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1页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2页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出版社印刷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国 铁路总 公司 企 业标准铁总建设2 0 1386号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Interimprovisionforengineeringdesignofrailwaynaturaldisas terandforeignobjectinvasionmonitoringsystem2013- 0 7 - 2 2 发布 2013- 0 7 - 2 2 实施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Interimprovisionforengineeringdesignofrailwaynaturaldisas terandfor

2、eignobjectinvasionmonitoringsystem铁总建设2 0 1386号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施行日期:2013年0 7月2 2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年北京关于发布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通知铁总建设2 0 13J86号现发布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自 2013 年 7 月 22 日起施行。本标准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 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出版发行。中国铁路总公司二0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八 、亠前言本暂行规定是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 2009 年铁路

3、工程建设标准编 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 200934 号)的要求,在总结现行标准的 基础上,以原铁道部 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总体技术方 案(暂行)(铁科技 201335 号)为依据,吸纳、总结我国京津、 武广、郑西、石太、长吉、温福、福厦、甬台温、京沪等高速铁路、客运 专线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的建设、 运营经验, 以及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编制而成的。本暂行规定由 9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铁路局中心系 统、现场监测设备、网络及安全、传输及供电线路、 运行环境、接口设计、 其他。本暂行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明确了本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 2明确了自然灾

4、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采用铁路局中心系统、现场 监测设备两级架构。3规定了铁路局中心系统的设置、功能、主要设备配置等要求。4规定了监控单元及风、雨、雪、地震、异物侵限各类现场采集设 备的设置及设备配置等要求。5明确了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内部各级之间,与其他相关 系统之间的组网方案, 并对网络安全、 防病毒管理及口令认证等系统安全 内容进行了规定。6明确了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机房、电源、接地及防雷等 运行环境要求。7规定了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与信号、牵引供电、防洪管 理信息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运营调度管理系统、气象部门、地震部 门、铁路时间同步系统之间的接口要求。8规定了维护

5、工区设置、 备品备件及维修用仪器仪表的设置原则等。本暂行规定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在执行本暂行规定过程中, 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 认真总结经验, 积累材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 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0 号,邮政编码: 300142),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 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暂行规定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暂行规定主要起草人员: 孙树礼、樊艳、李树德、赵树学、 孙海富、 冯敬然、王志斌、黄乃斌、付伟、苗俊杰、刘洋、沙玉林、季

6、惠梅。本暂行规定主要审查人员: 束维京、张翠兵、 张季良、王强、蔡申夫、 徐鹤寿、戴贤春、王彤、杨捷、肖琨、李乾社、沈志凌、李伟、李岩。目次2基本规定3铁路局中心系统4现场监测设备5网络及安全6传输及供电线路7运行环境8接口设计9其他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统一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标准,制定本暂行规定。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的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1.0.3 设计速度 200km/h 及以上铁路应设置灾害监测系统;设计速度200km/h 以下铁路应设置雨量监

7、测系统,并合理利用既有雨量监测系统。1.0.4 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应遵循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 并符合安全、可靠、先进、可扩展的要求。1.0.5 铁路防灾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主动防护 工程为主,配套设置灾害监测系统。1.0.6 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中涉及的主要设备、 设施等应符合国家及行业 有关准入规定,并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的要求。当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1.0.7 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暂行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 基本规定2.0.1 灾害监测系统应实现对铁路沿线风、雨、雪

8、、 地震及上跨铁路的道路 桥梁异物侵限的实时监测,为调度指挥及维护管理提供报警信息,具备条 件时提供大风、地震监测预警信息。2.0.2 灾害监测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铁路沿线气象、 地形地貌、 地质等自然 条件及工程特点合理确定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及设置原则。2.0.3 灾害监测系统应采用铁路局中心系统、 现场监测设备两级架构, 包括 铁路局中心系统、现场监测设备及系统网络等。图 2.0.3 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图3 铁路局中心系统3.0.1 铁路局中心系统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 网络及安全设备、 时间 同步设备、监测终端、复示终端等。3.0.2 铁路局中心系统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及安全设备

9、、时间同步设 备等设置于铁路局所在地的铁路局中心机房,监测终端设置于铁路局调度 所、相关维护管理单位等,复示终端设置于铁路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3.0.3 铁路局中心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 收集管辖范围内风、 雨、雪、地震及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的异物侵限等 现场监测数据。2 与相邻铁路局中心系统交换相关监测、报警及预警信息。3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监测、报警、预警信息及运营管理建议,并传送至相关监测终端、复示终端。4 向管辖范围内的监控单元下发相关控制命令。5 统一实现与铁路局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防洪管理信息系统、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等外部相关系统之间信息交换。6 具备与气象、地震等部门

