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究古汉语“何为”句式“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多“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各有见解。我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应具体分析。 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 一、何动为 “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 (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例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 (二)“何” “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例如: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
2、 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用“何以”、“何为”释“何”。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 “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 二、何以动形为 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一)动形 “动形”,有的是动词、动词性短语,较多见;有的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较少见。例如:文举舍我死,吾何用先为? (二)“何以” “何”有时写作“奚、胡、安”等,“以”有的写作“用”或“为”。它们在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有的构成反问,在句中作状语。例如:两君合好,夫夷狄之民,
3、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用“何为”。从语源上看,“何、奚、安”等为疑问代词,“以、用、为”等为介词,它们用法均相通,故而“何以”、“何用”、“安用”等也相通。这里的“何以”、“何用”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可认为是固定结构,句中用以询问原因,如例句相当于“为什么”。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何以”、“何用”等当与第一式的“何动为”的“何”语法意义相同。 三、何以名为 此式中“何”为疑问代词,作状语。“以”句中主要动词,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为”是语气助词。 (一)“名” “名”,包括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以及临时用作名词的其它类的词。例如:臣不忠于王,楚何以
4、轸为?(国策)“轸”为名词 (二)“何” 此式中的“何”同第一式“何动为”中的“何”,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有的表示反问。例如:.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以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子·议兵)据下文,“以兵”即“有兵”,“为争夺”正是回答“以兵”的。用以提问的也仅是“何”。这里“何”与“以、用”均为非直接成分。 (三)“以” “以”为句中主要动词,相当于动词“用”,它“名”构成动宾短语作谓语中心语。这可以从古今学者的训释中看出来,例如: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庄子)庄子成玄英疏:“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以“用”释“以”。“用
5、”均为谓语中心词,后“名”为其宾语。 四、何以为 “何以为”有的写作“奚以为”,是同形异构,一是“何以(之)为”,一是“何以为(动)(之)”,(之)表示省略的成分。 (一)何以(之)为 此式,“以”是动词,后省略代词“之”,“为”是语气助词,为“何以之为”的略式。例如:四海之尊,于我无用,九五之尊,予何用为?(庄子)“予何用为”当解作“予何用之为”,“之”代“九五之尊”,意为“我什么要用九五之尊”。 (二)何以为(动)(之) 此式,“何以”为固定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询问原因,有时为反问,也可以认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例如: 1.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大戴礼记·五帝德) 2.其为衣
6、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3.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欲以杀子西”。(史记·伍子·列传) 例1.大戴礼记解诂:“何以为,言何用为此也。”“何用”即“何以”,“为此”中“此”承前代黄帝,意为“为什么要谈论黄帝”。例2.为设问,答语为“以圉寒”、“以圉暑”,当是回答“何以”所提出的问题。“何以”在句中作状语,谓语中心则落在“为”上,其宾语是“衣裘”,承前省。所以,它当是“何以为(动)(之)”之省。例3.“何以为”也应理解为“何以为(动)(之)”,从后文“欲以杀子西”看,它的语义应是“为什么要磨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类“何以为”
7、中“何以”为状语,在句中询问原因或目的,“为”是动词,后可认为省略了“之”。 总之,“何以为”是同形异构,应结合语境区别对待。 五、关于“为”的讨论 前文已论述,“何为”框架包括多种句式,“为”有的为动词,但大都为语气助词。“为”作为动词的本文不讨论,重点讨论一下语气助词“为”。 (一)“为”应是语气助词 “为”作为语气助词,一直争论不休。我们赞同语气助词说。 1.从古人的训释看,很多学者用“乎”“哉”“也”等释“为”。例如:秦治天下,将何以天下为?(国策·赵策四)国策鲍本:“天下自为秦用,赵无所用之也”。用语气词“也”“乎”或“哉”来释“为”,可见“为”是语气助词。 2.从语法意义
