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_第1页
《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_第2页
《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_第3页
《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_第4页
《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

2、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  (尤)其   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3、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   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

4、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     生2:爷爷奶奶      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  &

5、#160;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

6、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   生2:香!&

7、#160;  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8、;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    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9、;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

10、: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    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   生2:衬托!   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11、   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12、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13、160;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师:“外地”是什么意思?

14、(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生:情的浓和淡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

15、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生:泪流满面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

16、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17、(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生1:家乡美师:俗了生2:回忆师:有点莫名其妙了生:乡情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生:乡愁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生:桂花雨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

18、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下课)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1、 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就说读课文最重要的是读出个“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