10、相关系统的接口条件。7 对铁路局中心系统、现场监测设备及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及集中监控管理。8 将灾害监测、设备监测报警信息发送至移动通信终端。9 实现对铁路局中心系统、 管辖范围内现场监测设备及系统网络等的时间 同步。10监测终端应实时显示监测、报警及运营管理建议等信息,并进行相关 报警处置、运维处置。3.0.4 铁路局中心系统的服务器应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通信服 务器、接口服务器、维护管理服务器及短信服务器,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1 数据库服务器可按路网规划设置, 宜采用小型机服务器, 应配置为双机集 群工作方式,并具备可扩展性。2 应用服务器、 通信服务器宜按线设置, 可根据

11、各线现场监测设备数量采用 合设或分设方式,宜采用PC服务器,应配置为双机集群工作方式。3接口服务器根据接口的具体需求可采用合设或分设方式,宜采用PC服务器,可配置为双机集群工作方式。4维护管理服务器宜采用PC服务器,可配置为双机集群工作方式。5短信服务器宜采用PC服务器,宜单台配置。3.0.5 铁路局中心系统的存储系统可按路网规划设置, 宜采用基于存储区域 网络(SAN架构。存储系统设备应冗余配置,并具备可扩展性。3.0.6 铁路局中心系统的监测终端包括调度监测终端及维护管理监测终端, 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度监测终端应设置于铁路局调度所列车调度台、 综合设施调度台、 供电 调度台等处。

12、其中,列车调度台、供电调度台监测终端应按调度台配置, 每个调度台配置 1 套;综合设施调度台监测终端宜按管辖范围合理配置。2根据运营维护管理的具体需求, 应在相关维护管理单位设置 1套监测终端, 监测终端应能实现对管辖范围内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管理。3.0.7 铁路局中心系统的复示终端应设置于中国铁路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 行车调度台、供电调度台等处,实现对铁路局调度所列车调度台、供电调 度台灾害监测系统监测终端的复示。3.0.8 铁路局中心系统局域网设备应配置双以太网交换机, 广域网设备应配 置双路由器、路由接口转换等设备。核心网络设备宜按路网规划设置,并 具备可扩展性。3.0.9铁路局中心系统的

13、时间同步设备应设置NTP服务器,且冗余配置,同步于铁路时间同步系统二级时间节点母钟。3.0.10 铁路局中心系统与既有灾害监测系统之间应实现互联互通,并符合 有关数据传输规约标准的规定。3.0.11设计速度200km/h以下的铁路雨量监测系统根据运营管理需求及工 程实际情况,可接入灾害监测系统的铁路局中心系统。4 现场监测设备4.0.1 现场监测设备应设置在铁路沿线,包括监控单元及现场采集设备。4.0.2 监控单元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监控单元应邻近现场采集设备集中设置, 设置于铁路沿线灾害监测系统机 房内。2 监控单元应实时接收、 处理其管辖范围内各类现场采集设备的数据, 并将 监测、

14、报警数据传送至铁路局中心系统。3 异物侵限报警时, 监控单元应能联动触发信号系统动作; 地震监测报警时, 监控单元应能联动触发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系统动作。4 监控单元应具有自检功能及对现场采集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功能。5 监控单元处理主机及风、异物、地震监测模块等应冗余配置,雨、雪监测 模块宜单套配置。4.0.3 风速风向现场采集设备包括风速风向计及数据传输单元等设备, 其设 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速度 300km/h 及以上铁路沿线近 20 年极大风速值超过 15m/s 的区段 应设置风速风向监测点;设计速度250km/h及以上铁路沿线近20年极大风 速值超过20m/s的区段应设置风速风向

15、监测点;设计速度 200km/h铁路沿 线近20年极大风速值超过25m/s的区段应设置风速风向监测点。2 铁路沿线山区垭口、峡谷、河谷、桥梁及高路堤等区段宜设置风速风向监 测点。3山区垭口、峡谷、河谷等区段风速风向监测点设置间距宜为1km-5km桥梁、高路堤等区段宜为5km- 10km。4 风速风向计应按双套配置,并采用相同类型的设备。5 风速风向计可安装于接触网支柱上等处。4.0.4 雨量现场采集设备包括雨量计及数据传输单元等设备, 其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1铁路沿线应设置雨量监测点。2雨量监测点应设置于路基地段及艰险山区铁路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及 危岩、落石或崩塌地段等处所。3有砟轨道线路连

