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_第1页
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_第2页
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_第3页
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_第4页
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正确理解、积极贯彻新修订的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 中国印刷总公司 廉洁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是 1988年开始制定,于 1991年发布并实施的。实施后取得良好 的效果。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修订标准的要求,在新闻出版署的领导下,全 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决定对该标准进行修订,经过两年多深入细微的工作,新闻出版署已于 1999年 5月 7日批复,以新出技字 1999 516号,并以 CY /T5-1999发布,于 1999年 9月 1日实施。为了正确 理解、积极贯彻好标准,作为标准的起草人谈些体会,供参考。一、几点说明1.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

2、96年一 2010年的通知国发 1996 51号 文指出:“主要工业产品要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没 有标准不得进行生产”。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1999年 12月 31日人民日报 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 要密切跟踪国际标准 和国外先进标准, 及时修订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 严禁无标准或不按标 准生产”。 目前印刷行业自己制定标准的很少, 而绝大多数是采用出版印刷的行业标准。 CY /T5-1999标准是印刷企业应用最多的标准,因此要求正确理解标准的内容,并认真贯彻 执行标准。2.关于制定标准的意义

3、,笔者以认真贯彻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为题(印刷标准 化 1996年第 6期进行了说明;关于修订标准的必要性,修订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标准修订的内容等, 笔者以 关于修订书刊印刷标准的几个问题 为题 (印刷标准化 1998年第 6期也作了解释,文章的内容可作参考。3.关于怦版印刷品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这一标准的文字并不多,但是涉及面很宽。 从横向看:与印刷设备性能和配套、 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工艺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标准制度 的完善和贯彻。 现场条件的规范和管理等密切相关;从纵向看:与原稿的类型和质量, 工艺 设计的合理和实施, 颜色分解的正确和平衡, 晒版条件的规范和图文的转移, 印刷时颜色的

4、 套合和水墨的平衡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环境条件有关。笔者以正确 理解和掌握实地密度值、图像最小网点再现的控制、图像的层次复制、正确理 解和控制网点增大值 、 正确理解和控制图像的相对反差值 人印刷品的颜色复制 、 黑 版在彩色印刷中的作用、 重视印刷适性的综合研究与应用、 做好工艺设计、掌握灰平衡、 推广使用测控条人印刷环境和现场管理、 加强综合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晒版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等 13个专题(顺序见印刷标准化 1994-1995年和 1996年 第 4期。从标准的内容、概念、意义、依据、应用、影响因素、控制方法、注意事项等方 面比较系统的逐条作了解释和说明,目前看

5、各篇文章的内容对理解和实施 CY /T5-1999标 准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 CY /T5-1999以下简称新标准与 CY /T5-1991(以下简称老标准相比,在编写 体例、 框架结构上完全相同,主要内容也基本相同。这次修订主要有叁个方面:标准各项性 能指标,新标准比老标准大大简化,原则上是能简化的简化,能合并的合并,从原来的 42个数据简化为 18个;新标准比老标准的数据指标大部分都严格,特别是套印指标平均提高 了叁倍;新标准附录 A 、 B 、 C 、 D 都进行了简化,按标准编写要求,去掉了某些企业或某些 商标的名称,但基本的内容都保留下来。5. CY /T5标准主要用于以纸张为

6、载体的平版图像印刷品,是一项合格品标准,是对多 色套印产品的起码要求, 产品必须达到或严于标准的各项指标。 如果企业的设备条件好, 材 料性能优,采用的工艺技术先进,企业可以制定各项指标或某些指标严于 CY /T5的标准, 生产出更多的一等品或优等品。二、正确理解标准的定性内容和定量指标CY /T5标准主要涉及到阶调值、层次控制、颜色要求沙十现特征和图文地位等指标。 1.阶调值 :印刷术语解释为“阶调的量度,在印刷技术中通常用透射和反射的程度、 密度表示”。 它是指图像最暗到最亮的亮度范围或密度反差范围。 图像最暗调用实地密度表 示,图像最亮调也可用密度表示,但测量数值偏小,最亮调网点基本是并

