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_第1页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_第2页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_第3页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_第4页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提要钩玄(第二课时)单元复习目标:1梳理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把握古代叙事散文的文体特征。2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1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通过诵读与感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所特有的简洁之美,了解古人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特点。3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准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时间:2010-10-22 第二课时一、 和学生一起解读考点明确实词词义推断之法,掌握句子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

2、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实质上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这体现了“浅易”的特点;二是考查的实词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可考性;三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而不是一般的词典意义。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我们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理解和判断: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

3、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舟,则离败而胶”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结构上对举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

4、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意为“容貌举止”。5.成语对应法在现代汉

5、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考点解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

6、句子。在文中要留心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即准确体现原句的意思,语言通畅,有文采,而首要的是“信”。因此在翻译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平时学习就是要字字对译,养成习惯。做题时要先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然后重点分析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最后在逐字对译的基础上翻译全句。命题人往往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作

7、为高考评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如实词方面的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虚词方面的主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如偏义现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和翻译句子时,应注意这些现象。具体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学会以下几种方法:1留:即保留。对文言中的古今通用词和古时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即可。当然,要保持原句的语气和风格。2换,即替换。古语中的词义在流传过程中意思发生了变化,包括一些古今异义

8、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3补: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补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双音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省略句子,省略的成分,在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4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5调:对文言文中那些特殊语序、特殊语句进行调整,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确保文言文句子翻

9、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步骤: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关键词语。3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对译”原则逐一加以解释。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5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二、真题体验(2009·全国卷)阅读

10、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

11、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

12、,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常为诸县之最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诣阙请留德深以贵乡文书为诈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13、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

14、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4分)(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6分)答案及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D。思路分析:A项的“肃”字,有恭敬、严峻、严肃、整顿(整肃)、清除(肃清)等用法。上句说“为政清静”,下文有“百姓不扰”,句中的“不严”就应是“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肃”字表示恭敬义,顺理成章。B项的“会”作为副词表示“正好、恰巧”义,C项的“堪”表示“能忍受、能承受”义,都是它们的常见用法,是正确的。D项中的“动”字,有移动、震动、变动、感动和动不动、常常

15、(副词)等用法。从上下文看,元宝藏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辄征发于人”,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这样已经多次了。题目选项中的“招致”,显然是用来干扰考生,使考生误以为元宝藏经常进剿失败,所以“招致”军法从事。这样理解不仅于文无据,而且也同“如此者数矣”讲不通。因此,D项中的“动”应是“动不动、常常”的意思。2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D。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16、3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C。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参考答案:(1)(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2)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落泪,因此跟随他到贵乡安家居住的有几百家。思路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

17、,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交结”、“令长”、“指麾”三处。“交结”,“交”“结”同义,表示“交往”,但古今意义不同。“令长”在这里是词类活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担任令长”。“指麾”的“麾”是通假字,通“挥”,“指麾”意为指派使唤。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悲泣”与“因”“从”两处。“悲泣”表示“为悲伤哭泣”,“因”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为这个缘故”,“从”表示“跟从”,另外“馆陶众庶,合境悲泣”正确的顺序为“馆陶合境众庶悲泣”。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1)中

18、“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三、拓展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患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鬼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

19、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20、。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诸侯春振旅,秋治兵()且夫怒者逆德也()踵粮以行,重不及事()靡敝中国,快心匈奴,

21、非长策也。()将吏相疑而外市()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诛:惩罚B夫务战胜穷武事者穷:用尽C兵革不备哉备:准备D事苦则虑易易:改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3)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参考答案:1稍微军队违背携带使疲惫勾结2C(备:完备)3(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

22、控制他们。(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3)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这就是政治得和失的证明。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恳切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而不敢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加考虑。司马法中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快乐,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如果派轻骑部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