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_第1页
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_第2页
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_第3页
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_第4页
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ERN/CEORN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中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和编码1 引言观测场地和观测设施在CERN/CEORN监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所有监测分析出的数据都与观测场地或观测设施密切相关,如果核心的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信息不确定、不完全,势必造成监测分析出来的数据失去他们的可用价值,这对CERN/CEORN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综合中心是CERN/CEORN各类生态系统的所有学科数据的集成者,因此综合中心会同CERN各分中心对观测场和观测设施予以明确的定义和的分类,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进而在各生态站上推行这种分类和编码方法,从而使得CERN/CEORN的监测数据更加标准化,

2、真正达到实用的目的。为此,综合中心经过仔细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监测手册,并充分参考各生态站填写的样地调查表以及与各分中心、生态站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以下观测场及观测设施的分类、编码方法及其信息填写标准表格,供大家讨论。编码方法确定后,需要对各站的样地逐一进行编码、相应信息的填写、样地图的编绘,最后将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样地的信息报送CERN/CEORN科学委员会审定,最终建立CERN/CEORN的分布式框架下的统一样地资源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2 编码的意义2.1 编码的意义(1)将生态站的样地固定下来,每个生态站的样地具有固定的编码,防止生态站对于同一样地给予不同的随意代码而影响数据的可

3、比性。(2)建立各个样地的详细信息描述文档,将每个样地代码与样地详细信息文档建立起对照关系。(3)在数据表格中仅需包含样地代码一列,其他关于样地描述信息的列在数据表格中不用再重复填写,可以删去这些列,简化报表填写。2.2 编码原则(1)编码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各站、各学科、各类型的观测场设置情况和案例,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法,这对样地的确定和编码非常重要。(2)基于分类体系、在满足计算机信息表示和处理方便、人工记忆方便、唯一性(不重复)、简单性(编码中只包含最关键的信息)、完整性(能含盖所有情况)、确定性(没有二义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编码体系,使得每个样地具有唯一确定的代码。3观测场概念及

4、分类、编码3.1 观测场的概念3.1.1 综合观测场综合观测场指生态试验站用于综合观测生物、土壤、大气、水分各要素的长期固定观测场所。综合观测场的所在地,应当是生态试验站所在地区内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植被、气候、人类干扰水平等)的地段(对森林生态站来说,就是经过优选的最具代表性的带有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的地段)。根据需要每个站设置1个(复合站设2个)。设置综合观测场的目的是监测生态站所在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大气、土壤、水分四大要素的综合分析揭示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其机理。森林综合观测场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免受人类干扰。根据CERN的设计要求,综合观测场需要达到一定

5、面积,并获得土地使用权。综合观测场在建设之初就要科学规划,以保证各项监测项目的长期实施。根据CERN的设计要求,综合观测场设置在靠近生态站本部的地方,具有供水、供电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的便利条件,比较适合开展多学科综合监测、试验和研究。综合观测场占地面积一般应尽可能的大,但地形和种类成分不应该有很大的变异,具体大小见第二章有关内容。限于综合观测场的面积相对比较小,在安排试验和安装观测设施时,应强调“让那些具有学科间综合观测要求的项目优先”的原则力求使每个项目占地面积少,尽量使各学科间的观测需求(特别是采样工作)相互结合,尽量统一在同一个观测尺度上(特别是测定和采样工作),例如,生物、土壤、水分的监

6、测应尽可能在同一样方采样,以减少对采样地的破坏。对属于单学科观测和研究的工作,如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和水量平衡场等项目,如果综合观测场在满足所要求的条件上有困难,也可将它们设置在综合观测场以外符合要求的地段上。另外,应尽可能地合理安排各项调查,如果在综合观测场内要同时进行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调查,应考虑动物优先,其次是微生物,最后再考虑植物的调查。而对于动物来说,又有大型兽类、鸟类、昆虫优先。其次才是土壤动物等项目。这样,可以减少各项调查间的相互干扰。在综合观测场内(应尽量靠近观测场的中心)落实2-3块40m×40m或一块面积为100m×100m的采样地,供长期生物、土壤和水

