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_难经_针灸学术思想探析_第1页
扁鹊_难经_针灸学术思想探析_第2页
扁鹊_难经_针灸学术思想探析_第3页
扁鹊_难经_针灸学术思想探析_第4页
扁鹊_难经_针灸学术思想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9卷第4期扁鹊是秦越人的尊称,先秦时期著名医家,史记专为其列传。关于其具体的生活时期,主要有三种观点:春秋早期1、春秋末期2-4和战国中后期5-7。关于扁鹊的里籍,认识不一:宋长贵、邵冠勇8-9认为扁鹊是齐国卢人,即今之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郭世余10、曹东义11认为是今河北省任丘市郑州镇药王祖业庄人;郎需才12认为扁鹊可能是齐国海边人,也可能是今沧州一带人。笔者认为,由于古代对里籍的管理很模糊,加之文献记载不精确,才造成了诸家的争议。扁鹊极可能是山东、河北一带人,齐国经济相对发达,其早年生活、学医、行医均在此两地,后游历天下,足迹遍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山

2、西、陕西等地。扁鹊曾在山东行医是不争的事实,故可称其为齐鲁医家。对难经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也众说纷纭,但认为秦越人比较接近或符合历史事实,即使不是秦越人本人所写,也一定是其学术继承者、虔诚的信徒记其师说而成13。扁鹊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对中医学,尤其是脉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现据相关资料,对扁鹊及其难经的针灸学术思想略述如下。1提出十二经脉主病的气血先后病说灵枢·经脉的病候分为“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然未言明其内涵。难经率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著名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理论。难经·二十二难云:“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

3、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即“是动病”指气病,“所生病”指血病,这是在气血理论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内外病因侵袭人体的经脉,首先会致“气留而不行”,即形成“是动病”。因气为血之帅,血行依赖气的推动,气病必及于血,故二十二难曰:“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从而形成“所生病”。2对奇经八脉的阐释2.1解释奇经八脉的命名奇经八脉的命名主要反映的是各经的功能特点。难经会通云:“任之为言,妊也,统诸阴脉行于腹里,为人生养之本也。”任脉之名突出了任脉具有任养胞胎的功

4、能。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督即察看、督促之意,强调了督脉对人体诸阳经的总督、统领作用。难经·二十收稿日期2015-03-14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课题(编号:J14WC55作者简介张永臣(1968-,男,江苏省丰县人,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学文献和临床应用研究。电话:188*,邮箱:zhangyc58 。·齐鲁针灸医家·编者按:齐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稷下学宫、黄老之学等文化的影响下,独具特色的“齐派医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针灸是“齐派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5、,其中代表人物如春秋战国之扁鹊、汉代之淳于意、晋代之王叔和、南朝之徐叔响、金元之马丹阳、明代之翟良、清代之岳含珍和近现代的杜德五、张善忱等,他们或在山东出生、行医,或师从山东医家,在全国乃至海外均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为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弘扬齐鲁针灸学术,本刊自本期开始开设“齐鲁针灸医家”栏目,选取历代在齐鲁行医且在针灸临床和学术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医家,探析其生平事迹、医学著作、学术思想(特点、临床经验和对后世的影响,旨在为针灸学派研究、学术探讨和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扁鹊难经针灸学术思想探析张永臣1,贾红玲2,韩涛1,汤继芹1(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

6、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摘要就扁鹊著作难经中针灸的学术特点从十二经脉主病的气血先后病说、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贡献、难经针法、难经论特定穴、难经腧穴配伍方法五方面进行总结。关键词医家;扁鹊;难经;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2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1504-0344-04第39卷第4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39,No.42015年7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ul.20153442015年7月第39卷第4期八难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是奇经中分布最广的一条经脉

7、,并足少阴、阳明之脉,渗三阴、灌诸阳,联络于任、督二脉,故有“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病候也表现出“逆气”之状。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难经会通曰:“带之为言束也。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带脉之名指其具有约束纵行经脉的作用。难经·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跷脉之名反映了跷脉与下肢运动有关。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维者,维持之义,此脉为诸脉之纲维,故曰维脉。维脉之名说明其在人身主要行使对阳经和阴经的连络、调节作用。2.2梳理奇经八脉循

