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_第1页
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_第2页
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摘要:目的对颜面部各种病变组织切除后形成的软组织缺 损,探索一种更为满意的修复方法。方法在缺损区的邻近设计并制 作一斜S形皮瓣,以皮下组织为蒂,斜形方向移位修复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 结果临床应用46例,无术后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修复区平整,不改变外 形,瘢痕几乎不显。结论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 直径在2cm以内)是一种值得选用的方法。关键词:皮下组织蒂;皮瓣;面部;组织缺损中分类号:R628文献

2、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526(2000)04-0188-02 Use of oblique sigmoid subcutis pedicle flap in the reparation of 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sGao Feng-shan, Dai Sai-min, Lu Jin-li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 y,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Wuxi 21406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seek a better raparable meth

3、od for 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 after excision of various facial lesion. MethodsAn oblique sigmoid skin flap with a subcutis pedicle was desi gned and made adjacent to the defect area. This flap was then slid in an oblique direction to cover the d efect. Results46 cases were reported, no postoperat

4、ive c omplication occured in the group in 312 months' fllow-up. The operated area exhibited very natu ral features with just a mild scar and a natural contour. ConclusionThe oblique sigmoid subutis pedicle skin flap is an ideal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of facial soft tissue defect(the diameter

5、of lesio n2.0cm).Key Words:Subcutis pedicle, Flap, Facial region, Tissue d efect自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我们应用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共46例, 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1.1手术设计常规切除病变组织后,对形成的圆形或椭圆 形缺损,根据局部的解剖特点及皮纹方向,选择邻近较宽松的皮肤作为斜S形皮瓣制作区。 向选定区域作一圆的切线,再经圆心画与切线平行的直线,在此直线即圆的直径两顶端各设 计一个高约23cm的等腰三角形,其两条边与相交圆周线呈反弧形。自切点经缺损边缘至三 角形反弧

6、线、再反向切线画S形曲线,其高度约等于缺损直径的1.52倍。最后在切线外侧 再画一条弧线,使其成为斜S形皮瓣。此皮瓣的宽度在切线内约占3/5,切线外约占2/5(1) 。1.2手术操作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画线切开皮肤及皮下 组织,斜S形皮瓣以皮下组织为蒂,其缺损区远端的皮下可于深筋膜浅层钝性分离,在直视 下注意保护穿支血管。如充分剥离后修复缺损仍有困难,必要时可在相对安全区切开一侧的 深筋膜松解,直至皮瓣移位覆盖创面无明显张力。切除两个小三角皮瓣,缺损区边缘皮下稍 作分离后,将斜S形皮瓣与其周边分层缝合,供瓣区拉拢闭合(23)。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31例。年龄1988岁,平均

7、 40岁。病变部位:额部3例,鼻背、鼻翼部8例,颧部12例,面颊部10例,面部近鼻翼沟4例 ,鼻唇沟或上唇5例,下颌部3例,下颌缘1例。病变性质:皮肤色素痣18例,基底细胞乳头 状瘤7例,鳞状细胞癌5例,基底细胞癌3例,角化棘皮瘤4例,脂溢性角化病4例,皮肤血管 瘤2例,创伤性瘢痕2例,皮脂腺增生1例。缺损大小:最小1.0cm×0.8cm,最大4.6cm×4.5c m,术后除1例皮瓣尖端愈合稍差,近期略显瘢痕外,其余伤口均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312个月,局部病变无复发,外观平整,色泽一致,瘢痕几乎不显。2.2典型病例男,25岁。左上唇外侧皮肤色素痣。切除病变后形成2

8、.2cm×1.5cm的软组织缺损。于患侧鼻 唇三角区设计并制作斜S形皮下组织1斜S形皮瓣设计 2切开分离皮瓣3皮瓣移位缝合 术后1色素痣术前 2色素痣术后蒂皮瓣移位修复。术后伤口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 。局部平整,口角无牵拉变形(45)。3讨论颜面部是体表良、恶性肿瘤等的好发部位。由于它外露,并影响人们的美容,所以患者常要 求即要治病,又要不遗留明显的瘢痕。加之面部具有精细的解剖结构等特点,因此对该部 位的病变组织切除后形成的软组织缺损,不少学者在致力于探索一种既简便安全,不留瘢痕 ,色泽一致,又不改变外形的修复方法。颜面部的软组织缺损,以往通常是采用不同形式的局部皮瓣来修复12。近年

9、 来亦有应用岛状皮瓣修复的报道3。因临床上常见为近似圆形的缺损,在实践中 体会到应用三角形皮下组织皮瓣或菱形皮瓣修复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皮瓣的直线边缘与缺 损区的弧形边缘对合不齐且不严密,菱形皮瓣旋转后蒂部易出现“猫耳”隆起等,这样均是 导致术后修复区瘢痕显现的因素。Spira等4曾报道应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软 组织缺损,其中较为理想的是在缺损区的一侧或两侧按皮纹方向制作12个等腰三角形的皮 下蒂皮瓣,然后推进覆盖缺损,但也发现术后常出现一条不自然的隆起或凹陷是其不足。Ic hiro等5于1993年报道一种新型的斜S形岛状皮瓣,用于修复面部小的良性肿瘤 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克服了上述不足,并取

10、得了几乎完善的术后效果。我们借鉴Ichiro的设计原理,对颜面部病变组织切除后留下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缺损,应 用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予以修复,并将其修复缺损的直径扩大到23cm,其中1例缺损直径 达4.5cm,术后亦未见皮瓣坏死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临床46例观察,我们体会运用此 种皮瓣有下列优点:设计灵活,不受蒂部位置限制,无需循主要血管的走行方向;切除 的组织量较少,可充分利用邻近的正常组织;术后修复区愈合平整,不改变局部的外形, 色泽一致,瘢痕几乎不显;皮瓣血供丰富,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对鼻、唇周围解剖结 构精细的部位尤其适用。但也存在设计及操作稍复杂,技术不易掌握,术前对皮瓣的移动

11、度 不易判断等缺点,这些均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病例及经验的积累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用斜S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直径在2cm以内为宜)是一种值 得选用的方法。作者简介:高凤山(1958-),男,安徽太和县人,主治医师作者单位:高凤山(苏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整形外科,江苏无锡214062)戴赛民(苏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整形外科,江苏无锡214062)吕金陵(苏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整形外科,江苏无锡214062)参考文献:1鲁开化, 艾玉峰主编. 临床美容整形外科学M. 北京: 世界书出版 公司, 1998, 141146.2吕金陵, 杨云霞, 高凤山, 等. 应用菱形皮瓣修复体表软组织缺损J. 中华医 学美容杂志, 1998, 4: 179.3熊明根, 司徒朴, 陈伯华, 等. 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 10: 273.4Spira M, Gerow FJ, Hardy SB. Subcutaneous pedicle flap on the faceJ. Br J Plast Surg, 19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