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37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_第1页
Q/GDW37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_第2页
Q/GDW37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_第3页
Q/GDW37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_第4页
Q/GDW37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29.020Q /G D WI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Q / GDW 3 7 3 2 0 0 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功能规范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emFunctional specification2009-12-07 发布2009-12-07 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系统功能 2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管理 34.3 定值控制 44.4 综合应用 54.5 运行维护管理 74.6 系统接口 85系统技术指标 85.1 系统可靠性 8

2、5.2 系统可用性 85.3 数据完整性 95.4 响应时间 95.5 数据采集成功率 9 附录 A 用电信息采集数据模型(规范性附录) 11 编制说明 19I前言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 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 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在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 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

3、技术、制造工艺等技 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 列标准。本标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控制、综合应用、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接口、 技术指标等。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公司、河南 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吉林省电力有

4、限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甘肃 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信息通信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欣、周宗发、杜新纲、葛得辉、刘宣、邵源、祝恩国、杨凤海、李亦非、刘 新中、王晋、李新家、王晓峰、肖坚红、李建新、宋伟、秦楠、黄建军、孟宇、杨晓源、陈慧民、陈四 根、宋晓林、张勇红、刘剑欣、赵高峰、郭峰、刘庆扬II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相关设备的制造、检验、使用和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5、,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 174631998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4 部分:性能要求DL/T 5332008电力负荷管理终端DL/T 698.12009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 1 部分:总则DL/T 7212000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Q/GDW 129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GDW 130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Q/GDW 3652009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技术规范Q/GDW 374 .

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 Q/GDW 374 .2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Q/GDW 377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 1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power user eleco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em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系统,实现用电 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和管理、相关信息发布、分布式能源监控、 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3. 2用电信息采

7、集终端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re terminal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是对各信息采集点用电信息采集的设备,简称采集终端。可以实现电能表数据的 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双向传输以及转发或执行控制命令的设备。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按应用场所分为专变采集终端、集中抄表终端(包括集中器、采集器)、分布式能源监控终端等类型。3. 3专变采集终端data acquire terminal of special transformer专变采集终端是对专变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的设备,可以实现电能表数据的采集、电能计量设备 工况和供电电能质量监测,以及客户用电负荷和电能量的监控,并对采集数据进行

8、管理和双向传输。3. 4集中抄表终端centralized meter reading terminal集中抄表终端是对低压用户用电信息进行采集的设备,包括集中器、采集器。集中器是指收集各采 集器或电能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储存,同时能和主站或手持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采集器是用于 采集多个或单个电能表的电能信息, 并可与集中器交换数据的设备。采集器依据功能可分为基本型采集器和简易型采集器。基本型采集器抄收和暂存电能表数据,并根据集中器的命令将储存的数据上传给集 中器。简易型采集器直接转发集中器与电能表间的命令和数据。3. 5分布式能源监控终端monitor terminal of distr

9、ibuted energy sources分布式能源监控终端是对接入公用电网的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监测与控制的设备,可以实现对 双向电能计量设备的信息采集、电能质量监测,并可接受主站命令对分布式能源系统接入公用电网进行控制。4 系统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控制、综合应用、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接口等。具体 系统功能见表 1。表 1 系统功能配置表序号项目备注1数据采集实时和当前数据必备功能历史日数据必备功能历史月数据必备功能事件记录必备功能2数据管理数据合理性检查必备功能数据计算、分析必备功能数据存储管理必备功能3控制功率定值控制必备功能电量定值控制必备功能费率定值控制必备

10、功能远方控制必备功能4综合应用自动抄表管理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费控管理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有序用电管理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用电情况统计分析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异常用电分析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电能质量数据统计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线损、变损分析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增值服务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5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对时必备功能权限和密码管理必备功能终端管理必备功能档案管理配合其它业务应用系统通信和路由管理必备功能运行状况管理必备功能维护及故障记录必备功能报表管理必备功能6系统接口与其它业务应用系统连接4. 1 数据采集根据不同业务对采集数据的要求,编制自动采集任务,包括任务名称、任务类型、采集群组、采集

