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课堂PPT)_第1页
读史方舆纪要(课堂PPT)_第2页
读史方舆纪要(课堂PPT)_第3页
读史方舆纪要(课堂PPT)_第4页
读史方舆纪要(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读史方舆纪要 宛溪先生宛溪先生顾祖禹顾祖禹(16311692) 制作刘文博制作刘文博 、 谢正军谢正军2读史方舆纪要一、时代背景二、家庭背景三、著述情况四、全书结构五、贡献局限六、后人评价3时代背景 1644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入关,在北京建立清王朝,年,清军自山海关入关,在北京建立清王朝,并很快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满清建国伊始,满并很快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满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激烈,满人歧视并压迫汉人,汉人亦无法汉矛盾激烈,满人歧视并压迫汉人,汉人亦无法接受异族统治的事实,致使汉族士子纷纷举起反接受异族统治的事实,致使汉族士子纷纷举起反清义旗,以自身行动争取着的民族独立。而顾祖清义旗,

2、以自身行动争取着的民族独立。而顾祖禹亦有志于反清事业,抱亡国之痛感,秉厥考之禹亦有志于反清事业,抱亡国之痛感,秉厥考之遗言,以学力所及毕生之功完成读史方舆纪要遗言,以学力所及毕生之功完成读史方舆纪要这一军事地理巨作,希望以历史上王朝兴废为未这一军事地理巨作,希望以历史上王朝兴废为未来做借鉴。来做借鉴。4家庭背景顾祖禹(顾祖禹(1631-16921631-1692)字复初,江苏无锡人,居常)字复初,江苏无锡人,居常熟,顾柔谦之子。中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熟,顾柔谦之子。中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高祖父高祖父顾大栋顾大栋关心边防关心边防著有著有九边图说

3、九边图说;曾祖父曾祖父顾文耀顾文耀万历年间万历年间出使出使九边九边,悉心舆地悉心舆地;祖父祖父顾龙章顾龙章,请缨有志,揽请缨有志,揽辔无年辔无年;父亲父亲顾柔谦顾柔谦有志于制度史和人文地有志于制度史和人文地理痛感科举无益理痛感科举无益。其父临终之时,曾满怀悲愤。其父临终之时,曾满怀悲愤地告诉顾祖禹地告诉顾祖禹勿忘亡国之痛勿忘亡国之痛,这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也深深地影响了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的用心,使其创作上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的用心,使其创作上更加更加侧重于历史上的军事边防侧重于历史上的军事边防对国家造成的影响。对国家造成的影响。5著述情况 以二十一史为基本文献,结合地方志,出入经史子集以二十一

4、史为基本文献,结合地方志,出入经史子集之间,旁及稗官野史之言凡百十种之间,旁及稗官野史之言凡百十种( (选材特点选材特点以史为主,以志证之以史为主,以志证之) ) 考订同类著作一千余家,列为书目考订同类著作一千余家,列为书目。 书籍是历尽艰难、徒步远行借来,全靠自己手抄备份书籍是历尽艰难、徒步远行借来,全靠自己手抄备份。 用时用时2121载载,十十易其稿,终于写成易其稿,终于写成此此书;此后又用了书;此后又用了1111年的时间反年的时间反复复修改,至死方休。修改,至死方休。 一部纪要,一部纪要,130130卷,卷,280280多万字多万字 附舆地要览图附舆地要览图3636幅,沿革表幅,沿革表3

5、535份。洋洋洒洒,蔚为大份。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观6全书结构1-91-9卷卷历代州域形势历代州域形势:综四千余年之大纲,以朝代为经,:综四千余年之大纲,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上下古今地加以融会贯通,着重从军事地理的地理为纬,上下古今地加以融会贯通,着重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历代治乱成败之得失。角度探讨了历代治乱成败之得失。10-12310-123卷为卷为全书主体全书主体:以:以明两京十三司明两京十三司为纲,分列各省的军为纲,分列各省的军事地理位置及所属府州县的事地理位置及所属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建置沿革、名山大川名山大川、城邑重城邑重险险和和种种战例种种战例。124-130124-130卷卷川渎分