16、续路基区段雨量监测点设置间距宜为15km-20km,无砟轨道线路连续路基区段雨量监测点设置间距宜为20km- 25km。4 雨量计宜单台配置。5 雨量计应安装在无遮掩的场所。4.0.5 雪深现场采集设备包括雪深计及数据传输单元等设备, 其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1 铁路沿线近 20 年最大积雪深度 3cm 及以上的区段应设置雪深监测点。在 我国 0 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雪深监测点平原区域设置间距 宜为30km,山区宜为20km。2 雪深监测点宜均匀布设, 曲线路堑地段、 线路方向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交 叉角度较大的低填方地段、挖方地段、隧道口等处易产生风积雪处可适当 增设。3 雪深计宜单

17、台配置。4 雪深计可安装于接触网支柱上,实现对轨道板、轨枕等积雪深度的监测。4.0.6 地震现场采集设备包括地震加速度计及强震动记录器等设备, 其设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1铁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g 及以上的区段应设置地震监测点。2地震监测点设置应符合P波监测的需求,布设间距宜为 25km。3 地震加速度计、强震动记录器应双套配置, 2 台地震加速度计间距不宜小 于 40m。4.0.7 异物侵限现场采集设备包括异物侵限现场监测装置、 现场控制器等设 备,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速度大于160km/h区段内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处应设置异物侵限现场 采集设备。2 现场控制器应邻近异物侵限监

18、测装置, 设置于铁路用地界内, 且不得侵入 铁路建筑限界。3 异物侵限现场监测装置宜采用双电网传感器, 设置于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 两侧。4 双电网传感器的设置范围应结合工程特点及现场的实际情况, 根据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防撞性能、铁路轨面至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桥面 的高度、铁路线路与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的交叉角度、上跨铁路的道路桥 梁上机动车的走向等因素计算确定。5 双电网传感器应采用结合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的安装方式, 不具备条件时 可采用独立结构安装方式。双电网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应具备维修条件。4.0.8 工程设计中, 现场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铁路沿线气象、地形地貌、地 质等自然条件,并结合

19、工程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5 网络及安全5.0.1 灾害监测系统应独立组网。5.0.2 灾害监测系统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及监控单元接入网络等。5.0.3 灾害监测系统局域网、广域网设计应采用基于 TCP/IP 技术的网络体 系结构,统一分配 IP 地址和域名。5.0.4 灾害监测系统局域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局域网设置于铁路局中心机房、铁路局调度所及维护管理单位。2 铁路局中心机房局域网网络带宽不宜低于 1000Mbit/s ,铁路局调度所及 维护管理单位局域网网络带宽不宜低于 100Mbit/s 。3 铁路局中心机房、 铁路局调度所局域网应采用双网结构, 维护管理单位局 域网可采

20、用单网结构。4 各局域网应能实现集中监控,支持远程管理。5.0.5 灾害监测系统广域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铁路局中心机房设置铁路局中心系统广域网核心节点, 根据需要在铁路 局调度所、车站、维护管理单位及既有灾害监测系统等处设置广域网接入 节点。2 相邻核心节点之间应采用双星型组网结构,主备用通道带宽均不宜小 于 4Mbit/s 。3 铁路局调度所接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应采用双星型组网结构,主备 用通道带宽均不宜小于 10Mbit/s 。4 车站接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宜采用双星型组网结构, 主备用通道带宽均 不宜小于 2Mbit/s ;车站接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可采用双环型组网结构,主备用

21、通道带宽均不宜小于4Mbit/s,每隔4个6个车站宜增加1条迂回 通道与核心节点互联。5 维护管理单位接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宜采用双星型组网结构, 主备用通 道带宽均不宜小于 2Mbit/s 。6 既有灾害监测系统接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宜采用单点接入、 双星型组网 结构,主备用通道带宽均不宜小于 4Mbit/s 。7 铁路局调度所、 车站及既有灾害监测系统接入节点至核心节点之间的广域 网主备用通道宜采用通信传输系统提供的不同物理路由数字通道;维护管 理单位接入节点至核心节点之间的广域网宜采用通信传输系统提供的数字 通道。5.0.6 灾害监测系统监控单元接入网络宜采用通信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 透

