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为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行业企业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指导,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立足四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重点,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特制定四平职业大学“产业支撑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一、

2、专业建设基础(一)区域经济及行业背景四平市是东北老工业城市,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农业收获机械、液压件、客车、机床附件等领域曾有过全国龙头企业,在东北老工业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这一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市实施“工业立市、投资拉动”战略,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扶持发展的机械加工制造业、能源产业、冶金、化工、新型建材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轻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十大产业目前都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机械加工制造业中的换热器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近百家换热器制造企业,其年产量已经占亚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四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风机行业的骨干

3、企业,在其带领下和辐射下,我市已有70多家风机企业,成为辐射全国的风机产品制造基地;四平东风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曾是亚洲最大的农业收获机械生产厂家,改制后发展迅速;其它如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液压件行业也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这些行业、企业每年都急需大量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人才,我校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几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根据本地区产业布局调整和社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努力推行工学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双

4、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二)人才需求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政策引导下,我市以换热器、高效风机、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液压件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队伍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迫切需求各层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从几年来工业企业用人需求调查看,本地区每年需要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专业人才约5000人左右,具体岗位为高素质产品设计人员、工艺人员、设备保养和维护人员、数控编程与操作人员、车间现场管理人员、产品销售员和机械加工高级技术工人。同时,吉林省及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也都普遍缺乏高素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

5、门人才。(三)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6人(校内专任教师16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及外聘教师10人),校内专职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职称占56.25%;中级及以下职称7人,占43.75%;4人有工学硕士学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2人,3名高级工程师都是来自企业并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2.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校内现有数控技术培训中心、金工实习厂、焊接技能实训基地各一处;有机械零件陈列室、机械零件与测绘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等专业基础实训室6个;液压传动实训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床拆装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生产模块化教学系统

6、等专业实训室6个。实习实训场地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金工实习厂是2004年采用招商引资方式把四平市隆百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械加工厂引到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双方共同组建了四平职业大学金工实习工厂,拥有各种金属加工机床、焊接设备20余台,专业生产RCB系列人字齿轮泵、SWL系列双筒过滤器、稀油站等产品。这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被我们总结为建设成果地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获得了20012004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数控技术培训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现有数控车床6台、数控铣床2台、加工中心1台、数控线切割1台、CAD

7、/CAM机房有计算机45台;二期工程计划2012年启动。焊接技能实训基地现有逆变IGBT全功能直流脉冲氩弧焊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等各类焊接设备42台,四平市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设在本基地。在努力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四平市睿能北方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四平东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推进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3.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本专业毕业生遍布本地区各大中小企业,据调查,我市换热器企业中的生产、技术、

8、管理人员有40%左右是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风机、液压件、农业收获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有20%左右是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这些人已经是企业技术、生产、管理骨干,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由于人才培养水平高、社会声誉好,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我校招聘该专业学生。2010年、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2%以上。目前,从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但已经成为我市各大中小企业技术、生产、管理岗位的骨干力量,而且辐射长春、吉林、大连、沈阳、北京,甚至广州、深圳也有一大批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用人

9、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我们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2005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吉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一次;大学生“挑战杯” 吉林赛区三等奖四次、优秀组织奖一次;2010年获得吉林省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得吉林省首届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奖。为发挥地方高等专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科技进步的职能,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技术密集优势,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协助四平市科利佳钢铁有限公司完成了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协助合作办学企业改进了RCB人字齿轮泵、双筒过滤器、多功能脱粒机等10余

10、种产品;每年面向企业的各级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900人以上。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申请发明专利。参与了“材料表面纳米化工程开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引导项目课题并已经通过鉴定;会同合作企业申报 “氩离子钝化金属纳米粒子技术与设备研究”、 “中药超微粉技术、工艺与设备的研制”、“语音提示心肺复苏机”等吉林省科技厅科研立项课题;现有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累计发表省级以上教科研论文50余篇。(四)专业优势与特色1.自1986年起,紧紧围绕区域经济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人才需求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水平高,适用性

11、强,社会声誉好。2.经过25年的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完善。3.教师团队教学经验丰富、队伍结构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强。4.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引厂入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们积极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机械制造类进行系统、科学的工作岗位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