7、分样品采集。为了更好地从生态站范围内挑选和落实综合观测场,从综合因素考虑,一张近期完成的大比例尺(1/10000或1/15000)植被图和土壤图是必要的。在初步选定了综合观测场范围后,应组织专门队伍结合现有的植被图和土壤图对选定的观测场进行一次生物和土壤分布情况的认真核查,写出土壤核查和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调查报告。为了保证长期监测工作的质量,如果现有的植被图和土壤图不符合要求,就有必要重新安排一次植被和土壤详查。建议新的详查范围包括站区、综合观测场和辅助观测场。 3.1.2 辅助观测场各生态试验站根据本站具体情况确定设置辅助观测场的数量。由于森林生态站普遍都在山区,地形复杂,生物群落类型丰富,

8、通常各个森林生态站设置1-3个辅助观测场是必要的。辅助观测场的设计与监测项目原则上与综合观测场相同。辅助观测场分两类:第一类:综合观测场群落类型的补充,或综合观测场群落类型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管理方式的对照。第二类:是某种监测项目设置上的补充。由于有些水分观测项目在综合观测场、站区监测点、第一类辅助观测场中不能满足要求(例如对水源的监测、径流场),因此有必要设立水分辅助观测场。第一类辅助观测场可能同时包含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和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第二类辅助观测场中只包含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3.1.3 站区监测点站区监测点指生态站用于了解其所代表区域中综合观测场所代表类型之外其他典型地段类型的

9、固定观测场所。每个生态站根据其站区环境和植被异质性大小设置2-4个。设置站区调查点的目的是通过对几个代表点的监测了解生态站所代表区域的整体变化。站区调查点的选择原则应该是综合观测场区域代表性的补充。各个台站根据本区区域异质性的主驱动因子或本区关键问题或本站研究重点等因素选定站区调查点。对每个台站,根据其区域特点明确界定“站区调查点”的数量及其名称(2-4个)、区域范围和面积大小,并要求年度间定点调查,与综合观测场相互辉映、配合。生态站在站区调查点进行有关监测,但不实行任何管理干预。3.1.4 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各生态站均按国家规定的自动气象站要求统一设计和安装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自动气象辐射观

10、测场的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对观测场地址的选择和仪器的安装有特殊的要求,有关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的设置和设计参看有关章节。气象观测场中设置有水分观测设施,监测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的水物理要素的变化。除了CERN/CEORN规定的联网观测任务之外,野外台站针对本生态站所在生态区域的热点或者典型科学问题所设立的进行长期观测、试验、研究的场所(预计未来长期的或者历史上长期的),本类型观测场能反映生态站的学科定位和研究特色,而且通常积累了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试验数据,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这类观测研究行为的主体是野外台站,而非个人行为,所用观测场地属于野外台站,因此产权/所有权属于台站所有,数据所属权限清晰,台站

11、应该将这部分数据及其背景数据很好地纳入台站的管理系统中来。除了CERN/CEORN规定的用于联网观测的观测场、野外台站用于长期试验研究的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之外,台站内/外的研究人员通常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项目/课题的研究需要在台站建立各自的观测试验场,这类观测场通常伴随着项目/课题执行的周期而存在,属于短期的试验研究观测场。在本类型观测场产生的数据或成果具有很强的学科前沿性、探索性。这类观测研究行为的主体是项目/课题的首席研究员,属于个人行为,所用观测场地属于野外台站,因此数据的产权/所有权属于项目/课题研究人员所有(研究人员和台站共有?),目前数据所有人向野外台站提交数据的政策或途径尚不清晰,因

12、此野外台站掌握这部分数据的权限、程度、时间不确定。在目前阶段,可以先对这类观测场的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将观测场上进行的项目/课题信息管理起来,至于该观测场上产生的数据的管理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需要较长时间来逐步解决。 3.2 观测场的分类码 观测场分类观测场分类码气象观测场QX综合观测场ZH辅助观测场FZ站区调查点ZQ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SY短期试验研究观测场YJ3.3. 观测场的编码方式编码方法:XXXXXXX 7位码从左至右,第1-3位为站代码,4-5位为观测场分类码,第6-7位为观测场在本类观测场中的序号,从01、02、03开始依次编号。复合生态站中会有ZH01,ZH02两个综合观测

