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_第4页
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200×-××-××实施200×-××-××发布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 Mobile Intelligent Network(草稿)YD/T 50362005Xiaren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移动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 Mobile Intelligent NetworkYD/T

2、5036-2005 (草稿)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比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实施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XXXXXXXX出 版 社2005年 北 京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信息产业部信部规函2004508号“关于安排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和制定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编制。本规范主要规定了移动智能网(包括GSM移动智能网、CDMA移动智能网和综合智能网移动部分)的网络结构,各节点的设置,网络组织,信令链路的计算及设备配置,计费方式和智能网建设的外部条件等内容。本规范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和管理。本规范具体条文规定的解释由主编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在规范

3、使用过程中,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大街126号 邮编:100035),以供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肖子玉、刘蕾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3 移动智能网业务和开放原则44 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各类节点的设置55 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组织146 中继线和信令链路数量的计算及设备配置177 计费方式208 移动智能网网管219 同步方式2210 机房要求23附录A 本规定用词说明24条文说明261 总则1.0.1 本规范适用于移动智能网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在充分考虑原有设备的特点、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参

4、照执行本规范。1.0.2 工程设计中涉及的智能网业务的路由选择原则,编号计划、流程、应用规程以及有关No.7信令、计费等要求应符合电信主管部门的相关技术体制和规范的规定。1.0.3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符满足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标准,未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4 在执行本规范与国家规定有矛盾时,应以国家规定为准。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并提经主管部门审批。1.0.5 本规范未涉及的与智能网工程建设有关的内容应执行电信主管部门有关的规范标准。2 术语和符号英文缩写术语(符号)全称中文名称CAMELCustomized

5、 Applicationg for Mobile Enhanced Logic移动网络增强定制业务逻辑CAPCAMEL Application PartCAMEL应用部分CCAFCall Control Agent Function呼叫控制代理功能CCFCall Control Function呼叫控制功能CDMACode Divition Multiple Address码分多址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TTGlobal Title Translation全局码翻

6、译GMSCGateway Mobile Switch Center网关移动交换中心HLRHome Location Registor归属位置寄存器HSTPHigh level Signalling Transfer Point高级信令转接点INAP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智能网应用部分IPIntelligent Peripheral智能外设ISCEIntegrated Service Creation Environment综合业务生成环境ISCPIntegrated Service Control Point综合业务控制点ISDPIntegra

7、ted Service Data Point综合业务数据点ISMP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 Point综合业务管理点ISMAP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 Access Point综合业务管理接入点LSTPLow level Signalling Transfer Point低级信令转接点MAPMobil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art移动性管理应用部分MSCMobile Switch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用电话网SCCPSi

8、gnal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EService Creation Environment业务生成环境SCEFService Creation Environment Function业务生成环境功能SCFService Control Function业务控制功能SCPService Control Point业务控制点SDFService Data Function业务数据功能SDPService Data Point业务数据点SIBService Independent Block独立于业务的功能块SMAFService Managem

9、ent Access Function业务管理接入功能SMAPService Management Access Point业务管理接入点SMFService Management Function业务管理功能SMPService Management Point业务管理点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短信服务中心SPSignalling Point信令点SRFSpecial Resource Function特殊资源功能SSFService Switching Function业务交换功能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业务交换点STPS

10、ignalling Transfer Point信令转接点TCAPTransaction Capability Application Part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VCVoucher Center充值中心VLRVisited Location Registor拜访位置寄存器WIN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无线智能网3 移动智能网业务和开放原则 本规范不对具体业务进行规定,各电信业务运营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企业相关业务规范。 业务编号必须符合信息产业部统一的编号计划,在此范围内还应满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编号计划。4 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各类节点的设置4.1 移动智

