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港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_第1页
黄港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_第2页
黄港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_第3页
黄港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_第4页
黄港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港镇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根据修水县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订了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内容如下:一、狂犬病监测(一)目的掌握我镇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二)依据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2005)、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病例报告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2、病例个案调查我院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立即上报县疾控中心,及时配合县疾控中心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时应重点了解伤人动物的来源、暴露(

2、被伤)方式及程度、伤口处理方式、暴露后免疫情况等,并形成调查报告。3、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要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指南要求,采集报告的所有临床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4、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监测点:承担狂犬病疫苗接种以及狂犬病暴露后伤口处置的卫生院。监测方法:接诊犬伤患者后,由诊治医生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犬伤患者知情告知书以及狂犬疫苗注射单,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信息,并每月汇总上报县疾控中心传防科。5、物品储备要做好狂犬病疫情流调、采样、送检等环节中消毒采样物品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储备工作。

3、二、霍乱监测(一)目的掌握我镇霍乱弧菌在外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早识别和处置霍乱疫情,为制定霍乱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二)依据全国霍乱监测方案(2005)、霍乱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开设肠道门诊开设时间:每年4-11月要按时开设肠道门诊,如本地发生霍乱疫情或外环境、水产品、食物中检出致病性霍乱弧菌时应立即开设。设置要求:要规范设置肠道门诊,做到“三专八有”,布局、设置合理,标示明显,符合卫生要求。工作要求:要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并于每月5日前向县疾控中心传防科上报上月霍乱监测报表。2、外环境监测河水监测:县疾控中心每年4-11月开展,每月对修河水进行

4、采样送检,每个取水点分成相隔数米的至少3个取水位置(上、中、下),每个取水位置采集2份水样,共18份水样。海、水产品监测:县疾控中心每年4-11月开展,对市售海、水产品,餐馆内水产品以及养殖场中的水产品进行采样监测,每月至少采集20份全标本(标本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3、疫情报告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霍乱确诊病例后,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确诊病例必须由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和报告。发现霍乱暴发疫情时要按照修水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级别的要求进行报告。4、疫情处置我院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立即上报县疾控中心,要本着“时间早、范围小、措施严

5、、落到实”的处置原则,对所有病例和带菌者进行个案调查,积极发现密切接触者,查明病因,严防二代病例的发生。在疫情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书写疫情调查报告与分析报告。三、手足口病监测(一)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动态观察手足口病病原分布特征及EV71和COA16感染后抗体水平的变化,为有效处置疫情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二)依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江西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方案(2012年版)。(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疫情报告病例报告:各医疗单位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聚集性病例报告:幼托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

6、聚集性病例时,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等级时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2、疫情处置轻症病例调查处置严格按照修水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村级随访、乡镇留观”的工作原则开展处置工作,村卫生所做好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追踪、随访和重症病例出院后的管理工作。卫生院要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以及独立的留观室,负责做好手足口病门诊及留观病例的救治和管理,一旦发现病例需要住院治疗,要在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县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重症、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县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包括

7、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及首发或指示病例。调查结束后及时撰写调查报告,包括疫情概况、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四、出血热监测(一)目的了解出血热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出血热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二)依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病例报告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疫情报

8、告同病例报告。如果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则按相应要求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县疾控中心接到暴发疫情后,应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县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核实诊断病例核实:对所有报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疫情核实:走访周边群众和医疗机构,主动搜索暴发点近期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并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三间”分布情况。对所有病人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基本情况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条件等情况。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情况。暴发点所在地出血

9、热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的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捕获数量各不少于50只,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感染状况调查。人群感染状况调查采集暴发点内高危人群血标本50-100份,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感染状况。控制措施确定暴发疫情后,立即对暴发点采取灭鼠防鼠、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具体要求:灭鼠3周后的鼠密度室内应达到1%以下、室外3%以下。高危人群应急预防接种率应达80%以上。对床铺草垫、地面、室外草丛、柴草堆等处采用药物灭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利用多种方法开展出血热防病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防病和参与防

10、治的意识。五、流感监测(一)目的监测流感流行动态,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依据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2008。(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流感样病例监测监测对象:流感样病例。监测时间:全年开展。监测诊室的设置包括内科门诊、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的报告网络报告员每日收集汇总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流感病例就诊总数,于每周一将上周数据上报县疾控中心传防科。流感样病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采集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种类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后放入含3-4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标本的运送:县疾控中心采集

