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幼儿告状问题_第1页
怎样面对幼儿告状问题_第2页
怎样面对幼儿告状问题_第3页
怎样面对幼儿告状问题_第4页
怎样面对幼儿告状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女儿现在5岁5个月,处于中班下学期,最近班上几个原来玩得不错的小男孩都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回家告诉我们,说男孩子嫌她爱跟老师告状,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觉得被孤立了,向我们征求意见。请问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案例提供 袁玫) 中大班期间,正是同伴交往技能不断得以提升的阶段。在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在经历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之后,才能逐渐领悟社会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社会性日趋成熟。因此,案例中女儿因爱告状一时受到同龄伙伴的排斥,是孩子遭遇到的同伴冲突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来说,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还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他们

2、的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家长不必忧虑。 女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虽然男孩子也会告状,但是女孩子更爱向老师告状。根据幼儿园老师们的带班经验,女孩告状的频次几乎是男孩子的两到三倍,这可能与女孩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喜欢与人沟通、更期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有关。然而,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之所以告状,都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对老师有依赖心理。 有些爱告状的孩子,在遇到同伴冲突难以调和时,或是受到别人的欺负自己难以应对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老师求助,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安慰,想通过老师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冷静下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孩子道德水平发展的局限。

3、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是非判断体系,在面对同伴的行为时,他们常常根据行为的结果进行判断,还不能考虑行为背后的意图。比如看到小朋友A为了帮助同伴却不小心弄伤对方时,那些爱告状的目击者就会赶紧去向老师反映,告诉老师A是这样伤害小朋友的。即或也能体会到同伴行为背后的好意,但他们还是很少提及,而是重点描述“严重后果”,因此孩子的告状行为容易伤到同伴的心。事实上,孩子告状并非无情,更多是为了向老师征求判断的是非标准,因为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全面判断的能力。 有些孩子期望通过告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 班级中会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把自己当作老师的小助手

4、,喜欢及时向老师这个“长官”汇报情况。或许又观察到老师很多时候会表扬及时通报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为了讨老师喜欢,就自愿充当起老师的“第三只眼”。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其他同伴的“公愤”,被冠以“叛徒”之类的头衔,特别是当其他伙伴因此受到一些小小惩罚时,其他人有被出卖的感觉,告状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家长对策 虽然只是小小的告状行为,却隐含了个体心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只是不足6岁的孩童,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是相当复杂和丰富的。父母若想帮助女儿解决问题,就要首先细细了解孩子告状的原因所在。既然女儿是因为过于爱告状,引起了男生小伙伴的反感,父母就要引导女儿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被同伴排斥的进一

5、步理解,是个体得以修正自己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识,个体就很难改善同伴关系。毋庸置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个体只有以群体喜欢和接纳的方式行事,才有可能得到同伴的欢迎。 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她告状的原因。 是为了检举他人,获得老师的肯定?还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或是求助老师,解决自己难以制止的局面和行为?抑或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想得到老师的安慰和庇护?为了寻求到答案,我们不妨跟孩子探讨这些可能性。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分析告状原因的同时,给出适宜的建议,边分析边引导。 比如,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自己分析解决,积极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而不是立即找老师解决;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

6、进行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初衷,不要总是简单地只看到行为和后果本身,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赢得同伴的喜爱;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互动,不要过于“功利”性只围着老师转,让孩子了解做老师喜爱的孩子还有很多方法,不仅仅是向老师“通风报信”;同伴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亲自去帮助和提示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把老师请来,让同伴面临尴尬和难堪。 其次,建议女儿不要把同伴一时的排斥看得过于严重。要让女儿知道,小伙伴之间一时的吵架排斥,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和好,只要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还是会再次一起玩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告诉女儿一些小

7、窍门,比如用心观察几个好朋友最近在玩什么游戏,自己私下里做一些准备,找到合适的时机加入游戏,就能有效地修复同伴关系,几次之后,同伴互动便又会恢复如初。总之,鼓励女儿去真正地做一些事情来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停留在排斥上面。必要时,可以请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在分组游戏和区域活动时,多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游戏,增进交流和互动。 最后,做好孩子接受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同伴圈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随着时间或一些事件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朋友圈子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一旦关注点发生改变,圈子也极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勉强不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性别伙伴的交流和游戏会大