8、行及与奇恒之府的关系奇经中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分别有两条,任、督、冲、带都仅有一条。据难经·二十八难所述,奇经八脉中除带脉是环腰而行外,其他都是从下向上纵行,但在循行中也有并行、交会、交叉的联系。不仅奇经间有沟通,其与正经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督脉、阳维、阳跷脉与人体的阳经相连;任脉、阴维、阴跷脉与人体的阴经相连;冲脉与阴经、阳经皆有联络;带脉环行于腰部,与多条阴经、阳经交叉。在脉气上,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故而有八脉交会穴。奇经和正经通过这些交叉、交会形成了一个复杂、有序而周密的经络体系。奇经八脉间无表里关系,与五脏六腑的联系也多是借助分支或他经的交会而实现。任、督、冲三脉皆

9、起于胞中,即“一源而三歧”。督脉“并于脊里”“入属于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渗贯气血,与脉相联;带脉“起于季胁”,与胆经绕腰一周。可见奇经八脉与女子胞、脑、髓、骨、脉、胆等奇恒之府联系密切。2.3阐述奇经八脉的蓄溢、调节功能难经·二十八难曰:“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人体十二经气血满溢时则会归藏于奇经之中,犹如降水较多时水流就会循沟渠储藏至湖泊中一样。同样,当人身需要气血时,奇经八脉就会将所存气血外输于十二经脉而充养周身。奇经八脉在蓄储、外泄中对十二经气血进行调节,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难经

10、此番论述颇为经典,后世常加以引用。2.4总结奇经八脉的病证特点内经对奇经八脉的病证论述较为简约,难经则更加全面而具体。如难经·二十八难曰:“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当邪中督脉时,常因经气阻滞脊柱、头面或筋脉肢体,表现出头痛、神昏、项强、腰脊强直疼痛、俯仰辗转困难等症,久病精气亏虚会出现脑髓亏虚、头晕目眩、腰脊酸软等症状。难经·二十九难曰:“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难经经释说:“结,坚结凝滞也。任脉起胞门行腹,故为内结。”任脉病证主要涉及胸部、腹部、泌尿生殖、咽喉等处,病候主要有疝气、带下、瘕聚、月经不调、不孕不育、产后疾病、睾丸肿痛、咽喉疼痛、肺部疾病、

11、胃脘痛、肛肠病证、虚损等。难经·二十九难云:“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受邪后常致经气厥逆上冲,出现腹部胀满、拘急疼痛、气机向上攻冲等病证。后世医家在难经的基础上对冲脉的病候又不断补充、完善。圣济总录·虚劳里急曰:“虚劳之人,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其证腹里拘急,脐上至心下引痛,不能食,身寒而栗也。”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痛溶溶,若坐水中。”带脉经气不利时会出现腹部胀满、腰部疼痛的症状。脉经·平奇经八脉病曰:“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跷脉失常后会出现肌肉筋脉

12、痉挛拘急,或弛缓痿废的病证。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维脉失常会出现寒热、心痛、神疲肢倦、抑郁、目眩、全身酸楚疼痛、胸腹疼痛等病证。3针法3.1强调左手(押手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输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又云:“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至,乃出针。”可知:左手进针前可以起到探明穴位、取准穴位、便于进针、减少穴位疼痛或不适感的作用,进针后可以起到候气、催气的作用,得

13、气后利于补泻手法的操作,出针后可以按压针孔实施补泻或避免穴位出血。3.2强调针刺深浅要适应四时季节难经·七十难认为,针刺的深浅需顺应四时阴阳的升降变化,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并提出“春夏必致一阴”(即针由深出浅和“秋冬必致一阳”(即针由浅入深的针刺方法。原文曰:“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故当深取之。”又进一步指出:“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持一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张永臣:扁鹊难经针灸学术思想探析3452015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9卷第4期3.3阐发迎随补泻法难经&#

14、183;七十二难曰:“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这是根据营卫气血、表里阴阳理论对迎随含义的阐述。迎,指的是泻,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而刺;随,指的是补,顺着经脉循行方向而刺。后世发展为经脉逆顺补泻法。3.4强调营卫补泻法难经·七十六难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营卫通行,此其要也。”具体论述了从卫和营取气的方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说明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为补;摇动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阴气外出为泻。补法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即从卫分引气深入以纳之;泻法从营分散气,由

