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_第1页
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_第2页
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_第3页
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_第4页
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及相应措施 与会代表认为,水能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水电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水电资源的再生特性,以及水电在电源结构中承担的特殊作用看,水电在能源发展和电力建设规划中需有适当比例,开发建设合理规模水电是必要的。但水电水利工程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环境影响,随着水电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其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关注程度加大。尤其是流域梯级水电建设影响范围广、因素复杂、周期长,有些影响具有累积和滞后效应,甚至还有一些不可逆的影响。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既是目前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敏感性问题,又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过去资金和技术

2、是制约水电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现在环保和移民已成为水电水利发展的“瓶颈”,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对水电水利建设生态保护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严格准入,强化监管”。Moyle在总结加利福尼亚水利建设对鱼类的不利影响时指出,大坝的水文调度模式应在考虑人类需要的同时兼顾鱼类生存的需要。他还认为,当鱼类得到较好地保护后,与鱼类相关联的其他生物类群和生态系统也可以得到相应地保护。 国内的很多调查也表明,一些对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依赖性较强的土著或特有生物的资源下降、局部消失甚至灭绝,与修建大坝而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第一章 大坝

3、建设对鱼类资源不利影响的主要表现(1)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洄游通道。许多鱼类的繁殖、索饵以及越冬等生命行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完成,具有在不同水域空间进行周期性迁徙的习性,我们称之为洄游。大坝建设阻隔了鱼类的洄游路线,使其不能有效完成生活史,往往造成资源的严重下降。如在1 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前,中华鲜的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绵延约800km。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中华鲟的繁殖群体被阻隔在坝下。由于坝下适合中华鳃产卵的江段非常有限,其自然繁殖活动被压缩于坝下至庙嘴约4 km的江段内,产卵场分布江段的长度不足在长江上游时的1%,自然繁殖规模远远小于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之

4、前,导致了种群数量的持续下降。(2)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造成原有水生生境改变甚至消失。丹江口水利枢纽兴建后,汉江坝上江段原来一些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如大孤山、安阳口等在建坝后消失,其他一些产卵场规模虽扩大,但由于卵苗孵化漂流流程较短,流速变缓,部分鱼卵在孵化前流入水库沉入水底,受到损失。且在水库表层流速降低到0.15m/s时,表层水中已无鱼卵,中层鱼卵也很少,大部分鱼卵沉入库底。这说明丹江口水利枢纽对汉江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影响是比较严重的。(3)河道减水造成鱼类资源量减少,减水河段水生生境的改变造成原有物种的消失。(4)大坝多采取底层取水,下游河道的水温比原天然河道的水温降低。

5、导致鱼类繁殖季节推迟、当年幼鱼的生长期缩短、生长速度减缓、个体变小等问题发生。(5)高水头的水利水电工程挑流消能造成水体气体过饱和,可导致部分鱼类死亡等。第二章 鱼类资源增殖保护措施一 过鱼措施按过鱼设施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上行设施、下行设施和辅助设施3类。上行过鱼设施主要有鱼道、升船机、船闸和转运过坝及幼鱼溯游通道。鱼道主要有四种类型:水池堰式鱼道、竖缝式鱼道、丹尼尔式(隔板式)鱼道和旋转阀鱼道。水池堰式鱼道竖缝式鱼道丹尼尔式(隔板式)鱼道旋转阀鱼道下行过鱼设施有物理栅栏、行为栅栏和表面通道。物理栅栏或称机械栅栏是在水轮机前设置一定网目大小的筛网阻止鱼类进入,在筛网侧面或下面设置下行辅助通道,引

6、导鱼类进入下游。行为栅栏是在大量的视觉、听觉、电子以及水文动态模拟等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气泡筛、音筛、电筛等措施防止鱼类误入水轮机。表面通道是利用下行鱼类喜欢在水体表层游动的习性,将水轮机设在水体深处,而在进水口顶部的水体表面,设置辅助通道,利用加速的水流,把鱼引入辅助通道,保护亲鱼和幼鱼安全下坝。辅助设施包括闸门、拦污栅、防护栏和辅助供水系统。以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浔江干流,广西梧州市上游12km。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灌溉效益。枢纽为堤坝式开发,最大坝高49.3m,电站装机容量630MW。该工程的突出生态问题为水利枢纽建筑物阻隔了中华鲟、鳗鲡和花鳗鲡等

7、洄游性鱼类通道,特别是对中华鲟溯河产卵的影响大。根据工程低水头(最大水头15.55,汛期洪水流量大37455m3/s、泄水闸门敞泄二年一遇以上洪峰流量时,闸坝上下游水位差均<0.3m,可基本恢复天然状态,涉及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目标(中华鲟为底层鱼类且体型较大)等特点,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为设计采用隔板式鱼道,主要设计参数为:总落差约14m,宽度5.0m,坡降1/70,水深3.0m,竖缝宽1.5m,最大流速约0.8m/s,底孔尺寸1.5m*1.5m,最大流速约1.3m/s,总长约987m。二 人工繁殖放流人工增殖放流,即将人工孵化培育的特定规格的鱼苗或鱼种放入自然水域,补充自然水体中鱼类种群自

