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结课作业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结课作业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结课作业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结课作业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结课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专 业:经济学 班级序号:081122-07 作 者:丛猷森 学 号:20121000748 指导老师:李通屏 邵红梅 2013 年 12 月摘 要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进程中,缘由外部冲击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共有两次。第一次要追溯到1998年,我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第一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这一次实施长达7年,到2005年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二次是在2008年底,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再一次实施了积极财政策,并迅速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以及实施结

2、构性减税等等。几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其它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企稳回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通货膨胀等风险问题。由于财政政策的时滞性,包括挤出效应、债务风险也可能逐渐显现。因此,在国内外形势仍处于复杂之时,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挤出效应、通货膨胀、债务风险等负面影响。本文对挤出效应的分析,通过IS-LM模型的理论分析,以及对民间投资增长率和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未表现出是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而是直接体现为政府支出扩张对民间投资形成的资金上的竞争,可能是

3、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还不健全,央行利率的变化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起到指示信号的作用。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AbstractIn our country's historical process of fiscal policy, China has implemented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twice because of international shock. In 1998, China implemented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the Southeas

4、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The proactive policy has lasted 7 years since 1998, and then it shifted to prudent fiscal policy in 2005. At the end of 2008, as a respons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American sub prime crisis, China implemented proactive fiscal poficy once again. Chin

5、a introduced te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rapidly, with ten measures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4 trillion investment plan, a structural tax cut and so on.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common action of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other macroecono

6、mic policies, China economy rises steadily with some problems like inflation risk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delay of fiscal policy, crowding-out effect and debt risk may appear gradually. Therefore, in the complex case of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one hand the current fiscal policy of C

7、hina should continue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also need to guard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s like crowding-out effect, inflation and debt risk. In this context, the dissertation will analyze the increasing effect, crowding-out effect and risk effect of China's current proa

8、ctive fiscal policy systematicall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ductive summariz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measures in order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policy.The analysis of crowding-out effect includes th

9、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S-LM model and Ramsey model, and the empirical test between folk investment growth rate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growth rate.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 financial crisi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crowding-out effect to folk investment. But th

10、is effect is not caused by rising interest rates, and it is showen by funds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folk investment directly. The possible reason is that China '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change of central bank interest ra

11、te is very difficult to play an indication signal role in the capital market. Key Words: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flation Crowding-out effect1、 绪论我国 2008 年底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大幅度的投资刺激和其他政策配合下,经济实现了总体回升向好,其中就包括 4 万亿元政府投资和 10 万亿元信贷刺激计划。在肯定政府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发挥不当,也有可能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因此削弱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导致沉重的财政负担,引发财政风险。表 1-1

12、 对近 13 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与国内贷款、自筹和其他资金的增速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速在 1999 年为 54.68%,而国内贷款、自筹和其他投资(以下简称其他投资)增速当年仅为 3.99%;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速到2000年降到13.9%,而其他投资增速同上年相比却有较大幅度提升,达到 13.16%;2003 年的数据更为突出,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速首次出现负值,为-14.67%,而其他投资增速在 2002 年 18.07%的基础上又达到了 33.99%,为近几年的较高水平;从 2004 年到 2007 年,两部分投资增速总体上相对持平;到了 2008年国家预算

13、内投资增速比 2007 年的增速还高出 10 个百分点,而其他投资增速从2007 年的 27.16%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21.34%。由此可见,扩大政府投资在表面上显示出挤出民间投资的迹象。数据表明,在大部分年份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速与其他投资增速是呈反方向变动的。表1-1 1998-2010年我国不同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以说,挤出效应是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资本形成程度,是评价财政政策效果的一个核心问题。本章将从两个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2、 挤出效

14、应的形成于类型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挤出效应可以分为间接挤出效应和直接挤出效应。 1.间接挤出效应间接挤出效应是指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实际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民间投资,挤出效应通过利率传导。对于间接挤出效应,可以用工S-LM模型进行直观的描述。 2.直接挤出效应直接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扩张,通过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从而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造成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直接挤出效应不需要通过利率传导,可以通过拉姆赛模型进行解释。实际上,只

15、有在像我国这样的国家这两种作用机理才有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我国的利率机制还不够健全,并未实现完全市场化。而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资本市场上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本身就体现为利率的上升,这两种类型在内在逻辑上应该是一致的。3、 挤出效应的分析角度:IS-LM模型 在图3-1中,IS与LM曲线最初在E。点达到均衡,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Y0,均衡利率为R0,随着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导致IS曲线向右上方移至IS',在货币供应量既定也就是LM曲线不移动的情况下,IS和LM在E1点形成新的均衡,该点对应更高的国民收入Y1和均衡利率R1。假设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时利率仍是R0,则Y2将是新的国民收入。

16、然而,由于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引起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和交易需求增加,要想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只有提高利率来减少货币的投资性需求。而利率的上升则会引起民间投资的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在图3-1中,Y1和Y2的距离就被认为是挤出效应,其挤出程度的大小决定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和利率上升的幅度;Y0和Y1的距离是形成新的均衡时的国民增加额。图3-1 IS-LM模型的挤出效应模型从传导机制看,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导致了实际利率的上升,从而导致投资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中,从产品市场到货币市场,再回到产品市场的过程中

17、,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导致的投资下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通过利率的上升传导。在经典的IS-LM模型中,当事人并不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这就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不一致。可以说,从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经济增长并修正经济增长路径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类模型中,资本量和消费量的动态学是从竞争性市场中家庭利益最大化的优化条件中推导出来的,微观层次上的决策决定了经济总量的动态学。可以说,只有建立在个人行为基础上的模型,才能保持宏微观经济学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四、判断挤出效应的数据模型本文的宏观经济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选取的是从19

18、98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根据工S-LM模型和拉姆赛模型的分析,选取了民间投资增长率、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3个变量。民间投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之和表示,其增长率为年同比增长率。政府购买支出根据统计年鉴近13年的统计口径,用财政支出扣除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其增长率为年同比增长率。如果1年期贷款利率在一年之内分几次调整,则假设一年360天、每月30天,以每次利率调整持续时间的加权平均数作为当年的贷款利率。设一年360天、每月30天,以每次利率调整持续时间的加权平均数作为当年的贷款利率。 从图4-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0年的这13年

19、中,除2010年外,当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增加时则民间投资增长率降低,当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减小时则民间投资增长率增加。而在2005年到2007年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这3年中,当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基本持平时,民间投资增长率也变化很小。图4-1 民间投资增长率与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对比图如图4-2所示,从图形中很难看出1年期贷款利率和民间投资增长率的变化关系,或者说这种关系并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图4-2 民间投资增长率与1年期贷款利率对比图从1998年到2010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和民间投资增长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1年期贷款利率和民间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5、 结论根据对1998年至2010年政府购买支出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和1年期贷款利率的年度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当前我国政府购买支出与民间投资之间年度变动的数据基本符合IS-LM模型所描述的关系。而通过分析,利率与民间投资增长率之间却没有负相关关系,也就无法判断政府购买支出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是通过利率来传导的,从这一点看,IS-LM模型所描述的关系符合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这也许是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还不健全,央行利率的变化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起到指示信号的作用。第二,无论何种分析,无论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