7、列独立存在, 用放 大镜观察更方便,因此用最小网点面积表示。实地密度是直接影响图像最暗调的指标,实际对整个复制曲线都有影响。理论上讲, 实地密度与原稿阶调值;分色加网过程的定标,特别是暗场定标;晒版的条件(版材、光源 及曝光量、显影及显影各要素;印刷适性条件(纸张、油墨、印刷过程、环境;水墨平 衡和印刷压力等有关。 但最终实地密度是由纸张和油墨的综合效果表现出来。 理想的实地密 度应该满足图像阶调值要求; 印刷时全阶调的网点既要印实, 图像有清晰的对比度, 而网点 增大值又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 测量实地密度时, 油墨的色偏、带灰应该是最小, 反射色效 率应该是最大, 并有利于图像全阶调的印刷灰

8、色平衡和色平衡。 确切的讲, 如果印刷适性条 件是固定的或是变化很小, 实地密度应该是个定值, 或是波动范围很小。 由于不同单位的产品结构不同,印刷适性条件差别很大,再加上单色机、双色机、多色机的印刷色序不同,因 此实地密度值波动较大。为此标准给了两组数据,而且都有范围。如果企业生产条件正常, 实施时掌握在标准数据范围的中间值为佳,同批产品差别越小越好。小网点能否再现是控制图像亮调的指标, 而且很重要。 彩色图像复制的立体感、 空间 感、质感都与该指标有密切关系。以中亮调为主体的图像,如冰川、海洋、雪景、玉雕等亮 调都呈白色, 但是不同类型的原稿, 制版和印刷都必须有所不同, 否则就反映不出图

9、像的特 征,影响质量。 这项指标涉及到复制的全过程和原材料的性能,要全面重视。如原稿的亮调 特征、 分色加网时亮场定标、输出用软片的反差系数、小网点的密度高低。 晒版用版材的分 辨力、曝光量的大小(曝光量大,小网点易丢失、显影及其控制、纸张性能(平滑度、白 度等、油墨性能、橡皮布性能、润版液性能、印刷压力、水墨平衡控制、温湿度高低等都 直接影响着小网点的再现。 可用布鲁那尔测控条亮调控制块鉴别和控制。 该再现的网点没有 再现,亮调色彩硬化,失去质感,不该出现的网点出现了,则图像亮调灰平,同样也失去质 感,影响质量。阶调复制实际还包括了层次复制和颜色复制, 涉及到复制全过程。 “没有光就没有色,

10、 色来源光”, 图像的阶调复制是基础, 没有良好的阶调值, 层次复制和颜色复制肯定受影响。 原稿的种类繁多, 亮度空间差别很大, 不管其亮度空间大还是小, 都要通过分色加网这个信 息转换过程,将图像的亮度空间压缩,再现或拉伸到所用纸张最大白度和黄、品、青、黑四 色油墨叠加后有效密度空间之中, 或者说不管原稿阶调值大小, 印刷品必须充分利用纸张最 大白度和黄、品、青、黑实地叠加后有效密度这个亮度空间。从要求看,希望这个亮度空间 相对大为好,这样图像立体感强,质量好,但是必须控制在给定的范围,超出会带来油墨干 燥慢、粘脏、网点增大值超标、油墨色偏。带灰加大色效率减小等负面影响,因此要严格控 制实地

11、密度和小网点再现指标。2.层次:印刷术语解释为图像上从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密度等级。标准中用多项指标控 制,总体要求是统一的。标准对层次的定性要求是“亮、中、暗调分明,层次清楚”。涉及到原稿质量、复制 全过程和所用的相关材料。 原稿的层次是印刷品层次的基础; 色分解的正确和加网曲线的规 范是层次复制的关键; 各版尺寸的一致并忠实转换是核心; 印刷适性条件良好并能认真合理 地操作是层次复制的保证; 场房环境和科学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层次复制也要全面 重视、认真实施。套印是控制多色印刷时, 各版能达到和保持准确套合的指标。 在印版符合要求的前提 下,套印与设备精度、纸张性能、油墨性能及给墨量、

