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高中第五册的文言文课文, 我认为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 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所以我打算用讲解加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教学方法讲读法。
2、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正音。2、 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 见中学语文网中网对译。 “齐宣王问曰 ”至 “可 ” 。 “无伤也 ”至 “君子远庖厨也” 。 “挟太山以超北海”至 “王请度之 ”。 “五亩之宅 ”至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思考以下问题(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明确: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 ” 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 “不忍 ”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 “仁术 ” ,
3、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 “保民 ” 是王道的基础。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明确: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 ”) ,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 “霸道 ”开始,转入说 “王道 ”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 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后者曾定乱扶
4、周, 破楚救宋, 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 “霸道 ”,与 “王道 ”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 “臣未之闻也 ”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从 “曰: 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 到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 提出 “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 “保民而王 ”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 “不忍 ”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 “以羊易牛” 的事例加以阐
5、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 ,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 “不忍之心 ” ,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 “保民” 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 “王道 ” , “是不为 ”而 “非不能 ”埋下了伏笔。不能 ” ,而第三层(从 “王说 ”到 “王请度之 ”) ,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是 “不为 ” 。 首先, 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 正面引出 “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 ”的结论。其次以 “挟太山以超北海”和 “为长者折枝 ”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 “不为 ”和 “不能 ”的区别。 最后
6、顺其理势, 引经据典, 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 “推恩 ” , “推恩足以保四海” ,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至 “孰能御之 ”) ,从反面论述 “霸道 ”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 。孟子先以 “兴甲兵 ” 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 “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 “大欲 ” 。 “笑而不言 ” 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 “大欲 ”仍是霸业,却故意
7、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 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 “大欲 ”乃是以力争霸天下, 点明齐宣王的 “大欲 ”后,旋即以 “缘木求鱼 ”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 “霸道” 。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第三部分 ( “王曰: 吾,不能进于是矣。 ” 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
8、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和 “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 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 ”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四、 作业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思考下列问题1、复习旧课: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在文章中有三个波折。请你具体说说这三个波折的内容。明确:第一个波折: 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 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 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 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
9、所以, 他说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 “以羊易牛 ”的事, 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再说, 孟子的这一番言说, 也让人听得顺耳。 所以, 齐宣王说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 “百钧 ”、 “舆薪 ”、
10、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等比喻, 指 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 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 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 在孟子发出了 “推恩 ”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 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 “大欲 ”念念不忘。那么,他的 “大欲 ”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 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 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 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 于是,他用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彳爱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
11、”、轻暖 ”、 “采色 ”、 “声音 ”、 “便嬖 ”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 “大欲 ” :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 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 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2、文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排比?请找出来具体说说他们好在何处。明确:一篇好的文章, 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
12、、恰当、 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 使思想、 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 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比喻这种修辞格, 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使用得好, 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来突出宣王的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 “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 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 ”
13、 的比喻, 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 这个生动的比喻, 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有人统计, 孟子全书共261 章,其中,有93 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 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 “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它是散句中的整句, 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 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如 “然
1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 ,这一组排比句, 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 “不能 ”是有别于“不为 ” 的。 它的浅显易懂, 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 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 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 “民贵君轻 ”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 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 天下之欲诉其君者 ”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 “发政施仁 ” 的好处, 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
15、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 “保民而王 ” 的美 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 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 “大欲 ”时,齐宣王 “笑而不言 ” ,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 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 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 中的另一个成语 “王顾 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3、邹与楚战,在文章中是比喻还是类比?明确:这是课文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比喻
16、,首先必须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存在,其次,必须具有相似点。邹与楚战是战争,齐与诸侯战,还是战争,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存在种类上的不同,明显不是比喻。类比,即把相同、 相似或者在某一点上义理相通的事物并在一起, 使其相互参照, 来阐明一种事理,或表现一种情景。类比, 因也有两物相喻的意思, 所以有的修辞学家称之为扩喻。 但类比不是比喻。比喻一般使用喻词,喻体不能脱离本体独立存在,喻体同本体的关系是依属关系;类比不使用比喻词比体可以离开本体单独存在, 两者的关系为平列关系。 典型例子有鲁迅 文学和出汗中的句子: “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与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 只要消灭的便是
17、坏文学。 ”这两者之间的强盗逻辑上的互通, 就是类比。 再如毛泽东 论持久战中为了说明战争中必须有进有退,他连用吃饭 ”与 “拉屎 ”、 “睡觉 ”与 “起床 ”两件事物进行类比,生动地阐明了进与退的一体性,具有很强的启示力量。邹与楚战不能取胜,与齐以一服八不能取胜,道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力量悬殊,取类作比,目的是阐明事理,让齐宣王从这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中,明白霸天下的可怕的危害。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吸收的地方。3、谈谈你对“王道 ”和 “霸道 ”的理解明确: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 ” 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 刑法、权势等进
18、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 “王道 ” , 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 也曾记载 “孔子明王道, 干七十余君, 莫能用 ”的事实。4、你认为孟子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社会的进步, 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
19、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 ,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 “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 “仁政 ”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 “邪说 ” 。 首先, 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 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 反对特权意识、 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 影响。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二、完成课后练习题略齐桓晋文之事学案一、教学设想:在学案中,我会给学生把课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点罗列出来,引 导他们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可以课前查资料、课文注释,也可以课后补充 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法学习趋势观察试题及答案
- 在Web考试中用到的工具介绍试题及答案
- 法律写作试题及答案
- 重要的税法实务术语试题及答案
- 法律人才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二级独特试题及答案
- 法律逻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法律考研模拟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MySQL问题解析及解决试题及答案
- 逐步带你走向2025年WPS考试试题及答案
- 房屋质量检测鉴定报告
- 基于树莓派的纳米布沙漠甲虫仿生机器人系统设计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课件
- 2024年度押运服务收费标准及协议范本3篇
- GB/T 44948-2024钢质模锻件金属流线取样要求及评定
- 少数民族民歌+蒙古民族歌曲-【知识精研】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知识专题讲座
- 安全生产合规性审核
- 有限空间监理实施细则
- 把信送给加西亚 (完整版)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第二次形成性考核-国开(SC)-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