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反应动力学_第1页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_第2页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_第3页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_第4页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5.1 气固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5.1-1 固体催化剂的一般情况:1.催化剂的性能要求: 活性适中,温度过高,就会造成“飞温”。2.催化剂的类别: 催化剂一般包括金属(良导体).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半导体) 以及盐类或酸性催化剂等几种类型。 活性组分分布在大表面积,多孔的载体上。 载体:活性炭、硅藻土、分子筛、等。 要有一定的强度。3.催化剂的制法:1) 混合法。2) 浸渍法。3) 沉淀法或共沉淀法。4) 共凝胶法。5) 喷涂法或滚涂法。6) 溶蚀法。7) 热溶法。8) 热解法等。5.1-2 固体催化剂的物理特性:1.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化学键

2、力2.吸附等温线方程式 吸附和脱附达平衡时,吸附量与压力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曲线。1) langmuir吸附假定:1)均匀表面。 2)单分子吸附。3)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 4)吸附机理相同。覆盖度:固体表面被吸附分子覆盖的分率。 吸附速率 脱附速率 平衡时,则 若对于离解吸附 多分子吸附: 2) Freundlick型 3) Temkin 2)、3)属偏离理想吸附。实际吸附原因:表面不均匀、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 BET方程 可以利用此式测cat比表面积.3.催化剂的物理结构指比表面积、孔结构。1) 比表面,按BET法测。 常用作吸附质 77.2K吸附2) 孔容与孔径分布。一次孔 孔 二

3、次孔 颗粒间空隙 采用氦汞法,孔径的分布: 大孔 r>25nm 中孔 1nm<r<25nm 微孔 1nm左右孔径:压汞法,气体吸附法。3) 孔的几何形状:大多数催化剂的孔道是曲折的,没有规律。近年来,沸石催化剂均匀的孔道,分子筛。5.1-3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1.反应的控制步骤: 1)反应物从气相cat 外表面 (外扩散) 反应物cat内孔 (内扩散) 2)反应物在cat上吸附 (吸附过程) 3)发生反应 (表面吸附过程) 4)产物从cat表面脱附 (脱附过程) 5)产物从cat 孔内孔外 (内扩散) 产物从cat孔外气流中 (外扩散)哪一步的阻力大,就会速控步骤。2

4、.双曲线型的反应速率式反应速率一般是以单位cat的重量为基准。 1) 表面反应控制 以A + B R + s 为例。 A + B 可利用5个方程求出任意。3)脱附控制 5.14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法1.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外扩散可通过在同一温度下改变流量,测转化率,二者数据按作图,两曲线落在同一曲线上则无外扩散。内扩散,改变cat的粒度,恒定作图。无影响时2.实验用反应器1)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和微分反应器。2)催化剂回转反应器。3)流动循环(无梯度)式反应器。 4)脉冲反应器。5)流化床反应器。5.2 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5.21扩散系数分子扩散(容积扩散):孔径较大,扩散阻力来自分子间的碰撞。努森

5、扩散:在微孔中,扩散的阻力主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扩散系数D:对于沿Z方向的一维扩散,扩散通量N(kg mol/s)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该比例常数为扩散系数。1. 2.努森扩散系数3.当分子扩散与努森扩散同时存在时综合扩散系数 对于等分子反应: AB 孔径颇大时 孔径甚小时 有效扩散系数5.2-2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5.2-3非等温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5.2-4内扩散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1.两个独立并存的反应: 当温度达定常态时,粒外扩散速率应与粒内扩散相等。 当内、外阻力不存在时 一般时,(主为),比较,粒外传质阻力使S又因大者大,因而小,故,内扩散阻力使S。2平行反应 若两反应为一级,则

6、内扩散不影响S,速率之比若反应级数不等,主反应级数高,内扩散影响使副反应的反应速率降低比主反应少,选择性低。3.串联反应对于一级反应,选择性由于内扩散阻力存在,粒外比粒内的大,而B 则粒内大,生成B的选择性小。对于内扩散阻力大而有效扩散系数相等时内扩散的存在,反应的选择性显著降低。进口无B,则0,s1但有强大内阻对于内扩散阻力大而B选择性又低的情况,改进的方法是制孔往大的催化剂和使用细粒的催化剂,但对于时,就没有什么效果了。5.3催化剂的失活失活种类:1)物理失活(晶体结构变化,融合等使表面积减小)。 2)中毒(化学物质强烈吸附) 3)积炭(覆盖,堵塞孔)失活因体系不同有很大差别失活速率因子:

7、对于AR的n级反应反应速率失活速率失活速率常数。i是指与失活相联系的气相组分对于下列四类失活,分别有:平行失活 ARP 串联失活 AR,RP 分行失活 AR,PP 与浓度无关的失活 5.4 非催化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描述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模型:整体均匀转化模型:粒内无扩散阻力而反应又较缓慢。粒径不变的缩核模型:反应从离子外表面逐渐向内核推进。粒径缩小(或增大)的缩粒模型:粒径随反应进行而缩小(增大)。1缩核模型 反应组分A 未反应核表面与B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未反应核表面逐渐缩小 (1) A扩散通过气膜 (2) A扩散通过灰层 (3) 在未反应核上反应,速率对固相反应组分为一级反应如为气膜扩散控制

8、时,固体表面浓度为0 固体中B的,则粒子B的量为,固体B的减少表现为未反应和核缩子 本反应核半径的变化式:利用边界条件:t0,R,积分得如粒子全部反应完毕所需时间,转化率x,可以用t/;来表示。未反应核部分所占得体积分率2.缩粒模型反应时固体表面成为气体而离去,不存在灰层。气膜控制对于细颗粒 代人积分若为大颗粒,则5.5 气液相反应过程得宏观力学5.51基本方程 A(气相)B(液相)产物经历的步骤:1. 气相组分A从气相气液界面,达平衡。2. 气相组分A气液相界面液相,发生反应。3. 液相内反应产物浓度下降方向扩散,气相产物气液界面4. 气相产物向气相主体扩散。实际表现出来的反应速率包括这些的

9、综合,故称之为宏观动力学描述基础方程可根据双膜理论及Fick定律导出,对单位界面的吸收组分A作dz微丛中的物料衡算,A、B为一级。扩散进入微层量 扩散出微层量 微层内反应掉量同样对B有 5.52各种情况下的浓度分布及反应速率表达式1.瞬间反应的情况。反应发生在含A的液相和含B的液相间以单位相界面为基准面定义的反应速率当C,则,当C足够大时,反应面与相界面重合,成为气膜扩散控制。液膜内A的扩散应用相平衡的Henry定律 对于,对于,高时,也大而使反应面趋于相界面,两者重合时,2.极慢反应的情况过程为动力学控制,传质阻力不计 3中间速率反应的情况 一级或拟一级不可逆快反应 大, 边界条件解 增强系

10、数 r为膜内转化系数,当r<0.05, 5.5-3 气-液相反应有关的几个重要系数1. 膜内转化系数r r的大小反映了在膜内进行的那部分反应可能占的比例,可用来判断反应快慢的程度。 r>2,则反应在液膜内进行的瞬间快速反应, 对于快反应,加大表面积的装置 r<0.02,反应全部在液相进行,为极慢反应, 对于中速反应,一般常改变条件,使其变为快速反应或慢反应,或者采用大,a也大的装置。2增强系数 对于零反应对于可逆一级反应3反应相利用率 液相利用率 对于一级反应,代入得对于二级反应 r大,反应慢,反应主要在液膜内,故反应相利用率。 。5.5-4反应速率的测定要求:排除气相,液相

11、中的扩散阻力,使反应在动力学区装置:快速搅拌釜方法原理:改变原料气相组成,就相当于改变液相中浓度,在不同时间下分析液相组成及气相组成,即可求出各浓度下的速率。根据全混釜的关系式若以体积计的-r换以相面积计的如改变相界面S及液容量时,发现:无关而与S成正比,则的瞬间反应或快速及S都有关,则0.02的中速或缓慢反应成正比而与S无关,则的极慢反应可判断反应速率的等级。总结:一固体催化剂的一般情况1 性能要求:活性好,选择性高,寿命大,机械强度高2 cat类别: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液,固3 Cat制法:混合,浸渍,沉淀,共凝胶,喷涂二固体cat的特性1 物理吸收-范得华力 多分子层化学吸收-化学键力, 单分子层2吸附等温方程1)langmuir方程理想吸附:均匀表面,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无作用,吸附机理相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