12、橡皮布性能及上橡皮布操作、润版液 性能及用量、车间环境(温湿度大小、操作技能和上述条件的匹配有关,同样也要全面重 视, 综合配套解决。 质量要求是套印得越准越好, 套印得越准图像的层次越清晰。 这次修订, 由于科技进步和相关条件的提高,套印指标不仅简化,由老标准的 12项简化为新标准的两 项,而且严格,从老标准最大套印允差 0.6mm 到新标准的 0.2mm ,要求提高了叁倍。加网是为了印刷, 是将连续调转化为网目调的过程。层次复制与加网线数、角度、网 点形状和加网面积有关,因此要求加网线数要与印刷适性条件和要求匹配,加网角度正确, 网点形状选择合理,网点清晰,密度要够(2.5以上,网点面积符

13、合原稿的要求,符合印 刷发平衡和色平衡。 在晒版规范并符合要求的前提下, 印刷时控制好网点增大值。 网点增大 值主要是控制中间调的指标, 也是控制层次复制的指标, 是指原版上某部位的网点面积与印 刷品相对应部位网点面积的差值,一般指 50%左右的网点面积。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 缘的总长度成正比, 因此不同的网线数、 相同的网点面积 (如 150线/英寸和 200线/英寸, 都为 50%网点, 但网点边缘总长度后者比前者长 1/3 ; 相同的网线数不同的网点面积 (如 10%、 50%、 90%;相同的网线数不同的网点形状(方网点 50%网点边缘最长,圆网点 78%网点边缘最长,椭圆网点约 4

14、0-65%网点边缘最长网点边缘总长度是不同的,印刷 时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印刷适性条件, 同一套印版网点增大值不同; 其他条件相 同, 不同的色版的印刷色序不同, 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的。 标准中给出的网点增大值是特定 部位(50%网点、特定线数(50线/英寸,线数再细要按比例增加、钱数再粗要按比例 减少、特定结构网点的绝对值。如原版上 50%网点,印刷品相对应部位为 65%网点。其 增大值为 65%-50%=15%。还要说明,胶印印刷网点必须适当增大才是对的,这种增大是 合理的, 印刷后网点不增大倒是不允许的, 但是网点增大必须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如果印 刷适性条件是稳定的,印刷色

15、序是固定的(常规四色印刷是黑、青、品、黄,网点增大值 应是个很稳定或波动范围很小的值。考虑到整体的印刷适性条件差别较大,又存在单色机、 双色机、多色机印刷色序的不同,标准中网点增大值给的范围较大。如果条件稳定,控制或 掌握时取中间值为好,同一批产品各版最好平衡, 不允许某些版取下限,某些版取上限,这 样既影响层次复制, 又影响灰色平衡。 为了便于掌握, 这次修订由老标准的 8项指标简化为 新标准 2项指标,而且范围有所缩小。相对反差值,印刷术语解释为“实地与网目调的积分的密度之差同实地密度的比值, 称 K 值”。是控制或反映中间调至暗调层次的指标,用 K=(Ds(实地密度-Dt (网目调积 分

16、密度 /Ds表示。从定义可看出:如果 Ds 和 Dt 差值越小,说明中间调至暗调的层次越 干,层次不清或是并级。影响 K 值的原因有:(1.实地密度的大小。正常条件下,实地 密度适合, K 值也是适合的。黄版实地密度低,其 K 值偏小;黑版实地密度偏高,其 K 值偏 大;青版和品红版实地密度适中,其 K 值也适中;(2.其他条件相同,粗网线比细网线 印刷 K 值相对大;(3.印刷适性条件好, K 值相对偏大;(4. Dt 值一般取 75%网点 的积分密度,取位低(如 80%网点处, K 值相对小;(5.其他条件相同,印速低,单 色机印刷 K 值相对偏大;而高速多色机印刷, K 值相对偏小。总之