11、能网的功能结构4.1.1 智能网应具有以下功能:1与呼叫控制有关的功能,包括业务交换功能(SSF)、呼叫控制功能(CCF)、特种资源功能(SRF)和呼叫控制代理功能(CCAF);2与业务控制有关的功能,包括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DF);3与业务管理有关的功能,包括业务管理功能(SMF)和业务管理接入功能(SMAF);4与业务创建有关的功能,包括业务创建环境功能(SCEF)。4.1.2 CAMEL网络功能结构采用CAMEL体系结构的GSM智能网,其功能结构应符合图4.1.2的要求。图 4.1.2 基于CAMEL体系结构的智能网功能结构图4.1.3 WIN网络功能结构采用WIN体

12、系结构的CDMA智能网,其功能结构应符合图4.1.3要求。图 4.1.3基于WIN体系结构的智能网功能结构图4.2 移动智能网的组成4.2.1 移动智能网由SSP,SCP,SMP,SMAP,SCE,IP,VC等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No.7信令网络、数据通信网络组成。4.2.2 智能网各类节点的定义和功能应符合表的要求。表 4.2.2 智能网各类节点的功能描述表智能网节点名称功能描述SSP完成对智能网业务的触发,并根据SCP的指令完成对智能网业务的接线控制和计费。具有呼叫控制功能、业务交换功能以及检测用户智能网业务请求、与SCP进行通信的功能。SSP主要实现SSF功能和CCF功能。SCP(ISC

13、P)通过对SSP发出的指令,完成对智能网业务接续和计费的控制。当SCP(ISCP)与SDP(ISDP)合设时,可以直接含有用户数据,具有业务控制功能、业务数据功能。提供智能网业务的业务逻辑程序。SCP(ISCP)主要实现SCF功能。SDP(ISDP)在SCP(ISCP)的控制下为业务逻辑程序提供各项业务数据,具有业务数据功能。SDP(ISDP)主要实现SDF功能。VC(IVC)作为业务数据点负责存储充值卡的信息,并完成用户的充值操作。VC(IVC)主要实现SDF功能。IP在SCP(ISCP)的控制下提供业务逻辑程序所指定的通信能力,具有特殊资源功能。IP主要实现SRF功能。SMP(ISMP)开

14、发和提供智能网业务,并支持正在运营业务的节点。可对SCP中的业务逻辑进行管理,对业务用户数据进行增删和修改,具有业务管理功能。SMP(ISMP)主要实现SMF功能。SMAP(ISMAP)为用户提供接入到SMP(ISMP)的能力。当用户通过SMAP(ISMAP)对智能网中的业务进行管理时,SMAP(ISMAP)完成接入、数据输入和初始数据鉴权的功能。SMAP(ISMAP)主要实现SMAF功能。SCE(ISCE)用于开发、生成和测试所提供的业务和SIB,并将生成的业务输入到SMP(ISMP)中,具有业务生成环境功能。SCE(ISCE)主要实现SCEF功能。4.3 移动智能网网络结构4.3.1 移动

15、智能网网络结构选择原则1 充分利用GSM网、CDMA网等现有基础络资源,尽量简化和优化网络结构。2 充分考虑设备的负荷能力以及网络的安全可靠性。3 充分考虑业务的发展,适应近、远期需要,网络结构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过渡环节。4 便于维护与管理。5 组网方案应技术先进,经济合理。4.3.2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按表4.3.2和图选择组网方案。表 4.3.2 几种常见网络结构表组网方案主要特征智能网内的节点设置SSP、IPSCP、VCSMPSCEA嵌入式网络结构,网上所有MSC/GMSC均具备SSP功能1.SSP与所有MSC/GMSC综合设置2.IP独立设置1.SCP独立设置2.VC独立设置独立设

16、置独立设置B同A1.SSP与所有MSC/GMSC综合设置2.部分语音资源IP功能综合在SSP中,部分语音资源IP独立设置同A同A同AC同A同BSCP与VC综合设置同A同AD叠加式网络结构,网上部分(T/G)MSC具备SSP功能,或SSP独立设置1.SSP与部分交换局综合设置或独立设置2.IP设置于SSP中同A同A同A4.4 综合智能网网络结构4.4.1 综合智能网各类节点的定义和功能应符合表的要求。4.4.2 综合智能网网络结构选择原则1充分利用GSM网、CDMA网、PSTN网等现有基础络资源及各单网智能网的网络资源,尽量简化和优化网络结构。2 充分考虑设备的负荷能力以及网络的安全可靠性。3

