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资本论第一卷逻辑结构 摘 要: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其逻辑演绎性极强,分析论证独到,经济理论思考深邃,是进行理论研究的经典文本。本文主要是对资本论第一卷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思考。首先是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卷本问题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是对资本论第一卷前四篇共十三章内容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按其内在紧密的逻辑联系进行详尽的阐述与思考。 关键词:剩余价值;价值;劳动力 一、资本论的简单介绍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
2、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样在该序言中,他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样就把该书的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简单明了的呈现给大家。 资本论共四卷本。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抓住核心概念资本,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
3、卷、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出版,后人又将它列入资本论第四卷。 二、资本论第一卷部分内容的理解 (一)第一卷中剩余价值理论结构框架 资本论第一卷共7篇25章。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看,该部分划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包括第一篇;第二大块,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第二篇至第五篇;第三大块,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包括第六篇和第七篇。 (二)各篇章分别介绍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共三章,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第一章商品。分析商品,揭示价值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该部分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
4、值,“物对于人类生活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资本论:1卷,10页),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而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资本论:1卷,12页),是使用价值的基础,是人类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由此可见,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其二,商品的价值量理论,该部分所讲的主要包括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实体以及价值形式的问题,在这里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相对价值形式历史演绎过程的表述,在德文第一版和第二版有所差异,第一版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种或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第二种或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相反的或倒转过来的第二种相对价值形式、每种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而
5、在第二版中,同样也分为四个阶段,但其叫法不同:简单、个人、偶然的相对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其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马克思在这里举例子,1件上衣=20码麻布,表面上看,这是两种不同商品的一种物的交换关系,但是二者为何能进行交换呢?马克思指出,二者之所以能交换的本质是两种商品都耗费相等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一种人的关系的体现,因而,在这里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使商品具有拜物的特性,可以说,人们不同劳动只是在物质外壳下的同种人类劳动(资本论:1卷,46页)。第二组为第二章交换过程。假设前提条件是有两种商品A和B,拥有A商品的所有者想用A商品来换B商品,
6、但B商品的所有者却不想与之进行交换。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仍要实现交换,那么就必须存在一种媒介,即A商品所有者将A商品换成此种媒介,接着用此种媒介跟B商品所有者再进行交换,而此种媒介必须是一些大家公认的特定商品,例如早期的贝壳、绵帛、羊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慢慢地又进一步演化成一般等价物,最终确定为以金或银为标志的货币形式。第三组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是分析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里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马克思把后三种派生职能归于“货币”小标题下,这到底又为何意?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研究(资本论:1卷,98页);同时,商品的流通必然离不开货币
7、的支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要使商品能够自然流通那就必须使货币能够流通,因而,马克思又对货币如何流通、流通中所需要多少货币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货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铸币形式,如金、银、铜,其缺点是易磨损,打造技术难度大,二是纸币形式,它是国家强制实行的货币符号。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只有一章,是资本论仅有的、分章最少的一篇,该章又分为三组,结构十分紧凑,逻辑性十分强,从表到里,步步深入。从这一篇开始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性问题。第一组,资本总公式:GWG。分析资本总公式同一般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一环扣一环。这两个公式代
8、表着两种不同的商品货币关系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买卖关系。在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顺序颠倒的买卖关系,这种买卖关系同别的、一般的买卖关系不同。一般买卖关系是先卖后买,而现在出现的一种新的买卖关系,即先买后卖,顺序颠倒了,不是为买而卖,而是为卖而买。这种新型的买卖关系,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都是不同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最终目的是获得价值的增量剩余价值。第二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从流通以外的地方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马克思对其论证时,首先批判一些错误的观点:(1)贸易使产品增添价值;(2)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
9、的特权;(3)通过欺骗的手段。(资本论:1卷,129页137页)(1)所代表的是流通领域里的等价交换中,(2)和(3)所代表的是流通领域里的非等价交换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马克思始终认为剩余价值都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的劳动只能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增添新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增大,例如:皮子制成皮靴,人们通过劳动使皮子作为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皮靴中去,而皮子本身的价值未发生任何改变,因而,不能是商品的价值加上超过自己价值所形成的余额。总之,“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这里是罗陀斯,就
10、在这里跳罢!”(资本论:1卷137页)。第三组,劳动力的买和卖。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那就必须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和关键。既然这样,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劳动力如何才能成为商品,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39页指出:“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获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马克思用很简洁明了的语言阐释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
11、劳动者必须是自己劳动力、自己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相遇时,必须是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一个是买者,另一个是卖者,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人,而且这种关系还要保持下去,不然把自己的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出卖了自己,从自由人变成奴隶,这也就从商品所有者变成商品;其二,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研究对象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第一卷的核心。该篇共五章,可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第五章至第七章,共三章。研
12、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些最一般、最基础性的问题。第五章研究了一般的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总公式的秘密。马克思说,“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资本论:1卷168页)。用直白的话说,能够实现价值增殖,原因是资本家在流通领域内购买到了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者在劳动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比自
13、己还要大的剩余价值,因而是资本离不开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在流通领域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从而不可能出现价值增殖,因而又不在流通中。第六章研究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资本两个部分的不同作用,也就是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资本的构成,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中转移到新产品的新价值中去,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于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且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资本价值量是变化的。第七章研究劳动力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和价值增殖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I = c + v + m,
14、I表示产品价值,c表示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价值,v+m表示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其中,v表示劳动者创造跟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m表示剩余价值,前者工人为自己劳动,后者工人为资本而劳动,这两部分的比例就是剩余价值率m=m/v。m的实质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有多少时间是为自己干活,有多少时间为资本家干活。在这里,马克思抨击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资产阶级的“辩护士”西尼尔,反对缩短工作日、利用产品价值分配的假象,编造了“最后一小时”(资本论:1卷,198页204页)的说法,认为资本家的纯利润是由于工人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小时生产出来的。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他的错误所在:(1
15、)把产品价值和价值产品混为一谈;(2)把具体劳动转移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混为一谈;(3)把剩余价值的产品表现形式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混为一谈。 第二组,为第八章和第九章,是专门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是把它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来进行研究的。在这里首先指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它是在劳动力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研究工作日的长短,是研究资本家如何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家的生产动机是无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那么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就必须不断延长劳动时间,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家获得更多的m,劳动者生理达到极限,最终促使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双方矛盾不断升级,促使双方不得不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冲突,使得工作日界限的规定成为必然之举。对于工作日界限,必然有最低与最高限之分,其最低限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为零,必要劳动为工作日,对于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其最高限是不能超过24小时,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让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就不能,也不可能超过这个天然的限定,同时在设定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道德底线是咋样的,不能太离谱,背离广大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NIA 0160-2022 搭配砷物料铜熔池熔炼及烟气收砷技术标准
- GB 50284-2008 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
- 绩效专员考试题及答案
- 河南仰韶酒业招聘试题及答案
- 物业记录管理协议
- 公务员面试纽扣面试题及答案
-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招聘题目及答案
- 后端开发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冷门面试题及答案
-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秋招真题及答案
- 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技术监督规程第2部分:储能系统技术监督
- 社工服务培训课件
- 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
- CJ/T 120-2016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茂名市电白区浪漫海岸小学-没有一朵花一开始便是一朵花-一年级语文期中家长会【课件】
- 青干班面试试题及答案
- T-CSEE 0394-2023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 宜兴市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报告书
- 管道清淤工程施工方案范本
- 《常见沉淀池设计计算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