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作业辅导资料(1-2单元)_第1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辅导资料(1-2单元)_第2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辅导资料(1-2单元)_第3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辅导资料(1-2单元)_第4页
经济学基础作业辅导资料(1-2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消费者行为 题目 效用理论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请结合本章的知识,试述两种理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的区别。答题要领 (1)论述基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以及消费者均衡条件。 (2)论述虚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以及消费者均衡条件。效用论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 :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 效用如何衡量 序数效用论 :效用只能用等级和顺序衡量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 序数效用论: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基数效用论 1、总效用TU :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物品的

2、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TUQTUMUQMUPP基数效用论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 P1X1+P2X2+.+PnXn=I MU1/P1=MU2/P2.MUn/Pn= 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 假设前提: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 分析工具:利用边际

3、效用分析法推导消费者均衡条件。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条件是花在每种商品最后一元钱所获得效用相等,并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大小来表示,效用可以像数学一样相加,并且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具有递减规律。在分析工具方面,基数效用论使用边际效用以及预算约束条件来分析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用等边际原则来描述。在消费者收入固定和他所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该消费者就会获得最高的满足程度或效用。序数效用

4、论 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MRSxy= - =- Y XYX Y XdYdX序数效用论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11 7 4 2 1 1 2 3 4 5XY序数效用论 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商和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用其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ABYX序数效用论1、消费者均衡2、实现条件:在

5、商品价格、消费着者收入既定条件下,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在切点E处 MRSxy = = 即当其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时,实现效用最大化。 dYdXPxPyABYXE132序数效用论 假设前提:效用只能用等级和顺序衡量。 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消费者均衡条件: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即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序数效用伦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以表示高低与顺序,通过对效用进行排序来描述消费者的偏好。序数效用论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家主无差异曲线,均衡点通常为无差异曲线和与预算线的而且点,此时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题目:题目:序数效用论如何推导需求曲线?序数

6、效用论如何推导需求曲线?序数效用论是利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序数效用论是利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变动,得到一组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的均衡点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变动,得到一组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的均衡点来推导出需求曲线的。来推导出需求曲线的。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之处,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之处,均衡条件是:均衡条件是:使用上述均衡点的获得方法,不断变化的价格,则可以找到相应的均使用上述均衡点的获得方法,不断变化的价格,则可以找到相应的均衡点,也就可以找到在这一价格水平下所对应的消费量,即价格衡点,也就可以找

7、到在这一价格水平下所对应的消费量,即价格消费线图形,见图消费线图形,见图1。 将价格和消费量的对应值表示在相应的坐标平面内,即为需求曲将价格和消费量的对应值表示在相应的坐标平面内,即为需求曲线,见图:线,见图:2。 第二单元 生产理论 题目 请结合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三阶段的内容,解释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为什么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而不是平均产量。答题要点:1、解释一种可边生产要素下生产要素投入三阶段。2、解释雇佣一劳动力时,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带来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用他。生产理论 短期: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长期: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f (L、

8、K))KL、fQ( 短期分析 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duct :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是总产量与所使用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LKL、TPAPLL)( dL)K(L、dTPLKL、TPMPLLLL)(lim0)(KL、fTPLTPMPAP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 含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

9、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 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没有达到最佳比例之前,随可变要素的投入,其投入量逐渐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因此,相应一旦生产要素投入量超过最佳比例组合,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趋势。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MPL 与与TPL的的 关系关系 APL 与与TPL的关系的关系 APL与与MPL的关系的关系 TP,AP,MP都是倒U型曲

10、线,先增加后减少 MP与与TP关系关系:MP曲线是TP曲线的导数,TP曲线的斜率=MP,且当MP0时,TP递增;当MP=0时,TP最大;当MPAP时,AP递增;当AP=MP, AP达到最大;当MPAP时,AP递减 AP与MP一定相交于AP的最高点TPMPAPAL1 L2 L3 L4AABBCCDDO : MPAP阶段 增加投入,可以提高AP,所以,在该阶段, 停止生产是缺乏效率的; : APMP, MP0 阶段,由于减少投入, MP可以上升, 从而TP增加;所以这一阶段也是 生产缺乏效率的。 只有第阶段APMP0阶段。效率应当也必然是在这一阶段中出现。TPMPAP最高点最高点最高点最高点最高点

11、最高点拐点拐点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在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边际产量这是因为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最大化的点,劳动第二阶段的右界点是使劳动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带来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用他。题目:用既定成本曲线来分析说明厂商如何来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组合题目:用既定成本曲线来分析说明厂商如何来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组合的。的。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是既定

12、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获得最高的产量。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