11、标本后应当在48小时内送至市疾控中心检测,如未能48小时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度以下温度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2、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标准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其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其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在某一社区内(如同一乡或街道)1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暴发疫情报告要求疫情暴发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后,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当地疾控

12、机构报告,乡镇卫生院接到报告核实后应立即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要及时核实疫情,如达到报告标准,应当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一)目的了解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防范动物中禽流感疫情向人间传播,为制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二)依据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方案(2005-2010年)、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2011年)。(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监测监测对象:密切接触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病例及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医学观察7天,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开展健

13、康教育。采用交谈、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或宣传单等形式,告知观察对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传染途径及在预防中应注意的事项。体温监测。每天登记身体状况、测量体温一次,填写、录入并填报医学观察登记表及汇总表,观察期间可不限制活动。病例的监测病例报告。一旦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按要求进行网络直报,并同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县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送检。监测启动条件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启动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监测工作。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监测范围确定发生动物

14、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在县农业部门划定的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的地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与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的地区。出现2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经调查,病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存在可能的人传人证据时,在病例发病前10天至隔离治疗(死亡)期间,曾经居住、工作、生活、学习、诊治所涉及的地区。监测时限确定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监测工作自县农业部门处理完动物疫情、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后,持续10天。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待查病例、临床病例或确诊病例后,监测工作自最后一例被隔离治疗(或死

15、亡)、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疫区处理结束后,持续10天。2、职业暴露人群监测监测对象活禽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菜市场中直接与禽类接触的人员。家禽规模养殖场(户)中直接与禽类接触的人员。家禽散养户的家庭成员。家禽屠宰加工厂中直接与禽类接触的人员。野生候鸟栖息地中与候鸟或其排泄物有接触的人员。监测时间每年冬季(11-12月)。监测内容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禽类接触史等内容,填写“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调查问卷”。标本采集。县疾控中心根据监测方案要求采集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标本。七、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一)目的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及其他以肺炎为主要

16、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二)依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2007年)。(三)工作内容与方法1、病例报告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2、病例调查和处理县疾控中心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密切接触者登记。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饲养、贬卖、屠宰、加工

17、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是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3、病例的会诊与排查县卫生局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报市卫生局。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县卫生局应立即向市卫生局报告。对报

18、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4、病例管理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5、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县疾控中心和县第一人民医院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19、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采集的临床标本主要有: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血清标本;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特别提醒: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一)目的及时发现病例,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群分布特征和变迁趋势,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二)依据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三)工作内容与方法1、监测病例疑似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或淤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在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病原学。淤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

21、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2、监测内容和要求流行病学监测病例发现与报告。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监测病例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进行报告。已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认真、及时做好网络直报工作;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报出。

22、医疗机构还应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县疾控中心负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转归情况的核实。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同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报告。标本采集。发现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应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淤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采集标本后,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调查:县疾控中心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行性

23、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史等,并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通过网络实施直报。在出现首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时,县疾控中心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学校、托幼机构发生首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后,应建议并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建筑工地等其他集体单位发生首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后,卫生院应协助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可停止晨检和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出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时,县卫生局将请求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调查: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

24、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出现首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时,县疾控中心应对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膜炎奈瑟菌。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立即送诊,以免延误。同时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聚集性病例监测聚集性病例: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疫情时,视为聚集性病例。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县疾控中心在省或市疾控中心派出人

25、员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发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影响因素情况,掌握流行特征。在开展常规疫情监测的基础上,应进行下列监测工作: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县疾控中心应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即医疗机构每天向县疾控中心汇总报告所发现的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热、头痛或(和)出现淤点(斑)等症状的病例,如果未发现流脑病例,则报告“零”病例。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可停止日报告和“零”报告。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县疾控中心应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监测范围和时限,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定期到医疗机构核查门诊日志、入院记录、搜索疑似流脑病例

26、,定期到发生疫情的学校、集中用工场所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到社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并追踪调查。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监测: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县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晨检工作,每日对学生因病缺课或医疗机构学生集中就诊情况进行记录。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要定期到辖区托幼机构、学校检查晨检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应急接种监测:开展应急接种时,应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和接种率等情况,上报市疾控中心。聚集性病例疫情结束后,县疾控中心应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率监测县疾控中心应按预防接种工

27、作规范要求,开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率监测,并将接种率监测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3、资料整理和信息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流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原始个案调查表统一由县疾控中心保存备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率监测表,按要求上报县疾控中心。九、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一)目的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二)依据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

28、测病例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以下任一项的病例:1个月内未接种过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者,血或脑脊液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中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或流

