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来历、风俗李凤_第1页
春节文化—来历、风俗李凤_第2页
春节文化—来历、风俗李凤_第3页
春节文化—来历、风俗李凤_第4页
春节文化—来历、风俗李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节来历、风俗、故事传说组春节来历、风俗、故事传说组w一、春节来历、习俗(以家乡为主)来历、习俗来历、习俗我知道我知道春节的来历与习俗春节的来历与习俗 春节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

2、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习俗http:/ 腊八腊八粥粥 祭灶神祭灶神 扫尘扫尘贴春联贴春联贴门神贴

3、门神贴窗花、福字贴窗花、福字贴年画贴年画祭祖祭祖放烟花爆竹放烟花爆竹吃年夜饭吃年夜饭压岁钱压岁钱守岁守岁拜年拜年耍社火耍社火炒初一炒初一 炒初一w在陕北农村进入腊月就意味着年的到来,腊月初一,腊初一炒一炒,明年好一好。炒点瓜子或豆子,希望日子过的一年更比一年强,又叫炒初一。腊八粥w腊月初八,又叫腊八。清晨天还没亮就去井里或河里“打腊冰”,把冰打起用水桶担回来,再用冰把房屋围一个圈,家里水缸、锅、房顶、当院都给放些,谁去的最早又担的多来年会有好运的。早饭用多种米、豆做成腊八粥:“小孩子先吃,小红糜子先熟。”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灶王爷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4、因此,他被人们看作是一家的保护神,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王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因此,灶王爷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送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幅对联说的就是这件事。 送灶一般是黄昏时候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糖果祭品,有的地方用馆糖供奉灶王爷,据说这样能让灶王爷嘴甜点,多说说这家人的好话。然后,人们将灶王神像揭下,放人灶中烧掉,灶王爷便随烟灰一起升天了。送灶之后,一家人便认真准备过年了,人们打扫房间,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欢欢

5、喜喜地迎候着春节的到来。祭 灶w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春联春联是我国对联中最早出现、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在农历春节张贴春联,是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春联必须在除夕之前贴出,张贴在门的两旁,贴春联一般要贴

6、横批,贴在春联的中间上方门楣上。要注意横批的内容与联的内容相配合。如:花灯招展迎盛世锣鼓喧天颂华年 横批:春满人间春苖逢雨露年丰物阜国策暖城乡政通人和 横批:春回大地贴窗花和倒贴贴窗花和倒贴“福福”字字w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

7、称其为为“窗花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福”字。春节贴字。春节贴“福福”字,是我国民间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由来已久的风俗。“福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

8、愿,有的人干脆将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幸福已到已到”“”“福气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民间还有将“福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呈祥等。贴门神贴门神w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

9、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w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

10、,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爆竹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爆竹w 吃年夜饭吃年夜饭w 吃年夜饭是春节时家里最热吃年夜饭是春节时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中国人很重视春节,闹的时候。中国人很重视春

11、节,每到春节时,不管离家千里万里,每到春节时,不管离家千里万里,人们都要尽一切努力往家里赶。人们都要尽一切努力往家里赶。而很多人如此急切地要回家过春而很多人如此急切地要回家过春节的原因,往往是害怕错过了这节的原因,往往是害怕错过了这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是一家人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之时,一年的辛苦都会因这团聚之时,一年的辛苦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到补偿,一年的企顿年夜饭而得到补偿,一年的企盼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以实现。盼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以实现。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正是千千万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大心愿。万中国人的一大心愿。压岁钱压岁钱w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

12、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有童谣云:三星在南,

13、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w守岁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w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w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w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摆火塔塔w “燎疳”究其名称的意思而言,当源自于古代的“燎祭”。古代的“燎祭”

14、又称“庭燎”,后又转变而成“燎岁”习俗。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陆德明释文:“郑云:树之门外日大烛,于内日庭燎。”古代烧柴祭天称为燎。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裴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南郊即皇帝位” 裴松之注引晋 张勃吴录:“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庭燎”后来就演变为除夕人们于庭前燃苍术、柏叶或竹竿的习俗,意在燎去一年的晦气。 返 回w拜年拜年 w拜年是我国民间流行很广很久的春节习俗。它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联络感情,增强团结,也是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的体现。大家走街串户,“恭喜发财”“拜

15、年”之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更加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拜年有多种方式,有登门拜访的,有送贺年卡的,机关团体企业等单位,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拜年,故又有“团拜”的形式。现在通讯方便了,人们还常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亲朋好友拜年祝贺。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