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_第1页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_第2页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土壤分类的重要性;任何科学的分类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及时的分类和整理,对象的特性更容易被记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容易被理解,研究其他特殊的属性就变得更容易。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及资源评价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土壤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在农业上可以反映出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土壤分类最标准的目的在于指导土地使用和土壤管理。一个土壤分类的实际应用:工程师会根据工程现场的土壤分类,而用相对应的基坑支护和建材。 第一

2、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向更商业化的方式转变,使土壤信息调查的需求更加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拓,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成为更加普遍的方式,农业生产从单一的注重产量转而意识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人们对土壤的理解也逐渐发生改变,最初土壤被认为是由岩石或物质起源有关的一个经典的地质体,但这种概念逐渐被俄国自然地理及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土壤的概念所代替,道库恰耶夫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最早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5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的概念。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而中

3、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关于土壤分类的历史亦是非常悠久的,远在4100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年,治水治到哪,生产就发展到哪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便是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9类。并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地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土壤分类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世界土壤分类与中美土壤分类比较,提及世界土壤分类,首先一定要知道世界土壤图例,编制为1:500万,进行世界土壤资源统计,以促进建立一

4、个世界通用的土壤分类及命名系统,中国为1:400万土壤类型图。 第二点是世界土壤分类系统:1960年起联合国农粮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 (UNESCO)会同国际土壤学会(lSSS),制定了一个两级制的土壤分类体系:第一级划分26个土壤单元,相当于土类,第二级共分114个亚单元,相当于亚类。这一土壤分类系统较为概括, 其特点为:1、划分土壤单元的主要依据是诊断土层。将发育微弱的冲积土列于首位,然后顺序排列其他土壤类型,止于湿润热带强烈风化的铁铝土,试图反映土壤的演化序列。 2、将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列于次要地位,如灰壤可出现在寒温带和热带土壤中。 3、在命名上既引用了大量习用的传统土壤名称,

5、也引用了新近发展的土壤分类单元; 4、分类中所概括的土壤类型十分广泛; 5、在亚单元划分中,主要依据土壤反应,分为饱和、石灰性和不饱和三级。以松软、腐殖质和冰冷等特性划分亚单元。对热带、亚热带土壤则划分出网纹、强酸性等亚单元,作为各土壤单元间的过渡类型,其命名方式是在第一单元前附加一形容词即成亚单元名称。 涉及了全球土壤类型的世界土壤制图单元中优点是:土壤类型比较全面,且易于应用,缺点是:由于分类过于简化,将许多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类型归并在一起,在引用这个系统时,应增加新的辅助分类级别。中美土壤分类对比 中国与美国土壤分类的对比主要分以下三方面做主演参比:1: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是由

6、土纲、 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亚种构成的七级制分类系统;美国土壤分类由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构成的六级分类系统。2.中国与美国同属土壤诊断学分类,基本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这一分类系统集中了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智慧,放眼全世界的土壤信息。目前已有 个国家直接采用这一分类, 多个国家将它作为本国的第一或第二分类。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中国土壤分类1.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

7、,中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国近代土壤分类始于 世纪 年代,当时吸取了美国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多个土系。我国共有两种土壤分类体系,第一种是较早的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土壤发生学分类制对我国影响深远,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就属于发生学分类体系。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应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因为土壤属性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壤分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8、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级分类。 划分依据如下:、 土纲据土类间的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加以概括。全国土壤共分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 个土纲。、亚纲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划分。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的差异常用作亚纲的划分依据。、土类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的或几个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具有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土类的依据是:() 地带性土壤类型和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如紫色土、沼泽土)可由特殊的

9、母质或过多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影响而形成。() 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如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作用下,具有一定特征的成土过程,如灰化过程或潜育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水耕熟化过程等。() 每一个土类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的土壤属性,特别是具有作为鉴定该土壤类型特征的诊断层,例如,灰化土的灰化层、褐土的黏化层、红壤的富铝化层。() 由于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影响,在同一土类内,必定有其相似的肥力特征和改良利用的方向与途径。例如,红壤的酸性、盐土的盐分、褐土的干旱问题、亚类在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亚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表现为成土过程和剖面性态上的差异。例

10、如,把褐土划分为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就是反映了褐土中碳酸盐的积聚与淋溶的不同发育阶段。() 不同土类之间的相互过渡,表现为主要成土过程中同时产生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例如,盐土和草甸土之间的过渡类型有草甸盐土亚类和盐化草甸土亚类。、土属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是土壤在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区域性变异,这些区域性变异因素主要有:) 成土母质类型:例如,残积的、洪积的、冲积的母质,酸性岩类及基性岩类等母岩风化物。) 地形部位特征:岗坡地 燥性的、暖性的,洼地或阴坡 凉性的、冷性的,以及某些以地形为主体的综合表现,如塝田、冲田、峒田、洋田等概念。) 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或土

11、壤的化学组成,例如,平原区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引起盐分组成上所发生的差异,山麓钙质水对土体中砂姜形成的影响等。) 古土壤形成过程的残留特征:例如,残余盐土、残余沼泽土等。) 耕种影响:某些农业土壤,例如,黄垆土(耕种褐土) 、耕种草甸土、黄刚土(耕种黄棕壤)等,尚未形成独特的土类及亚类,则均可列入土属。、土种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并且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表现为主要层次的排列顺序、厚度、质地、结构、颜色、有机质含量和pH 等基本相似,只在数量上有些差异。、亚种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划分的依据是土种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 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土壤分类简表中关于部分土纲和土类所包含的土壤种类。诊断层分类:2001年出版了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枠(第三版) ,这一分类系统属诊断学分类体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为了便于交流,较多地引用国外成熟土壤诊断学分类系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实际情况及研究成果,对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并根据需要和条件提出一些新的、特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以英文字幕顺序排列的部分诊断层土纲。其命名方式采用的是采用拉丁化,字头、字根拼接法。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美国,联合国以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