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器皿演化史_第1页
中国烹饪器皿演化史_第2页
中国烹饪器皿演化史_第3页
中国烹饪器皿演化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烹饪器皿演化史.精品文档.中国烹饪技艺精湛,源远流长.中国烹饪器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水熟成为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基本特点.青铜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薄形铜刀的使用,使刀工技法得以形成.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炒的烹饪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中国;烹饪器具;烹饪技术中国烹饪器具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构成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烹饪器具的发展历史根据几种影响较深远的烹饪器具按时间的先后和材质工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漆木器时期、瓷器

2、时期和铁器时期.1其中对烹饪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陶器时期、青铜器时期和铁器时期.一、陶器时期(一)陶器的出现和发展1.陶器的出现用火制熟食物与陶器的出现密不可分.新石器时代后,先民们在磨制工具时摸索出木与木相摩则然的规律,进而发明了火;在烧烤食物、化腥为熟的饮食活动中,又探索出不少的食物制熟技术.2人类最初的熟食法有火烹法、包烹法、石燔法和石烹法.包烹法是用草、泥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成熟的方法.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人类发现包烹法中包裹于食物上的泥巴或是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原始的陶器在偶然间产生了.陶器的出现与人类定居的生活方式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新

3、石器时代中期,一部分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采集和渔猎发展为以农耕为主.主食由原来的肉食发展为以颗粒状谷物为主.这些植物类食物不再适应之前肉食的烧烤类加工方法,需要新的烹饪方式以及器具与之相适应.于是,人类根据自己在长期实践中,从被火烧过的陶土变得坚硬的现象得到启示,并模仿自然物外形,用陶土烧制成粗陶器.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器具的诞生,把人类的饮食生活推向一个文明、卫生的新时期.2.陶器时期的发展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

4、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汉代的釉陶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未中断过制作和使用.直至今天,陶制的砂煲、茶壶、茶杯、罐、钵、盆、缸等作为传统烹饪器具仍在使用.(二)陶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陶器发明及制陶业兴起,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烹饪器具应运而生,伴随着这些烹饪器具的运用,新烹饪技法应运而出.水熟成了这时期烹饪工艺的基本特点.3煮、蒸等技法成为这一时期烹饪技术的主导.1.煮以水为介质导热技法中,煮的适用范围最广泛.大量的肉类、谷物均可能成为煮制之

5、物.煮是将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放在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用火加热煮熟的加工方法.这一时期具有煮制成熟功能的烹饪器具主要包括有:陶罐、陶釜、陶鼎和陶鬲.陶罐的主要功能为煮水和贮水,既作烹煮器,又作盛食器.陶釜外形与罐相似,深腹微鼓,下腹徐徐内收,底部为圜底,底部与陶罐相比增大了受热面积,使加热时间缩短.此后出现的陶鼎和陶鬲其实就是罐、釜类器具与支子相互融合的结果.陶鼎就如同是在釜或者罐下面加三足而成.陶鬲也为三足,状如鼎,不同之处是足为肥大布袋形,内空心.三足器较圜底器受热面积更大,食物加工时间缩短,效率提高.然而这些器物使用功能单一,如烧水时就不能同时做饭,做饭时就不能同时烧水.这一现象直到蒸制器

6、具的出现才得以改变.2.蒸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就是中国,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农耕文明.蒸是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底部带孔的笼中,利用水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随着陶器兴起,祖先就发明了甑.甑其实就是在原来盛食器具的底部穿孔而成,有一孔和多孔之分.将甑置于釜或鬲之上变成陶甗,类似当今蒸锅的蒸器.使用时,装水入釜或鬲进行烧煮,中间置陶箅,蒸汽通过箅格和甑孔进入甑内将食物蒸熟,而在蒸饭的同时还可以烧水,煮粥.陶甑的出现标志着炊具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能源.二、青铜器时期(一)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1.青铜器的出现在不断总结劳动实践经验和制陶经验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冶