17、充分考虑业务的发展,适应近、远期需要,网络结构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过渡环节。4 便于维护与管理。5 组网方案应技术先进,经济合理。4.4.3 综合智能网的典型网络结构组织如图4.4.2。4.5 SSP的设置4.5.1 原则上移动智能网SSP应采用嵌入式组网方式,SSP与业务开放范围内所有(G)MSC/VLR综合设置。在移动智能网引入初期,为快速开展业务,可采用叠加网的方式组网,SSP可综合设置在MSC/GMSC/TMSC中或独立设置。独立SSP在其业务负责范围内宜集中设置。随着业务和网络的发展,逐步由叠加网的方式向嵌入方式过渡。4.5.2 GSM或CDMA网络中新建或扩建G/MSC设备时应尽可

18、能使其具备SSP功能。4.5.3 SSP应设置在No.7信令网通达之处。4.5.4 GSM网SSP设备应符合信息产业部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YD/T 1209-2002);CDMA网SSP设备的基本业务性能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YD/T 1223-2002)和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YD/T 1331-2004)。4.6 SCP的设置4

19、.6.1 SCP的设置应能够保证快速地提供智能网业务,并能够灵活地对业务流程和计费原则等进行调整。SCP的设置与智能网业务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并与提供的智能网业务类型有关。从现行的业务管理模式看,用户的管理主要以省为单位,因此控制这些业务的SCP应最终以省为单位设置。对于面向全国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如800业务,则SCP的设置可在全国或分大区集中设置。对于以省为单位设置SCP,业务需求大的省可根据实际需求,在省内设置多个SCP以满足本省的业务需求;对于一些业务需求量较小的省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可利用所属大区中心的SCP来控制和处理本省的智能网业务。SCP的设置地点宜在No.7信令网中高级信令转

20、接点(HSTP)所在地或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所在地。4.6.2 每个SCP均应能处理多种业务逻辑。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将SCP设置为处理多种业务或处理单一业务。4.6.3 SCP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应满足工程要求,并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4.6.4 SCP设备选用时应充分考虑设备更新周期和投资效益问题。4.6.5 SCP所有对外接口均应遵循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便将来的业务扩展和设备选型。4.6.6 SCP的设置应便于管理维护。4.6.7 SCP的设置应从网络组织和设备配置上保证其安全性,以确保智能业务的正常运营。SCP设备应采用双机或集群方式工作方式,同时可考虑对SCP进行容灾

21、备份。4.6.8 GSM网SCP设备应符合信息产业部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YD/T 1234-2002);CDMA网SCP设备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YD/T 1232-2002)和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YD/T 1333-2004)。4.7 ISCP的设置4.7.1 ISCP可独立设置,或与其负责综合智能业务所覆盖的基础网络的智能网如GSM移动

22、智能网SCP、CDMA无线智能网SCP或固定智能网SCP综合设置。4.7.2 ISCP的设置与智能网业务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并与提供的智能网业务类型有关。ISCP与单一网络智能网SCP合设时,设置原则可参见相关网络SCP设置原则。4.7.3 每个ISCP均应按能处理多种业务逻辑的原则考虑。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将ISCP设置为处理多种业务或处理单一业务。4.7.4 ISCP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应满足工程要求,并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4.7.5 ISCP选用时应充分考虑设备更新周期和投资效益问题。4.7.6 ISCP所有对外接口均应遵循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便将来的业务扩展和设备选型。4.

