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第1页
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第2页
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第3页
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第4页
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风景资源评价之主要学派及方法_园林景观论文,论文集    关键字:风景资源;评价;学派;美学   引 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之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之破坏;环境之视觉污染也与环境之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之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之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之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之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之乡村法。这些法令之制定,

2、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之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之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之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之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之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之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之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之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之。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之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之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

3、之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之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 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 1984, 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之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之主要方法作一简单之介绍。一、专家学派专家学派之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之原则之风景都具有较高之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之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之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

4、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之标准。所以,Daniel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之当推 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 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之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之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之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 Tetlow 1978, Magill 和 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之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之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

5、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之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等),美国土地管理局之风景资源管理VRM (Vis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I, BLM 1984, 1986, Ross 1979等);美国土壤保护局之风景资源管理LRM (Landscape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A, SCS 1978, Schauman 和 Adams 1979);联邦公路局之视觉污染评价VIA (Visual Im

6、pact Assessment) (3 1986) 还有加拿大林务部门之有关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 (如Canada 1981) 以上各管理系统都是专家学派之思想和研究方法之具体体现,但由于各个部门之性质及管理对象有所不同,各个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也各有自己之特点。美国林务局之VMS系统和土地管理局之VRM系统主要适用于自然风景类型,主要目之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之风景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之措施;美国土壤保护局之LRM系统则主要以乡村,郊区风景为对象;而公路局之 VIA 系统则适合于更大范围之风景类型,主要目之是评价人之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风景之破坏作用,以

7、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风景资源等。尽管在具体对象和目之上有所差别,各风景资源管理系统之基本框架结构是相近之,在不同程度上,它们都具有下述各部分结构。以较为成熟之VMS和VRM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部分结构。 数据库、调查数据风景类型分类风景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之评价决 策(一)风景类型之分类这是VMS系统之重要环节,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之方法, 来划分风景类型(Charater types),在每一风景类型下面,又可根据具体区域内之多样性,划出亚型 (Sub-types),而在VRM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风景类型之划分,但在风景评价中也应用

8、自然地理区划之成果。(二)风景质量评价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风景质量分级之重要依据,一般在每个风景类型或亚型中,根据山石地形之多样性,植被类型及水体形成之多样性,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 A特异风景 B一般风景 C低劣风景VMS把多样性作为风景一评价之依据是基于这样之假设之:任何风景都有一定程度之美景度,而多样性最好之风景具有最高之潜在美景度。对于这一假设, Keplan, R (1985) 曾给以严厉之批驳。而VRM则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1)地形地貌:据比例及陡峻度(15分)(2)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15分)(3)水体:存在与否、形态、大小(05分)(4)色彩:强烈性及丰富

9、性等(15分)(5)毗邻风景:毗邻风景对所评价风景之烘托作用(05分)(6)特异性:常见奇特(15分)然后将各单项评分值相加,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A总分大于19 B总分1218 C总分小于11这些风景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三)敏感性评价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点关心(注意)程度之一个概念。人们注意力越集中之风景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之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之改变。在VMS系统中,把风景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1高度敏感区 2中等敏感区 3低敏感区敏感性等级是根据各风景点对风景欣赏者,娱乐者在穿行林中道路,或露营等活动

10、之重要性来划分之。在各敏感性等级区内,又以主要观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带,即:前景带,中景带,背景带。这些敏感性等级,距离带,也都在地图上标出。VRM系统之敏感性评价方法也与VMS系统相同,只是在三个距离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鲜见带(Seldom Seen zone)(四)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以风景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之。把标有风景质量等级之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之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应采取什么样之管理措施。在VMS系统中根据管理措施之差别,划分为五个等级区:保留区,部分保留区,改造区,大量改造区。相似类,在VRM系统中,划分为四个管理目标不同之等级区。(五)

11、视觉污染评价视觉污染(或称视觉冲击)之评价(Visual Impact 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之开设,高压线路之架设等)将会给原风景之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之冲击(影响)。在VMS中,常用"风景吸引能力"(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 这一概念来描述风景本身对外界干扰之忍受能力。一般认为,风景之吸收能力是由许多生物物理因素决定之,如坡度,植被类型,土壤色彩及生境之自我恢复能力等。VRM系统中之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之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风景之特点,然