17、 K 值大,中间调至暗调层 次好; K 值小,中间调至暗调层次平、图像的亮调至中间调层次好些,因此 K 值要控制在允 许的范围内,不是越大越好,超过允许的范围,会影响亮调至中间调层次, 要兼顾整个层次 曲线的复制。指标由老标准 8项,简化为新标准 4项。层次复制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制版正确, 合理选择印刷适性条件的前提下, 要解 决好套印, 控制好网点增大值和相对反差值, 实现以原稿层次为基础, 在可复制阶调值的范 围内,视觉能辨别的亮度等级或密度等级越多越好。3.颜色:在标准中只提出应符合原稿、真实、自然、协调的定性要求。从图像复制的 基本要求讲, 颜色复制是从属于阶调复制和层次复制的

18、, 如果图像的阶调复制和层次复制不 好, 其颜色复制肯定也不会好。 因此颜色复制可理解为以原稿为基础, 在可以复制阶调值的 范围内,印刷品上该反射的光谱要充分反射出来,这样图像的基本色、饱和度才符合要求; 该吸收的光谱要充分吸收, 这样图像的混合色量和密度反差才能达到要求, 图像的立体感和 空间感才强。如果印刷后该反射的光谱不能充分反射,则图像的基本色不足,饱和度不够, 该吸收密度值也不够,也影响颜色复制,因此要妥善处理好以下问题:以原稿色为基础, 兼顾客户要求, 在了解印刷适性条件的前提下, 制版时正确选用亮 场和暗场定标, 用好层次曲线, 恰当的进行颜色校正, 结合本单位常规条件, 确立加

19、网参数, 基本色要用足,相反色要用够,相辅相成,注意平衡。要控制好分色加网、 晒版、 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的图文信息转换, 为颜色再现提供良好 基础。要提高印刷适性条件, 稳定印刷适性的各项内容, 特别要提高并稳定纸张和油墨的性 能,掌握好纸张和油墨相匹配的性能。同一套印版, 相同的印刷适性条件,不同的印刷色序, 颜色再现有所不同。因此要根 据印刷适性条件,确立合理的印刷色序。印刷时在了解或掌握印刷适性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要严格使用材料, 严格配制药液, 严格工艺规程,严格操作技能,控制好水墨平衡,印刷灰色平衡。加强现场管理,规范产品评价条件和环境(如配备 CY /T3的光源,努力学习复制 工艺

20、技术和色彩学、美术等知识,减少或克服人为判断产生的颜色误差。4.黑版问题:平版彩色印刷品的质量不仅与黄、品红、青叁个原色版使用的正确与否 有关, 而且与黑版应用的正确与否有关, 因此要恰当地使用好叁个原色版, 又要合理使用好 黑版。从复制原理讲,用黄、品红、青叁原色油墨按不同的网点面积组合套印,不仅可以生 成千变万化的彩色, 而且也能生成不同亮度的消色, 但是由于平版胶印属于间接印刷, 其原 理是水墨排斥,需要保持水墨平衡,又大都是多色、高速。细网线印刷,这样就限制了墨层 厚度, 常规条件下不能满足图像的复制要求, 合理地使用黑版后, 可以增加图像的密度反差 (加大阶调值,补偿或加强图像的层次

21、,稳定或协调图像的颜色,有利于文字印刷,提高 印刷速度,降低产品成本(节约彩色油墨。黑版的应用比较灵活,可根据图像阶调和颜色 的需要制作成不同阶调(短调叫骨架黑版,中调叫线性黑版,长调叫全调黑版的黑版,但 是必须处理好与叁个原色版的关系。 一般是图像以彩色为主体时, 要合理使用叁原色版, 阶 调相对长,黑版大都为短调或中调;如果图像以消色为主体(如以墨为主的国画,就恰当 使用叁原色版,队调相对短(少数原色除外,黑版制作成长调。总之叁原色版阶调长时, 黑版应用短调, 叁原色版阶调相对短时, 黑版就用长调, 叁原色版和黑版阶调不能都长,也 不也都短。 要重视图像阶调的衔接与统一, 并满足图像阶调、