6、野川渎分野:专述历史上河流变迁异同及:专述历史上河流变迁异同及天文分野天文分野附四卷附四卷舆图要览舆图要览:以两京十三司为体将边防漕运海道等:以两京十三司为体将边防漕运海道等以以地图地图、表格表格形式呈现出来,为人们阅读提供极大方便,形式呈现出来,为人们阅读提供极大方便,留下了宝贵的舆图史料。留下了宝贵的舆图史料。7历代州域形势 对历朝历代的地理建置沿革进行总结性概述,并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评价历代治乱兴废,以时间为主线贯穿地理沿革变迁,亦是总领全书之篇目。8明两京十三司图9明代地方行政制度兵政察都察院都察院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提刑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行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卫卫直隶所直隶所宣

7、慰使司宣慰使司所所六部六部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府府直隶州直隶州县县属州属州县县县县10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用于管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用于管理理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分为中军、左军、右军、前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军、后军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督、正一品。五军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统五军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统辖,各自与兵部辖,各自与兵部直接直接联系,最后奏请皇帝裁联系,最后奏请皇帝裁定。五军都督府定。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兵部有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两者

8、互相制衡互相制衡,以避,以避免权力过大,与现代国家军队概念相同。免权力过大,与现代国家军队概念相同。1112都指挥使司简称简称都司都司。明代地方。明代地方军事军事领导机构。明太领导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祖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仿宋制,仿宋制,对中央和地方两级统治机构对中央和地方两级统治机构出出重重大调整。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大调整。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听命于兵

9、部。其长官为其长官为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正二品正二品。13都指挥使司表14卫所行政体制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于隋唐时代的隋唐时代的府兵府兵制制。卫所统属于都指挥使司,以卫所统属于都指挥使司,以5600人为人为一一卫卫,分前、后、左、右、中,分前、后、左、右、中五五个千户所,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下辖人,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个百户所,每百户下设总旗户下设总旗二二,小旗,小旗十十。有。有实土卫所实土卫所和和非非实土卫所实土卫所之分。非实土卫所分布于内陆地之分。非实土卫所分布于内陆地区,为单纯

10、的军事组织;实土卫所主要分区,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实土卫所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的管辖地域和户籍有自己的管辖地域和户籍,实土实土卫卫相当于相当于府州府州,所所相当于相当于县县。15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简称藩藩司司或或布司布司。明代。明代实际上的实际上的地方地方一级一级行行政区政区。其其前身是元代行中书省前身是元代行中书省。其长官为。其长官为承承宣布政使宣布政使,分左右二使,皆,分左右二使,皆从二品从二品。布政使。布政使职责有:通一省民情、考察官吏、掌握田土职责有:通一省民情、考察官吏、掌握田土户口、征收贡赋,并督理一省礼仪、祭祀、户口、征收贡赋,并督理一省礼仪、祭祀、灾情帐恤之事。

11、布政使上承六部政令,下转灾情帐恤之事。布政使上承六部政令,下转知府知州执行。其下属有从三品参政和从四知府知州执行。其下属有从三品参政和从四品参议,品参议,分守分守各各道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16明代府州县品级关系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府府直隶州直隶州县县属州属州县县县县官员品秩:府级府级:正四品知府,正五品同知(司马),正六品通判,正七品推官;州级州级:从五品知州,从六品同知,从七品判官;县级县级:正七品知县,正八品县丞,正九品主簿,从九品巡检。17提刑按察使司简称简称按司按司,俗称,俗称臬台臬台。与中央御史台(即都

12、。与中央御史台(即都察院)称内台相对应,按察使又称外台。从察院)称内台相对应,按察使又称外台。从元代肃政廉访使转化而来,其长官为元代肃政廉访使转化而来,其长官为提刑按提刑按察使察使,正三品正三品。其属官有正四品按察副使和。其属官有正四品按察副使和正五品佥事。按察使职责正五品佥事。按察使职责一是专职巡察一是专职巡察,如,如兵备、提学、巡海、抚民、清军、驿传、水兵备、提学、巡海、抚民、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其他政事则不过问。利、屯田、招练、监军,其他政事则不过问。二是分区巡察二是分区巡察,称,称分巡道分巡道。明中期始设由按。明中期始设由按察副使、佥事专职的察副使、佥事专职的提学道提学

