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_第1页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_第2页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_第3页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09-08-11 09:59:00     作者:白燕,杨雪华     编辑:studa20【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2002年3月2006年1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9例患者按照使用压力梯度长袜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术后应用机械方法预防DVT,观察组在术后加用压力梯度长袜预

2、防DVT。于术后38天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DVT的确诊并记录DVT的例数及部位。结果 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3.33%,其中左侧13例,右侧3例;观察组4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4.88%,左右侧各1例。结论 应用压力梯度长袜能够有效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关键词】  压力梯度长袜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

3、king 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Eighty-nin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the operat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between March 2002 and January 2006. They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acc

4、ording to whether the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was used. The control group utilize physical method to prevent DVT; the observation group utilize physical method combined with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to prevent DVT. Deep vein with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mag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38t

5、h day postoperatively for detection of DVT.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was 33.33% in control group, 4.88% in observa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utilize of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of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Key words

6、】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积极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动脉栓塞,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血流通畅,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DVT的理想目标1。 &#

7、160;  我科室于2002年3月2006年1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共计89例,2002年3月2004年9月开展该类手术48例,术后发生DVT者16例,发生率为33.33%,2004年9月开始应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结果4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2年3月2006年1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共计89例,男51例,女38例,年龄5684岁,平均64.8岁。病因中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

8、死46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3例。其中右侧47例,左侧42例。住院时间为1872天,平均23.2天。所有患者均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既往史。    1.2  方法  将2002年3月2006年1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9例患者按照使用压力梯度长袜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02年3月2004年9月接受本手术的48例患者,在术后应用物理方法预防DVT,即让患者抬高下肢,尽早活动下肢,并对下肢进行定期的被动活动如按摩、挤捏等。观察组为2004年9月2006年1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41例患者,除应用上述方法外,还使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

9、DVT,具体方法为测量大腿根部周径(A) ,如A < 63. 5 cm 选腿长型弹力袜;然后测量小腿最粗部分周径(B),B< 30.5 cm 选小号,30.5cm     我们采用如下标准诊断DVT2: (1)静脉腔内见血栓回声;(2)探头加压静脉腔不可压闭或部分压闭;(3)彩色多普勒示静脉腔内缺乏彩色血流信号或出现充盈缺损;(4)脉冲多普勒示静脉腔内无血流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而变化。    所有受检者取平卧位,下肢稍外展、外旋, 膝关节弯曲,从腹股沟韧带下方开始,取最佳位置找到髂股静脉,依次由下肢深静脉近端向远端追踪扫查,

10、沿血管走行纵切和横切检查,必要时使用3.5MHz探头经腹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观察静脉内径、管壁、管腔内回声、管腔的压闭性以及血栓位置、大小、范围、回声、有效腔径, 瓣膜启闭情况,然后观察血管腔内彩色血流充填,充盈缺损情况, 判断血流方向和侧支循环情况。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分为三型3: 血栓位于髂股静脉者为I型(中央型),血栓位于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者为型(周围型),两型兼有者为型(混合型)。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

11、异,P<0.01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应用物理方法的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3.33%,其中左侧13例,右侧3例;加用压力梯度长袜的观察组41例患者中,仅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4.88%,左右侧各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VT发生率经卡方检验,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DVT的发生率注: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本组型患者1例,为左下肢;型患者共15例,其中左下肢12例,右下肢3例;

12、型2例,左、右侧各1例。无肺栓塞及死亡发生。3  讨论    西方国家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统计学资料多来源于20世纪的708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6万人死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西方国家骨科和大手术患者、肿瘤和其他慢性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血管疾病。美国报道住院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4.8/10000。国外的调查显示,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50% ,骨科尤其是髋关节和下肢手术为48%54%。我国近年亦有上升趋势,吴新民4于2004年观察使用

13、物理方法减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连续观察了胸外科、泌尿外科及肝胆外科等患者240例,其中60例未用任何防治措施,术后38天经加压超声检查,有49.3%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2005年观察了147例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2周使用超声检查发现62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42.2%。接受单侧肢体手术的142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3%,其中左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3.3%,右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占43.3%,双侧出现深静脉血栓为23.4%,45%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出现在手术侧,31.7%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出现在非手术侧。    静脉粗大,压力

14、低,流速慢,剪切应力低,不易导致血小板激活。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局部血流淤滞起着重要作用,血管损伤多为诱因。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主要为血小板参与下的凝血酶形成。1856年法国病理生理学家Virchow明确地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和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    手术操作和体位压迫,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的热效应等都有可能引起血管损伤,特别是出现血管内皮损害5。血管壁损害后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血栓素A2,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暴露的胶原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破坏的血管

15、壁还可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红色血栓。同时由于应激作用,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大手术后110天,约50%患者血小板数逐渐升高,可增至术前的24 倍,这些增加的血小板体积增大,黏附性和集聚性增高,释放反应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大手术后抗凝血酶、蛋白质C、蛋白质S和纤溶酶原的血浆浓度降低。这些因子缺乏的患者也是出现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6。    手术创伤血管破损出血后,机体将动员一切凝血机制以阻止机体失血,导致血液成高凝状态。手术时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均可遭到侵袭,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流,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手术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下胶原和纤维暴露,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红色血栓。全麻手术因应激反应强激活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增加,手术期间血小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