11、 数据项、任务执行起止时间、采集周期、执行优先级、正常补采次数等信息,并管理各种采集任务的执 行,检查任务执行情况。4. 1. 1 采集数据类型项 系统采集的主要数据项有: 电能量数据:总电能示值、各费率电能示值、总电能量、各费率电能量、最大需量等; 交流模拟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 工况数据:采集终端及计量设备的工况信息; 电能质量越限统计数据: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谐波等越限统计数据; 事件记录数据:终端和电能表记录的事件记录数据;其他数据:费控信息等。4. 1. 2 采集方式 主要采集方式有: a)定时自动采集按采集任务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终端数据,自动采

12、集时间、间隔、内容、对象可设置。当定时 自动数据采集失败时,主站应有自动及人工补采功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b)随机召测 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人工召测数据。如出现事件告警时,随即召测与事件相关的重要数据,供事件分析使用。 c)主动上报 在全双工通道和数据交换网络通道的数据传输中,允许终端启动数据传输过程(简称为主动上报),将重要事件立即上报主站,以及按定时发送任务设置将数据定时上报主站。主站应支持主动上报数据的 采集和处理。4. 1. 3 采集数据模型通过需求分析,按照电力用户性质和营销业务需要,将电力用户划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定义不同类型用户的采集要求、采集数据项和采集数据最小间隔。 大型专变用户

13、(A 类):用电容量在 100kVA 及以上的专变用户。 中小型专变用户(B 类):用电容量在 100kVA 以下的专变用户。三相一般工商业用户(C 类):包括低压商业、小动力、办公等用电性质的非居民三相用电。 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D 类):包括低压商业、小动力、办公等用电性质的非居民单相用电。 居民用户(E 类):用电性质为居民的用户。公用配变考核计量点(F 类):即公用配变上的用于内部考核的计量点。 其它关口计量点的采集数据项、采集间隔、采集方式可参照执行。4. 1. 4 采集任务执行质量统计分析检查采集任务的执行情况,分析采集数据,发现采集任务失败和采集数据异常,记录详细信息。统计数据采

14、集成功率、采集数据完整率。4. 2 数据管理4. 2. 1 数据合理性检查提供采集数据完整性、正确性的检查和分析手段,发现异常数据或数据不完整时自动进行补采。提供数据异常事件记录和告警功能;对于异常数据不予自动修复,并限制其发布,保证原始数据的唯一性 和真实性。4. 2. 2 数据计算、分析根据应用功能需求,可通过配置或公式编写,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 包括但不限于: a)按区域、行业、线路、自定义群组、单客户等类别,按日、月、季、年或自定义时间段,进行负荷、电能量的分类统计分析。 电能质量数据统计分析,对监测点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谐波等电能质量数据进行越限、合格率等分类统

15、计分析。b)计算线损、母线不平衡、变损等。4. 2. 3 数据存储管理采用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对采集的各类原始数据和应用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为数据中心及其它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按照访问者受信度、数据频度、数据交换量的不同, 对外提供统一的实时或准实时数据服务接口,为其它系统开放有权限的数据共享服务。提供系统级和应用级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4. 2. 4 数据查询系统支持数据综合查询功能,并提供组合条件方式查询相应的数据页面信息。4. 3 定值控制系统通过对终端设置功率定值、电量定值、电费定值以及控制相关参数的配置和下达控制命令,实现系统功率定值控制、电量定值控制和费

16、率定值控制功能。 系统具有点对点控制和点对面控制两种基本方式。(两种方式要做一说明或增加定义)4. 3. 1 功率定值控制功率控制方式包括时段控、厂休控、营业报停控、当前功率下浮控等。系统根据业务需要提供面向采集点对象的控制方式选择,管理并设置终端负荷定值参数、开关控制轮次、控制开始时间、控制结束 时间等控制参数,并通过向终端下发控制投入和控制解除命令,集中管理终端执行功率控制。控制参数 及控制命令下发、开关动作应有操作记录。4. 3. 2 电量定值控制系统根据业务需要提供面向采集点对象的控制方式选择,管理并设置终端月电量定值参数、开关控制轮次等控制参数,并通过向终端下发控制投入和控制解除命令