12、后,将计划之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度 (Contrast)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之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之对比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风景之重要特征之一。对比强烈对比成为风景之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之注意。一般认为,对比度越烈,则对原风景之冲击也就越大,风景之破坏也就越严重。据此,风景管理人员,将与其它土地利用规划及工程设计者们合作,作出决策采用或修改原工程风景之视觉冲击(视觉污染)评价,常借助于一定之模拟技术,包括计算机模拟技术(如:VIEW

13、IT软件, Travis等1975),图画技术,照片及影视剪辑技术等等。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专家学派风景评价之方法是一系列之分类分级之过程,而这些分类分级之依据, 主要是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对此,越来越多之学者提出了质疑。关于该学派之优缺点,本文后半部分将着重讨论。二、心理物理学派该学派之主要思想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之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之关系,于是,把心理物理学之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之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之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之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之平均审美态度,也即风景美

14、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之各成份之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之。审美态度之测量方法有多种(俞孔坚1986)目前公认为较好之有两种。其一是评分法,SBE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procedure),它由Daniel 等人创立(如:Daniel 和 Boster 1976), 该方法以Torgerson(1958)之归类评判法(Law of Categorical Judgment)为依据,让被试者按照自己之标准,给每一风景(常以幻灯为媒介)进行评分(0-9),各风景之间不经过充分之比较;另一种审美态度测量法则以Thurston(1959)之比较评判法为基础,由Buhy

15、off等人发展起来,被称作LCJ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如:Buhyoff Leuschner 1978, Buhyoff 等1980),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风景(照片或幻灯)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从数学角度上看,SBE法和LCJ法并没有根本之区别(Hull等1984)。至于风景构成成份之测量,也有多种方法,以下在结合具体例子时,再作介绍。风景评价景美学研究之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如1969年,Rutherford和Shafer 就通过对5组被试(共160人)进行心理测量来评价森林间伐对森林风景质量之影响,并应用到森林经营中去,

16、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心理物理学方法迅速发展,目前看来,其应用之广,并不亚于专家学派之研究方法,下面只就几个主要之方面作一介绍。(一)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之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之最为成熟之风景类型就是森林风景,它通过对森林风景之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林分各自然因素之间之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之风景管理服务。如Shroeder 和Daniel(1981)就用诸如林木之胸径,朽木、倒木之多少,下层灌木及地被之多少等7个因素来预测西黄松(Pinus Ponderosa)林分之风景质量(美景度):SBE(美景度估测值)=0.20×(阔叶草,磅/英亩)0.60×(

17、胸径>16英寸之西黄松,株数/英亩)0.10×(采伐残遗物,立方/英亩)0.26×(灌木,磅/英亩)0.04×(禾草,磅/英亩)0.001×(胸径在大部分之研究人员都着重于自然森林风景研究之同时,Buhyoff等对城市绿地也作了风景评价方面之研究(Buhyoff等1984), 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数学模型,一是象Daniel等人一样,实地测量各风景成份,然后与公众之平均审美评判建立关系模型,另一方面,他们把风景成份之定量过程直接通过测量照片上之有关因素来完成,如各成份在照片上面之面积比例,天空之面积等等,然后将这些成份同公众之审美评判建立关系。研究

18、发现,城市绿地中,树木大而少,往往比树木小而多更具有较高之风景质量。(二)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风景评价中在上述森林风景之评价研究中,取景都是以一个林分为单位,排除了林地本身以外之所有其它因素,如背景之远山等。Buhyoff等人着重对于远景风景进行了研究。仍以公众之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之面积,远景森林所占之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Buhyoff等1982)SBE=127.12+10.32SHRP-0.57SHRP2+1.79BVF-6.77MDAM-61.07FORDEN+ 0.93FLT其中,SHRP照片上峻山面积;BVF照片上远景森林面积; MDAM照片