7、炼术,并开始制作铜器.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青铜鼎被视为铜烹时代的标志.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铜锡合金.作为中国饮馔史上的第二代烹饪器具,青铜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青铜具有熔点低、易锻造、硬度高、不易锈蚀等优点.青铜既具有石器坚硬的特点又具有陶器的可塑性,弥补了陶炊具易碎的不足.因此,随着青铜烹饪时代的到来,青铜逐步取代了陶.2.青铜器的发展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敦、豆、盆等.从各朝代青铜器发展情况看,夏始炼九鼎,商殷重铸酒器,西周突出食器发展,春秋

8、战国是钟鸣鼎食,金石之乐的铜器鼎盛时期.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使用青铜器的典型时期,青铜器发展至春秋已达到完美程度.这些青铜器具可供煮肉、蒸饭、煮粥、盛食、饮酒、温酒、储水、盥手等,几乎应有尽有.随着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其作食器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有害.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陶瓷器、铁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青铜烹饪器具逐渐被淘汰,转而主要仅作祀器或祭器使用.(二)青铜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的菜肴品种多样,地方风味萌芽,筵席初具雏形,出现列鼎而食,席前方丈的排场局面,这与青铜烹饪器具的使用是分不开的.1.烹由于青铜炊具美观耐用,且传热快,这就有利于烹饪方法的多样化.青铜

9、烹器的应用,使高温油烹法产生.烹是将加工的小型原料稍加腌渍、直接拍粉或挂浆湖,放入油锅中炸制(或用少油量煎制)后,回到另一旺火热油锅中(或原锅留少油)烹入预先调成的调味清汁用高温加热,原料迅速吸收味汁,成为香气浓郁菜肴.这时油的使用改变了烤炙、水熟阶段菜品的简单和粗糙,使烹饪温度较之烤炙、水熟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烹饪工艺朝着精美的方向迈进.这一时期烹饪技法最为突出的运用主要有炸、煎和炒.但由于青铜器一般体积较大、质量较重,故而在炸、煎和炒时,器具大多固定不动,与当今中式烹调中普遍使用的炒制技法有着一定的差异.2.刀工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通过调整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比例,

10、可以获得满足不同用途性能的青铜器.随着冶炼术的不断提高.青铜器具胎体变薄,同时薄形铜刀的使用,使刀工技法得以形成,至春秋,已有简单的食雕出现.刀工技术的运用使得原始食物的分割变得更加的精细.因此,在青铜器时期,由刀工、火候和调味三大内容所构建的中国烹饪技术体系即已形成.4三、铁器时期(一)铁器的出现和发展1.铁器的出现商代人曾用天然陨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中国最早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而用于烹调的铁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75年前.铁的高硬度,高熔点与铁矿的高蕴含量,使铁迅速

11、在烹饪领域里取代青铜并普及.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2.铁器的发展中国烹饪史把秦汉以来铁器的普及使用,作为烹饪发展进入铁烹时代的标志.铁烹时代大致可分为秦汉至南北朝的铁烹早期、隋唐至南宋的铁烹中期、元明清时代的铁烹盛期和辛亥革命以后至今的现代铁烹时期.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极大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汉代以来,不仅有生铁铸的鼎、釜、甑、炉等器具,还出现了铁煅的厨刀、轻薄的供小炒用的小釜、大口宽腹的小爨、类似隔舱锅的五熟釜和夹层蓄热的诸葛行锅等等.隋唐以后,各类烹饪铁器有了明显改进,加热器具由厚变薄,形制不断推陈出新.元明清时期,各种铁制烹饪器具的制作技术更加先进,样式更加繁多.直到今天,铁器仍是烹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烹饪器具.中国烹饪能走向繁荣,与铁制烹饪器具的使用密切相关的.(二)铁器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情况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促进炒的烹饪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对炒的解释为:炒:以少油旺火快速翻炒小型原料成菜的方法.适用于各类烹饪原料,因其成熟快,原料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