17、,集中管理终端执行电量控制。控制参 数及控制命令下发、开关动作应有操作记录。4. 3. 3 费率定值控制系统可向终端设置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以及费控控制参数,包括购电单号、预付电费值、报警和跳闸门限值,向终端下发费率定值控制投入或解除命令,终端根据报警和跳闸门限值分别执行告警和跳 闸。控制参数及控制命令下发、开关动作应有操作记录。4. 3. 4 远方控制4. 3. 4. 1 遥控主站可以根据需要向终端或电能表下发遥控跳闸命令,控制用户开关跳闸。主站可以根据需要向终端或电能表下发允许合闸命令,由用户自行闭合开关。遥控跳闸命令包含告警延时时间和限电时间。控 制命令可以按单地址或组地址进行操作,所有

18、操作应有操作记录。4. 3. 4. 2 保电主站可以向终端下发保电投入命令,保证终端的被控开关在任何情况下不执行任何跳闸命令。保电解除命令可以使终端恢复正常受控状态。. 4. 3. 4. 3 剔除主站可以向终端下发剔除投入命令,使终端处于剔除状态,此时终端对任何广播命令和组地址命令(除对时命令外)均不响应。剔除解除命令使终端解除剔除状态,返回正常状态。4. 4 综合应用4. 4. 1 自动抄表管理根据采集任务的要求,自动采集系统内电力用户电能表的数据,获得电费结算所需的用电计量数据和其它信息。4. 4. 2 费控管理费控管理需要由主站、终端、电能表多个环节协调执行,实现费控控制方式也有主站实施

19、费控、终端实施费控、电能表实施费控三种形式。 a)主站实施费控 根据用户的缴费信息和定时采集的用户电能表数据,计算剩余电费,当剩余电费等于或低于报警门限值时,通过采集系统主站或其它方式发催费告警通知,通知用户及时缴费。当剩余电费等于或低于跳 闸门限值时,通过采集系统主站下发跳闸控制命令,切断供电。用户缴费成功后,可通过主站发送允许 合闸命令,允许合闸。b)采集终端实施费控 根据用户的缴费费信息,主站将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以及费控参数包括购电单号、预付电费值、报警和跳闸门限值等参数下发终端并进行存储。当需要对用户进行控制时,向终端下发费控投入命令, 终端定时采集用户电能表数据,计算剩余电费,终端

20、根据报警和跳闸门限值分别执行告警和跳闸。用户 缴费成功后,可通过主站发送允许合闸命令,允许合闸。c)电能表实施费控 根据用户的缴费费信息,主站将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以及费控参数包括购电单号、预付电费值、报警和跳闸门限值等参数下发电能表并进行存储。当需要对用户进行控制时,向电能表下发费控投入命 令,电能表实时计算剩余电费,电能表根据报警和跳闸门限值分别执行告警和跳闸。用户缴费成功后, 可通过主站发送允许合闸命令,允许合闸。4. 4. 3 有序用电管理根据有序用电方案管理或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编制限电控制方案,对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有序控制,并可对重要用户采取保电措施,可采取功率定值控制和远方控制

21、两种方式。执行方案确定参与限 电的采集点并编制群组,确定各采集点的控制方式,负荷定值参数、开关控制轮次、控制开始时间、控 制结束时间等控制参数。控制参数批量下发给参与限电的所有采集点的相应终端。通过向各终端下发控 制投入和控制解除命令,终端执行并有相应控制参数和控制命令的操作记录。4. 4. 4 用电情况统计分析4. 4. 4. 1 综合用电分析 a)负荷分析 按区域、行业、线路、电压等级、自定义群组、用户、变压器容量等类别对象,以组合的方式对一定时段内的负荷进行分析,统计负荷的最大值及发生时间、最小值及发生时间,负荷曲线趋势,并可进 行同期比较,以便及时了解系统负荷的变化情况。b)负荷率分析

22、 按区域、行业、线路、电压等级、自定义群组等统计分析各时间段内的负荷率,并可进行趋势分析。 c)电能量分析 按区域、行业、线路、电压等级、自定义群组、用户等类别,以日、月、季、年或时间段等时间维度对系统所采集的电能量进行组合分析,包括统计电能量查询、电能量同比环比分析、电能量峰谷分析、 电能量突变分析、用户用电趋势分析和用电高峰时段分析、排名等。d)三相平衡度分析 通过分析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或者台区下所属用户按相线电能量统计数据,确定三相平衡度,进而适当调整用户相线分布,为优化配电管理奠定基础。4. 4. 4. 2 负荷预测支持分析地区、行业、用户等历史负荷、电能量数据,找出负荷变化规律,为负

