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反思放飞“灵动” 回归“本色”语文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王丽萍 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新理念、新思路,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课堂开始走向人文、自主、活跃、开放,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灵动性”,值得反思之处很多。 一、语文课堂,侧重在感悟 真正上得好的语文课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呈现一种在师生互动的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只有对文本有了正确深刻的解读,再通过成功的美读和
2、朗读指导,以及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反复咀嚼,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创造出真正有效、有趣的高效语文课堂。上好语文课的路径,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二、语文课为何缺乏“灵动”和“本色” (一)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眼下新
3、教材使用中,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往往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冗长的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追踪;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便不由分说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缺乏“灵动性”。而语文教学中“灵动性”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语文课不能包罗万象,如果搞泛化教育,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二)用视频代替语言文字创设意境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表达的再现和创造性使用的过程。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确实方便不少,也增色不少。其宽
4、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能够有效地创造出愉悦、陶醉、求知、向上的情感教育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它的优越性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 “公开课”, 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然而,集中了过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的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造成学生的思维空间狭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肤浅,扼杀了语文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灵动”重现,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如何营造语文课堂的灵动环境 (一)
5、以欣赏之心真情诵读 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如今的朗读教学,教师大都把自己的朗读放置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前,甚至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殊不知这在无意中已剥夺了学生自主朗读的权力,抑制了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发展。只有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认读、练习,充分实践与探索,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品质,在朗读能力与语感水平方面有突破性的提高。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好的朗读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和体验。因为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
6、式。在琅琅的书声中,真情投入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学生因感受真切而加深体验,促进理解,内化情感,凸现感悟。 在三峡的教学实践中,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来完成识字积词、弄懂句意这项任务。首先,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不走过场,把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其次,变换形式,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美读等多种方式,着眼于读的不同目的,不同功用,确定恰当的读的方式,并把
7、这些读的方式有机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尽力使学生自然入境,自觉入情。学生多次朗读后,都能很好把握文章的“情调”。我在点拨时,力争做到以读为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文情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悟到课文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使语文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被激情感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受到体验,不断地去感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灵动性”。 (二)用个性方式细品嚼味
8、160;“教无定法”,好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诱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语文是百味俱全的,当我们细细咀嚼时,就会发现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神奇的魅力。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只有真正走进文本,品味再三,方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方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
9、养。 (三)带着审美感觉入情入境 何为“入”?即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审美态度,语文教师应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然后引导学生入情,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而相互的交流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构建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愉悦过程。 要想使教学活动充实有味,首先自己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文本中,受到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深入课文,挖掘文本内涵。然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标,敏锐抓住学生细微的感受和反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热烈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使学生的“灵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池制造与个人便携式电源考核试卷
- 外贸英语函电包装课件
- 探秘数学世界
- 四年级学习法探究
-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公共财政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鼓楼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统练(七)语文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历史试题含解析
- 上饶师范学院《中药鉴定学实验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筹资原理和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滕州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试题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广东省佛山2022-2023学年外研版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模拟试卷(二)
- 四年级《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阅读测评题
- 2020-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英语试卷(5年真题+答案解析)
- 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二模地理试题
- 2024年重庆八中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MOOC 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苏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职业道德与法律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T 5190.2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文档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年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探究17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