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1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2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3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4页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音、形、义,学习运用成语。   2、了解沈从文生平概况。   3、学习本文,了解云南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情感目标   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

3、#160;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介绍民歌、歌会、云南的歌会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云南的歌会: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

4、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其代表作。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

5、、文体美、文字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踞(jù) 凤哕(huì)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 箍(g) 熹(x)微(wi)  2解释下列词语。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蹲踞:蹲或坐 淳朴:诚实朴素。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这里指用诗词应答。悠游自在:悠闲自在,快活的样子。龙吟凤

6、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2本文写了几个场合的歌会?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堂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3、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场

7、合 不 同形 式 不 同山 野对 歌山 路漫 歌村 寨传 歌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作者借写云南歌会,里行间洋溢着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三、再读课文,合作交流(一)山野对歌   1、“对调子”对的是什么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

8、160;(“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3、 “对调子”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 “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目的是什么?( 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二)山路漫歌1、赶马女孩都唱些什么歌?

9、(悦耳好听的山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3、这节内容除了写赶马女孩唱歌外还写了什么内容?(环境,蓝天,艳花,鸟鸣,)  4、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去写环境有什么作用?(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声!)  (三)村寨传歌1、村寨传歌描写了哪些内容?(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2、“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3、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

10、长盛装)   4、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四)整体感受1、在写作手法上三种场合的歌会各有怎样的侧重?在手法上,三种场合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

11、与特写。   2、作者在描写云南歌会时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倾向?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云南有特色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12、#160;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赏析品味课文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

13、160;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14、;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2、山野对歌中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动作、神态、外貌;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3、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

15、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

16、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三、小结课文    1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2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