23、荷预测提供支持。4. 4. 5 异常用电分析4. 4. 5. 1 计量及用电异常监测对采集数据进行比对、统计分析,发现用电异常。如同一计量点不同采集方式的采集数据比对或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对,发现功率超差、电能量超差、负荷超容量等用电异常,记录异常信息。 对现场设备运行工况进行监测,发现用电异常。如计量柜门、TA/TV 回路、表计状态等,发现异常,记录异常信息。 用采集到的历史数据分析用电规律,与当前用电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分析异常,记录异常信息。 发现异常后,启动异常处理流程,将异常信息通过接口传送到相关职能部门。4. 4. 5. 2 重点用户监测对重点用户提供用电情况跟踪、查询和分析功能。

24、可按行业、容量、电压等级、电价类别等分类组合定义,查询重点用户或用户群的信息。查询信息包括历史和实时负荷曲线、电能量曲线、电能质量数 据、工况数据以及异常事件信息等。4. 4. 5. 3 事件处理和查询 根据系统应用要求,主站将终端记录的告警事件设置为重要事件和一般事件。 对于不支持主动上报的终端,主站接收到来自终端的请求访问要求后,立即启动事件查询模块,召测终端发生的事件,并立即对召测事件进行处理。对于支持主动上报的终端,主站收到终端主动上报的 重要事件,应立即对上报事件进行处理。主站可以定期查询终端的一般事件或重要事件记录,并能存储和打印相关报表。4. 4. 6 电能质量数据统计4. 4.

25、 6. 1 电压越限统计对电压监测点的电压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分类分析,分类统计电压监测点的电压合格率、电压不平衡度等。4. 4. 6. 2 功率因数越限统计按照不同用户的负荷特点,对用户设定相应的功率因数分段定值,对功率因数进行考核统计分析;记录用户指定时间段内的功率因数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变化范围;超标用户分析统计、异常记录等。4. 4. 6. 3 谐波数据统计按设置的电压、电流谐波限值对监测点的电压谐波、电流谐波进行分析,记录分相 219 次谐波电压含有率及总畸变率日最大值及发生时间,统计分相谐波越限数据。4. 4. 7 线损、变损分析根据各供电点和受电点的有功和无功的正/反向电能量数据以及供

26、电网络拓扑数据,按电压等级、分区域、分线、分台区进行线损的统计、计算、分析。可按日、月固定周期或指定时间段统计分析线损。 主站应能人工编辑和自动生成线损计算统计模型。变损分析,是指将计算出的电能量信息作为原始数据,将原始数据注入到指定的变损计算模型中, 生成对应计量点各变压器的损耗率信息。变损计算模型可以通过当前的电网结构自动生成,也支持对于 个别特殊变压器进行特例配置。4. 4. 8 增值服务系统采用一定安全措施后,可以实现以下增值服务功能:系统具备通过 WEB 进行综合查询功能,满足业务需求。能够按照设定的操作权限,提供不同的数 据页面信息及不同的数据查询范围。WEB 信息发布,包括原始电

27、能量数据、加工数据、参数数据、基于统计分析生成的各种电能量、 线损分析、电能质量分析报表、统计图形(曲线、棒图、饼图)网页等。系统应提供数据给相关支持系统,实现通过手机短信、语音提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用户发布用电信息、缴费通知、停电通知、恢复供电等相关信息,实现短信提醒、信息发布等功能。可支持网上售电服 务,通过银电联网,费控费数据与系统进行实时交换。可以提供相关信息网上发布、分布式能源的监控、 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扩展功能。4. 5 运行维护管理4. 5. 1 系统对时 系统具有与标准时钟对时的功能,并支持从其它系统获取标准时间。 主站可以对系统内全部终端进行广播对时或批量对时,也可以对单

