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岩古镇的空间节点特性_第1页
试论青岩古镇的空间节点特性_第2页
试论青岩古镇的空间节点特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青岩古镇的空间节点特性    摘要:从空间特征分析的角度,探析青岩古镇的肌理,选取有代表性的空间节点,从建筑和景观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古镇,空间,点肌理 Abstract: Based on spac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explore space texture of Qingyan Ancient Town, select representative no

2、des, analyze on architect and lanscapeing.Keyword: ancient Town, historical steet space,node texture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岩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南郊花溪区以南10公里处,是一个文化古镇。素有“筑南门户”之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南鄙要害”,是广西、都匀、广顺、罗甸南面入筑的咽喉要地,又是贵阳南部开放、开发辐射的交汇带,为贵阳南下战略的主要通道。其地理坐标为东

3、经106°10107°16,北纬26°1027°25,海拔10601200米,全镇总面积4.66公顷,人口3.3万人,辖17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8。 一个地区村镇建筑群体的形式形态可以很直观的反映群体人民的社会观和自然观。青岩古镇周边群山连绵,溪流纵横,其地理位置的选择是依据古镇在军事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而确定的。其特点是:青山环抱,碧水环流,避风向阳,朝向开阔。青岩古镇尤其重视运用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取势、纳气的理念来选取建村立寨的“风水宝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理念,以求获得古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态势。 一,空间视线走廊

4、(图1,2) 青岩古镇城内街巷旋转依山就势,自然流畅,人为痕迹隐匿于对自然的遵从和利用中,使人感不到过多的人为印记。如老城南门的节点和街巷的连接处理,浑然天成。北街自然一个弯过渡,空间变化丰富,平面和高程的回转,立体交错。空间变化均极富景观效果。青岩东西、南北向的街巷都有远山作为对景。文昌阁、水星楼、雷祖庙之对狮子山,黄家坡和黑神庙又组成城市中的近山对景。青岩城外部景观,北部狮子山和大将山衬托城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苗山气势非凡。建筑天际线与远山呼应,如文昌阁、玉皇阁形成良好对景。城内的最高点与北部山脉的最高点遥相呼应。玉皇阁金壁辉煌浑然天成。北街自然一个弯过渡,空间变化丰富,平面和高程的回转,

5、立体交错。空间变化均极富景观效果。青岩东西、南北向的街巷都有远山作为对景。 文昌阁、水星楼、雷祖庙之对狮子山,黄家坡和黑神庙又组成城市中的近山对景。青岩城外部景观,北部狮子山和大将山衬托城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苗山气势非凡。建筑天际线与远山呼应,如文昌阁、玉皇阁形成良好对景。城内的最高点与北部山脉的最高点遥相呼应。玉皇阁金壁辉煌,文昌阁清白素雅,由此形成的古镇外部和内部的天际线极富变化,文昌阁是在城内观赏狮子山的的最佳地点,而狮子山上看文昌阁则是城外最高点鸟瞰城镇,景色可餐。 青岩古镇城内街巷旋转依山就势,自然流畅,人为痕迹隐匿于对自然的遵从和利用中,使人感不到过多的人为印记。如老城南门的节点和

6、街巷的连接处理,浑然天成。北街自然一个弯过渡,空间变化丰富,平面和高程的回转,立体交错。空间变化均极富景观效果。青岩东西、南北向的街巷都有远山作为对景。文昌阁、水星楼、雷祖庙之对狮子山,黄家坡和黑神庙又组成城市中的近山对景。青岩城外部景观,北部狮子山和大将山衬托城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苗山气势非凡。建筑天际线与远山呼应,如文昌阁、玉皇阁形成良好对景。城内的最高点与北部山脉的最高点遥相呼应。玉皇阁金壁辉煌浑然天成。北街自然一个弯过渡,空间变化丰富,平面和高程的回转,立体交错。空间变化均极富景观效果。青岩东西、南北向的街巷都有远山作为对景。 文昌阁、水星楼、雷祖庙之对狮子山,黄家坡和黑神庙又组成城市