8、身生产的不足。随着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一育技术的逐步完善,采用人工增殖放流方法恢复自然水域渔业资源的工作已越来越普遍。根据实施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原因或目的,将鱼类增殖放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补偿性放流:当人类实施的一些计划或活动对鱼类自然种群的生产或维持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时,可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以减缓因这些影响对物种资源造成的破坏。如我国在长江实施的中华鲜人一放流等,补偿性放流一般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恢复性放流:为消除或减小某些暂时性限制或阻碍鱼类自然生产的因素(如水质污染造成鱼类大批死亡等)的影响,而实施人下增殖放流,使自然种群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增殖性放流:在一些水域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鱼类种

9、群存在,但其规模不足以维持种群的持续发展或水体的生产潜力未完全得到开发时,就有必要实施增殖性放流。构建鱼类新种群和新产业的放流:即将某种鱼类引入新水域,并使其达到一定的种群数量或规模,或在己进行渔业生产的水域中放养新品种,以完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水域开发利用的效率。研发性放流:为研究一些特定的渔业管理理论而进行的试验性放流。保护性放流:为保护鱼类物种及其生物多样性而进行有计划的增殖放流,如蛙科鱼类在河流和湖泊的放流等。在实际中,实施鱼类增殖放流往往具有综合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的发展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 我国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较欧美等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1950年代,

10、随着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开始向湖泊及水库中放养、移植“四大家鱼”及其他一些经济鱼类。我国对珍稀濒危鱼类的放流始于1980年代中华鲟人工放流,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阻隔了中华鲟向上游产卵场进行生殖洞游的通道,在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实现中华鲜人工繁殖技术后,国家在葛洲坝工程局设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华鲟的增殖放流工作,迄今为止中华鲟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种800多万尾。此后,1988年在黑龙江勤得利农场建立鲟蝗鱼人工繁殖放流站,截至2004年该省累计放流鲜鲤幼苗7万尾。此外,中国还进行了诸多的海洋鱼类人工增殖放流。以溪洛渡水电站工程为例。金沙

11、江一期工程包括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拦沙,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78rn,装机容量12600MW。向家坝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具有改善通航条件等效益,为上游梯级反调节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65m,装机容量6000MW。突出的生态问题为溪洛渡水电站紧邻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边界,向家坝水库则淹没该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影响白鲟、达氏鲜和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的珍稀鱼类和众多的经济鱼类;电站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将改变下游水文情势;并且相应的替代工程与改变水库运行方式都不能取得显著效果。预采取的生物措施(1)对于上游的特有鱼类及原长江合江一雷波段珍稀鱼类国

12、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调整至适当的水域,保护特有鱼类栖息生境使其资源稳定;(2)对于珍稀鱼类,除了保护其栖息生境外,还采用了人工繁殖放流方法增殖资源,同时采取部分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水生生态监测和加强渔政管理等措施。三 建立河流自然保护区要求建立鱼类保护区和禁渔区的项目有:云南省红河南沙水电站、四川省雅砻江桐子林水电站、云南省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四川省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等。 在西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河流自然保护区更趋于管理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实施,因此除前面所说的在流域层面建立水域多样性管理区等类似的构想外,鲜见这方面

13、的实践。在国内,针对二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上程建设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选择保留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至三峡水库回水末端长约380余knl的干流江段、一级支流赤水河约430余klu的干流江段,以及一些邻近支流的河口或一F游段,作为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今年4月公布实施。四限制捕捞五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和人工恢复六水库的再调度(re-operation)有关过鱼设施有效性的数据资料很少,过鱼设施的水力条件与鱼类游动能力和行为活动适应性没有可靠的成功数据;过鱼设施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外的经验,并不能作为我国的最佳设计标准,许多已经建设的过鱼设施可能不能适合国内的鱼种;缺乏对鱼类的完

14、全了解,可能使用了不合情况的过鱼措施,造成资源损失;拆毁无用大坝或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坝在北美洲及欧洲已成为一种趋势。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对一些放流物种而言,由于对其放流后进入水域的生态系统特点和背景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放流个体对自然环境的生存能力是未知数;(2)对放流物种个体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不足;(3)增殖放流计划缺乏对自然种群下降原因的真实了解,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或手段;(4)人们对增殖放流的期望超过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能力,从而忽视了其他一些对资源继续危害的问题,如过度捕捞、栖息地丧失等:(5)实施增殖放流的目标不明确,使得采取的增殖放流措施不对路;(6)对增殖放流计划的可行性缺乏足够的评估;(7)增殖放流项目与自然种群和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矛盾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研究;(8)增殖放流措施没有与其他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