23、7.7 ISCP的设置应便于管理维护。ISCP应采用双机或集群方式设置,可考虑对ISCP进行容灾设置。4.7.8 ISCP设备的选型应符合智能网设备技术要求综合业务控制点(ISCP)(YD/T 1252-2003)及综合智能网技术要求(YD/T 1249-2003)。4.8 SMP、SMAP和ISMP、ISMAP的设置4.8.1 SMP应集中设置在便于管理整个智能网网络的地点。当网上选用的SCP机型超过一种时,不同厂家的SCP受各自的SMP管理。4.8.2 SMP处理能力和接口容量应参照SCP的数量和SMAP的数量配置,应满足近期需求,并留有发展余量。4.8.3 在SMP机房内应设置SMAP设

24、备,在业务用户多的地方及智能网业务用户有需求的地点均应逐步设置SMAP。4.8.4 SMAP可与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终端综合设置或独立设置。4.8.5 SMP应开放至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终端可作为业务管理接入终端访问SMP;同时SMP可具备WEB SEVER功能,支持WEB方式SMAP的访问。4.8.6 SMP所有对外接口均应遵循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便将来的业务扩展和设备选型。4.8.7 CDMA智能网SM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业务管理点(SMP)设备技术要求(YD/T 1332-2004)。

25、GSM智能网SM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和企业的相关标准。4.8.8 SMA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和企业的相关技术标准。4.8.9 ISMP可独立设置或与综合智能业务所覆盖基础网络智能网SMP综合设置。4.8.10 ISMAP可独立设置,或与综合智能业务所覆盖基础网络智能网SMAP综合设置。4.8.11 ISMP、ISMAP的设置参照4.8.1-4.8.7节要求。4.9 SCE、ISCE的设置4.9.1 可根据业务经营者自身情况确定是否设置SCE。如果设置SCE,SCE宜设置在靠近SMP的地方。4.9.2 SCE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和企业的相关技术标准。4.9.3 ISCE的设

26、置参照SCE的设置。4.10 IP的设置4.10.1 对于完成简单语音资源功能的IP宜与SSP综合设置。对于语音需求量大、语音资源变化频繁或者是需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信箱、传真存储转发以及由用户控制的录音通知等语音资源的情况,应设置独立IP。独立IP在其业务负责范围内宜集中设置。4.10.2 IP所有对外接口均应遵循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便将来的业务扩展和设备选型。4.10.3 CDMA智能网I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智能外设(IP)设备技术要求(YD/T 1334-2004)。GSM智能网IP设备的选用应符

27、合信息产业部和企业的相关技术规范。4.11 VC、IVC的设置4.11.1 VC主要完成业务数据点SDP的功能。4.11.2 VC(IVC)宜独立设置。智能网充值业务量较小时,VC也可与SCP合设。4.11.3 VC的设置与智能网业务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并与提供的智能网业务类型有关。从现行的业务管理模式看,用户的管理主要以省为单位,因此负责这些业务的VC应最终以省为单位设置。对于一些业务需求量较小的省可利用所属大区中心的VC处理本省的智能网业务。VC的设置地点宜在No.7信令网中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所在地或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所在地。4.11.4 VC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应满足工程

28、要求,并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4.11.5 VC的设置应便于维护管理。VC设备应采用双机或集群方式设置,可考虑对VC进行容灾设置。4.11.6 VC所有对外接口均应遵循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便将来的业务扩展和设备选型。4.11.7 VC设备的选用应符合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4.11.8 4.11.9 IVC可独立设置,或与其负责综合智能业务所覆盖的基础网络的智能网VC综合设置。4.11.10 处理全国性智能网业务的IVC应设置在其负责综合智能业务所覆盖的基础网No.7信令网中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所在地,处理省内或本地智能网业务的IVC应设置在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所在地。

29、4.11.11 IVC其他设置原则参照VC的设置。5 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组织5.1 话路网组织5.1.1 SSP嵌入式组网方式下的话路网组织1嵌入式组网方式下,SSP与GSM网、CDMA网内所有(G)MSC综合设置,SSP话路网组织和路由选择应遵循现有GSM或CDMA网话路网的组织和路由选择原则。2负责全国或区域性智能网业务集中设置的独立IP与本省SSP之间在业务量较大时,宜设置直达中继;业务量较小时可通过其他局转接;与其他省SSP之间业务量应通过省际长途网转接。3负责省内智能网业务集中设置的独立IP与本省SSP之间在业务量较大时,宜设置直达中继;业务量较小时可通过其他局转接。4负责本地网智能业

