积小于实际折合满次面积7平方公里,差别达到8.81。原因是通过这次施工后,与原先施工的区块连接起来。计算中把原先部分非满次面积与这次部分非满次面积算近工作量。目前 ,各个油区报出的平方公里并非十分规范,一次面积、满次面积、接边后满次面积都有。公式3实际上是判别所报工作量是何种面积的判别式。如果实际折合满次面积大于计算折合满次面积2,即可判断为所报出的平方公里并非满
13、次面积,而是接边后满次面积,甚至是一次资料面积。由于用来计算每平方公里造价的面积有多种,以此计算出的单位造价也就没有可比性了。2.5 点次与数据量地震工程的数据量点次*每个点次所含数据的个数。在资料采集中,每点次采集的数据增加一倍,采集成本略有增加,但较小,一般小于5。结合资料处理解释的造价分析可知,每点次的数据量增加一倍,地震工程单位造价增加一般小于7。数据量对地震造价的 影响 较小。这就是为何地震工程宜采用点次而不能采用数据量为计价单位的原因。3 单位工程量与造价通过测算与分析,我们得到华东水网地形单井常用工作 方法 的地震采集造价综合表,表2是240道二维,表3是480道三维。3.1 二
14、维采集单价分析从表2的f列可知:每公里的点次数越多,每公里造价越高,而且差距很大。从50米30次到30米90次,点次增加到5倍;公里数造价从1.74万元到5.81万元,变化范围是3.4倍。另外,每公里的点次数越多,每点次造价越低,但差距较小,从50米30次到30米90次,点次造价从14.5元到9.69元,变化范围是1.5倍。随着每公里点次数的增加,公里数造价增大,点次数造价降低。从表2的 g列与h列可知:与点距50米30次比,每公里工程量的增加从100到400,而造价的增加从90.8-233.98。从表2的i列可知:每公里的工程量(点次)相当于240道仪器接收时所要放的炮数,从5炮-25炮。3
15、.2 三维采集单价分析从表3的df列同样可知:每平方公里的点次数越多,每平方公里造价越高,而且比二维的差距更大。施工方法从50米20次到30米80次,点次变化达11倍;每平方公里造价从10.83万元到89.71万元,变化范围是8.29倍。另外,每平方公里的点次数越多,每点次造价越低,但是差距较小,施工方法从50米20次变化到30米80次,点次造价从6.77元到5.05元,变化范围是1.3倍。随着每平方公里点次数的增加,每平方公里造价增加很多,点次造价降低较少。从表3的g列h列可知:与点距50米20次比,工程量的增加从100到1011.11,而每平方公里造价的增加从80.83到728.53,造价
16、的增长小于工程量的增长。从表3的i列可知:每公里的工程量(点次)相当于480道仪器接收时所要放的炮数,从33炮-370炮。通过表1与表2的分析可知,每公里或每平方公里中包含的工程量变化范围大,其造价变化范围也大,达8倍甚至更多。“点次”是地震资料采集中,施工方按地质状况及业主要求所获得的数据集,是工程实际的工程量,而且造价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地震造价的计价单位,有利于地震工程的投资计算和成本的分析对比。3.3 二维三维采集 点次造价的关系从表2表3可知点次造价及关系,而且还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相近的条件下,目前三维点次造价(华东地区)大约为二维的1/2。通过测算分析可知,点次造价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
17、响较大:一是仪器道数,点次造价随着仪器接收道数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为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的仪器道数越来越多的原因。目前西部新区已经使用2688道,还准备使用3000道以上,这也是西部新区地震成本较低的原因之一。二是地震工程中钻井工序造价(地震资料采集工程造价包括三部分: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钻井属于地震波的激发部分),点次造价随着钻井工程量的增加及钻井难度的加大而增加。一项工程,点次增加一倍时,井越深、岩层越难打,点次造价增加越多。这是由于与井浅、岩性易钻的的地区比,分子增长率大于分母增长率的缘故。点次造价变化的趋势,总的说来与钻井造价与采集造价的比值成正比。比值越大,当点次
18、加倍时,点次造价增加越高;反之,越低。3.4 资料处理解释单价分析资料处理中点次越多,处理时间越长,单位长度或面积的造价越高。通过测算可知,每公里或平方公里点次增加一倍,造价增加50-60 。造价增长率与点次增长率的比值略小于采集,但点次造价受仪器道数的影响很小,不受钻井工序造价的影响。资料处理造价不但与点次的多少有关,而且还与每个点次(道集)所含数据个数(每个点次所取的数据个数,目前采集一般为3000个,处理一般为1500个)的多少有关。每个点次取3000个数据比每个点次取1500个点次所需的处理时间多,但小于两倍,造价增加25左右,远小于采集的造价增长率与点次数增长率的比值。地震勘探包括资料采集、资料处理与资料解释三大专业。对于东部油区而言,三大专业占地震造价的比值大致为80、13、7。具体到某项地震勘探工程,采集的造价大约为90-95,处理解释大约为5-10。原因在于具体到某项地震勘探工程,资料不重复处理解释。通过分析可知,地震造价的94左右与点次有关,公里平方公里由于反映不出工程量的变化,给地震工程的投资、成本的对比与分析增加很大的困难。资料解释与点次几乎没有关系。4 结束语地震工程一次面积与满次面积之差叫附加面积,类似于土建工程的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用平方公里作为成本计价单位时,由于只计算满次面积(实际上面积并未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吊装作业安全知识及相关培训资料
- 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物流园区智慧物流系统实施策略报告
- 深度解读:202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存管业务流程优化与安全保障报告
- 数据库应用知识总结模版
- 工业互联网平台入侵检测系统:2025年智能化与实战应用策略
- 美妆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下的渠道拓展与线上线下融合报告
- 电子竞技商业赞助策略:2025年赛事品牌合作市场拓展策略优化建议
- 在线教育生态构建2025年成人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与平台运营模式报告
- 学前教育信息化2025年市场分析报告:在线教育平台的竞争格局与未来走向
-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模版
- 第10课和谐校园共同维护(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调相机运行规程》
- 口才与演讲实训教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污水管网巡查及养护投标方案(技术标)
- web页面常用测试方法
-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城市文化)
- 数字图像处理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 你来比划我来猜
- 2023路用热拌环氧沥青
- 建筑工程《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表及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