12、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力争做到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金属切削加工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机械产品检验及开发等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我们总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主要五大工作岗位(群)是:从事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技术工作和技术辅助工作;从事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机床

13、的操作;从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从事机械制造企业的车间的现场管理;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2.实施措施根据本地区机械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主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理论学习以校内学习、实践为主,校外实习、实践为辅。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按“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邀请我市农机、换热器、风机、汽车零部件、液压件行业和企

14、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岗位,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为适应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1、坚持基础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符合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革。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和本校实习、实训基地具体情况,努力开发适合本专业的特色教材。3、建设机械拆装、产品质量检验、模具

15、设计等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积极推广理实一体化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4、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相关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和专业提升。5、加强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建设,将机械制造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所具有的共性知识和技能提炼出来,将机械工程图读识与绘制、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群共享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等手段加强课程建设。(三)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三、专业建设内容(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教育

16、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校内外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学生考评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专业建设协调发展,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二)具体目标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本地区机械制造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7、。依托合作办学企业积极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二维、三维CAD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数控技能比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为缩短企业现场和课堂的距离,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和企业现场的多媒体库,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基础理论扎实、职业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充分依托本地区装备制造、行走机械等优势产业,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3.师资队伍建设:以师德、师能培养

18、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以培养社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着力加强“一专多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团队。通过下厂顶岗、外出培训等方式,利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对现有教师进行一轮以上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达到100%。聘请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为专家顾问,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面向企业聘请长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管理水平并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

19、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4.开发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开展实习管理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推进校企对接。同时,利用平台,对学生实习进行实时监控,从岗前培训到实习中轮转的不同岗位,并在理论知识、职业道德、沟通技巧等各个方面,通过管理平台进行了严密的考核设计和监控。建立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考核评价手段与考核评价体系,真实全面的体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5.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建设现有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金工实习厂、焊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校内生产型工程训练中心。(1)通过校企合作继续建设

20、数控技术培训中心、焊接技术实训基地,通过开展为企业带料加工营造生产氛围。同时,依托四平市劳动局面向社会开展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服务职能。(2)新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1个,理实一体化教室3个。(3)通过校企合作在2012年与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热喷涂技术实训基地,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4)维护好现有东风收获机械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另外开辟轴承生产、汽车零备件生产等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5)妥善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在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上构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平台,采取招商引资

21、、联合攻关、合作开发产品等多种形式加大学校和企业的融合力度,促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利用学校自身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鼓风机、换热器、改装车行业开设焊接技术培训班。(2)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立项,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计划2011年2013年项目建设期间每年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2种以上,或取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3)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普及推广,加强为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计划从2011年起利用2年的时间依托四平市高斯达纳

22、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重点针对鼓风机行业、水泥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液压件行业普及推广热喷涂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协助企业再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促进本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企业产品升级、技术进步。7.专业群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群内数控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8. 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建立多渠道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对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到的有关信息,有完

23、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实施过程监控和动态管理。进行每年度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了解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建议,对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1)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2)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及教学质量奖惩制度;(3)建设全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四、改革举措1、依托行业企业,重新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生产现场的多媒体资源库,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缩短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和工业现场的距离。2、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工学交替

24、、顶岗实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3、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为切入点,建设职业化教学团队。4、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稳步提高。5、采取合作办学、招商引资等方式改革办学方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构建校企合作平台。6、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并作为专业负责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与学院的津贴分配挂钩,推行激励机制。五、绩效考核指标(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计划2012年底完成数控技术培训

25、中心二期工程,2013年建成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期间利用现有资源,面向校内外开展实训、培训工作,计划对内培训数控车、铣工(职业资格证书)50人/年、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80人/年;为合作办学企业培训上述工种各100人/年。2、2012年5月初步完成与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表面工程(热喷涂)技术培训基地,编写出配套培训教材。面向鼓风机、水泥、钢铁、化工、液压件行业推广表面工程新技术并开展技术培训。计划2012年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50100人/年,协助相关企业完成25项涉及表面工程技术应用的产品改进、改造。3、2012年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二)