28、个终端进行对时。 主站可以对时钟误差5min 的电能表进行远程校时。4. 5. 2 权限和密码管理对系统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可进行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三部分的用户密码设置和权限分配。并可根据业务需要,按照业务的涉及内容进行密码限制。 登录系统的所有操作员都要经过授权,进行身份和权限认证,根据授权权限使用规定的系统功能和操作范围。4. 5. 3 采集终端管理终端管理主要对终端运行相关的采集点和终端档案参数、配置参数、运行参数、运行状态等进行管理。主站可以对终端进行远程配置和参数设置,支持新上线终端自动上报的配置信息。 主站可以向终端下发复位命令,使终端自动复位。4. 5. 4 档案管理主

29、要对维护系统运行必须的电网结构、用户、采集点、设备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系统可实现从营销和其它系统进行相关档案的实时同步和批量导入及管理,以保持档案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4. 5. 5 通信和路由管理对系统使用的通信设备、中继路由参数等进行配置和管理。对系统使用的公网信道进行流量管理。4. 5. 6 运行状况管理 运行状况管理包括主站、终端、专用中继站运行状况监测和操作监测: a)主站运行工况监测实时显示通信前置机、应用服务器以及通信设备等的运行工况;检测报文合法性、统计每个通信端 口及终端的通讯成功率;b)终端运行工况监测 终端运行状态统计(包括各类终端的台数,投运台数)、终端数据采集情况(包括

30、电能表数据采集)、通信情况的分析和统计; c)专用中继站运行监测 实时显示中继站的运行状态,工作环境参数; d)操作监测通过权限统一认证机制,确认操作人员情况,所在进程及程序、操作权限等内容。 系统自动记录重要操作(包括参数下发、控制下发、增删终端、增删电能表等)的当前操作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结果等信息,并在值班日志内自动显示。4. 5. 7 维护及故障记录自动检测主站、终端以及通信信道等运行情况,记录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现象等信息,生成故障通知单,提示标准的故障处理流程及方案,并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 统计主站和终端的月/年可用率,对各类终端进行分类故障统计。 对电能表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

31、测,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并告警。4. 5. 8 报表管理系统提供专用和通用的制表功能。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线建立和修改报表格式。 应根据不同需求,对各类数据选择各种数据分类方式(如按地区、行业、变电站、线路、不同电压等级等)和不同时间间隔组合成各种报表并支持导出、打印等功能。4. 5. 9 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防护应符合 Q/GDW 3772009 的相关要求。对于采用 GPRS/CDMA 无线公网接入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防护,对接入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隔离措施。对于采用 230MHz 无线专网接入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防护,应采取身份认证、报文加密、消息摘要、时间戳技术等措施。 采集终端应包含具备对称算法和非对称

32、算法的安全芯片,采用完善的安全设计、安全性能检测、认证与加密措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应符合 Q/GDW 3652009 的安全认证要求。4. 6 系统接口通过统一的接口规范和接口技术,实现与营销管理业务应用系统连接,接收采集任务、控制任务及装拆任务等信息,为抄表管理、有序用电管理、电费收缴、用电检查管理等营销业务提供数据支持和后 台保障。系统还可与其它业务应用系统连接,实现数据共享。5 系统技术指标5. 1 系统可靠性系统(或设备)可靠性是指系统(或设备)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段内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一般用“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的小时数表示。系统可靠性 MTBF

33、 用于考核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 它取决于系统设备和软件的可靠性以及系统结构。MTBF = T (t )r(1)式中:T(t) 系统工作时间(从开始正常运行到考核结束时系统正常运行的累积间隔时间),h;r 考核时间内故障数,次。 为易于验证,仅规定电能信息采集终端的 MTBF,MTBF2104h。5. 2 系统可用性系统可用性 A 可由下列公式计算:系统工作时间A =(2)(系统工作时间系统不工作时间)不工作时间包括故障检修和预防性检修的时间和。 系统可用性以运行和检修记录提供的统计资料为依据进行计算。记录所覆盖的时限应不少于 6 个月,并应从第一次故障消失并恢复工作时起算。一般统计年可用率,并