30、务的独立IP与本地网内SSP之间宜设置直达中继。5SSP/IP与负责区域内(G)MSC之间可直联或通过长途汇接网相连。5.1.2 SSP叠加网组网方式下的话路网组织叠加式组网方式下,SSP与GSM、CDMA网内部分交换机综合设置或独立设置,SSP话路网组织如下:1负责全国或区域性智能网业务集中设置的独立SSP与本省(G)MSC之间在业务量较大时,宜设置直达中继;业务量较小时可通过其他局转接;与其他省SSP之间业务量应通过省际长途网转接。2负责省内智能网业务集中设置的独立SSP与本省(G)MSC之间在业务量较大时,宜设置直达中继;业务量较小时可通过其他局转接。3负责本地网智能业务的独立SSP与本

31、地网内(G)MSC之间宜设置直达中继。4当SSP与T/GMSC综合设置时,SSP话路网组织同T/GMSC的话路网组织。5当SSP与(G)MSC综合设置时,SSP/(G)MSC与负责区域内(G)MSC之间可直联或通过长途汇接网相连。6独立IP与负责区域内(G)MSC/SSP之间可直联或通过长途汇接网相连。5.1.3 综合智能网话路网组织综合智能网在GSM网及CDMA网内话路网组织同5.1.1节和5.1.2节,在固定网内的话路网组织参见信息产业部固定智能网设计规范(YD/T 5036-2005)。5.2 移动智能网信令网组织5.2.1 SSP与SCP间No.7信令网组织1SSP与SCP之间宜采用准

32、直联方式,利用N0.7信令网中的HSTP和LSTP转接SSP与SCP间的信令消息。在不具备信令转接点的地区或某个SSP与SCP间业务量较大时,SSP与SCP也可采用直联方式。2SCP、SSP应分别与归属区域一对STP直接相连。3当SCP负责全国性的业务时,SCP应按照设置地点信令网组织方式与设置地点的HSTP对相连或分别与设置地点HSTP对和LSTP对相连。当SCP负责省内智能网业务时,SCP应分别与设置地点的一对LSTP相连。4SCP与SSP间信令消息寻址方式应与GSM、CDMA网信令寻址方式保持一致。5.2.2 SCP与VC之间的信令网组织1SCP与VC之间宜采用准直联方式,利用N0.7信

33、令网中的HSTP和LSTP转接SCP与VC间的信令消息。2SCP、VC应分别与归属区域一对STP直接相连。3当VC负责全国性的业务时,VC应按照设置地点信令网组织方式与设置地点的HSTP对相连或分别与设置地点HSTP对和LSTP对相连。当VC只负责省内智能网业务时,VC应分别与设置地点的一对LSTP相连。4SCP与VC间信令消息寻址方式应与GSM、CDMA网信令寻址方式保持一致。5.2.3 移动智能网SCP与HLR、独立IP以及SC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SCP与HLR、独立I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参见5.2.1节;SC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参见5.2.2节所述5.2.4 信令点编码1SSP、独立IP、SC

34、P、VC应采用24位信令点编码,由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根据信令点编码规则,自行分配相应的信令点编码。2当SSP与(T/G)MSC综合设置时,其信令点编码与合设的(T/G)MSC信令点编码相同。5.2.5 SSP、SCP、VC、独立IP以及它们与信令转接点间的信令链路应纳入所属No.7信令网的监控网。5.2.6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设置1. 从No.7信令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出发,当两信令节点之间的信令业务量大于3.2Erl时,可设置2Mb/s高速信令链路。2. 2Mb/s高速链路在智能网中应用的位置主要用于大容量SCP至STP间的A链路。3. 在同一链路组中应使用相同速率的链路,在采用负荷分担的