19、上中景林木受虫害之面积; FORDEN一照片上森林覆盖率;FLT照片上平地面积。该模型之预测能力: R2=0.57。对该模型中提到之森林虫害因素, Buhyoff曾有专门之研究 (Butyoff和Leuscher 1978, Butyoff等1980 ),并得到了森林受害面积对森林风景质量影响之关系函数:y风景质量=1.03-0.28ln(害受面积) (R2=0.84, P0.001)(三)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娱乐风景评价中应用以上之各项研究中,都把人作为一个被动之风景欣赏者来看待,而事实上,风景往往作为人们活动之环境而存在,它也无时不召唤风景欣赏者进行积极之活动(Zube 1982)。那么,人之

20、各种活动(娱乐)爱好,是否也影响人们之审美评判呢?有研究表明(Levine和Langenau 1979; Langenau 等1980),具有不同娱乐爱好之人对森林间伐具有不同之审美态度,爱好狩猎和娱乐兴趣较广之人,往往对间伐抱肯定态度,而爱好露营,漂流等活动之人,则对间伐持否定态度。在城市娱乐区之研究中,Schroeder和Anderson(1984)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建筑及树木密度等29个变量来预测空间之风景质量和安全感,发现娱乐区之安全感与人们之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四)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其它方面之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范围极广,远不只如上所述。如Latimer等(1981)深入研

21、究了大气之光学特性与人之审美评判间之关系,发现,大气之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风景质量)有很高之相关性,并建立了以大气物理因子和色度、光彩、太阳高度角、云量为自变量来预测风景质量之关系模型。类似之研究还有Malm等(1981)。与此同时,还有人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来研究某些社会因素在人们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时之影响,如Anderson(1981),研究了风景类型之名称对审美评判之影响,发现,那些冠有"原始旷野"、"天然森林"、"国家公园"等名称之风景照片,往往比标有"娱乐区"、"商业区"等名称之风景照片更能

22、获得好评,尽管这些标签之分配是随机之。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之崇尚,这也说明了,风景评价不能只着眼于各个自然因素,而应考虑有关社会因素。作为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物理学派有如下几个基本点:(1)风景审美是风景和人之间共同作用之过程,而心理物理学派之目之正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之关系模型。(2)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之风景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之,平均之审美观作为风景质量衡量标准。(3)人们对风景之审美评判(风景质量)是可以通过风景之自然要素,来预测和定量之。至于该学派之优缺点,本文将在下文另作讨论。三、认知学派以上介绍之两大学派(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都有一个共同之特点,都是通过测量各构成

23、风景之自然成份(如植被、山体、水体等)来评价风景质量(当然,在评价之标准上各有不同),认知学派则不然,它把风景作为人之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风景对人之认识及情感反应上之意义;试图用人之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风景之审美过程。该学派之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 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人之两类不同情欲引起之,其中一类涉及人之"自身保存",另一类则涉及人之"社会生活"。前者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表现出来,与痛苦、危险等紧密相关,是"崇高&q

24、uot;感之来源;后者则表现为人之一般社会关系和繁衍后代之本能,这是"美"感之来源。(见朱光潜1986, Brown等1986)。但是,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这种美学思想才在风景美学领域里得到系统之发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之理论体系也即所谓风景美学之认知学派。对该学派发展影响较大之首先是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之"了望庇护"理论(见纽拜(英)1978, Kaplan,S.1979a,Brown等1986),该理论在分析了大量风景画之基础上,指出,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总是以"猎人""猎物"之双重身份出

25、现之,作为一个"猎人"他需看到别人,作为一个"猎物"他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用人之生存需要来解释、评价风景之。几乎在同时,Kaplan, S. 也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之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之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之风景审美理论模型(Kaplan, S. 1973, 1975, 1979, 1979a;Brown等1986),他认为,人为了生存之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之空间和该空间以外之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之和即将面临着之危险,也正是凭借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