8、大增加,也要鼓励她多参与其他女孩子的游戏,扩大交往圈子。 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多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这种反复和曲折,会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奠定更加扎实深厚的基础。因此,当孩子遇到小挫折时,有时第一时间需要父母给予她们的不是帮助和引导,而是鼓励和等待,再则是对孩子的信任,坚信孩子有能力独自应对和解决问题。 女儿现在5岁5个月,处于中班下学期,最近班上几个原来玩得不错的小男孩都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回家告诉我们,说男孩子嫌她爱跟老师告状,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觉得被孤立了,向我们征求意见。请问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案例提供 袁玫) 中大班期间,正是同伴交往技能不断得以提升

9、的阶段。在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在经历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之后,才能逐渐领悟社会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社会性日趋成熟。因此,案例中女儿因爱告状一时受到同龄伙伴的排斥,是孩子遭遇到的同伴冲突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来说,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还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家长不必忧虑。 女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虽然男孩子也会告状,但是女孩子更爱向老师告状。根据幼儿园老师们的带班经验,女孩告状的频次几乎是男孩子的两到三倍,这可能与女孩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喜欢与人沟通、更期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有关。

10、然而,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之所以告状,都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对老师有依赖心理。 有些爱告状的孩子,在遇到同伴冲突难以调和时,或是受到别人的欺负自己难以应对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老师求助,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安慰,想通过老师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冷静下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孩子道德水平发展的局限。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是非判断体系,在面对同伴的行为时,他们常常根据行为的结果进行判断,还不能考虑行为背后的意图。比如看到小朋友A为了帮助同伴却不小心弄伤对方时,那些爱告状的目击者就会赶紧去向老师反映,告诉老师A是这样伤害小

11、朋友的。即或也能体会到同伴行为背后的好意,但他们还是很少提及,而是重点描述“严重后果”,因此孩子的告状行为容易伤到同伴的心。事实上,孩子告状并非无情,更多是为了向老师征求判断的是非标准,因为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全面判断的能力。 有些孩子期望通过告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 班级中会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把自己当作老师的小助手,喜欢及时向老师这个“长官”汇报情况。或许又观察到老师很多时候会表扬及时通报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为了讨老师喜欢,就自愿充当起老师的“第三只眼”。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其他同伴的“公愤”,被冠以“叛徒”之类的头衔,特别是当其他伙伴因此受到一些小小惩罚时,其他人有被

12、出卖的感觉,告状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家长对策 虽然只是小小的告状行为,却隐含了个体心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只是不足6岁的孩童,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是相当复杂和丰富的。父母若想帮助女儿解决问题,就要首先细细了解孩子告状的原因所在。既然女儿是因为过于爱告状,引起了男生小伙伴的反感,父母就要引导女儿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被同伴排斥的进一步理解,是个体得以修正自己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识,个体就很难改善同伴关系。毋庸置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个体只有以群体喜欢和接纳的方式行事,才有可能得到同伴的欢迎。 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她告状的原因。 是为了检举他人,获得老师的肯定?还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

13、?或是求助老师,解决自己难以制止的局面和行为?抑或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想得到老师的安慰和庇护?为了寻求到答案,我们不妨跟孩子探讨这些可能性。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分析告状原因的同时,给出适宜的建议,边分析边引导。 比如,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自己分析解决,积极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而不是立即找老师解决;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初衷,不要总是简单地只看到行为和后果本身,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赢得同伴的喜爱;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互动,不要过于“功利”性只围着老师转,让孩子了解做老师喜爱的孩

