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根源_第1页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根源_第2页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根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根源    【摘要】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独具特色,是徽文化的瑰宝。而关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更是众多文化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应当关注的问题。本篇论文开篇即论述了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特点及价值。同时,在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基础上,列举了现有的保护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且又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能够给予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使徽州文化能够在现代化发展下更好更完整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徽州;口头和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K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71-02 一、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条件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须要先大概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

3、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一)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可以说,一切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精神文明,即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而徽州文化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风尚习俗以及民间仪式、节庆、竞技活动;各种地方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以及服饰制作工艺;各种明见文学、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漆器、剪纸、年画等等。 (二)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地域性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因为它具有宗族文化和儒商文化的

4、地域特色。时至今日,在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仍能领略这种遗风余韵。 2.多样性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遗存丰富、形态多样的特征,具有文化“活化石”的价值,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分布广泛,题材多样;民间音乐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曲唱腔古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祭祀、节庆也联系甚密;传统工艺源于生活,反映了徽州民间审美情趣与文人审美情趣的结合;乡风民俗亲切淳朴,自发形成,显示了徽州民间的传统生活方式。 3.整体性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独特而集中。 4.标本性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5、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具有汉民族文化的“标本”价值。在各种文化遗存的背后,儒家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谓“千年之冢,不动一柸,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清赵吉士)儒家思想观念通过宗族传递到民间,进而渗透到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之中,使得徽州文化拥有了汉民族文化的“标本”价值。 5.时代性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可供继承和吸收的精神资源,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古徽州的大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不仅能够让人重温历史,而且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能够在发挥民族凝聚力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 二、徼

6、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保持其原生态,保持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为前提的。有些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一)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目前针对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式,可以归纳为具有抢救性、扶持性、生产性、整体性等特点。根据资料显示,现有的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种方式: 1.整体保护 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整体保护。 2.活态保护 将非物质文化融入生活,使文化以原生态的面目存留于世。比如:结合岁时节日等民俗活动进行保护;通过特色节庆进行保护;对非物

7、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3.整理保护 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本着“原汁原味”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建立档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知识体系化,妥善收藏,以供陈列展示和学术严究。 (二)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效及意义 徽州非遗保护工作最大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就是徽州记忆的问世。书中有对各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传承区域、传承现状等的介绍。为历史、哲学、民俗、语言、社会、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 同时,文化部2008年1月8日在安徽黄山市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8、实验区”授牌,这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总之,现阶段的非遗保护工作,使我们建立起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局观,完善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树立了整体保护观念,加强了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 三、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究竟谁是传承人,评选标准亟待统一 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核心与纽带,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传承技艺的条件十分艰辛,许多老艺人已失去传艺的可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徽州非遗的保护工作虽然也已认识到此间的重要性,但是情况

9、并不乐观。最大的问题就是,究竟谁是传承人? 目前这个问题全国都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细致严格的程序。在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中,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严格细致的机制,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需要有关部门深思之。 (二)保护与开发“两难”困境 目前房地产和旅游开发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另一重要问题。许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的古民居正逐渐消失,随之一起消亡的还有传统民俗与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同时,各种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比比皆是,他们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使许多民俗走形变味。这些过度的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践踏和扭曲,如何掌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也是一项难题。 (

10、三)别让“开发”制造“伪民俗”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已消失,如果强行恢复,最终只能是制造“伪民俗”。目前,一些消失已久的古徽州祭祀活动陆续恢复,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有传统的形式,而缺乏传统的内涵,很容易造成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误解和误读。 (四)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夹缝中生存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被现代化所改变甚至消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很大的反思。 (五)民众才是文化的主体 在目前的徽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增强民众的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个大问题。而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根本。 参考文献: 1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仲谋.徽州文化综览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卞利.徽州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8). 4赵懿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价值兼评徽州记忆N.黄山学院学报. 5吴丽蓉.浅析徽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N.黄山学院学报,2009(8). 6傅谨.新火相传非物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