13、场;其他生态站只有ZH01一个综合观测场;绝大多数生态站只有QX01一个气象观测场,个别站会有QX01,QX02两个气象观测场;对于辅助观测场来说,将第一类中的辅助观测场,按照观测场中观测内容的多少以及重要性或者必选性来从FZ01、FZ02、FZ03。等开始顺序编号;第二类水分辅助观测场,包括所有流动地表水、静止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场等依次定义为FZ10、 FZ11、 FZ12。等。根据站区监测点的个数和重要性,依次将各个站区监测点定义为ZQ01、ZQ02。对于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用SY01、SY02、SY03。等按照观测场中观测内容的多少以及重要性来顺序编号;对于短期试验研究观测场,用YJ0

14、1、YJ02、YJ03。等按照观测场设立的时间前后以及重要性来顺序编号4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概念及分类4.1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概念长期采样地指在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站区监测点、气象观测场等场所设置的、专门用于生物、土壤、水分的联合或单项长期监测采样的固定场所。长期采样地主要用于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系统的生物、土壤和水文样品的采集和观测。长期采样地的设计要求满足为期100年的生物、土壤以及水文观测和采样需要。根据监测手册要求,在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站区监测点等观测场至少要设置两块土壤、生物长期采样地,一块为永久样地(用于对样地没有破坏性的指标的观测),另一块为破坏性样地(用于对样地有破坏

15、性的指标的观测),如果经过若干年后破坏性采样地已不再能使用时,需要重新设置一块新的破坏性样地。除了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之外,所有的水分设施或采样点也被视为长期观测采样地。气象观测场中通常设有中子管、地下水、E601蒸发皿、雨水采集器等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另有气象观测场中设有人工气象观测样地、自动气象观测样地、小气候观测样地。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中的长期观测采样地是进行水、土、气、生要素中的若干要素的综合观测的田地,地理位置上隶属于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长期观测采样地通常有不同的试验或处理方式,不同的试验或处理方式不应该视作不同样地,因此同一长期观测采样地即使具有不同的试验或处理方式,也应该作为

16、一块长期观测采样地来对待,给予一个代码。正如森林观测场中的长期观测采样地即使具有坡上、坡中、坡下的空间变异特性,但仍旧是视作同一样地,给予一个代码。试验处理方式在实体数据表中作为一列数据加以描述。4.2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长期观测采样地按照监测的学科来分,分为2大类。(1) 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进行水分学科的长期采样的采样地。除了土壤水分各测管外,将每一个水分设施作为一个长期观测采样地来看待;一个观测场中的每一个土壤水分测管不视为单独的采样地,而是将一个观测场中的所有土壤水分测管的整体视为一个采样地,称为“土壤水分观测采样地”,它所代表的范围是一个观测场中的所有土壤水分测管观测所覆盖的地块。

17、举例:如在某个森林生态站,总共设置了3个土壤水分观测样地,第一块样地在综合观测场内,第二块样地是要求的气象站内观测,还有一块土壤水分辅助观测样地,则这种情形的编码方式是:XXFZH01CTS_01综合观测场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至少3根中子管)XXFQX01CTS_01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2两根中子管)XXFFZ02CTS_01某个辅助观测场内的土壤水分辅助观测样地(包含一到多根中子管)(2) 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进行土壤、生物单独或者联合长期采样的采样地。在物理空间上,有的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中包含有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3)气象长期观测采样地包括人工气象观测样地、自动气象

18、观测样地、小气候观测样地。4.3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编码431 长期观测采样地的编码方法编码方法: 13位码观测场代码(第1-7位)+长期观测采样地分类码(第8-10位)+_(第11位) +长期观测采样地序号(第12-13位)前7位码为长期观测采样地所在的观测场代码;第8-10位为本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码;第11位为西文字符_;第12-13位为本长期观测采样地在本观测场中、本类长期观测采样地中的序号(以01、02、03等顺序编号)。每个观测场中的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应该有至少2块,一块为永久样地,另一块为破坏性样地,应将永久样地的序号编为01,破坏性样地的序号编为02,其它土壤、生物长期观测