22、传通道构成双星型网络,实现监控单元至车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主备用 通道带宽均不宜小于 2Mbit/s 。5.0.7 灾害监测系统的网络及信息安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灾害监测系统应采用身份认证、 防病毒等安全技术, 并在广域网接入节点 至核心节点之间,采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2 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 应采用防火墙或安全隔离设备, 以保证与其他系统 的安全隔离。3 安全系统应具有管理机制和安全控制手段, 应具备事故监控和网络安全保 密等技术措施。5.0.8 中国铁路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灾害监测系统复示终端局域网通过广 域网接入铁路局中心系统,广域网宜采用通信传输系统提供的不同物理路 由数字通道构

23、建。5.0.9 根据运营管理需求及工程实际情况, 设计速度 200km/h 以下的铁路雨 量监测系统可参照灾害监测系统的网络结构型式组网,也可利用公众移动 通信网进行数据传输,条件具备时可利用 GSM-F网进行数据传输。6 传输及供电线路6.0.1 现场采集设备至监控单元之间可采用信号电缆或光缆进行信号传输, 监控单元至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系统之间宜采用信号电缆进行信号传输。6.0.2 现场采集设备应由监控单元处设置的电源集中供电。 根据现场采集设 备供电的具体需求,可采用信号电缆、独立敷设电力电缆等供电方式。6.0.3 信号电缆、光缆及电力电缆的规格及防火性能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标 准的规定。6

24、.0.4 信号电缆芯数及线径应根据信号传输需求、 供电需求等合理确定, 光 缆芯数应根据信号传输需求合理确定,信号电缆芯数、光缆芯数应适当预 留容量。电力电缆线径应根据负荷需求计算确定。6.0.5 光电缆宜敷设于通信信号电缆槽内。 条件不具备时, 应根据现场的具 体情况采取沟、槽、管等防护措施。6.0.6 在灾害监测系统信号电缆、光缆及电力电缆埋设、 铺设地点, 应设置 易于识别的警示和保护标识。7运行环境7.0.1灾害监测系统铁路局中心机房宜共用铁路局所在地的机房设施,条件不具备时可设置专用机房,并配套设置监控室、值班室。监控单元设备应 设置于灾害监测系统机房内,宜与其他生产房屋合并建设,并

25、宜邻近通信 机房。7.0.2灾害监测系统机房标准应符合铁路房屋建筑设计标准TB10011有关规定。7.0.3铁路区间灾害监测系统机房的室外地面高程应符合设计洪水位或内 涝水位重现期为50年的标准基础上,增加0.5m安全高程。7.0.4铁路局中心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有关规定。监控单元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设备维护的要求,设备机柜两 侧距墙间距不宜小于0.8m,设备机列前后距墙间距不宜小于 1m7.0.5灾害监测系统设备供电负荷等级应符合铁路电力设计有关规范 TB10008的规定。7.0.6灾害监测系统电源设备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铁路局中心机房应设置双套在线式

26、不间断电源(UPS,互为备用,UPS负荷容量应按照近期设备配置及其用电量计算,每套UPS蓄电池组供电时间应不小于 15mi n。2监控单元应配置双套电源,互为备用,每套电源蓄电池组供电时间应 不小于1.5h。3铁路局调度所监测终端、中国铁路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复示终端等处 应配置1套在线式不间断电源(UPS,UPS蓄电池组供电时间应不小于30mi n。4维护管理单位设置的终端及网络设备等处应配置1套后备式UPS UPS蓄电池组供电时间应不小于 30mi n。7.0.7灾害监测系统防雷及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铁路防雷及接地相关标准 及下列规定:1铁路局中心系统设备应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2条件具备时

27、,铁路沿线灾害监测系统设备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3无综合接地系统时的接地要求1)铁路沿线灾害监测系统室内设备应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方式;单独设置 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4Q。2)铁路沿线灾害监测系统室外设备宜利用相关接地装置或单独设置接地装 置,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Q。4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电缆、电力电缆应设置适配的信号线路、电源线路浪 涌保护器,室外现场采集设备应设置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应可靠接地。8 接口设计8.0.1 灾害监测系统与信号系统接口设计应符合 下列规定:1 监控单元异物侵限、 地震报警继电器采用 AX 安全型继电器 (常态吸起), 继电器应采用独立电源回路供电。2 监

