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_第1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_第2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_第3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_第4页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燃料及其利用中考题集锦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D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A 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B.扑灭森林火灾日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是正确的叙述;D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A。考点:灭火的原理2 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

2、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答案】A【解析】A 、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 、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 、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故选 A 。3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3、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B.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镂态氮肥D.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答案】 B【解析】A、 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正确; B、 对于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能降低,错误;C、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而降低肥效,故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 正确 ; D、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 故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正确。故选B。4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B.有机玻璃一一复合材料C.玻璃钢一一无机材料 D.棉花一一合成纤维【

4、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B 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故选 Ao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 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5 .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与

5、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 : 3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答案】A【解析】【详解】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A.乙醇的化学式为 QH6O,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 6个氢原子;水的化学式为 H2O,每个水 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 为1: 3,故正确;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不能说乙醇分子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所以分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 等,故错误;D.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错误。故选A。益”,工0a 良|X YZW Y6 .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氧原子氧原子 O破原子A.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 3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O2CO2+H2O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改变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是甲烷,Y是氧气,Z是二氧化碳,W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燃是:CH4+2O2CQ+2H2O。【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

7、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A错误;B、反应方程式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方程式未配平,且缺少反应条件,故B错误;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D、X是甲烷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点燃甲烷气体前,要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故D正确。故选Do7 .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开辟 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选 B。考点:灭火的原理。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8 .下列关于碳

8、及其化合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 ,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答案】C【解析】【详解】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G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故选C。9 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

9、 的是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答案】 C【解析】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 C、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D、 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故选C。10 2019 年 3 月 28 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 年 3 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 日 10 时,事故

10、点下风向 1 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 2 公里和 3.5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下列有关苯(QH6)的说法正确的是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C.苯中各元素白质量比为1:1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3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答案】 B【解析】【分析】苯的化学式为C6H6 ,属于有机物。【详解】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1 6) 12:1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 A 不正确;B、苯的化学式为 C6H 6,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 B正确;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1 6) 12:1,故C不正确;D. 每个苯

11、分子里含有6 个氢原子和6 个碳原子,故D 不正确。故选 B。11 2018 年 11 月 8 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答案】 D【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详解】A、 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

12、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日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故选D。12 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C.澄清石灰水D.水【答案】 B【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13、。故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 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 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点睛】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3 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煤的大量燃烧B.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C.氢

14、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 能等 【答案】 B 【解析】 【详解】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正确; 日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海底埋 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错误; 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 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 燃料,正确;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 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确 。 故选 B。14 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

15、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答案】 A【解析】【详解】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 A错误;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 B正确;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

16、成全部起火。 故选: A。15 每年的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 2017 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答案】 B【解析】【详解】A 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 A 正确 ;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 C正确;D.选择自行车和

17、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 D正确。故选Bo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白磷燃电红瞬不然把白帮不懒烧A. 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 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 80 c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 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水中不含氧气, 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 A正确;B、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 80 C ,故B正确;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D、 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 D正确。故选Co17 .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的是:

18、()A.氢气B.太阳能C.天然气D.石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又可以用水来制取,为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天然能源,选项错误; B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且不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C、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 错误;D、石油也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 项错误,故选B。18 .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 的是()宗蛤1实/2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

19、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 1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 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详解】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 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B、实验1和2中都是热水,温度并没有变化,实验 2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故选项说法错误;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D、可燃物燃烧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