19、采样地(若有的话)的序号从03开始顺序编号。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降水有多个观测点,但因为上交数据不需要每个观测点的数据,仅仅需要平均数据,因此后面的序号大多仅编到01,各站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继续往下编序号。另外,地下渗漏不是监测指标,暂不予编码。4.3.2 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码按水分设施类型分类,分类码共3位,第一位为C(代表水分学科),第二、三位采用设施名称的2位拼音首字母表示。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和水量平衡法测的蒸散量表征的是某个观测场或某块样地的水分特征属性,它们不属于固定水分设施,因此未予单独编码。具体定义如下:设施分类名设施分类代码中子管、TDR测管CTS烘干法采样

20、点CHG地下水井CDX静止地表水采样点CJB流动地表水采样点CLB灌溉用地表水采样点CGB灌溉用地下水采样点CGD雨水采样器CYS土壤水采样点CTRE601蒸发皿CZF蒸渗仪CZS天然径流场CTJ人工径流场CRJ树干径流采样点CSJ穿透降水采样点CCJ枯枝落叶含水量采样点CKZ新增哪些设施?新增哪些设施的代码?有的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通常为中子管或取土法测土壤水分等等)被包含在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内,有的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例如地表水、地下水采样点等等)不被包含在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内。对于被包含在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来说,它的详细信息表中需要建立一个链接,指

21、向包含它的土壤、生物采样地。4.3.3 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码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分类码按在采样地上进行观测采样的学科类型来分类,分类码共3位。如果包含哪类学科的观测采样,则把这类学科的代码(A代表生物,B代表土壤,C代表水分)包含进去,不足3位的用数字0填充。永久样地的序号编为01,破坏性样地的序号编为02。具体定义如下:样地分类样地分类码土壤生物联合采样地含水分设施ABC不含水分设施AB0土壤采样地含水分设施BC0不含水分设施B00生物采样地含水分设施AC0不含水分设施A00按气象仪器类型进行分类,分类码共3位,第一位为D(代表大气学科),第二、三位采用气象仪器名称的2位拼音

22、受字母表示。具体定义如下:设施分类名设施分类代码人工气象观测样地XXFQX01DRG_01 自动气象观测样地XXFQX01DZD_01 小气候观测样地XXFQX01DXQ_01 5层次关系图 气象场站区调查点辅助观测场综合观测场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CERN/CEORN联网观测场生态站1对多短期试验研究观测场非CERN/CEORN联网观测场水分长期观测采样地土壤、生物长期观测采样地气象长期观测采样地破坏性样地永久样地6 举例6.1 鼎湖山站的观测场观测场序号观测场名称新定义的观测场代码1鼎湖山站气象观测场DHFQX012鼎湖山站综合观测场(季风常绿阔叶林I号永久样地)DHFZH013鼎湖山站混交林

23、II号永久样地(辅助观测场)DHFFZ014马尾松林永久样地DHFFZ025混交林I号永久样地调查点DHFZQ016鼎湖山站流动地表水采样点DHFFZ107鼎湖山站静止地表水采样点DHFFZ118鼎湖山站天然径流观测场DHFFZ129鼎湖山站地下水位观测井DHFFZ1310鼎湖山站XXXX长期试验观测场DHFSY016.2 鼎湖山站的长期观测采样地序号长期观测采样地代码长期观测采样地名称1DHFQX01CTS_01鼎湖山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2根中子管)2DHFQX01CZF_01鼎湖山气象站E601水面蒸发皿3DHFQX01CYS_01鼎湖山站雨水水质监测采样点,如果在气象站采样,则这

24、样编,否则编入相应进行采样的观测场范畴4DHFZH01ABC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永久样地5DHFZH01ABC_02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破坏性采样地6DHFZH01CTS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5根中子管)7DHFZH01CHG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烘干法采样8DHFZH01CRJ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径流观测(人工径流场)9DHFZH01CRJ_02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径流场2,如果有的话10DHFZH01CSJ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树干径流观测和采样11DHFZH01CCJ_01季风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穿透降水观测和采样