28、控单元联动触发信号系统的异物侵限、 地震接口继电器, 其控制回路应 采用双断方式。3 灾害监测系统应对监控单元异物侵限、 地震报警继电器及信号侧的异物侵 限接口、地震接口继电器前后接点回采,实时监测该继电器状态。8.0.2 灾害监测系统与牵引变电系统接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监控单元地震报警继电器采用 AX 安全型继电器(常态吸起),独立 电源回路供电。2 监控单元向牵引变电所两路高压进线电源回路各输出三组无源接点 信号:第一组为无源常开接点(无地震报警时打开),直接驱动高压断路 器跳闸;第二组为无源常开接点(无地震报警时打开),通过综自装置驱 动高压断路器跳闸;第三组为无源常闭接点(无地震

29、报警时闭合),通过 综自装置报警。8.0.3 铁路局中心系统与铁路防洪管理信息系统、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综合 视频监控系统等互联,应采用以太网接口、 TCP/IP 协议。8.0.4 铁路局中心系统与气象部门、 地震部门系统等互联宜采用以太网接口、 TCP/IP 协议。8.0.5铁路局中心系统与铁路时间同步系统路局二级时间节点母钟互联应采 用以太网接口、 NTP 协议。8.0.6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综合雪深监测点、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处所及其 他区间视频监控的需求,合理设置视频采集点,实现对雪深监测点、上跨 铁路的道路桥梁等处所的雪深、异物侵限情况的视频监控。视频采集点应 配置带云台的摄像机。8.0.

30、7 桥梁设计应在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上预留异物侵限监测装置的安装条 件及检修通道。9 其他9.0.1 灾害监测系统设计应根据运营维护管理需求,合理设置维护工区。9.0.2 灾害监测系统设计应考虑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替换易损设备所需的 备品备件要求,合理配置维修用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备品备件配置应符 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执行本暂行规定条文时, 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以 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

31、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条文说明 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制依据、 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应注 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 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为了减少篇幅,只列条文号,未抄录原条文。 1.0.3 本条依据原铁道部铁道部关于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有关设 施设置要求的通知(铁建设 2012149 号)有关内容确定,其有 关内容如下:1艰险山区铁路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及危岩、落石或崩塌地段 应以

32、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为主,配套设置雨量监测系统。2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应设置防灾安全监控系统。3时速 200 公里以下铁路路基地段应设置雨量监测系统。4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原则上参照高 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执行; 艰险山区铁路及时 速 200 公里以下铁路路基地段雨量监测系统应结合线路特点及现场 地质、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确定, 并参照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雨量监测系统的设置要求执行。“合理利用既有雨量监测系统” 主要指合理利用铁路局既有雨量 监测系统中心级设备。2.0.1 根据原铁道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暂行)

33、(铁科技 201335 号)第 1.3 条规定“灾害监测系统是铁路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对高速铁路沿线风、雨、雪、地震及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的异物侵限应实现有效、准确、实时监测,为调度指挥及维护管理提供报警、 预警信息, 有效防止或减少灾害对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 ,因此确定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 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为风、雨、雪、地震及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异物 侵限。本暂行规定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主要指城市道路、 公路及乡村道 路桥梁,不包括人行天桥。预警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前, 根据以往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 兆,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 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

34、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目前, 日本、法国等高速铁路有大风监测预警应用, 日本高速铁路有地震监 测预警应用。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正在开展大风监测预警、 地震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研究, 根据运营管理的需求, 结合大风监测预 警、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情况, 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大风监测预警、 地震监测预警功能。3.0.1 根据原铁道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总体技 术方案(暂行)(铁科技 201335 号),铁路局中心系统构成 如下图所示。说明图 1 铁路局中心系统构成示意图3.0.2 “铁路局所在地的铁路局中心机房”是指铁路局所在地的调度 所、机关办公综合楼或大型车站等适宜

35、地点。3.0.34相关控制命令包括:根据地震报警处置需求,铁路局中心系统向 相关监控单元下发报警联动触发控制命令、 报警解除控制命令; 根据 异物侵限报警处置需求, 铁路局中心系统向相关监控单元下发临时通 车、调度恢复等控制命令; 根据运营维护需求,铁路局中心系统向相 关监控单元下发远程试验操作命令等。5 根据原铁道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总体技术 方案(暂行)(铁科技 201335 号)的规定,灾害监测系统构 架及接口关系如下图所示。说明图 2 灾害监测系统架构及接口关系示意图 10报警处置是指异物侵限报警、地震监测报警后,相关调度台监 测终端进行的报警解除、临时通车、调度恢复等