14、子还有很多方法,不仅仅是向老师“通风报信”;同伴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亲自去帮助和提示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把老师请来,让同伴面临尴尬和难堪。 其次,建议女儿不要把同伴一时的排斥看得过于严重。要让女儿知道,小伙伴之间一时的吵架排斥,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和好,只要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还是会再次一起玩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告诉女儿一些小窍门,比如用心观察几个好朋友最近在玩什么游戏,自己私下里做一些准备,找到合适的时机加入游戏,就能有效地修复同伴关系,几次之后,同伴互动便又会恢复如初。总之,鼓励女儿去真正地做一些事情来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停留在排斥上面。必要时,可以请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在分组游

15、戏和区域活动时,多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游戏,增进交流和互动。 最后,做好孩子接受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同伴圈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随着时间或一些事件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朋友圈子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一旦关注点发生改变,圈子也极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勉强不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性别伙伴的交流和游戏会大大增加,也要鼓励她多参与其他女孩子的游戏,扩大交往圈子。 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多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这种反复和曲折,会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奠定更加扎实深厚的基础。因此,当孩子遇到小挫折时,有时第一时间需要父母给予她们的不是帮助和引导,而

16、是鼓励和等待,再则是对孩子的信任,坚信孩子有能力独自应对和解决问题。 女儿现在5岁5个月,处于中班下学期,最近班上几个原来玩得不错的小男孩都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回家告诉我们,说男孩子嫌她爱跟老师告状,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觉得被孤立了,向我们征求意见。请问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案例提供 袁玫) 中大班期间,正是同伴交往技能不断得以提升的阶段。在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在经历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之后,才能逐渐领悟社会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社会性日趋成熟。因此,案例中女儿因爱告状一时受到同龄伙伴的排斥,是孩子遭遇到的同伴冲突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来说,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只要处理得

17、当,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还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家长不必忧虑。 女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虽然男孩子也会告状,但是女孩子更爱向老师告状。根据幼儿园老师们的带班经验,女孩告状的频次几乎是男孩子的两到三倍,这可能与女孩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喜欢与人沟通、更期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有关。然而,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之所以告状,都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对老师有依赖心理。 有些爱告状的孩子,在遇到同伴冲突难以调和时,或是受到别人的欺负自己难以应对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老师求助,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安慰,想通过老师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18、。而不是自己冷静下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孩子道德水平发展的局限。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是非判断体系,在面对同伴的行为时,他们常常根据行为的结果进行判断,还不能考虑行为背后的意图。比如看到小朋友A为了帮助同伴却不小心弄伤对方时,那些爱告状的目击者就会赶紧去向老师反映,告诉老师A是这样伤害小朋友的。即或也能体会到同伴行为背后的好意,但他们还是很少提及,而是重点描述“严重后果”,因此孩子的告状行为容易伤到同伴的心。事实上,孩子告状并非无情,更多是为了向老师征求判断的是非标准,因为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全面判断的能力。 有些孩子期望通过告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

19、 班级中会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把自己当作老师的小助手,喜欢及时向老师这个“长官”汇报情况。或许又观察到老师很多时候会表扬及时通报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为了讨老师喜欢,就自愿充当起老师的“第三只眼”。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其他同伴的“公愤”,被冠以“叛徒”之类的头衔,特别是当其他伙伴因此受到一些小小惩罚时,其他人有被出卖的感觉,告状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家长对策 虽然只是小小的告状行为,却隐含了个体心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只是不足6岁的孩童,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是相当复杂和丰富的。父母若想帮助女儿解决问题,就要首先细细了解孩子告状的原因所在。既然女儿是因为过于爱告状,引起了

20、男生小伙伴的反感,父母就要引导女儿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被同伴排斥的进一步理解,是个体得以修正自己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识,个体就很难改善同伴关系。毋庸置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个体只有以群体喜欢和接纳的方式行事,才有可能得到同伴的欢迎。 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她告状的原因。 是为了检举他人,获得老师的肯定?还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或是求助老师,解决自己难以制止的局面和行为?抑或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想得到老师的安慰和庇护?为了寻求到答案,我们不妨跟孩子探讨这些可能性。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分析告状原因的同时,给出适宜的建议,边分析边引导。 比如,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自己分析解决,积极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而不是立即找老师解决;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初衷,不要总是简单地只看到行为和后果本身,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