25、12DHFFZ01ABC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永久样地13DHFFZ01ABC_02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破坏性采样地14DHFFZ01CTS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4根中子管)15DHFFZ01CHG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烘干法采样16DHFFZ01CRJ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径流观测,径流场17DHFFZ01CSJ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树干径流观测和采样18DHFFZ01CCJ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穿透降水观测和采样19DHFFZ01CRJ_01混交林II号辅助观测场径流观测(人工径流场)20DHFFZ02ABC_01马尾松林辅助观测

26、场永久样地21DHFFZ02ABC_02马尾松林辅助观测场破坏性采样地22DHFFZ02CTS_01马尾松林辅助观测场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4根中子管)23DHFFZ02CSJ_01马尾松林辅助观测场树干径流观测和采样24DHFFZ02CCJ_01马尾松林辅助观测场穿透降水观测和采样25DHFFZ02CRJ_01马尾松林辅助观测场径流观测(人工径流场)26DHFZQ01ABC_01混交林I号站区调查点永久样地27DHFZQ01ABC_02混交林I号站区调查点破坏性采样地28DHFZQ01CTS_01混交林I号站区调查点土壤水分观测样地(包含4根中子管)29DHFZQ01CSJ_01混交林I号站

27、区调查点树干径流观测和采样30DHFZQ01CCJ_01混交林I号站区调查点穿透降水观测和采样34DHFFZ10CLB_01鼎湖山站流动地表水采样点35DHFFZ11CJB_01鼎湖山站静止地表水采样点36DHFFZ12CTJ_01 鼎湖山站天然径流观测场37DHFFZ13CDX_01鼎湖山站地下水位观测井38DHFSY01ABC_01鼎湖山站XXXX长期试验样地6.3 内蒙古草原站的观测场观测场序号观测场名称新定义的观测场代码1内蒙古站气象观测场NMGQX012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羊草草地)NMGZH013内蒙古站辅助观测场(大针茅草草地)NMGFZ014内蒙古站静止地表水采样点1号NMGF

28、Z105内蒙古站流动地表水采样点1号NMGFZ116内蒙古站地下水采样点1号NMGFZ1276.4 内蒙古草原站的长期采样地序号长期观测采样地名称长期观测采样地代码1NMGQX01CTS_01内蒙古站气象场土壤水分观测测管采样地(2个中子管)2NMGQX01CYS_01内蒙古站气象场雨水水质监测采样点3NMGQX01CZF_01内蒙古站气象场E601水面蒸发皿4NMGZH01ABC_01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羊草永久样地5NMGZH01ABC_02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羊草破坏性采样地6NMGZH01CTS_01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中子管采样地(3个中子管)7NMGZH01CHG_01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

29、烘干法采样点(3个采样点)8NMGZH01CRJ_01内蒙古站综合观测场径流场9NMGFZ01ABC_01内蒙古站辅助观测场大针茅草永久样地10NMGFZ01ABC_02内蒙古站辅助观测场大针茅草破坏性采样地11NMGFZ01CHG_01内蒙古站辅助观测场烘干法采样点(3个采样点)12NMGFZ10CJB_01内蒙古站静止地表水采样点1号13NMGFZ11CLB_01内蒙古站流动地表水采样点1号14NMGFZ12CDX_01内蒙古站地下水采样点1号15167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详细信息文档7.1 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详细信息前面部分讲述了如何对生态站各个观测场和各个长期观测采样地进行固

30、定编码的方法,下面讲述如何为各个观测场和各个长期观测采样地填写详细信息文档。详细信息文档对于用户了解观测场和长期观测采样地来说非常重要,要尽可能全面地、详细地给以描述。7.2 观测场及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详细信息文档本文档报一次即可,除非观测场设置发生变化时,再重新向分中心报送本文档。不同的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以及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各填一张表项目信息内容生态站名称填表人填表日期观测场代码观测场名称观测场类别综合观测场( ),辅助观测场( ),站区调查点( ),长期试验研究观测场()观测场生态系统类型观测场地理位置 省(市/自治区) 县 镇(乡) 村经度范围:E ° 至 纬度

