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发展及特点_第1页
中医的发展及特点_第2页
中医的发展及特点_第3页
中医的发展及特点_第4页
中医的发展及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从人体内部各部位和总体的统一和联系,人体和外界风寒暑湿热燥的关系,以及人体和天气季节变化的关系为基础,是人体内部结构功能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对人体产生疾病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和紧密辩证而进行的治疗,是把身体体内各部位以及外界环境作为独立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采用和赋予中医独特的语言,如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津液,卫营,木火土金水等进行阐术,从这每个元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去分析人体和发病的机制及治疗方法。就象数学中的微积分,极限和宏那样。其实中医是科学的,只是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太多,不易掌握和记忆,不象数学有电脑输入可以解决,完全是由人脑袋对这些元素的组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医的发展方向,

2、就是要对现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变动的因素产生对人体的不利的方面进行分析,努力研究人体各内脏的基本功能结构,作出对新的对策,以便让人体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西医的研究是从人体的个体细胞和外界细菌进行独立地进行分析,而中医是从人体内部各功能,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进行的分析研究。两种不同的分析体系,但是两者是必有一定的关联,但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象面部的神经,西医会对这个神经的个体的细胞和神经系统进行研究和治疗,而中医就是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出发,结合外界自然和气候条件进行的辩证分析面部这个神经发生的病变。 中 医 的 基 本 特 点 中医学这一独

3、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

4、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

5、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起源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习惯上中医指汉族的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还应包括藏医,蒙医,壮医,彝医等等。中医的特色是: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

6、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气功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以及体现中医整体观点,包含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临床治疗原则。中医在日本称为汉医或东洋医学,在朝鲜,越南称为东医,已成为这些国家具有其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 中医起源很早。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以中医分科为例,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只分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和兽医。到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即大方脉(相当于内科),伤寒(即热病),妇人,小方脉(相当于儿科),口齿,咽

7、喉,眼,疮疡,接骨(或正骨),金创,针灸,按摩,祝由。清初,从小方脉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于西洋医学的输入和旧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排挤,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阻碍才得以消除。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中医院,创办中医高等学校,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80年代,进一步提出中医现代化,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和发展中医。 中医辩证学是正确认识和辨别中医“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所谓“证”,是症状和体征的集合,是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但又与“综合症”不同,它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证”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中

8、医病机的反映,表现了疾病过程中邪正相急和阴阳失调的情况,比较接近疾病的本质。如临床表现为黄疸,肋痛,发热,口苦,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可辨为“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病邪蕴结在肝胆病位,邪气盛而正未衰,属于实证。一种证可见于多种病,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不同的证,这就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可看作是辨虚,实证的萌芽。黄帝内经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论述,可认为是中医辩证学最早的理论基础。该书“风论”,“咳论”,“痹论”等篇已有脏腑辨证。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

9、外感病部分,建立了一个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并创造了汤方辨证法;其杂病部分发展了脏腑辨证的内容。汉朝以后,历代医学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发展了脏腑辨证,创造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使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病邪辨证逐渐明朗化,具体化;汤方辨证则受到日本汉方医学家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对中医辨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的代表是蒲辅周氏从临床角度总结的治“乙脑”的辨证经验:例如1956年暑天,石家庄地区久晴无雨,当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属暑温,用白虎汤获效;1957年同期,北京地区多雨,湿热交蒸,同样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为湿温,用白虎汤无效,改用通阳利湿法,收效甚佳。由此,中医

10、辨证的优截止性得到公认。到了80年代,重点转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使之客观化。某些证(如血虚证,肾阳虚证,阳虚和阴虚证,阴虚火旺证,脾气虚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寒热证等)的客观指标的研究已趋成熟,初步制作了部分证型的动物模型,并创立了微观辨证的理论。“辨证学”这个具有哲学含义的名称是于此时出现的 赞同 可以这样说,有了人类历史,也就同时有的医学史.但是从有记载,怕是要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已经有了关于病的记载和文字.如果画个器皿里面画上如虫样的东西表示肚内有虫的象形字. 在周代有了更详细的描述.如有:“聚毒药民供医事”的记载,就是说收集各种药物供医疗用。且还把医生分为四类。如食医

11、(供官族的营养医)、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内科)和兽医。这在医古文上都有描述。 因为中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连年的争战,民不聊生,人们以野菜野草为生,这样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如有些人吃到了马齿菜,结果腹泻好了,一次则认为是偶然,二次就有了关注或是记载。所以说中医直接来源于民间和实践。 如果说发展的高峰时期,第一个要数二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了,在那时产生了一部名署,黄帝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及经验,确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它里面包含了当时的对内脏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针灸,辩证和汤剂治疗。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它

12、其实是民间的无数医家的经验积累,假借当时人民对黄帝的崇拜思想而推出的。 第二个要数难经的出现,它补充的内经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现在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它系扁鹊所写。当时还有后来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再后来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后来由于战乱而遗失。现在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后来写脉经的那个张叔和根据收集整理,分为治疗内科病的金匮和治外科的伤寒。 药物方面还要好多,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不说了,太多了。劫难怕是要数老秦的焚书坑儒了吧。连年的战乱,年年都在消耗,象三国时期的化佗的“麻沸散”,因小看守不敢收而焚之一炬,实为可惜。加上中国传统的老思想,传男不传女,也让很多精华随风而去。 中医药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中医内治只能弥补西医之不足、很难走在西医前面。与西医竞争只能靠中医外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但提高、中华自然疗法(中医外治)走在西医前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是个中医爱好者,但很遗憾的说,中医的前途很暗淡。1、入门很难。不是学院出来的很难行医。而不行医就没有经验如何成为好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