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_第1页
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_第2页
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_第3页
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方法将72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空气菌落计数情况。结果对照组吸痰后有10例空气菌落计数不合格,观察组空气菌落计数均合格;观察组第4天、第8天吸痰后空气菌落计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可降低病房空气菌落计数,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2、的发生。     【关键词】  吸痰;空气菌落计数;密闭式吸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    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病房和层流洁净手术室,要求空气的细菌总数10 cfu/m31。同时随着现代诊疗监护技术的发展以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气管内吸痰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操作,由于吸痰管刺激气管壁,易引发呛咳,咳出的分泌液随气流可咳出,小颗粒气溶胶气沫,可随空气流动,播散至整个室内空间2。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

3、的吸痰方式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类。为了探讨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吸痰方式,2008年1月2009年3月对ICU机械通气病人采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空气菌落计数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3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25岁48岁;机械通气时间>8 d;均排除入院时已行气管插管术及肺部感染。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35.31岁±7.14岁;对照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35.56岁±7.05岁。两组病人年龄、营养状况、病情、通气状

4、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应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生产的14号密闭式吸痰管,此管由透明保护套、高质硅胶管、吸痰管头端注水孔、尾端控制钮及3个端口组成。使用时将密闭式吸痰管头端T型套口分别接在气管导管及呼吸机管道上,后端连接吸痰导管后接吸引装置,吸痰管上有长度标志,插至所需深度时,按下控钮即可吸痰;痰液黏稠时可经由旋转接头上方注水孔滴入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吸。吸痰完成后,缓缓抽回吸痰管,松开控制钮直到看到管上黑色指示为止。每套管需24 h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应用苏州市麦克林医疗器械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4号可调节吸痰管。使用时

5、,操作者撕开外包装末端连接吸引器,带无菌手套,按无菌操作步骤,脱开呼吸机连接,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呼吸道,按负压口开关进行吸痰,吸痰完毕弃去一次性吸痰管。病人均住单间病房。在病人机械通气第1天(治疗即刻)、第4天、第8天16:0018:00,更换床单、被褥、病人服30 min后,医护人员在室内停止走动30 min后,分别进行吸痰前后空气细菌菌落采样监测,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径为9 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 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 min,盖好立即送检。ICU空气细菌菌落10 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合格3。采用

6、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对照组中第4天吸痰后有3例,第8天吸痰后有7例空气菌落计数不合格;观察组空气菌落计数均合格。两组空气菌落计数情况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空气菌落计数情况比较3 讨论ICU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有资料显示,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皮肤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一般分布在人的皮肤和鼻咽部,鼻咽部带菌率可达20%50% ,医院人员带菌率高达70%,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4。医务人员所致交叉感染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因素

7、之一4。而密闭式吸痰法整个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程序简单,避免了与外界接触,减少了污染过程,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开放式吸痰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溶胶,经试验测定,最高可达33 970 cfu/m3的含菌微粒喷出6,污染各种物体表面,干燥后形成再生溶胶随气流飘散,造成空气污染、医务人员感染和病人间交叉感染。开放式吸痰容易发生痰液喷出现象,污染率较高。采用密闭式吸痰,整个吸痰过程气体完全封闭在吸痰管塑胶保护膜内,病人气道中的微生物没有机会向空气中传播,起到了隔离作用。医务人员可避免接触分泌物及近距离飞沫感染,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因其操作完全是在密闭式条件下进行的,避免了开放式吸痰操作不慎时

8、的污染,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率及延迟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7。陈小萍8通过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病人中的应用比较,认为密闭式吸痰优于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在吸痰过程中不中断供氧,避免了交叉感染和对环境污染。重型颅脑损伤是ICU常见的重症,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吞咽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及呕吐物易误吸入气管内,同时伴有气管插管,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温、湿化屏障作用,且病人均是危重病人,免疫力十分低下,很容易出现内源性感染。机械通气抑制了机体的咳嗽反射功能,吸痰是排出呼吸系统分泌物的唯一手段,而气管内吸痰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为了防止感染,常规气管内吸痰均要戴

9、无菌手套,并用一次性吸痰管。如果病人已有肺部感染,一昼夜要吸痰几十次,在多次吸痰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而增加病人感染机会;吸痰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污染及吸痰过程中病人吸入混有细菌的飞溶胶是导致感染的最重要原因,使用密闭式吸痰在吸痰过程中保证了气道的密闭性,可减少操作者的污染机会。若用一次性无菌手套则成本较高,密闭式吸痰由于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打开吸引器按下吸痰管末端的控制按钮即可在不直接接触里面吸痰管的情况下吸痰。由于密闭式吸痰管不需戴无菌手套,不需脱开呼吸机,使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缩短,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与开放式吸痰比较,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减少了打开一次性吸痰管、断开

10、与呼吸机的连接、重新连接呼吸机的次数,操作过程明显缩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密闭式吸痰方法可降低空气菌落计数,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优于开放式吸痰方法,而且操作简便、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2 张劲,金环,陈冬娥,等.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3):545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2000:1.4 汪洪.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8485.5 刘爱萍,熊洁,柳霞.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4):462463.6 范关荣,陈宗南,葛文,等.两种吸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