26、生存之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之特性"可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之特性"可索性"(Involvement), 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之风景审美理论模型:空 间信息需要可解性 可索性二维平面 三维空间一致性 复杂性可读性 神秘性多年来,Kaplan夫妇及其合作者们都为该模型之产生、发展、完善及在风景评价实践中之应用,作出了不少努力。如早在1972年Kaplan, R.就提出了用维量分

27、析法来进行风景评价及其研究,强调风景之空间意义,继后又提出了从整体上把握风景空间,和对风景空间进行分类之有关思想(Kaplan.R1977, 1983, 1985)。Kaplan, R.还就复杂性、一致性及神秘性各维量进行了研究,发现神秘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风景质量,而这种神秘性往往表现?quot;向人们预示着无穷之新之信息",如河流之曲折,深远等往往能加强神秘性(Kaplan, R.1975,1977)。而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之"神秘性" 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风景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风景之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

28、光线(Cimblett等1985)。近年来,Kaplan之风景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之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之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可索性可解性地形坡 度 相对地势 空间多样性 地势对比地物 自然性 和谐性高度对比内部丰实性这里之地形是指自然本身之风景(景观),而地物则表现为人文风景(景观)。这一实用模型是和Kaplan之理论模型相对应之,而这些反应风景空间特性之信息,大多可以直接从地图上得到,从而实现了心理学意义上(认知意义上)之变量,向具客观意义之物理量转化。基于Appleton和Kaplan和理论,另一位地理学家Ulrich也提出了相似之风景评价

29、模型(Ulrich 1977)他把Kaplan, S.1975年之模型中之"可解性"扩展为四个维量,而把神秘性单独作为一个维量,于是得到一个五维量之风景评价模型:进一步地,Ulrich将进化论美学思想同情感学说相结合,提出了风景审美之"情感/唤起"模型(Ulrich 1983), 从而进一步开拓了风景审美过程之研究。他认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初级情感反应(Initial affect reaction)起着重要之作用,它表现为对眼前风景之兴趣及"喜欢不喜欢"之反应,由此产生唤起反应,即"趋就回避"反应,这一过程制约着

30、随后之认识过程(对风景根据其对自己之利害关系,进行审评)之发展,最后表现为行为过程。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风景知觉初级情感反应(如:喜欢不喜欢)认识 评价行为冲动 行为实际上,Ulrich 之模型要比这复杂得多,这只将其模型之主要结构表示出来。其中,人之初级"情感/唤起"状态反映了他过去之和目前之经验和认识史,它决定了主体对于欣赏对象之定向作用,而初级情感反应产生于风景知觉过程中,受风景本身之整体特性(包括复杂性、总体之结构性、景深等等)之激发而产生,至于对风景之深入了解和仔细之评价,以及文化因素之影响,则主要产生于认识、评价阶段。由此,我们可

31、以看到,风景美学之认知学派经Appleton, Kaplan,和Ulrich等人之发展,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之理论体系,使得进化论美学思想、情感学说,及对风景之整体把握思想溶为一体,并且逐渐在风景评价及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威力(如Brown等 1986);而且,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之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之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之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趁于完善(如Ulrich.1981, 1983, 1986)。另外,Ulrich认为,自然风景之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之其它生理和心理之各种反应,多次研究都发现,自然风景往

32、往明显地加速病人之恢复,产生积极之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之恢复,产生消极之心理反应(如Ulrich 1979, 1984, Ulruch和Addoms 1981)。四、经验学派与专家学派相比,心理物理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之主观作用,而经验学派则几乎把人之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风景审美评判看作是人之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之表现。所以,经验学派之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之关于风景审美之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之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风景之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之背景。同时,经验学派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

33、现代人对具体风景之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常用之方法是不同之,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着只需就风景打分或将其与其它风景比较即可,而在经验学派之心理调查方法,被试不是简单地给风景评出好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之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风景之感觉等等。其目之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之风景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风景价值所产生之背景、环境。 经验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是Lowenthal。他曾精辟地分析过历史风景之重要意义, 它能使人产生一种连续之、持久之、淀积之感情,这种感情促使我们能用历史之观点去认识和考察个人或团体(Lowenthal 1975),这实际上是把风景作为具体之个