26、师资队伍建设1、计划2012年2013年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2、每年选派25名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13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年派出24人次省内外短期培训。3、与市科技局合作,每年委派23名教师到企业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4、通过外出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使“双师型”教师达到100%。截止至2013年,计划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2人,新培养15 名“双师型”教师。把该专业教学团队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技术业务精湛、教学水平高、

27、社会服务能力强,获得学生认可、企业认可、社会认可。(三)、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计划到2013年,成功构建适应岗位需求、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核心课程六门、教材六部;并将其中三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三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一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到2013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先进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争取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企业满意率95%以上,学生工作岗位好、收入高、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五)社会服务建设期间,计划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

28、400人次以上,协助企业新产品开发、科研立项或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六、专业建设预算(一)经费全额预算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四平人民政府)(万元)行业企业(来源: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13(万元)其他(来源: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13(万元)总计(万元)8594201341251802012年设备购置233100334060师资培训502551010精品课建设、课程体系建设532581010校企合作教材建设38167105多媒体资源库建设542771010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平台建设19748实习实训耗材3073515实习

29、意外伤害保险53022012年合计48221067851202013年设备购置183100332030师资培训4025555精品课建设、课程体系建设4325855校企合作教材建设3316755多媒体资源库建设4227735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平台建设13742实习实训耗材177325实习意外伤害保险63032013年合计377210674060(二)中央财政资金分项预算表建设内容合计2012年2013年总计(万元)420210210设备购置200100100师资培训502525精品课建设、课程体系建设502525校企合作教材建设321616多媒体资源库建设542727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平

30、台建设1477实习实训耗材1477实习意外伤害保险633附件表1:2012年设备购置计划序号设备名称元/套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台12套+主控台一套+慢扫描示波器12台+多媒体设备1套)18000/(12套)20000/(1套)3000/(12套)1050052PLC实验室(西门子400网络实验室12套+多媒体设备2套)10000/(12套)10000/(2套)1477003组态工控局域网(YL-6800型工业自动化控制综合实验装置10台)10000/(10套)1050054传感器实验箱5000/(40套)2050

31、5105计算机3500/40套)145026646计算机椅子、桌子150/(40套)06006007数控铣(XKN715)260000/(2套)52257401968数控车床CK7156(FANUC-01-MATE)200000/(5套)100501420169数控刀具(圆柱铣刀、立铣刀、可转位端面铣刀、模具铣刀、三面刃铣刀、可转位式车刀)124552402012年合计233万元表2:2013年设备购置计划序号设备名称元/套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 斜床身全功能数车床(DL-20) 200000/(1套)20200002数控

32、电火花成型机(NHS71450NC)200000/(1套)20200003立式加工中心(XH-714)450000/(2套)90202119304快速成型系统(HRP-B)220000/(1套)22202005数控编程及模拟操作计算机机房(含软件) 5500/(40套)22202006数控系统综合试验台 30000/(3套)908102013年合计183万元表3:2012年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序号建设内容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专业带头人(2人)1051222骨干教师(6人)1051223“双师”教师(10人)1051224专

33、家顾问(2人)1051225兼职教师(8人)1051222012年合计50万元表4:2013年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序号建设内容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专业带头人(2人)851112骨干教师(6人)851113“双师”教师(8人)851114专家顾问(1人)851115兼职教师(5人)851112013年合计40万元表5:2012年精品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序号课程名称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机械制图532508112公差与测量技术532508113金工实习532508114机械设计基础532508

34、115机械制造技术532508116MasterCAM532508117数控编程与操作532508118液压与气压传动532508119模具设计与制造5325081110机械产品装配、检验与维护532508112012年合计53万元表6:2013年精品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序号课程名称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数控车削技术4325080505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43250805053CAD三维建模技术43250805054焊接结构生产43250805055焊接方法与设备43250805056冲压模具应用43250805057工程材料与热加工43250805058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43250805059冷冲压结构设计432508050510焊接方法与设备43250805052013年合计43万元表7:2012年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计划序号教材名称合计(万元)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万元)行业企业(万元)其他(万元)1数控车削技术6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