15、深向浅抽提,是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后世发展为提插补泻法。难经重视营卫,根据营卫的分布,而决定针刺深浅。如难经·七十一难曰:“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这既阐明了根据营卫分布决定针刺深浅,同时也说明针刺深浅之时的具体操作手法。它进一步阐发了素问·齐刺论“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的观点,对于临床的具体应用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4特定穴4.1阐明俞募穴治病机制俞募穴是脏腑经气聚结、转输的枢纽,难经·六十七难指出:“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16、。”滑伯仁也认识到了脏腑腹背经气的联系,其难经本义·卷下云:“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理论揭示了脏腑俞募在生理上经气可以由阴行阳,由阳行阴,阴阳互通,维持相对平衡;在病理上五脏疾病可出行于阳分,六腑疾病可入行于阴分;在治疗上阴病可以针刺在阳的背俞穴,阳病可以针刺在阴的募穴。据此意旨,得出脏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取穴方法,丰富了俞募穴理论。王叔和受难经启发,在脉经卷三、卷六列举了背俞穴与腹募穴同时配用的处方。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云:“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也是此意。4.2完善原穴理论灵枢·

17、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篇中就载述了十一条经脉原穴的名称和位置,但缺手少阴心经原穴的名称及位置。在难经·六十六难中,所载“心之原”还是“出于大陵”,另增“少阴之原出兑骨”,原穴由灵枢·本输篇的十一穴发展到十二穴,兑骨即掌后锐骨,神门穴在此。难经·六十六难解释了五脏“以输为原”的道理,曰:“十二经皆以输为原者,何也?然:五脏输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输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难经·六十二难云:“腑者,

18、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腧,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说明了五脏“以输代原”,六腑经脉专设原穴的道理,腑独有六,乃因六腑属阳,三焦之气常运行在阳经之间,因而六腑设有原穴。4.3首次提出八会穴概念难经·四十五难云:“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当八种脏器组织出现病变时,均可反映到相应的会穴,因此可以通过望诊、切诊八会穴协助诊断疾病,并应用八会穴治疗相关的脏腑组织疾病。八会穴还用于主治热病,即四十五难所云:“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19、。”难经经释云:“热病在内,则邪气已深,不可浅治,故必从其气所会聚之处攻取其邪,乃能已疾也。”4.4指出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和主治灵枢·本输仅指出肺出于少商,为井木;膀胱出于至阴,为井金。难经·六十四难补全了十二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并加以概括,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为何是“阴井木,阳井金”?难经·六十四难解释曰:“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五输穴主治病证的系统阐述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20、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这是根据五输穴五行配属,结合脏腑生理、病理总结出的,它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特点。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注释,如难经本义曰:“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心火病也。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从经文中可以看出,难经把五输穴的主治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联系在一起。5腧穴配伍方法3462015年7月第39卷第4期5.1补母泻子法根据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理论,难经·六十四难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母穴”和一“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难经&

21、#183;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即“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输,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这是“本经补母泻子法”。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泻肾经合(水穴阴谷,这是“子母经补母泻子法”。此外,还有“同名经补母泻子法”,即某经有病,可取与之同名的经脉腧穴来治疗。如心阴不足所致心悸、失眠,取同为少阴之肾经穴,心属火,木为火之母,取肾经属木穴涌泉可补之以补心阴;足厥阴肝经之实证,取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肝属

22、木,火为木之子,取心包经火穴劳宫可泻之以泻肝火。5.2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生克制约规律而制定,实际上是取用五输穴的方法。这是治疗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不是泻火补土,而是泻火补水。难经·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得平木也。”泻南补北法可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5.3刺井泻荥法井穴位处指(趾端,肌肉浅薄,难以实施补泻手法,故难经提出了刺井泻荥法,即当取井穴施

23、泻法时,可以取荥穴代替,主要适用于慢性病的实证。如难经·七十三难曰:“诸井者,骨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当刺井者,以荥泻之。”这实际是一种取穴的方法,即须泻井时,采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荥穴以泻之。难经经释云:“诸井皆在手足指末上,故云肌肉浅薄。气藏于肌肉之内,肌肉少,则气亦微。不足使,谓补泻不能相应也。”难经中未言及补井之法,明代汪机针灸问对曰:“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的又一种用法。如取肺经的井穴少商施泻法时,可以取荥穴鱼际代之;取肺经的井穴少商施补法时,可以取合穴尺泽代之。5.4四季五脏五输配穴法难经根据五脏应四季阴阳,以及五脏与五输的五行相属关系,提出了四季五脏五输配穴法。如难经·七十四难论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这实质上是根据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性选穴法。综上,难经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针灸学内容,在阐述经脉、络脉、奇经八脉、俞穴、募穴、八会穴、五输穴以及补泻针法、得气、主治病证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内经虽然已有奇经八脉的相关论述,但内容多散见于各篇,未成体系,且各篇论述内容之间常有不同,未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