31、范围:N ° 至 观测场有关图片观测场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观测内容生物(),水分(),土壤(),气象()观测场建立时间、设计使用年数观测场面积及形状 观测场自然地理背景信息概述植被概述: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分层特征等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包括地貌特征、坡向、坡位、坡度等)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名称:土类 亚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母质或母岩:土壤剖面特征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地下水位深度:年平均湿度:年干燥度: 动物活动情况人类活动情况水土流失、盐碱化等情况历史破坏性灾害事件其他信息观测场建立前的利用和管理历史、群落演替历史观测场建立后的利用和管

32、理方式观测场中所有样地综合配置分布图及说明观测场中试验处理设计方法的描述(若为长期实验研究观测场,存在多种试验处理方式则描述此栏,否则不用描述此栏)观测场中所有观测及采样地配置列表样地1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样地2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样地3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样地4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样地5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样地6采样地代码: 采样地名称:以下是该观测场中所有观测采样地的详细信息,请按照样地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样地栏目将本观测场中配置的所有样地详细信息填写完全。土壤生物采样地按照“土壤、生物采样地”的栏目填写;水分观测采样地按照“水分观测采样地”的栏目填写;如果本观

33、测场中含有多个土壤、生物采样地,则请自行安排多个土壤生物采样地的栏目;如果本观测场中含有多个水分观测采样地,则请自行安排多个水分观测采样地的栏目;土壤、生物观测采样地样地名称样地编码样地类别1、永久样地 ( ) 2、破坏性样地 ( )样地选址说明样地建立时间,准备观测年数样地面积与形状(m×m)样地关键点(中心点、左下角、右上角)经纬度描述样地中心点海拔高度(米)包含的水分观测采样地代码生物采样设计图、采样设计编码及说明(无生物采样则本项为空)生物采样方法说明(无生物采样则本项为空)关联的生物数据表格代码(无生物采样则本项为空)土壤采样分区设计图、土壤采样分区设计编码及说明(无土壤采

34、样则本项为空)土壤采样设计方法(包括对均质性或异质性的考虑,无土壤采样则本项为空)关联的土壤数据表格代码(无土壤采样则本项为空)水分观测采样地样地名称样地编码样地选址说明样地建立时间,准备观测年数样地面积与形状(m×m)样地关键点(中心点、左下角、右上角)经纬度描述水分观测设施布置图及其编码说明(包括对该采样地中不同设施的均质性或异质性的说明)水分观测采样方法说明(无水分采样则本项为空)关联的水分数据表格代码(无水分采样则本项为空)观测场及其样地大事记备注填写说明:每个观测场地都要详细填报表格中的各项信息。填表前, 观测场地在表中任何项目方面的变动要详细说明,填表后,观测场地在表中任

35、何项目方面的变动要及时上报。表中每一个项目都要填,没有相关内容的请说明或填“无”。(1) 观测场代码:CERN统一代码。(2) 观测场类别:请在相关选项处打“”。(3) 观测生态系统类型:填写植物群落名称,并指明是天然/人工生态系统。(4) 观测场代表性描述、周边环境和选址说明:观测场群落类型的特征描述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可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文景观价值评价、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等)、观测场群落类型和位置的区域代表性。(5) 观测内容:请在相关选项处打“”。(6) 观测场自然地理背景信息:a.植被概述:包括植被类型、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各层优势种、各层高度等。b.地形

36、地貌:参考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1997),填写相关项目信息。荒漠生态系统要特别说明沙丘类型、沙丘固定程度(固定、半固定、流动)。c.土壤类型:请分别说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名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d.气候条件:包括30年平均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荒漠生态系统需要特别说明年均大风天数、年均沙尘暴天数。e.水分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深度及年平均湿度、年干燥度。 年干燥度:(0.16*大于10摄氏度年积温)/年降水量f. 历史破坏性灾害事件:包括病虫害、风、雷、闪电、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干扰事件,大致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危害程度以及补救措施等。g.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及危害程度。(7) 观测场建立前的管理方式:特别是人工林/草的栽种时间、历史管理措施等;草地放牧、刈割、施肥等利用及管理历史;荒漠的防风防沙、固沙治沙措施等。(8) 观测场建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