34、人或团体之一部分来认识,他还分析了美国城市居民对乡村风景之怀旧心理从而导致了他们对风景之无比热爱这一现象之历史,及背景等(Lowenthal 1977)。正如Daniel和 Vining(1983)所说之,经验学派之研究方法还不能算作是对风景进行评价之方法,它并不研究风景本身之优劣,因而也很少能提供直接为风景规划及管理服务之信息。也正因为如此,经验学派与其它三个学派比较起来,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五、各学派综合评价及今后风景美学研究之发展方向以上简要介绍了风景评价及风景美学研究之四大学派,其中专家学派势力较大,主要由专业风景规划师,及资源保护工作者所推动而发展;心理学派也不甘示弱,自70年代中后期

35、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大有压倒专家学派之气势,其主要推动者是环境心理及行为科学家和森林科学专家;认知学派异军突起,由70年代之理论研究开始,80年代初便大踏步地走出书房,开始向风景规划及管理之具体实践迈进,在这里,心理及行为科学家、地理学家都起到了关键之作用;至于经验学派虽说长期以来一直被挤于一隅,却也有天时地利,它稳扎稳打,又有丰富之人类文化遗产为粮食,故终不失弹丸之地。下面主要从可靠性、灵敏性、有效性和实用性4个方面简要地比较一下各学派之风景评价方法之优缺点。专家学派之风景评价方法最突出和优点就在于它之实用性,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规划、风景规划以及风景管理等各个领域里,都起到很大之作用。深入

36、人心之VRM和VMS风景管理系统就是该学派风景评价方法之具体体现。但是,少数专家,从假设出发,以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为依据之风景评价,到底有多大之可靠性?一系列粗略之分类,分级又有多大之之灵敏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无论从理论和经验上讲,风景质量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和"多样性""特异性"等之间并没有显著一致之相关性(如Kaplan, R. 1985),对该学派风景评价方法之批评也越来越多(如Kaplan,S.1979, 1979a;Kaplan, R. 1985; Ulrich,1986)。心理物理

37、学方法则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可靠性最好之一种方法。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之一致性(Zube 1975, Daniel和Boster 1976, Artmr1977, Buhyoff 等1979, 1982, Tips和Savasdisara1986), 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之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之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之灵敏性。至于该方法之有效性如何,以前争论之焦点之一是照片和幻灯作为风景评价媒介之有效性问题。长期以来之研究基本证明了照片和幻灯作为评价媒介同现场评价无显著差异(

38、如Daniel和Boster1976, Zube等1975 Jackson等1978, Shuttleworth 1980)。再看实用性,尽管目前还不如专家学派之方法那么突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物理学方法是一种一劳永逸之方法,一旦风景评价模型建立起来了,则只要对有关风景成份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模型得出风景质量之有关数据。而且,目前已经建立之几个评价模型已显示出心理物理学方法之高度实用性(如Buhyoff 等1980, Daniel和Schroeder1979, Brown和Daniel 1984)。但是,还嫌不足之是,由于心理物理学方法要求风景成份之严格定量,使得风景评价模型之应用范围还

39、不够广,往往只适用于同建模所基于之实验风景相一致之风景类型,如根据针叶林风景所建之模型,就不一定适用地阔叶林风景,而且,心理物理学方法强调公众之平均审美水平,因而忽视了个性及文化、历史背景对风景审美过程之影响。与心理物理学派之风景评价方法相反,认知学派则强调风景评价模型之普遍适用性。它从更为抽象之维量出发(如复杂性、神秘性等等)来整体把握风景。同时,有许多研究证明了用维量来估测风景质量之可靠性和灵敏性(如Ulrich 1977)。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抽象之维量分析上,那就意味着它只是一各理论分析途径,只有把这些抽象之维量同具体风景成份相联系时,才使得认知学派具有实用价值,也才能使理论本身更趋完美。所以,认知学派必须同心理物理学派之评价方法相结合。 别具特色之经验学派(现象学派)之研究方法,则以高灵敏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