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1页
六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2页
六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3页
六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读书五失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1解释:择(_)望(_)懦(_)立(_)功(_)长(_)辄(_)2理解: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_“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_“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_2. 阅读训练。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

2、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注释)市:集市。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顾:等到。反:通“返”,返回。彘:猪。适;到、往。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欺:欺骗。而:则;就。成教:教育有效果。遂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之妻之市 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C.妻适市反 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妻止之曰 止:_(2)曾子欲捕彘杀之 欲:_(3)特与婴儿戏耳 戏:_(4)婴儿非有知也 知:_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1)曾子之妻之市_(2)曾子之妻之市_(3)妻止之曰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_(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_3. 小古文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把原文补充完整。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

4、。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匡衡字稚圭(u),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匡(kun)衡:西汉经学家。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凿洞。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衡乃穿壁引其光。_2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哪则成语故事?(选一选)( )A.囊萤映雪B.凿壁借光3你认为匡衡是一个怎样的人?_5. 阅读训练。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5、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选自三国志(注释)羽: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有名的勇将。尝:曾经。流矢(sh):乱箭。创(chung):伤口。镞(z):箭头。劈:用刀破开。适:恰好。流离:淋满。炙:烤,这里指烤熟的肉。引:取,拿。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羽尝为流矢所中(zhng zhng)。(2)当(dng dng)破臂作创。2与“羽尝为流矢所中”的“为”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D.请画地为蛇3用现代汉

6、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后此患乃除耳。_4这则故事中的关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6.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问之,曰:欲作针”中“之”指的是(_)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_)3“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A.方才B.正在C.方形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j)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7、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西汉刘安淮南子(注释)近塞:靠近长城边境。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亡:逃跑。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将:带领。富:很多。髀(b):大腿骨。大:大举。引弦:拿起武器。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跛:指腿脚不好,瘸腿。保:保全。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A.善良B.擅长C.好D.容易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马无故亡而入胡。()A.过去的,原来的B.所以C.原因D.朋友3下列

8、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近塞上之人。B.人皆贺之。C.近塞之人。D.此独以跛之故。4下列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会是一种灾祸呢?”B.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灾祸呢?”C.人们都来祝贺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包括()。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B.遇到好事情别太过高兴,碰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必悲观绝望。C.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的。D.坏事一定会发展为好事,好事也一定会发展为坏事。8. 阅读理解。

9、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选自礼记曲礼上)注释:卑:谦卑。尊:尊重。虽:即使。负:背负担子。贩:商贩。有尊:有值得尊敬的地方。知好:了解并喜欢。不骄不淫:不骄纵不放纵。志不慑:志向就不会怯懦。慑:怯懦,害怕。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夫礼者 礼_而况富贵乎 富贵_2翻译下列各句。虽负贩者,必有尊也。_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_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节选自太平御

10、览)(注释):错:镶嵌。纶(ln):钓鱼绳。是:正确。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1)鲁人有好钓者(_)(2)以桂为饵(_)(3)故曰(_)2翻译画线的句子。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_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震动了林木,声响止住了行云。)1解释划线的词。未穷青之技_

11、自谓尽之_秦青弗止_薛谭乃谢求反_2翻译句子。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人或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1)宋人或得玉(_)(2)子罕弗受(_)(3)尔以玉为宝(_)(4)故敢献之(_)2翻译句子。(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_(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_3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_12. 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

12、问题。读书要三到(节选)(宋)朱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A急忙 B重要 C严重2用“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_4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13、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出自说苑,有删减)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问于师旷对师旷提问。师旷,晋国大夫,博学多才。炳烛点亮蜡烛(或火把)。孰与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走路。1仔细读文中划“”的语句,完成下列问题。(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2)由此,可以看出师旷对晋平公“七十欲学”的态度是(_)A不赞成,觉得他年纪太大了。 B赞成,觉得学比不学好。2文中师旷连用三个比喻,把_比作_,把_比作_,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意在说明_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_或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