35、链路组中也应使用速率相同的链路。5.2.7 本节未规定的其他GSM智能网、CDMA智能网No.7信令网相关内容应按GSM No.7信令网技术体制(YDN 113-1999)的相关条文、NO.7信令网工程设计规范相关条文以及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制定的相关规范执行。5.3 综合智能网信令网组织5.3.1 综合智能网SSP与ISCP间No.7信令链路组织1ISCP应分别接入GSM、CDMA、固定网的No.7信令网,分别利用CAP协议、WIN MAP协议、INAP协议与GSM、CDMA、固定网的SSP通信。2SSP与ISCP间No.7信令链路组织其他内容参见5.2.1节。5.3.2 综合智能网ISCP与I

36、VC之间的信令网组织1ISCP与IVC间可利用GSM网的No.7信令网或CDMA网或固定网的No.7信令网通信,实际工程中应根据GSM、CDMA、固定网No.7信令网的网络容量、综合智能网发展、工程实施等因素确定。2ISCP与IVC间No.7信令链路组织其他内容参见5.2.2节。5.3.3 综合智能网ISCP与HLR、独立IP以及ISC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ISCP与HLR、独立I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参见5.3.1节;ISC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参见5.3.2节所述。5.3.4 综合智能网ISCP与GSM网SCP或CDMA网SCP或固定网SCP之间的信令网组织1综合智能网ISCP与GSM网SCP或CDM

37、A网或固定网SCP是否需要通信根据业务流程确定。2综合智能网ISCP应分别接入GSM、CDMA、固定网的No.7信令网,分别利用CAP协议、WIN MAP协议、INAP协议与GSM、CDMA、固定网的SCP通信。5.3.5 信令点编码1ISCP应支持多信令点编码,应为ISCP分配其所接入No.7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由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根据信令点编码规则,自行分配相应的信令点编码。2应为IVC分配其所接入No.7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由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根据信令点编码规则,自行分配相应的信令点编码。5.3.6 ISCP、IVC以及它们与信令转接点间的信令链路应纳入所属No.7信令网的监控网。5.4 数

38、据网组织5.4.1 SCP(ISCP)与SMP(ISMP)间网络组织1 当SCP(ISCP)和SMP(ISMP)设置在同一机房时,其间可通过局域网方式相连。2 当SCP(ISCP)和SMP(ISMP)不在同一局址时,其间可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方式相连。5.4.2 SMP(ISMP)与SMAP(ISMAP)的连接1设置在SMP(ISMP)的机房内的SMAP(ISMAP)应通过局域网与SMP相连。设置在远端的SMAP(ISMAP)间可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与SMP(ISMP)通信,也可通过拨号方式访问SMP(ISMP)。2SMP(ISMP)应通过数据专网或数据专线接入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综合管

39、理系统终端对SMP(ISMP)的访问。3WEB方式SMAP(ISMAP)可通过互联网访问SMP(ISMP)。5.4.3 SMP(ISMP)与VC(IVC)、独立IP的连接1SMP(ISMP)和VC(IVC)可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相连,实现人工充值。2SMP(ISMP)与独立IP可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相连,实现SMP(ISMP)对独立IP资源的动态管理。5.4.4 SCP与SCP(ISCP)之间的连接当SCP(ISCP)之间采用TCP/IP互访接口时,SCP间应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连接。5.4.5 SCP(ISCP)、VC(IVC)与容灾备份系统的连接SCP(ISCP)、VC(IVC

40、)与容灾备份系统可通过专用数据网或数据专线相连。5.4.6 SCP(ISCP)与短消息系统的连接1 SCP与短消息系统可通过数据专网或数据专线相连。2 ISCP应与其负责业务覆盖基础网络的短消息系统连接,可通过数据专网或数据专线连接。5.4.7 智能网系统与数据网连接的接口协议应遵循相关企业标准。智能网系统通过数据网对外连接时均应通过防火墙设备。5.4.8 IP地址SCP(ISCP)、SMP(ISMP)、SMAP(ISMAP)、VC(IVC)、SCE(ISCE)、独立IP以及智能网设备所在局域网中服务器、终端、路由器等数据设备均需分配IP地址。IP地址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IP地址的