7、中的近山对景。青岩城外部景观,北部狮子山和大将山衬托城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苗山气势非凡。建筑天际线与远山呼应,如文昌阁、玉皇阁形成良好对景。城内的最高点与北部山脉的最高点遥相呼应。玉皇阁金壁辉煌,文昌阁清白素雅,由此形成的古镇外部和内部的天际线极富变化,文昌阁是在城内观赏狮子山的的最佳地点,而狮子山上看文昌阁则是城外最高点鸟瞰城镇,景色可餐。 二,(1)南城门军事建筑文化的标志(图3,4) 边界是秩序的起因,它限定了不同属性空间领域的范围,同时增强了聚落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日】原广司著 于天炜等译 世界聚落的教示1。聚落边界的构成因素相当复杂,它往往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或是精神与物质的混

8、合物。 青岩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北城门至今尚存,但因年代久远,北只残存了些许城垣土垒,但墙基及城墙外的壕沟清晰可辨,南城门保存相对完好,近几年又经过了修整,南壕沟在南门外不远处,较浅窄。城门是古镇的入口,界定城的内外,亦是街道的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虽多,城门的型制却没有太大的不同。古时城门最重要的的功能是防御。 青岩的南门又称为“广定门”,位于210国道交接处的南入口,是古镇的入口标志,属于重要位置景观节点,是节孝坊和百岁坊的视觉焦点,现状建筑质量较差,经过修葺后,突出了入口景观效果,突出了南街的“入口”地位,入口节点设计首先按照文物的原样复原,其次是环境的整合。南城门及连接的城墙也是

9、古镇的边界,凯文·林奇认为:“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城门是城镇界线与个性的界标。门内与门外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门内古意浓厚,门外萋萋芳草。 二,(2)石牌坊青岩古镇内部空间序列的前奏曲(图5,6,7) 青岩的石牌坊四个城门皆有,但因年久失修和文革十年的毁坏,现今只幸存三座,即: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广门(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和定广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牌坊作为青岩城门入口空间上的界定,起到一个引导入口空间序列的作用。 位于青岩城北约半公里处贵阳至惠水的古驿道上,它建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石坊是四

10、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四立柱南北两面皆有云鼓护柱,并置有长方形柱基。中间柱南北两面及三间的三门内,均有赞誉赵彩章的阴刻楷书联子。构成了北部城门入口的起始点。 赵理伦百岁坊位于青岩镇老南门和定广门之间,旧称大刺窝,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牌坊巍然矗立于南街,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面南朝北,与定广门相距三十来米,两头街路有石梯子,拾级而上恍若天门,四柱立有长方形柱基南北面皆有石狮子护柱。赵理伦百岁坊如景框一样从城内向城外、由城外向城内,牌坊都起到框景的作用,也使得南城门的入口空间序列变得丰富多彩,井然有序。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位于青岩广定门之外约300

11、米处,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据传是为了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儿媳刘氏抚育教养子孙的事迹而立的。石坊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9.5米,宽9米,面南背北。四柱南北两面有云鼓护柱。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与赵理伦百岁坊共同构成青岩古镇南城门的入口空间序列。在空间及形式上相互呼应。 二,(3)文昌阁和赵状元府太极之眼(图8,图9,图10)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位于青岩广定门之外约300米处,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据传是为了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儿媳刘氏抚育教养子孙的事迹而立的。石坊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9.5米,宽9米,面南背北。四柱南北两面有云鼓护柱。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与赵理伦百岁坊共同构成青岩古镇南城门的入口空间序列。在空间及形式上相互呼应。 二,(3)文昌阁和赵状元府太极之眼(图8,图9,图10) 该绿地与万寿宫临近,与周围民居建筑融为一体,当人们从街巷进入到宗教区时,浑然不觉,其所处位置正处于“太极”阴阳交汇之处,乃古镇之眸。现成为居民观赏休闲场所,设置亭廊、茶室、服务休闲设施。 (6)南街转折结点空间错落、跌宕起伏(图12,13) 南街的转折结点是整个南街道从地势最高处向低处过渡的位置,与另外两条支路相连接,在这个结点处豁然开阔,空间高低错落,一旁有休息平台相接,有树有石凳,从建筑心理与使用者的 以上文字粗浅地从建筑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