29、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M/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在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他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2、监测方法与步骤流行病学监测病例报告。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临床诊断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24小时内订正报告。各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疾

30、控中心负责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报告。疫苗接种率监测在全乡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监测,并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等情况上报疾控中心。3、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应落实专人负责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保管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应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十、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一)目的掌握乙肝发病水平,分析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

31、。(二)依据2005-2015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三)工作内容与方法1、监测病例定义:同时出现以下情况者:半年内接受血及血液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操作,如不安全性注射、穿刺、手术、针灸等,或与乙肝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伴有触痛和叩击痛。可出现黄疸或无黄疸。血清转氨酶(ALT)明显增高。2、监测要求选择监测点根据全乡乙肝报告发病率水平、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及人员技术力量,均为监测点。监测对象本辖区内的所有乙肝病例。监测病例的诊断及分类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时间要求所有初诊乙肝病例的个案调查,由接诊病例相

32、关工作人员在48小时内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完成。各监测点每月5日前应收集辖区内上月的所有个案调查表,上报至县疾控中心传防科。3、监测方法流行病学监测病例的发现及报告。监测点工作人员发现乙肝新发病例后,应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向县疾控中心进行报告,病例报告严格按照统一的监测病例定义要求进行上报。病例个案调查与上报。监测点的医务人员或防保人员发现乙肝确诊病例后即按乙肝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调查。调查完成后将“个案调查表”报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要求对每一例调查的乙肝病例均应有血清学检测结果。对没有进行过血清学检测的病例采集血标本,由县疾控中心使用统一的试剂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指标包括HB

33、sAg、HBeAg及抗-HBc。如医院就诊时已进行检测则疾控中心不再重复检测。所有采血检测记录填入“采样、送检登记表”。4、监测资料的管理监测点对监测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县疾控中心安排专人对监测数据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乙肝病例个案数据库备份。十一、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一)目的掌握我镇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依据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试行)。(三)工作内容与方法1、钩体病的定义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

34、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症状。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实验室诊断从血液或脑脊液或尿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2、病例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

35、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3、个案调查(1)流行病学调查应在48小时内对钩体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并书写调查报告上报县疾控中心。疫苗接种卫生院在钩体流行季节前,要积极开展钩体疫苗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并将接种疫苗数量、接种对象等情况上报县疾控中心。4、资料管理每年12月底前将医疗机构的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和钩体疫苗接种情况收集、汇总,复核后上报至县疾控中心。十二、艾滋病监测(一)目的准确

36、掌握我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艾滋病(HIV/AIDS)的流行现状和高危人群的分布特点,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二)依据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规范,全国HIV监测方案(三)监测内容与方法1、疫情报告报告病例种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报告依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感染者应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标准报告;艾滋病病人应依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0-1995)报告。2、报告内容和时限要求具有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资质的医疗卫生单位(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艾滋病病毒

37、感染者/病人时,需填写并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简称“附卡),于24小时内将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及附卡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应登记备案并于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发现本机构漏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应在24小时内补报5、疫情直报注意事项:HIV/AIDS病例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的HIV/AIDS诊断标准,即必须经过确证实验认定为HIV抗体阳性者。对于HIV/AIDS死亡病例,无论该患者是否由于艾滋病死亡,包括各种疾病死亡和意外死亡,都应进行报告,同时填写死亡原因。对于以前作为HIV感染者报告过的,现在又进行艾滋病或死亡报告

38、的,应由县疾控中心对原报告卡进行信息添加或订正,同时删除该新报告卡。对于HIV抗体阳性的婴儿,应跟踪随访至出生18个月后仍阳性者才能报告。6、HIV抗体检测及结果判定所有标本先进行HIV抗体ELISA检测,阴性结果可确定该标本为HIV抗体阴性,卫生院艾滋病检测点快速检测呈阳性者,应送县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进行抗体ELISA检测。对已告知的HIV抗体确认阳性者,县疾控中心应定期安排采血进行CD4细胞检测,对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由县第一人民医院及时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体系进行治疗。(四)检测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应做好艾滋病自愿咨询和免费检测工作。开展HIV抗体检测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每月5日前填报HIV检测数据报表上交县疾控中心审核后将数据录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五)考核评价1、网络直报率100%:在一年内,通过网络上报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相关信息卡的病例数(重卡除外),占应报告病人的比例。2、报表合格率100%:在一年内所报告的病例中,其信息填写完整、准确的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占该卡总数的比例.3、完成流调率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流调数占当年报告的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比例。十三、AFP监测(一)监测目的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