13、道和和兵备道兵备道。18读史方舆纪要编纂体例探究读史方舆纪要编纂体例探究以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兰州为例19读史方舆纪要陕西目录 卷52 陕西一 封域 山川险要 卷53 陕西二 西安府上 卷54 陕西三 西安府下 卷55 陕西四 凤翔府 卷56 陕西五 汉中府 卷57 陕西六 延安府 卷58 陕西七 平凉府 卷59 陕西八 巩昌府 卷60 陕西九 临洮府 河洮岷三卫 卷61 陕西十 榆林镇 卷62 陕西十一 宁夏镇 卷63 陕西十二 陕西行都司 卷64 陕西十三 西宁镇 卷65 陕西十四 哈密等地20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目录临洮府 狄道县 渭源县 兰州 金县 河州21明代兰州22读史方舆纪要兰州目录

14、蘭州蘭州 蘭泉廢縣蘭泉廢縣 廣武城廣武城 允吾城允吾城 晉興城晉興城 河關城河關城 榆中城榆中城 河會城河會城 皋蘭山皋蘭山 白石山白石山 琵琶山琵琶山 康崀山康崀山 沃干嶺沃干嶺 捫天嶺捫天嶺 女遮谷女遮谷 葵園峽葵園峽 黃河黃河 洮水洮水 湟水湟水 阿干河阿干河 筍蘿河筍蘿河 石城津石城津 金城關金城關 京玉關京玉關 東關堡東關堡 皋蘭堡皋蘭堡 安寧堡安寧堡 鎮遠浮橋鎮遠浮橋金縣金縣 龕古城龕古城 定遠城定遠城 一條城一條城 馬銜山馬銜山 龕山龕山 亂山亂山 黃河黃河 浩尾河浩尾河 小龕河小龕河 十字川堡十字川堡23读史方舆纪要兰州原文(沿革简介) 蘭州,古蘭州,古西羌西羌地,地,秦隴西秦

15、隴西郡郡地,地,漢漢屬屬金城郡金城郡,後漢後漢、魏魏、晉晉因之。因之。前涼張寔前涼張寔增增置置廣武郡廣武郡。後魏後魏乃屬乃屬金城金城郡郡,後周後周因之。因之。隋隋初置初置蘭蘭州州,大業大業初復曰初復曰金城郡金城郡。唐唐又為又為蘭州蘭州,天寶天寶初亦曰初亦曰金城郡金城郡,乾元乾元初復故,後初復故,後沒於沒於吐蕃吐蕃。宋元豐宋元豐四年複四年複置置蘭州蘭州。金金亦為亦為蘭州蘭州,以,以州治州治蘭泉縣蘭泉縣省入。省入。元元因之。因之。明明初改州為初改州為蘭縣蘭縣,成化成化十十四年複升為州,領縣一,四年複升為州,領縣一,今仍曰今仍曰蘭州蘭州。24读史方舆纪要兰州原文(治乱兴废) 州控河為險,隔閡州控河為

16、險,隔閡羌羌、戎戎。自。自漢漢以來以來河河西西雄郡,雄郡,金城金城為最為最。豈非以介。豈非以介戎戎、夏夏之之間,居噤喉之地,間,居噤喉之地,河西河西、隴右隴右安危之機,安危之機,常以常以金城金城為消息哉?為消息哉?晉元康晉元康而降,而降,河河、隴隴多事,多事,金城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也。隋隋、唐唐盛時,馳逐盛時,馳逐河河、湟湟,未嘗不,未嘗不以以蘭州蘭州為關要。及為關要。及廣德廣德以後,以後,蘭州蘭州沒于沒于吐蕃吐蕃,而,而西涼西涼不復為王土。不復為王土。大中大中間間蘭州蘭州亦嘗順命,而僅同羈屬矣。亦嘗順命,而僅同羈屬矣。宋元豐宋元豐四年四年李憲李憲敗敗夏夏人,

17、始復城人,始復城蘭州蘭州。元祐元祐初初夏夏人人救復得之,朝議欲割以畀敵,救復得之,朝議欲割以畀敵,孫路孫路言:言:自自通遠通遠至至熙州熙州道危矣。道危矣。穆衍穆衍言:言:蘭州蘭州棄則棄則熙州熙州危,危,熙州熙州危則危則關中關中震動震動。唐唐失失河河、湟湟,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京都都。今若委。今若委蘭州蘭州,悔將無及。遂不果,悔將無及。遂不果棄。棄。明明時自州以北常為寇衝,往往設重時自州以北常為寇衝,往往設重兵駐此,保障西陲,州誠自古扞圉之地兵駐此,保障西陲,州誠自古扞圉之地矣。矣。25读史方舆纪要兰州原文(山川险要) 皋蘭山,州南五里。州之皋蘭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

