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_第1页
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_第2页
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         09-10-18 16:28:00     作者:王道友     编辑:studa20【摘要】  :目的探讨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的患者8例,均应用推拿治疗,观察疗效。结果8例患者临床痊愈5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0例,随访3月眩晕皆未复发。结论推拿疗法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眩晕;颈源性;推拿疗法Abstract: Objectiv

2、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e effect of massage on cervical dizziness.Methods8 cases were all treated with massage,observe their cure effect.Results5 cases were clinically cured,1 had marked effect,2 were better,0 had no effect;no were recurred after being followed up for 3m.ConclusionMassage has go

3、od cure effect on cervical dizziness.Key words:dizziness;cervical;massage therapy    颈源性眩晕是因颈椎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其临床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部分病人眩晕症状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以及颈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者可骤发一时性四肢轻瘫,引起轻跌而伴有意识丧失。本病药物治疗疗效常不满意,手术治疗病人不易接受。现将2008年12月所治8例病例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4、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40岁以下1人,其余均为5070岁;病史最长4年,最短5d;诊断为椎动脉型3例,混合型(椎动脉与神经根型)5例;旋颈试验均为阳性;8例均做X光摄片,皆有明显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生理弯曲度变直;部分患者做脑血流图提示脑血流减弱。诊断标准:眩晕为主症,伴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触诊:颈椎横突左右不对称、棘突偏歪、棘突旁压痛、颈椎左右转动活动受限。X线检查:开口位片、侧位片有环齿侧间隙及环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齿状突轴线至枢椎外侧缘之距离不相等或与环椎中轴线不重叠,棘突偏歪,楔形开口,环椎后弓呈仰倾或旋转式移位,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张,椎体后缘不连或中断等。2 治

5、疗方法    患者正坐,两眼平视而微闭,主动放松头颈部肌肉。手法与操作(1)头顶叩击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使患者头部紧贴医者胸前,利于患者头部固定;医者一手固定患者颈部患处,一手施法。用掌根叩击患者百会穴处,用力适中,快慢均匀,使头颈部产生振荡感,注意要使力垂直传导至患处。叩击时必须保持手部关节的柔软,操作要轻而富有弹性(叩击810次)。(2)四指推法: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分别放于患者项部两侧,屈曲指与掌关节,拇指与食、中、无名指螺纹面相对用力,并主动摆动前臂,形成推、拿结合的复式手法,自风池而下至大椎止,往返2030次。(3)一指禅面部推法

6、:用拇指螺纹面推。首先开天门(神庭至印堂)往返810次,然后推整个额部,重点刺激太阳穴。(4)扫散法:医者食、中、无名、小指放于患者耳后吸定,拇指在头维穴处来回扫散约910次。(5)头顶振荡法: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放在患者头顶,收腹提肛,引气于手,轻轻振荡约25min。     09-10-18 16:28:00     作者:王道友     编辑:studa20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显效:

7、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当工作时间长或体位长久处于不利姿势,可有不适感;好转:眩晕症状基本改善,偶尔出现运动性眩晕,疲劳时头颈有不适感;无效: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3.2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疗程均在34d,1次/d。8例患者临床痊愈5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0例,随访3月眩晕皆未复发。4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2岁,就诊于2008年12月10日。阵发性眩晕、头痛2日余。患者颈部不适,视物旋转,恶心、欲吐,伴有上肢麻木无力,有时头身有前倾欲倒之感。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X片显示:C67椎间隙变窄,C5后下角变尖

8、,C6后上、后下角变尖,C7前上角变尖,颈韧带点状钙化。诊断为颈椎病(混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施以上述手法,第一次治疗病人即自诉眩晕症状减轻一半以上,经3次治疗后眩晕即消失,随访3月未复发。5 讨论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颈6至颈1椎体的横突孔上行,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走行于延髓的前外侧,在脑桥延髓交界处,两椎动脉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延伸至中脑,分叉成一对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供应延髓、脑桥、小脑、中脑和间脑等部位血液。脑组织本身只储有少量的葡萄糖和氧,它所需能量全来自血液,故脑组织的血液必须持续不断,如脑血流被阻断,立即产生眩晕,不到10秒意

9、识即可丧失。    祖国医学认为“无风不作眩”,因此“风”是主要病因,而且多因内风而起,常与忧郁恼怒、恣食肥腻、劳伤等因素损伤肝阴,致肝阳亢盛化风形成内风有关,风动而致眩晕;部分患者是由于感受外风而致,外感风寒之邪夹湿夹痰阻塞清空,使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发为眩晕,表现为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重者旋摇不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恶心呕吐。中西医治疗对本病效果不理想,诸多临床报道表明推拿疗法对本病效果良好12,有时甚至有消除疼痛于顷刻之间的功效。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机理在于:充分伸展痉挛的肌组织,缓解痉挛;增加病变软组织的血液供应,以利消除炎症;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消除异常应力,纠正其力线,恢复其静态与动态的平衡3。本手法是从生物力学、生物内能角度设计的,头顶扣击法直接作用于头部,通过力的传导而影响颈项部,其产生的轻微振荡能使颈部、脑部的血管痉挛得到缓解。通过本套手法医者所施动能转化为患者头部肌肉系统和血液系统内能,使内能得到调整,促进肌肉、血管的痉挛缓解,提高了血液流量。【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