8、看 在“何以动为”、“何以名为”等句式中,去掉“为”后均不影响语气的表达。例如: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可去掉“为”,说成“尔何来”。 (二)“为”的语法意义 语气助词“为”可兼表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1.疑问语气 “为”主要是与“何”呼应使用,共同表示疑问语气,用以询问目的或原因。有的用于一般疑问句,有的用于反问句,用以加强反问语气。例如: 1、公曰:“何以礼为?”对曰:“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晏子春秋·内篇) 2、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大夫亲戚送之,故留。”(史记·穰苴列传) 3、为人君,仁义而
9、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 以上例1、2为一般疑问句,例1问目的,例2为反问句。例3为反问句。 2.感叹语气 词诠:“为”,“语末助词,表感叹。”这就是说,“为”还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例如: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句中的“为”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这种句式一般不与“何”呼应使用。 3.祈使语气 “为”还可以用于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这里边一般要有表示祈使的词语,诸如“无、毋、勿、亡”等,“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例如: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左传)为祈使句,用“无”是表禁止的否定副词,“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 语气词“为”用于疑问句、感
10、叹句或祈使句中,出现的频率不同。疑问句较多,感叹句次之,祈使句较少。可以说用于疑问句是最基本的。 (三)语气助词“为”发展演变的臆测 关于语气助词“为”的来源有两种解释,一是黄侃先生,他认为“为是语助,盖本字为与,或作矣”。可称为假借说;一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这个为字向来都认为是疑问语助词。但既可以再在下面加乎、哉,似乎为字本身原并非语助词。”他还指出:“何为常常拆开来用,中间大率加个以字。”这也就是说,“为”本非语助词,是由于“何为”拆开来用而发展为语助词的。我们认为吕先生的论断较为客观。 “何动为”和“何以名为”的句式大都可变换为“何为动”、“何为以名”或“动何为”、“以名何为”。
11、例如: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可变换为“何为不来”,“不来何为”。变换后语义不变,还是询问原因、目的或表示反问。 “何为动”或“动何为”这两种古汉语中大量存在着的句式也可变换为“何动为”。例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可变换为“何不死为”,变换后语义也不变。 从以上的句式变换过程似可以看出“为”和“何为”的渊源关系,“为”当是由“何为”而来。但能否就此认为“为”是动词或介词了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这是因为句式变换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判定句式的依据,更何况有些带有“为”的句子是不能按以上程序变换的。例如: 1、两君合作,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2、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今日富贵忘我为!(颜氏家训) 例1前有“何为”,“奚以”,“为”的位置已被别的词占据;例2前有“何故”,独立表义,相当于“何为”,不需“为”,例3前没有“何”,“为”找不到对象。它们均不能变换为“何为动”或“动何为”的句式。这说明“为”已独立表示语法意义,已与“何”失去了原来的联系。 以上说明,语气助词“为”是由“何为”发展而来的。在“何为”中,“何”既然已经与“为”分开,它又能独立充当状语,那么它就有可能脱离“何”而走上独立的道路。“为”既然已经脱离了“何”,它的语法功能已被“何”所取代,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上虚化的道路。一旦出现了“何以何故动为”的句子,“为”就不能复位,它也就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因为在这些句子中,“何以”或“何用”等本身就是由“以”或“用”作为介词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发展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脆弱区保护与恢复策略考核试卷
- 盐湖区水资源分配与供给保障考核试卷
- 无线电频率共用与协调考核试卷
- 苗木保密协议样本
- 潜水装备在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考核试卷
- 纺织机械性能优化策略考核试卷
- 染料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床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规执行考核试卷
- 安全教育预防火灾
- 小学生教育故事:诚信与成长的启迪
- 脑电图判读异常脑电图
-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卓越)
- 《小学生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课件
- 传统园林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直播中的礼仪与形象塑造
-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老年人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 海南声茂羊和禽类半自动屠宰场项目环评报告
- 跳绳市场调研报告
-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及司法解释培训课件
- 交通事故法律处理与索赔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