22、 层次、 颜色和文字复制的要求。 5.外观:平版彩色印刷品多为图像,主要靠视觉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产品不仅达 到或超过上述的各项指标要求, 而且要求版面干干净净, 不应产生墨点、 墨皮、 堆墨、 脱墨、 糊版、掉版、脏版、砂眼、划伤、条痕、杠子、粘胜。蹭脏、透印、拉毛、掉毛、套印不准 等外现缺欠。 这些缺欠虽然有的与设备功能和原材料性能不佳有关, 但是绝大部分是与操作 木严格,木规范,环境杂乱,责任心不强,管理不严有关。因此要加强现场管理,提高员工 素质,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工艺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实施预防为主,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 绝产生这些缺欠的条件,把它们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6.文字完整、

23、清楚、位置准确、接版一致等指标 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指标涉及到工艺 加工规范、技术操作、设备维护程度、材料性能优劣、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最终产品质量应该规格尺寸正确、文图地位相符、产品外观干净、文字准确、不能缺笔断划、满足客户要 求等。这些指标都是原则性的,如果出现问题,轻者影响质量,重者造成重大返工,甚至全 部作废。解决的最好方法是贯彻预防为主,抓根本,从最先的工序抓起,一环扣一环,层层 把关。三、正确应用检查条件、科学评价产品质量CY /T5新标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质量要求与检验条件和方法。正确理解了质量要求 后还要会用检查条件和方法。 两部分内容是统一的, 要在理解质量要求的基础上, 合理

24、应用 检查条件和方法,科学地评价产品质量。1.产品质量的内涵。 产品的 ISO 术语解释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质量解释为“反 映实体, 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 其解释非常原则, 但是高度概括了产品 质量是通过活动达到和满足社会要求的本质。 印刷品的范围很宽, 不同的印刷品质量内涵不 完全相同。 以文字或数字为主的印刷品, 其质量要求主要是准确性、 易读性、 墨色一致性等。 CY /T5是以图像为主的平版印刷品标准,因此,数百名印刷及相关业专家归纳并确定了阶 调值、层次、套印、网点、 K 值、颜色、外观等指标作为控制和评价产品质量的指标。有人 将印刷品质量解释为:“印刷品的各项

25、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 这个综合效果就是指图像的 阶调复制、层次复制、颜色复制、版面干净、文图规范正确等。评价产品质量应以上述内容 为据。2. 要正确配备产品质量检验的条件, 理解检验的形式, 学会使用检验的仪器或工具。 按 照标准所提供的检验方法和要求进行检验和评价。要按附录 A (反射密度计、附录 B (网 点增大值的计算方法、附录 C (相对反差值的计算方法、附录 D (测控条所提示的规 范、要求、原理、方法对标准中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控制、检验和评价,要正确理解标准检 验的含义和要求。在认识正确和统一的基础上,认真实施。3.在正确理解标准内容和检验方法的基础上,产品质量的检验与评价应以科

26、学技术为 主,整体综合评价相辅。 如何鉴定印刷产品质量,严格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客户 和产品使用者,是以各自阅历、爱好进行检验,一般主观的成分偏多;对于设计者、出版者 和广大印制工作者、 质量检验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 应以标准内容的要求为据, 从设计加工、 物质条件、工艺技术、质量参数、外观特征、文图规范、出版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和评 价, 总的要求是既要达到或高于标准的各项指标, 又要有良好的整体综合效果, 满足客户的 需求,质量上达到要求。4.彩色印刷品应该评价哪些指标,如何评价,既存在理论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印 刷质量与标准化 1999年 5期刊登的“论彩色印刷品质量的评价”