34、按主站年可用率和终端年可用率分别 统计,如下式计算:主站年可率 = 主站设备工作时间(h) 100%全年日历时间(h)终端年可用率 = 全年日历小时数(h) 终端数 每台终端故障及停用小时数(h) 100 全年日历小时数(h) 终端数主站的年可用率应不小于 99.9,终端的年可用率应不小于 99.5%。5. 3 数据完整性(3)(4)数据完整性是指在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信息内容的不变性。它与有错报文残留概率(残留差错率)有 关,包括有错报文残留概率和未发现的报文丢失概率。数据完整性分级规定有错报文残留率的上限值, 它取决于由信源到信宿的整个传输信道上的比特差错率。GB/T 174631998 给出

35、了数据完整性分级和在 比特差错率 P=104 的条件下的残留差错率 R,见 表 2。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属于循环更新系统,错误信 息易于发现和纠正,可选择级别 I1,而遥控命令可选择级别 I3。提高数据完整性的措施有:传输信号质量的监视;采用高冗余度的传输编码(检错、纠错编码);功能很强的差错捡出设备;控制命令采用选择和执行的命令步骤;同一信息的重复传输等。表 2 数据完整性分级数据完整性级别残留差错率R未检出差错的平均时间 aTI11061dI2101026aI31014260 000aa R 和 T 计算的条件是传输 100bit 的报文块,传输速率 1200bit/s,信道比特差错率 p10

36、-4。5. 4 响应时间5. 4. 1 信息传输响应时间响应时间一般指系统从发送站发送信息(或命令)到接收站最终信息显示或命令执行完毕所需的时间。它是信息采集时间、信息传递时间、发送站处理时间和接收站处理时间的总和。各种类型信息的响 应时间要求:a)遥控操作响应时间5s; b)重要信息(如重要状态信息及总功率和电能量)巡检时间15min; c)常规数据召测和设置响应时间(指主站发送召测命令到主站显示数据的时间) 15s; d)历史数据召测响应时间(指主站发送召测命令到主站显示数据的时间)30s; e)用户事件响应时间30min。5. 4. 2 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 a)常规数据查询响应时间5s;

37、 b)模糊查询响应时间15s。5. 5 数据采集成功率5. 5. 1 一次数据采集成功率一次数据采集成功率指在特定时刻对系统内指定数据采集点集合(如不同类型用户)的特定数据(如总功率和电能量)一次采集的成功率。次数据采集成功率 =5. 5. 2 周期数据采集成功率一次采集成功的数据总数 应采集的数据总数100%(5)周期数据采集成功率指在指定时间段内(如 1d)按系统日常运行设定的周期采集系统内数据采集点数据的采集成功率。周期数据采集成功率 = 1d内采集成功的数据总数 100%1d内应采集的数据总数(6)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可作为系统数据传输稳定性考核指标,数据采集成功率可根据不同终端和数据

38、类型分类统计。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可综合系统规模、通信信道类型分成表 3 所列等级。表 3 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分级数据采集成功率等级一次采集成功率周期采集成功率C199%100%C297%99.5%C395%99%C490%98%附录A(资料性附录) 用电信息采集数据模型序 号数据项数据 标识主站抄读终端数据项终端生成数据最小间隔数据源ABCDEFABCDEF一实时和当前数据1当前总加有功功 率1 类数据F17111脉冲/交采2当前总加无功功 率1 类数据F18111脉冲/交采3当日总加有功电 能量(总、各费率)1 类数据F191515终端4当日总加无功电 能量1 类数据F201515终端5当月

39、总加有功电 能量(总、各费率)1 类数据F211515终端6当月总加无功电 能量1 类数据F221515终端7终端当前剩余电 量(费)1 类数据F2311终端8实时三相电压、 电流1 类数据F25111交采9实时三相总及分 相有功功率1 类数据F25111交采10实时三相总及分 相无功功率1 类数据F25111交采11实时功率因数1 类数据F25111交采12当月有功最大需 量及发生时间1 类数据F35151515电能表13当前电压、电流 相位角1 类数据F49111交采14当前正向有功电 能示值(总、各费 率)1 类数据F33151515电能表15当前正向无功电 能示值1 类数据F33151515电能表16当前反向有功电 能示值(总、各费 率)1 类数据F34151515电能表17当前反向无功电 能示值1 类数据F34151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