18、主山也。山下地勢平曠,山下地勢平曠,可屯百萬兵可屯百萬兵。漢書霍去。漢書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擊匈奴,屯病為驃騎將軍擊匈奴,屯兵皋蘭山下,即此。山兵皋蘭山下,即此。山峽有五眼泉,相傳去病屯峽有五眼泉,相傳去病屯兵時士卒疲渴,以鞭卓地,兵時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湧者五。隋因以山名州,泉湧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後又以五泉名縣。山後又後又以五泉名縣。山後又有蛾眉灣,志云:在今州有蛾眉灣,志云:在今州東南三十里。又有瓦埠山,東南三十里。又有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皋蘭山五里有第一原;俱皋蘭山之支阜矣。之支阜矣。26主体正文体例总结一、以两京十三司为主线,分省叙述。先

19、叙两直隶,再一、以两京十三司为主线,分省叙述。先叙两直隶,再由北及南以之字形走向依次叙述。由北及南以之字形走向依次叙述。二、每省各有目录,先叙省之二、每省各有目录,先叙省之幅员幅员与与山川险要山川险要,再叙各,再叙各州府卫所之详情。州府卫所之详情。三、每州府先叙距京师、布司治所及周围邻近州府之三、每州府先叙距京师、布司治所及周围邻近州府之距距离离,再叙该州府之,再叙该州府之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历史上之、历史上之军事地位军事地位,后,后叙州府所属县及属州。州府之中若有卫所,则附于章叙州府所属县及属州。州府之中若有卫所,则附于章末略叙带过。末略叙带过。四、县一级概况描述与州府同,县以下各城池山川以城

20、、四、县一级概况描述与州府同,县以下各城池山川以城、山山/ /岭、谷岭、谷/ /峡、河峡、河/ /水、津、关、堡、桥为序,以县水、津、关、堡、桥为序,以县治为原点治为原点先叙方位先叙方位,再叙,再叙沿革物产沿革物产,并广引史书方志,并广引史书方志以证之。以证之。27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卷124 川渎一 禹贡山川卷125 川渎二 大河上卷126 川渎三 大河下卷127 川渎四 淮水 汉水卷128 川渎五 大江 盘江(即珠江)卷129 川渎六 漕河 海运28读史方舆纪要川渎体例总结一、川渎第一卷,以禹贡为主线,从宏观上对一、川渎第一卷,以禹贡为主线,从宏观上对全国山川形势进行评述。全国山川形势进行评述

21、。二、第二至第五卷,由北向南由源头到海口依次对二、第二至第五卷,由北向南由源头到海口依次对国内几条大河的沿途走向、山势、治河史及水文国内几条大河的沿途走向、山势、治河史及水文状况进行叙述,包括历史上由该河某次自然或人状况进行叙述,包括历史上由该河某次自然或人为改道造成的影响的分析等。为改道造成的影响的分析等。三、第六卷写历史上开凿的各个运河的历史以及海三、第六卷写历史上开凿的各个运河的历史以及海运发展史。运发展史。四、表面上写水,实则写人类社会与河流的关系史。四、表面上写水,实则写人类社会与河流的关系史。29读史方舆纪要分野 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

22、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古代分野方式多种多样,读史方舆纪要分野中分别列出周礼星土之说、五星占分野(星经)、二十八宿主九州、北斗七星分野(史记天官书)、玉衡九星主九州(后汉志注)、战国十二国分野(皇甫谧)、山河两戒分野(僧一行)30舆图要览31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概述 所谓舆图要览,即所谓舆图要览,即“舆图舆图”和和“要览要览”而已,而已,前二卷为依两京十三司顺序的分省地图,前二卷为依两京十三司顺序的分省地图,相当于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分省地图集。舆图侧重于山川与今天的中国分省地图集。舆图侧重于山川与关隘,有方位和比例尺。关隘,有方位和比例尺。 除分省地图外,后两卷还有九边图说,滇西、苗除分省地图外,后两卷还有九边图说,滇西、苗区、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地图,黄河、海岸线、漕区、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地图,黄河、海岸线、漕运地图,满洲朝鲜越南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中亚非运地图,满洲朝鲜越南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中亚非洲等等地区的地图。洲等等地区的地图。 而要览则以表格形式呈现,大多为之前主体内容而要览则以表格形式呈现,大多为之前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