41、划分应充分考虑智能网发展的需要。(2)地址划分有层次,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3)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保证IP地址的利用效率。智能网设备IP地址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自行分配。6 中继线和信令链路数量的计算及设备配置6.1 No.7信令链路及中继线的计算6.1.1 No.7信令链路计算1SSP、IP设备需要计算TUP/ISUP信令消息业务负荷: e·Mc1·L1·C A1= (E)6.1.1-1 BW·T1式中:A1:No.7信令TUP或ISUP业务的正常负荷(E) e:话路的平均话务负荷(E电路) C:局间的电话话路数(电路) Mc1:一次呼叫平均消息

42、单元数(MSUs呼叫) TUP消息暂定为:本地呼叫5.5MSUs双向,即2.75MSUs单向 长途呼叫7.3MSUs双向,即3.65MSUs单向ISUP消息暂定为:8.2MSUs双向,即4.1MSUs单向 L1:平均消息单元的长度(Bytes/MSU) TUP消息暂定为:18Bytes/MSU ISUP消息暂定为:30Bytes/MSU T1:呼叫平均占用时长(s) BW:信令链路的带宽(Bytes/s) 当采用64Kb/s信令链路时,此数值为7757 当采用2Mb/s信令链路时,此数值为2404672SCP(ISCP)、SSP、IP、VC(IVC)设备需要计算CAP、WIN MAP、INAP

43、、MAP信令消息业务负荷: CAPS·L2·Mc2 A2= (E BW 式中:A2:No.7信令智能网业务的正常负荷(E) CAPS:智能网业务的每秒试呼次数 Mc2:一次智能网呼叫平均消息单元数(MSUs/呼叫) 根据现网统计情况确定各业务平均消息单元数 L2:平均消息单元的长度(Bytes/MSU) 暂定为:130Bytes/MSU BW:信令链路的带宽(Bytes/s) 当采用64Kb/s信令链路时,此数值为7757 当采用2Mb/s信令链路时,此数值为2404673信令链路数的计算1)信令链路组中信令链路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B N= (按2n取定)6.1.1-3 A

44、r式中:N:信令链路组的信令链路数 B:在信令网正常情况下该信令链路组每方向承担信令负荷(E) Ar:每条信令链路每方向取定的负荷(E)2)在信令链路上传送TUP或ISUP消息时,一条64Kbit/s信令链路的正常负荷为0.2E、最大负荷为0.4E;当传送CAP、MAP、INAP消息时,一条信令链的正常负荷为0.4E,最大负荷为0.8E。3)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负荷从网络安全可靠性角度出发,每条2Mbit/s高速信令链路的正常负荷不宜超过0.2Erl。6.1.2 中继线计算1参数取定1)SSP、独立IP本地中继线利用率取0.8,长途中继线利用率取0.7。2)应根据各业务实际开放情况取定移动

45、智能网长途业务和本地业务的平均呼叫时长、独立IP放音的平均时长。2SSP、独立IP中继线的计算应参照各电信业务经营者GSM网、CDMA网、固定网中继计算方法执行。6.2 SSP、IP的设备配置6.2.1 IP的主设备配置1应能同时提供多种语言,配置时一般按普通话、英语两种语言配置。个别地区需要第三种语言时,应通过主管部门的批准。2IP设备应按语言比例确定设备容量,一般可按如下比例配置: 直辖市:普通话80%,英语20%。 其他城市和地区:普通话90%,英语10%。 部分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第三种语言。 在具体的工程中,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调整不同语言的比例。3IP的容量应按其对录音通知的存储容量

46、和处理接入的能力进行核算。4独立设置的IP设备应具备No.7信令接口、TCP/IP接口和X.25接口。5IP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对外接口、冗余等相关设备配置,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计算。CDMA智能网I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智能外设(IP)设备技术要求(YD/T 1334-2004)。GSM智能网IP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信息产业部及企业相关技术标准。6.2.2 SSP的主设备配置1SSP应具备No.7信令接口。2SSP至少提供2条TCP/IP物理链路和2条X.25物理链路,与计费中心联机传送计费文件,并应配有光盘或磁带,可以

