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_第1页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_第2页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求之下流,固颠。通“癫” 可译为“疯狂”钯 通 “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1.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7)

2、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四、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和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代词,代石兽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 代石兽6、其反激之力 助词, 的7、至石之半 助词, 的8、求之下流,固颠 代词, 代石兽9、求之地中 代词, 代石兽10、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其”的用法和

3、意思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为”的用法和意思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于”的用法和意思1、山门圮(p)于河 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 介词,在3、湮(yn)于沙上 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 介词,从,到5、必于石下迎水处 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 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

4、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五、课文翻译。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 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

5、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他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了坑穴。(石下的水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六、阅读探究: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

6、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

7、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