27、一文中提出的“彩色印 刷品质量评价的十个项目”,阅读后没有查到根据。从阶调复制用到默里 -戴维斯(Murray Davies 公式(附录 B 和在此公式有所发展的尼拉 -尼尔森(Yule -Nielsen 公式以及在彩色复制用到的纽轮堡(Neugebauer 公式等均未涉及平均值这个概念。“实地密度以黄、品、青、黑四个色的实地密度 Di 的平均值,作为评价项目的实地 密度值。即:D =(Dc +Dm +Dy +Dk /4”。这种提法不知根据和用意。实际实地密度 Dy 是用紫蓝滤色片(柯达 47B ; Dm 是用绿滤色片(柯达 58; Dc 是用红滤色片(柯达 25 测出的。 Dy 、 Dm 、

28、 Dc 各吸收可见光三原色的蓝、绿、红,如果密度足够的话,没有反射光 就能叠加成黑色。由于平版印刷的局限性,达不到足够的黑度,因此再加黑版进行补偿,以 满足图像阶调复制的需要。黑实地密度是用浅橙滤色片(柯达 106测出的。黑是吸收所有 可见光的结果, 与黄、品、 青叠加生成的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个色的实地密度是由四种 不同的滤色片测出的,四个滤色片的透光光谱范围,透光量都不同,各有各的作用,不存在 平均值问题; Dy 、 Dm 、 Dc 、 Dk 四色实地密度的平均值小于四色实地密度的叠加值,如 Dy 为 1.0、 Dm 为 1.4。 Dc 为 1.5、 Dk 为 1.7其平均值为 1.4

29、,实际常规条件叠加后的有效密度为 1.8左右;四色的实地密度不变,改变一下印刷色序,如最后印黄改为最先印黄,其四色叠 加的有效密度也不同, 但数学平均值还是相同的。 因此实地密度平均值的概念既没理论根据, 又与实际不符,更不能作为评价产品质量的项目。“阶调误差”:阶调应理解为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层次的状况。 影响阶调复制的原因 很多, 但“阶调误差”如何理解没有查到根据。 原文解释是用网点梯尺与印刷品相对的网点 面积差划出的特性曲线, 两者的差为“阶调误差”, 这样解释在概念上就值得研究, 应为网 点增大值, 不是“阶调误差”。 按平版胶印的特点,印刷时网点适当增大是正确的,适当增 大网点才能印

30、实, 不增大倒是错误的, 因此理想的印刷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而是控制在允许 范围内的一条曲线。 不同的印刷适性条件、不同的印刷色序、 不同的网线数、不同的网点形 状、不同的色版曲线也不同。因此, TE =(Tec+Tem +Tey + Tek/4的提法既没有意义,也 没有根据。“网点不实度”:客观地讲, 产生网点不实的原因很多。如版材性能不良,晒版操作 不规范,纸张和油墨性能有缺欠,橡皮布老化,场房环境不适(温度低等,给水量、给墨 量、印刷压力不匹配、操作不妥等。 “网点不实度”只提到“网点掉点和发虚”, 实际还包括网点面积的缩小、 网点空心、 网点变浅、 网点畸形、 网点发虚等现象, 这些很

31、难定量判断。 真正的掉网点实践中并不多见, 比较多的是网点残缺, 此时用网点的积分密度控制是可行的, 在制定和修订标准时都没涉及该指标, 是以控制实地密度值、 最小网点来齐面积、 网点增大 值。 相对反差来综合控制全阶调复制曲线, 间接控制网点实度, 因为网点的实与不实直接影 响图像复制的各项指标。因此文章提出的只有在 50%网点处理观察打分的方法可行性、准 确性值得研究。“50%网点扩大率”:标准用的网点增大值, 附录 B 提示是用默里一戴维斯公式。 文 章指用鲁纳尔测控条 50%网点面积处细网密度与粗网密度之差进行的。该种方法有三个特 定的含义:一是指 6O 线/厘米(或指 150线/英寸