47、将计费文件转存在这些介质中。3SSP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对外接口、冗余等相关设备配置,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计算。4GSM网SSP设备的基本业务性能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信息产业部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YD/T 1209-2002);CDMA网SSP设备的基本业务性能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信息产业部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YD/T 1223-2002)和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2: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

48、(YD/T 1331-2004)。6.3 SCP、ISCP、VC、IVC、SMP、ISMP、SMAP、ISMAP、SCE、ISCE的设备配置6.3.1 SCP、VC应具有GSM网或CDMA网No.7信令接口、TCP/IP接口和X.25接口。6.3.2 ISCP、IVC应同时具GSM、CDMA、固定网的No.7信令接口,应具备TCP/IP接口和X.25接口。6.3.3 SMP、ISMP、SMAP、ISMAP应具有TCP/IP、X.25和异步通信接口。6.3.4 SCE、ISCE应具有TCP/IP接口。6.3.5 对于采用拨号方式通信的SMP、ISMP和SMAP、ISMAP应配置调制解调器。6.3

49、.6 SCP、ISCP、VC、IVC、SMP、ISMP、SMAP、ISMAP、SCE、ISCE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对外接口、冗余等相关设备配置,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计算。SCP、ISCP、VC、IVC、SMP、ISMP、SMAP、ISMAP、SCE、ISCE设备的基本业务性能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信产部和企业各项设备规范相关规定。7 计费方式7.1 计费信息的生成、收集和传送原则7.1.1 智能网计费原则应遵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移动智能网相关计费技术体制。7.1.2 智能网业务的计费应在智能网业务的计费点由智能网设备完成。7.1.3 智能网业务的详细话单在SSP、SCP、ISCP生成,充值话单在VC

50、、IVC生成。7.1.4 SCP、ISCP、SSP、VC、IVC应能将详细计费记录及充值记录联机传送到计费中心,并将详细计费记录存储在磁带或光盘上。7.1.5 移动智能网设备与计费中心间的接口及计费详细话单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相关技术规定。7.2 话单(费)的结算处理7.2.1 移动智能网业务的话费结算应由相应级别计费结算中心完成。7.2.2 计费结算的原则和方法应符合电信业务经营者相关的技术体制规定。8 移动智能网网管8.0.1 移动智能网网管应包括对移动智能网设备的管理和对设备上驻留的功能实体及所支持的移动智能业务等的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功能包括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

51、性能管理及操作维护。8.0.2 移动智能网网管应纳入GSM和CDMA网基础网络的网管,省级网管中心负责管理省内智能网设备,全国网管中心负责管理全国性智能网设备。8.0.3 移动智能网设备与网管中心间的接口应符合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相关技术规定。9 同步方式 SCP、ISCP、VC、IVC、SSP、独立IP至少应具备2个外同步时钟接口,时钟等级应不低于二级时钟。9.0.2 GSM智能网SCP、VC、SSP和IP的同步要求参见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总技术规范(GF015.1-95)第一分册 交换子系统(SSS)设备技术规范;CDMA智能网SCP、VC、SSP和IP的同步要求参

52、见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总技术规范:交换子系统部分(YD/T 1048-2000)。9.0.3 综合智能网ISCP、IVC的同步要求同参见GSM网、CDMA网和固定网的同步要求。 设置为计费点的SCP、ISCP、SSP设备应具备时间同步接口。10 机房要求10.1 SCP、VC、SMP、SCE机房要求10.1.1 SCP、ISCP、VC、IVC、SMP、ISMP、SCE、ISCE节点设备应选择在传输条件良好,便于维护管理的通信楼内,所选局址应可满足新建及扩容要求,供电条件良好。10.1.2 机房温湿度条件应满足所安装设备的要求,按照下表的要求。机房名称温度()相对湿度(%)长期工作条件短期工作条件长期工作条件短期工作条件SCP、ISCP、SMP、ISMP、VC、IVC、SCE、ISCE机房1828103540%70%10%90%注:1、环境正常工作条件(即长期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