36、操控功能。运维处置是指对异物侵限、地震监测子系统运营维护过程中,相 关调度台监测终端、维护管理终端等进行的远程试验等操控功能。 3.0.61本条关于“综合设施调度台”岗位设置是依据原铁道部关于规 范高铁调度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的通知(铁运 2011180 号)确 定的。考虑到存在未设置综合设施调度台的情况, 可根据运营维护管 理情况为工务调度等配置调度监测终端。4.0.25 监控单元是现场监测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监控单元处理主机是 监控单元的核心部件;风、 异物、地震监测模块均与列车运行密切相 关,其中风监测模块的数据处理、报警判定直接涉及列车运行处置, 异物侵限监测模块联动触发触发信号系统动作

37、, 地震监测模块联动触 发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系统动作。因此,为提高监控单元的可靠性, 减少对行车的影响,规定监控单元处理主机及风、异物、地震监测模 块等应冗余配置。4.0.31近 20年极大风速值主要参照国外高速铁路风监测布点原则,工 程设计时近 20 年极大风速值应依据我国气象台、站的有关气象历史 数据确定。不同速度目标值铁路风速风向监测点的设置原则是依据现行原 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300350km/h)(铁 科技2009212 号)、原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 (200250km/h)(铁科技2009116号)中有关动车组列车遇 大风行车限速的有关规定确定

38、的,有关规定摘录如下。原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 (试行)( 300350km/h) (铁科技2009212号)中第 1 78条规定:在环境风风速不大于 15m/s 时,可以正常速度运行;环境风风速不大于 20m/s 时,运行速度不大 于300km/h;环境风风速不大于25m/s时,运行速度不大于200km/h; 环境风风速不大于30m/s时,运行速度不大于120km/h;环境风风速 大于 30m/s 时,严禁动车组列车进入风区。原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 (试行)( 200250km/h) (铁科技2009116号)中第 172条规定:在环境风风速不大于 20m/s 时,可以正常

39、速度运行;环境风风速不大于 25m/s 时,运行速度不大 于200km/h;环境风风速不大于30m/s时,运行速度不大于120km/h; 环境风风速大于 30m/s 时,严禁动车组列车进入风区。4.0.4 本条依据原铁道部铁道部关于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有关设 施设置要求的通知(铁建设 2012 149 号)及原铁道部铁路沿 线雨量监测设备设置原则及管理办法(办运发 2005 65 号), 提出了铁路沿线应设置雨量监测点。原铁道部铁路沿线雨量监测设备设置原则及管理办法 (办运 发 2005 65号)规定: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设置雨量监测设备:1. 工务段所在地;2. 工务领工区所在地;3. 所

40、管辖区段内有列入汛期重点危险地段的工务工区所在地;4. 暴雨多发地区的工务工区;5. 需要监测降雨量的大型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年看 守点。4.0.51 雪深监测点的设置原则主要依据原铁道部冰雪天气动车组列 车限速暂行规定(铁运 201117 号)确定的,其有关内容如下:“降雪天气,当运行区段降中雪或积雪覆盖轨枕板或道砟面时, 无砟轨道区段限速250km/h及以下,有砟轨道区段限速200km/h及以 下;当运行区段降大雪、暴雪时,无砟轨道区段限速200km/h及以下, 有砟轨道区段限速160km/h及以下。当无砟轨道区段轨枕板积雪厚度 10cm以上时,限速200km/h及 以下;有砟

41、轨道区段道砟面积雪厚度 5cm以上时,限速160km/h及以 下。中雪、大雪、暴雪的界定标准:以气象部门公布或工务部门观测 为准。”在气象学中,对于中雪的定义是 12小时内降雪量I.Omnv3.0mm 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mm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5cni的降雪过 程,对于大雪的定义是12小时内降雪量3.0mm-6.0mm或 24小时内 降雪量5.0mnrr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 8cm的降雪过程,对于暴 雪的定义是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 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4.0.6 原铁道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总体技术方 案(暂行)(铁科技 20 1 3 35号)第 6.2.1.4 规定“地震现场 采集设备应设置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g 及以上的区段”地震监测现场采集设备的设置标准, 将根据原铁道部、 中国地震局 联合攻关的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等,适 时修改完善。4.0.7第 1 及第 4 款依据原铁道部运输局 关于印发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 监控系统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方案的通知 (运技基础 2010739 号)的有关规定确定。5新建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一般都具备在道路桥梁上预留双电网传 感器的安装条件。 既有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经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