32、,如果产品线数变化,其增大值要进 行换算。(见表 l ;表 1不同网线线数网点 增大值增减表线数/厘米增减值40 -1/3 48 -1/5 54 -1/6 60基准 70 +1/690+1/2100+2/3120+1二是指特定结构,不同形状 50%网点边缘长度的总长并不同,测出的积分密度不同, 网点增大值不同;三是指 50%网点面积处的绝对值,其他部位的网点增大值均小于 5O %网 点面积处。 不同的印版测出细网点与粗网点的积分密度是不同的, 因此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 的,操作时必须分版控制,而且必须都达到标准的要求。 如其中三个版是合格的, 一个色版超标或增大值不够, 其平均值在控制范围内,

33、实际产品会造成偏色或缺色, 因此网点增大值 不存在 DG =(DGc+DGm +Dgy +DGk/4的平均关系。“相对反差值(K ”:主要控制中间调至暗调的指标,也是控制全阶调的指标。理 论上讲,如果实地密度、最小网点、网点增大值都控制好, K 值也是适合的。需要指出的是 各版的实地密度差别很大, 因此各色的 K 值差别也较大。 各色有各自的作用, 相互间存在补 偿关系,但是不存在 K = (Kc+Km +Ky +Kk/4的平均关系。如黄版在制版时采用了底色去 除,再加上其实地密度较小, K 值偏小是正常的;黑版如果采用短(绝大多数是短调调, 在图像的暗调有底色增益的作用, K 值偏大是需要的

34、,因此标准不仅给出的精细产品与一般 产品的 K 值不同,而且同一类产品的黄版与品、青、黑版 K 值也不同。上述内容是用特定已知面积的几何图形的测控条(网点、阴阳网点、直线、折线、放射 线等 进行测试, 并通过计算得出数据与标准中给的数据进行比较, 对版心内的图像质量间 接进行控制,通过对测试条的分析, 来判断版内的质量, 正常情况下两者是统一的,测控条 合格(必须在相同条件下操作,产品也应该是合格的;如果测控条合格,而产品质量不合 格或不理想,就必须找出原因给予解决,测控条只是参照物。“三次色的有色度”:这种提法不知出处和用意, 从原文解译好像是灰平衡问题。 灰 平衡印刷术语定义为“黄、品红、

35、青三原色版技不同网点面积配比在印刷中生成中性灰”。 从定义看叫印刷灰平衡更易理解。 它是衡量分色加网和彩色印刷是否正确的一种尺度, 是复 制全过程进行数据化、 规范化、 标准化生产共同遵守和实施的原则。 由于平版印刷的局限性, 中间调到暗调印刷灰平衡实施有困难, 因此由一定阶调的黑版进行补偿。 该文讲“理想的中 性灰色密度,若用密度仪上 R 、 G 和 B 三滤色片测量,其密度应相等”,不知如何解释。从 色彩学解释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感受是不同的。 ”各色版的密度又是用不同的滤色片 测量,能得到相等的密度吗?实践是在常规的条件下,各色的实地密度黄 1. O ,品红 1. 4, 青 1. 5

36、,黑 1. 7叠加后可得到出中性灰色。需要指出,印刷适性、印刷色序等因素对印刷 灰平衡有很大影响,要正确理解,认真实施印刷灰平衡。“色偏率、带灰率、色效率”:这三个指标是检查油墨性能(原色色相用的。测出 后,根据色偏、 带灰的量在分色加网时进行相应的校正, 以适应印刷灰平衡的实施。不同厂 商的油墨, 相同厂商不同色相的油墨,其色偏、带灰和色效率肯定不一样, 因此稳定原材料 (油墨的供应对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色偏是指某种原色墨内,含有另一种原色墨的色料,含的越多,色偏越大;带灰是指某 种原色墨内, 含有另外两种原色墨的色料, 而且含量相近, 某种油墨本身就产生了灰色成分; 如果某种原色墨内,含有另两种原色墨的色料,而且含量不等,则该种油墨既存在带灰,又 存在色偏。一般的情况下,色偏、带灰大,其色效率就低,否则色效率就高。因此,希望油 墨的色偏、带灰越小越好,色效率越高越好。某种原色油墨的三个指标存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